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流程

合集下载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xx年xx月xx日•总则•组织体系与职责•预警与响应目录•应急处置•后期处置•预案管理•附则01总则确保国家应对气象灾害的响应更加快速、高效和有序。

有效减少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

建立健全应对气象灾害应急机制,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编制目的编制依据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律法规。

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

有关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等。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等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

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执行相关预案规定。

适用范围工作原则坚持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

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防抗救相结合。

02组织体系与职责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及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

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及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制定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管理政策、规划和标准,并监督实施。

领导机构及职责气象灾害防御及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向领导机构报告气象灾害信息和应急处置情况。

监测预警中心负责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灾情信息收集评估工作,为领导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办事机构及职责公安部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组织协调受灾地区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负责指导受灾地区政府做好受灾群众的救助、安置和善后工作。

负责安排和调拨气象灾害应急救援资金,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工作。

负责优先保障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人员和物资的运输,及时组织修复受损的交通设施。

负责组织协调受灾地区卫生部门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成员单位及职责民政部交通运输部卫生部财政部03预警与响应根据天气监测和预测,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原文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原文

一、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履行气象防灾减灾职责,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3.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4.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6.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7.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8.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9. 《中国气象局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和处理办法实施细则》10. 国家相关专项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范围内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冰冻、大雾、霾等气象灾害事件的防范和应对。

因气象因素引发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其他灾害的处置,适用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具体事务。

3. 成员单位包括:气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水利部门、国土部门、林业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通信管理部门等。

五、预警和应急响应1. 预警(1)根据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各级气象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监测预报,提高预警准确率。

(3)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包括: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预警信号显示屏等。

2. 应急响应(1)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

(2)各级气象部门要迅速响应,及时提供气象灾害应急服务。

(3)应急响应期间,各级政府、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按照预案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气象灾害四级应急预案

气象灾害四级应急预案

气象灾害四级应急预案1. 引言气象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由自然力量引起,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更有效地应对气象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气象灾害四级应急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2. 预案目标本应急预案的目标是:•提前预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迅速调动应急资源,展开救援工作;•加强灾后救助和重建工作,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3. 应急响应级别划分3.1 四级响应划分•一级响应:当接收到气象灾害警报时,启动一级响应等级,启动预案并进行应急调度;•二级响应:当气象灾害形势进一步恶化,或者已经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时,启动二级响应等级;•三级响应:当气象灾害造成大范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能引发次生灾害时,启动三级响应等级;•四级响应:当气象灾害造成特别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正常生活时,启动四级响应等级。

3.2 响应等级对应工作不同响应等级对应的工作如下:•一级响应:启动预案,进行应急调度,准备应急物资和救援队伍;•二级响应:加强预警工作,展开救援工作,组织人员疏散和安置;•三级响应:扩大救援规模,快速恢复交通运输系统,加强应急物资调配;•四级响应:动员社会救援力量,进行全面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安置受灾群众。

4. 预案执行流程4.1 预案启动•一级响应:接到气象灾害警报后,立即启动一级响应,启动预案,并召集应急指挥小组进行应急调度;•二级响应:根据气象灾害的发展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升级响应等级,启动二级响应,并进行相应的工作安排;•三级响应:在二级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断和评估灾情,如有必要则启动三级响应;•四级响应:在三级响应的基础上,判断灾情是否特别严重,若是则启动四级响应。

4.2 应急调度与资源调配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及时启动应急调度,调集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救援工作。

同时,根据预案制定的资源调配方案,通过调动应急物资和救援队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4.3 灾害应急响应•一级响应:根据气象灾害警报,及时开展预警工作,提醒民众注意气象灾害,并进行人员疏散和安置;•二级响应:扩大预警范围,广泛宣传灾情和安全知识,组织救援队伍,展开救援工作;•三级响应:加强救援力量,快速恢复交通、通信和供水等基础设施,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四级响应:动员社会救援力量,提供充足的食品、饮水、药品等生活物资,组织全面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

暴雨诱发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规范

暴雨诱发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规范

暴雨诱发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规范(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规范暴雨诱发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以下简称“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提升山洪灾害气象预警水平,增强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最大程度避免和减轻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定义)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是在灾害风险普查、确定致灾阈值和预警等级指标基础上,依据降水实时监测、预报,评估山洪灾害气象预警等级,适时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提供气象预警服务。

第三条(管理原则)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应遵循需求牵引、开放集约,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根据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统筹利用部门和社会资源,提高山洪灾害气象预警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条(业务原则)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应建立分工负责、上下联动、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

