社区灾害预警的分析维度及集成框架

合集下载

城市灾害评估及综合防灾能力分析

城市灾害评估及综合防灾能力分析

城市灾害评估及综合防灾能力分析摘要:当今世界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十分不利的隐患。

这里从城市综合防灾的发展现状、城市防灾基本内容、城市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城市抗灾能力分析、城市综合防灾信息系统这几个方面对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做了简单概述,简要分析了城市综合防灾的意义与作用,对加深人们的城市综合防灾意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城市;综合防灾;灾害评价;防灾信息系统1.引言随着人类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世界各国工业化显著提高,城市化的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人类的居住分布在城市越来越密集,以发达城市为中心形成了无数的环形城市圈。

这样的人口密度分布虽然可以让大城市的经济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但却把各种城市灾害的影响成倍放大。

现代城市事故与灾害的发生概率与规模呈现出增长趋势,以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为例,由于城市交通发达的缘故,疫情的传播速度比之前的疾病传播更快,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发展现状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了《国家地震减灾法》。

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1990至2000年期间的十年定为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这标志着国际灾害防治研究工作进入全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项目,在典型城市开展大规模防灾减灾项目和研究、地震减灾规划专题研究和城市综合减灾工程研究。

随着灾害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灾害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不断与相关学科交流和融合,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等多种新技术应用于灾难研究。

随着经济科技发展,我国国力逐渐强盛,对城市灾害的防治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目前为止,我国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研究工作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备成熟的综合体系,有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对于单项灾害种类的防灾减灾规划相对突出,但是综合性的灾害预防管理系统仍存在缺陷,防灾内容稍显不足。

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2023年度

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2023年度

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2023年度1. 背景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是一项关键的研究,旨在评估社区在面对灾害时的抵御能力和应对能力。

本文档旨在提供对2023年度社区灾害脆弱性的分析结果,并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应对方案提供依据。

2.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为了进行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1. 收集社区基本信息:我们调查了社区的人口统计数据、社会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情况等基本信息。

2. 灾害历史数据:我们收集了社区在过去几年里发生的不同类型的灾害事件的数据。

3. 脆弱性指标分析:基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计算了社区的脆弱性指标,包括社区的物质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

4. 风险评估:结合社区的脆弱性指标和历史灾害数据,我们对2023年社区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评估。

3. 结果和发现根据我们的分析,以下是我们得出的一些主要结果和发现:1. 社区的整体脆弱性水平:根据计算出的脆弱性指标,社区的整体脆弱性水平为中等水平。

这表明社区在面对灾害时具有一定的抵御和应对能力,但仍存在提升的空间。

2. 物质脆弱性:社区的物质脆弱性指标较高,主要源于基础设施的老化和缺乏维护。

改善基础设施的情况将有助于提高社区的物质脆弱性。

3. 经济脆弱性:社区的经济脆弱性指标相对较低,这表明社区具有一定程度的经济韧性,能够较快恢复和重建。

然而,提高社区的经济多样性和稳定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4. 社会脆弱性:社区的社会脆弱性指标表现一般。

社区的社会资本、社会联结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

4. 政策建议基于我们的分析结果,我们向社区提供以下政策建议以提高2023年社区的灾害韧性:1. 基础设施改善:加强对社区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以降低物质脆弱性。

2. 经济多样性和稳定性:鼓励社区发展多元化的经济产业,提高经济韧性和抵御能力。

3. 社会资本建设:加强社区内部与社区外部的社会联结,建立更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社会脆弱性的应对能力。

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

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
模型精度与可靠性
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是影响预警准确性的关键因素。目前评估模型仍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需要 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预警传播与覆盖
预警信息的传播和覆盖是灾害风险评估预警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快速、准确地传递预警信息,提高预警 覆盖面,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技术发展与展望
农业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
农业灾害风险评估
对农业生产中可能面临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气象灾 害、生物灾害等。评估内容包括灾害对农作物生长、产量 等方面的影响。
预警信息发布
根据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农民采 取应对措施。预警信息应包括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影响 范围和应对措施等内容。
农业保险与救助
02 03
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包括监测、预测、预警发布等环节。通过实时监 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灾害征兆,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市民采取应对 措施。
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预案应包括应急组织、救 援队伍、物资储备、救援措施等内容,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 地开展救援工作。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灾害风险不仅涉及自然环境,还 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未来 需要加强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的 评估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 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灾害预警系统是一种预防和应对灾害 的机制,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对可 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警,以减少人员 伤亡和财产损失。
预警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及时、准 确的信息,帮助决策者和公众采取适 当的行动来应对灾害。
预警系统组成

《2024年从应急到减灾_北京市社区灾害风险应对机制分析》范文

《2024年从应急到减灾_北京市社区灾害风险应对机制分析》范文

《从应急到减灾_北京市社区灾害风险应对机制分析》篇一从应急到减灾_北京市社区灾害风险应对机制分析一、引言面对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的挑战,城市的应急管理和减灾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其社区灾害风险应对机制不仅关系到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展现了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综合治理能力和社会责任。

本文将从应急到减灾的角度,对北京市社区灾害风险应对机制进行分析。

二、北京市社区灾害风险现状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灾害风险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例如,城市内涝、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频发,给社区安全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三、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与优化1.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北京市各级政府和社区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应急预案,包括灾害预警、应急响应、救援救灾、恢复重建等方面。

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北京市组建了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医疗、救援等各方面力量。

同时,还积极开展社会动员,鼓励市民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3. 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北京市建立了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

四、减灾策略的推进与实践1. 提升社区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活动,提高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例如,加强排水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加强房屋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

3. 推进科技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灾害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提高减灾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五、社区灾害风险应对机制的挑战与对策1. 挑战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灾害风险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给应急管理和减灾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2. 对策(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应急管理和减灾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灾害预测与预警的模型实现及应用研究

灾害预测与预警的模型实现及应用研究

灾害预测与预警的模型实现及应用研究一、前言自古以来,灾害就是人类生存不可避免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于预防灾害、减轻损失的迫切需求也越来越大。

行业专业技术的提升也为灾害预测与预警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技术。

二、灾害预测与预警的基本概念1.灾害预测灾害预测是指通过观测和研究自然现象,提前预知灾害发生时间、范围、强度和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信息,为灾害应对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

例如气象部门使用气象探测设备观测气象变化,预测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可能发生时间和程度,并加强预警和宣传措施,提高居民应急意识和减轻灾害损失。

2.灾害预警灾害预警是指系统、准确、及时地发布预测的灾害信息,以便受威胁的个人、社区和政府有充分的时间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例如当地政府发布台风、洪灾、地震等灾害预警信息,提前特别提醒或通知观察人员和车辆等避风和逃避灾难的措施。

三、灾害预测与预警模型的构建1.影响因素分析灾害预测与预警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其特征和规律。

例如地震灾害预测与预警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地震监测指标、历史地震数据等因素;暴雨灾害预测与预警需要考虑天气模型、气象监测数据、地形和土地利用等因素。

2.模型选择灾害预测与预警需要选择合理的模型,根据预测与预警的目标和需求,建立合理、准确、高效的模型。

例如,地震灾害预测与预警可采用震源机制、地球物理场、地貌结构等因素建立复合模型;暴雨灾害预测与预警可采用天气预测模型、径流途径分析模型等建模。

3.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是建立灾害预测与预警模型的基础,需要采集和整理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

例如地震灾害需要对地震监测设备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以建立完整的地震预警模型。

四、灾害预测与预警模型的应用1.高效警报系统的建立创建高效的警报系统对于减轻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例如,对于防止地震灾害造成损失,需要建立严谨的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网络和短信等方式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同时加强各类应急设备和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社区防灾工作的风险评估总结

社区防灾工作的风险评估总结

社区防灾工作的风险评估总结概述:社区防灾工作是确保社区居民的安全和生计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对社区防灾工作的风险评估进行总结。

通过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社区防灾工作的回顾与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风险与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升社区的灾害防御能力。

一、风险评估方法在社区防灾工作的风险评估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事件树分析(ETA)和风险矩阵分析。

ETA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于不同的灾害情景,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事件树,从而分析事件的发生概率、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风险矩阵分析则对各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和排序,以帮助我们确定哪些风险需要优先处理。

二、风险评估结果通过对社区防灾工作的风险评估,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主要风险:1.自然灾害风险:社区位于地震和水灾高发区域,地震和洪水是我们最主要的自然灾害风险。

此外,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也密切相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2.基础设施脆弱性风险:社区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供水系统等,存在老化和损坏的情况。

在灾害发生时,这些脆弱性会对社区的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3.社区居民意识和准备性风险:社区居民对灾害风险的意识和准备程度不足,缺乏相应的应急手册和教育培训。

这会降低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改进措施为了解决以上风险,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提高基础设施的韧性和适应性:加强基础设施的监测、维护和更新,确保其在灾害事件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同时,应该加强储备物资的储备和维护,以应对紧急情况。