第五条(内容)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包括灾害风险普查和灾害信息管理、致灾阈值确定、精细化降水估测和预报、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检验、效益评估等内容。

第六条(时段)开展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的主要时段为每年5月1日-9月30日,在其他时段内,可根据降水强度和服务需要,适时开展此项业务。

第七条(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从事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的国家级、省级气象部门。

省级气象部门依据本规范指导所辖地市、县级气象部门开展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业务。

第二章业务内容第八条灾害风险普查和灾害信息管理根据《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气减函〔2013〕36号)要求,组织开展山洪灾害气象风险普查和灾害信息管理工作,内容包括:1.普查山洪沟特征信息、地理信息资料、水文信息、气象信息、承灾体信息、灾情信息、预警指标和防灾措施数据等。

2.对普查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并及时更新修订。

3.依托气象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实时和历史灾情信息的收集管理、质量控制、统计评估及服务应用工作。

第九条致灾阈值确定根据《暴雨洪涝灾害致灾临界(面)雨量确定技术指南》(气减函〔2013〕113号)的方法和要求,依托风险普查数据库和气象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同时结合各地区山洪灾害实际影响程度和已有技术方法,开展致灾阈值指标确定工作,内容包括:1.建立逐条山洪沟不同等级(漫堤(沟)、淹没预警点0.6米、1.2米、1.8米四个等级)的临界(面)雨量阈值数据库。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工作机制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工作机制

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工作机制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工作机制是指在气象灾害发生前,通过监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及时预测和预警,并将预警信息传达给相关部门和群众,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该机制的目的是通过多部门协同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对灾害的预测准确性和预警的及时性,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该机制的实施涉及多个环节和部门,包括气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交通运输部门、水利部门、农业部门、医疗卫生部门等。

下面是该机制的主要环节和工作流程:1.气象监测:气象部门通过天气观测站、卫星、雷达等设备,实时监测气象变化。

监测包括气温、降水、风速、风向等参数,以及可能引发灾害的特殊天气现象,如强风、暴雨、雷电等。

2.预报分析:根据监测数据,气象部门进行天气演变分析和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天气变化和特殊天气现象。

分析结果包括强风、暴雨、暴雪、雷电等的概率和预计影响范围。

3.预警发布:气象部门根据预报结果,向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发布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包括预计发生的灾害类型、影响范围、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预计发生时间等。

预警信息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发布,以便快速传达给公众和相关部门。

4.联动应急响应:地方政府和各相关部门接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相关部门按照职责,采取相应措施,准备资源和指挥调度,做好应对灾害的准备工作。

例如,交通运输部门可以提前警示道路交通状况,水利部门可以调整水库水位防止洪水,医疗卫生部门可以增加急救人员和医疗物资储备等。

5.群众预防应对:公众接收到预警信息后,要按照预警内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

例如,当预警发布暴雨时,公众可以准备好雨具和防水材料,关闭窗户和门窗,选择安全场所避雨等。

该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紧密协调和信息共享,还涉及技术改进和设备投入。

例如,可以通过加强气象设备的升级和更新,增加监测覆盖区域和监测点位,提高数据质量和监测精度。

工程项目部突发大雪气象灾害应急预案(7篇)

工程项目部突发大雪气象灾害应急预案(7篇)

工程项目部突发大雪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一、灾害预警与监测机制1. 必须密切关注气象机构发布的预警通知,建立可靠的信息传递系统,确保在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达至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

2. 配备并定期维护气象监测设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即时分析和评估,以保证预警信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3. 建立与地方行政部门、交通部门等关键单位的沟通渠道,以获取最新的道路和交通状况信息。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划分1. 设立由项目经理领导的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和指导所有应急响应活动。

2. 创建由各部门主管参与的应急响应小组,承担具体的应急任务,如道路除雪、人员疏散等。

3. 安全保卫部门应负责组织应急训练和教育,确保所有员工熟悉应急预案,并具备必要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预警信息传递效率1. 确保将预警信息迅速传达至项目各部,并在工地设立预警信息公示板,提醒工人注意预警情况。

2. 建立内部应急信息传递流程,以保证预警信息能及时传达至相关责任人和作业现场,保障人员安全。

四、道路与交通安全管理1. 提前与交通部门协商,了解道路状况,解决可能的交通拥堵问题。

2. 加强道路清雪作业,确保道路冰雪及时清除,保持道路畅通。

3. 设置临时交通指挥岗位,有效疏导交通,维护交通安全。

五、人员疏散与安全保障1. 必要时迅速疏散工地人员,确保人员安全。

2. 提供防寒用品,如防寒服、手套、口罩等,以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3. 建立医疗救助体系,设立急救点,提供紧急医疗援助。