2.加强社区居民防灾意识和准备性培训:制定并实施社区居民的防灾手册和教育培训计划,提高社区居民的灾害防御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组织模拟演练,确保居民了解相应行动步骤。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沟通:加强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救援队伍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与沟通,分享经验和信息,增加资源和知识的共享。

同时,建立社区灾害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向居民提供重要灾害信息。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空间分析与规划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空间分析与规划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空间分析与规划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且造成严重破坏。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防灾预警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空间分析与规划的角度探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建设。

1. 空间分析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应用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地质结构、气候等。

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可以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从而确定潜在的灾害风险区域。

通过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收集、处理和分析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数据,如地质地形图、降雨量数据等,为灾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2. 规划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的作用规划在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可以基于潜在的灾害风险区域进行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在高风险地区的建设,从根本上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其次,规划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防灾措施,提高预警效率和应对能力。

另外,规划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预警信息的准确、及时传达。

3.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空间分析与规划实践在实际应用中,空间分析和规划的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支持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建设。

以山体滑坡为例,可以通过对地表形态、土地利用、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分析,绘制出潜在滑坡危险区域图,为防灾规划提供科学支持。

同时,结合地震监测数据和雨量监测数据,进行灾害预警模型的构建,提前预测滑坡的可能发生时间和范围,为人们撤离提供有力依据。

4. 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挑战与展望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是建立科学预警模型的基础,如何获取可靠的数据仍然是一个难题。

其次,地质灾害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同时,预警信息的传达和应对措施的有效性也需要不断改进。

未来,随着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的空间分析与规划将更加精确和高效。

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2023年度

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2023年度

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2023年度背景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是评估社区在面临各种灾害时的抵御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过程。

本文旨在对2023年度社区灾害脆弱性进行分析,为社区提供相关决策和规划的依据。

方法1. 数据收集:收集2023年度社区的各类灾害数据,包括灾害类型、频率和影响程度等信息。

2. 脆弱性评估:基于收集的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对社区的脆弱性进行评估。

定量分析可以使用统计指标和模型,如灾害发生率、灾害损失比例等;定性分析可以采用专家评分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社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基础设施状况等进行评估。

3. 结果呈现:将评估结果以图表和文字形式进行呈现,清晰地展示社区在各类灾害中的脆弱性变化和差异性。

结果2023年度社区灾害脆弱性的分析结果如下:1. 灾害类型:整合各类灾害数据,分析社区所面临的主要灾害类型,并对其频率和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和评估。

2. 脆弱性指标:采用多个脆弱性指标,如社区贫困率、基础设施脆弱性、社会资本等,综合评估社区的整体脆弱性水平。

3. 影响因素:分析社区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理条件、气候变化、经济条件等,以更好地了解社区的脆弱性形成机制。

4. 社区间差异:对不同社区的脆弱性进行比较,找出脆弱性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社区间的资源分配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结论与建议基于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在灾害预警和响应方面,应加强社区居民的意识和培训,提高其抵御灾害的能力。

2. 加强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提高其抗震、抗洪等灾害的能力。

3. 加强社区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面临的灾害挑战。

4. 集中资源支持脆弱性较高的社区,降低其在灾害中的风险和损失。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方法研究[J]. 灾害学报, 2022, 26(1): 1-10.[2] 王五, 钱六. 社区灾害脆弱性评估与规划[J]. 灾害管理与减灾, 2021, 10(2): 50-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灾害预警的分析维度及集成框架沙勇忠钦晖(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兰州730000)提要:社区作为灾害发生的第一现场和直接应对者,其灾害预警即“最后一英里”的问题被普遍视为预警系统建设中现实而又具体的挑战,因此建立一种基于社区的全面有效的预警系统对灾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分析比较国内外关于社区灾害预警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过程与决策、信息与技术、机制与网络、资源与情境四个社区预警的分析维度,以及基于这四个维度的集成框架,目的是从社区预警的全面有效性出发,系统认识基于社区的预警系统以及如何从不同维度提高社区预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社区;灾害预警;分析维度;集成框架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2)02-0228-04一、引言2004年太平洋海啸引起了世界范围对预警和灾害准备的关注,联合国也开始部署覆盖所有风险和区域的全球预警系统。

为了发挥有效的早期预警系统在国家和社区减灾中的作用,《2005—2015年兵库行动框架:建立国家和社区的抗灾能力》把预警作为减灾行动的五个优先事项之一,同时强调了减灾必须被社区居民相互告知、相互激励及积极参与的途径所支持。

21世纪议程和多边环境协议等一些发展框架也呼吁地区、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用更为广泛、深入、强有力的创造性行动来发展早期预警,并把它作为可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的重要工具。

2009年5月发布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把灾害监测预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

灾害社会学家Russell Dynes认为,社区是受灾害影响并进行灾害应对的公共单位,应该把社区作为首要的关注点[1]。

世界宣明会(Word Vision)、国际红十字会等组织也强调,备灾活动的核心是提高社区对于灾害“早预警、早行动”的能力,通过加强早期预警,能够确保已有发展项目、行动计划以及现行政策的可持续性。

另外,社区预警除了能够自主降低社区的脆弱性、增强社区的抵抗力以外,还具有提高社区的减灾意识及社会道德责任、为灾害风险提供基础数据,降低应急管理运作成本等优势[2]。

因此,研究社区灾害预警以构建全面有效的社区灾害预警系统,对灾害应急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社区灾害预警的内涵早期预警系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收集军事情报以及灾害准备———为探索自然灾害的起因而系统地收集信息。

一般来说,预警系统是指通过帮助决策者识别潜在的威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试图减少或消除将来的问题,降低危机爆发的风险[3][4]。

在应急管理领域,联合国把预警正式定义为:通过识别环境,为面临潜在风险的个体采取行动避免或者减少风险,以及为应对准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5]。

社区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

社区层面的备灾及预警日益成为降低脆弱性以及灾难管理战略的重要因素,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认为:基于社区的预警系统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people-centered)的系统,目标是增强面临风险或威胁的个人和社区在允许的时间内采取行动的能力,并促进其采取合适的方式减少人身伤害、生命或财产损失以及环境损害的可能性。

它既是自下而上的,即在社区层面有效识别社区的脆弱性和预警需求,并赋予社区在预警基础上采取行动的合法性;同时它又是自上而下的,即一些具体风险信息需要依赖于区域或者国家层面的监测系统。

从整体来看,基于社区的灾害预警既是联结区域预警系统的端系统,又是强调社区参与的自组织预警系统。

三、社区灾害预警的分析维度一个有效的预警系统能够使社区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准备并及时启动减灾及预警策略,制定一致的行动路线,来减轻风险或灾害带来的影响。

社区的预警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机制,它是一个跨学科、多方协作、多重性质的复杂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科学、管理、技术、社会等要素与通信过程进行的整合(sorensen,1993)。

鉴于预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本文分别从预警过程与预警决策、预警信息与预警技术、预警网络与预警机制、预警资源与情境意识四个维度对社区灾害预警系统进行阐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区灾害预警的集成框架。

(一)预警过程与预警决策完善预警过程与预警决策是社区预警能力建设的首要问题。

目前建立的一些预警系统虽然能够针对某些风险发布预警,但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发布预警的技术能力与公众针对预警进行有效应对的能力之间存在较弱的联系,比如预警之后应急管理机构、社区组织和公众合理应对的能力,还有公众和社区组织理解周围风险和脆弱性的能力都比较缺乏[6]。

基层的应急能力、公众的忧患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薄弱环节[7]。

与此同时,预警系统的角色不仅是监测风险或威胁,还在于通过可用的信息及时进行预警决策,以增加预警响应的行动时间。

因此,在社区层面建立监测、预警、准备、减灾、救灾多阶段一体化响应的全面预警过程,是社区预警研究与系统建设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为强调预警与准备和应对能力的联系,定义了以人为本的四个关键要素,提出一个全面有效的预警系统应包括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要素(UN/ISDR PPEW,2006):①风险知识:系统地收集数据并进行风险评估;②监测822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和警报服务:建立、完善危机监测系统和警报服务;③传播和交流:交流风险信息和预警信息;④反应能力:社区和基层政府的反应能力[8]。

这些关键要素已经在一些国家的社区预警系统建设中得到有效应用,比如日本在减灾与预警建设过程中提出通过社区风险地图的制作来培养公民的公共风险意识,在识别社区风险的基础上利用风险地图共享社区内各种灾害风险信息,同时进行参与式的讨论[9]。

韩国也建立了基于社区的预警管理系统,他们采用编制灾害风险图等方式向社区群众传递预警信息,便于社区人群获得相关灾害信息和指导帮助信息,例如,他们在主要江河流域建立洪水风险地图,并向当地社区和公众开放,帮助他们在遭遇洪水等围困时选择并采取正确的行动,风险地图既包括风险信息也包括如何疏散、撤离等信息[10]。