六、设备保障与紧急修复1. 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做好设备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组建紧急修复小组,专门处理设备故障,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七、应急演练与评估1.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以评估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完整性。

2. 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持续优化应急预案。

3. 对演练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制定改进措施。

以上为____年工程项目部应对突发大雪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旨在为项目部在遭遇此类灾害时提供有力的指导和保障。

地质灾害区域气象风险预警技术规程

地质灾害区域气象风险预警技术规程

地质灾害区域气象风险预警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的目标任务、技术方法、工作流程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预警对象为降水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他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预警和其他类型的地质灾害预警可参考。

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工作,蓟州区区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可参照本文件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0112-20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 0261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 000)QX/T 52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8部分:降水观测QX/T 6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7部分:自动气象站观测QX/T 487 暴雨诱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T/CAGHP 039-2018 地质灾害区域气象风险预警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meteorological early warning of geological hazard risk基于前期过程降水量和预报降水量,开展的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及成灾风险的预警预报工作。

3.2预警等级 early warning grade未来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发生地质灾害风险高低的一种量度。

3.3预警区域 early warning area未来一定时段内,达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的区域。

3.4预警区划 early warning area mapping根据历史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地质灾害孕灾背景、气候特征及人类活动等因素,选取定性、半定量或定量评价方法,对工作区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评价及预警区域划分工作。

3.5预警模型 early warning model基于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条件、人类活动、降水与地质灾害关系等分析研究,建立的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分析评价模型。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新立镇气象灾害防御预案(草案)新立镇人民政府(2011年5月25日)1、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及时响应和处置气象灾害,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对榆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不利影响,结合新立镇所处地理位置及防御工程措施的现状,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吉林省气象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号)、《榆树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10]75)号,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气发〔2010〕93号)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1.3 编制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2. 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3. 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乡村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4. 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4 预案内容1.新立镇气象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内容包括:调查了解区域内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历年气象灾害的类型及损失情况,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及特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危险区和安全区;确定镇、村级防御组织机构人员及职责;充分利用已有的监测及通信设施、设备,制定实时监测及通信预警方案,确定预警程序及方式,根据预报及时转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确定转移安置的人员、路线、方法等,拟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安排日常的宣传、演练等工作。

2. 本预案由新立镇政府编制,榆树市人民政府负责审批,市气象局备案。

3. 预案有效期为3~5年,每隔3~5年修订一次,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订。

2、基本情况2.1 自然情况2.1.1区域内的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性榆树年平均气温4.6 ℃ ,最高年份6.3℃,最低年份3.5℃,高低相差2.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流程
发布时间:2014-01-17
常规的预报业务流程是由各类信息(包括气象信息)的监测、采集、传输到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分析
及通过各种预报方法与工具、综合会商制作成预报结论,再结合社会、用户、政府部门的需求,形成气象
服务产品。而气象灾害的预警服务也是整个气象服务的重要内容。
具体说,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的作业分发流程人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预报: 阶段、监测阶段、警报阶段
和预警信息解除阶段。其中监测、预警并不是完全独立运行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有时各个阶段的界限也
不能划分得很明确。
1、预报阶段
在气象灾害易发期,气象台每天数次定时发布短期和短时天气预报;当 预报未来0--12小时将有强对
流大气影响时,值班人员应在加强气象卫星、雷 达、地面自动气象站等实时信息分析的基础上,严密监视
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
2、监测阶段
上游已发生强对流天气或出现征兆时,应在制作临近指导预报的同时发布或补发加强监视的指令,全
时空无缝隙监视强对流大气出现的区域、强度、时段和演变,还应根据需要加强与联防城市的天气会商,
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向下游通报。
3、警报阶段
预报和监测到灾害性天气临近时,各级气象台站应立即发布短吋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警报,预警用语
分别为:XX警报(如暴雨警报)、XX紧急警报(如台风紧急警报)继续使用多普勒雷达、自动气象站、卫里、
风廓线雷达、闪电定位仪等对中小尺度大气进行观测监视。
4、预警信息解除阶段
灾害性天气影响减弱或其影响已移出预警范围,一方面要适时向有关联防单位和各级气象台站发布停
止加密观测的指令,另一方面还需解除警报并及时告知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