总而言之,建立决策支持的、与准备和应对无缝对接的预警过程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把监测预警纳入社区减灾框架;(2)把发布预警与理解预警和风险沟通结合起来;(3)把风险意识与行动决策联系起来。

有关研究表明,响应及行动决策与个体的风险感知包括理解程度、信念、个性等有关,计划和行动必须在理解环境及具有预测后果能力的基础上进行。

泰国通过与亚洲备灾中心(ADPC )及研究院校的合作,以参与式评估的方式咨询了解参与者在社区预警及减灾过程中的经验,促进预警的相关利益者对环境的理解并提供他们一些建议和行动指导,从而提高预警过程中技术与社区的联系[11];(4)把预警响应与能力准备结合起来。

预警的过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预警的过程要素与关系(二)预警信息与预警技术社区预警系统建设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把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与面临风险的社区联系起来,即如何通过预警信息与技术的能力来满足面向社区的预警系统的需求。

米托儿和皮尔逊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小时,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是“甄别伪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12]。

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说,预警系统是通过收集、共享、分析信息来识别威胁与风险以便采取预先保护行动与措施。

一方面,通过信息收集和共享可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形成精确的感知;另一方面,信息分析可以支持基于对潜在风险的感知发布预警的决策[13]。

预警的信息管理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监测与数据收集:监测某种特定的风险并获取必要的基础数据;(2)信息处理:通过分析数据来估计在一定概率下风险的发展趋势、持续时间及影响等;(3)生成预警:为不同的群体生成可以理解的预警信息;(4)发布预警:通过合适的通信渠道向决策者及面向风险的人员发布及时的预警。

社区虽属基层单位,同样需要完善的预警信息管理流程来支撑快速有效的灾害预警。

依据丹尼斯·米来提(Dennis Mileti )的危机沟通理论,人们听到危机来临时的反应步骤是:(1)听到警示;(2)确认它是可信的;(3)确认威胁的存在;(4)对警示和确认的威胁做自己的分析,开始留意相关信息;(5)确认是否采取保护性行动;(6)确定保护性行动是否可行;(7)确定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性行动;(8)采取保护性行动。

可以看出,预警信息管理与预警沟通的有效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预警效率。

另外,预警信息的生成及发布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个体的风险感知,包括接受者的理解程度、信念、个性等;(2)预警信息的性质,包括预警信息的特殊性、一致性、确定性、精确性、清晰性、媒体出现频率;(3)接受者的个体特征,包括人口、知识、风险经历、社会网络等(Milex&O ’Brien ,1993)。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预警的信息管理过程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或系统来实现,由于社区自身资源和能力的限制,社区的预警技术必须适应并满足社区需求,这需要:(1)成本有效、技术上易操作、易维护的风险探测和监测设备。

例如菲律宾针对社区防洪采取了一种基于社区的洪灾预警系统(CBFEWS ),授权地方政府单位(LDUs )和社区实施,并提供本地化的预警系统,使社区能够进行实时性的操作,简易而且成本低,还通过招募本地的自愿观测员来进行风险监测、信息共享及预警行动[14];(2)有效并全面覆盖的分布式监测网络。

比如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灾害信息收集网络。

上海多灾种早期预警项目中的应急响应准备系统能够满足所有可及的网格管理的需求,确保风险管理能够到达基层单位,包括社区、企业等;(3)有一定技术与经验支持的风险分析与参与式评估,例如通过风险地图制作促进参与式的风险沟通与评估;(4)快速有效的预警生成和发布平台,比如警报器、广播、有线电视、电话、短信息、社区通告屏幕等多种通信方式集成并可以进行一体化操作。

韩国已经建成了CBS 移动电话广播服务系统、自动语音通知系统(通过连环呼叫实现乡村喇叭预警、村长预警、目标地区公共机构预警的三层呼叫系统)、灾害通知电子显示屏系统、灾害警报电视广播系统(具有电视自动打开,强行转播灾害预警信息的功能)以及无线电广播灾害警报系统等,形成了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预警发布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另外,一些免费开源软件如MapServer 、Jabber 、Wiki 、OpenVPN 等在社区预警应用中也可以起到支持作用;(5)能够抵抗风险的通信系统及基础通信设施。

通信网络是预警系统的心脏,日本通过建设市町防灾无线网这一综合通信网络,收集和传输当地灾情数据,并提供灾害管理全方位通信支持和信息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