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研究

合集下载

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分期研究

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分期研究

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分期研究【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也是中国小说创作辉煌的时期。

明代小说以杂剧小说为主要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注重社会现实、讲究技巧性和审美性;清代小说则更加注重情感描写和文学艺术性的追求,代表作品有《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明清小说在创作上有所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表现在风格、题材与表现手法上。

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呈现出逐渐成熟的发展态势,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小说的历史意义在于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形式,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具有启示意义,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方向。

通过对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分期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关键词】明清小说、创作、历史分期、明代、清代、特点、联系、区别、发展趋势、影响、历史背景、文学创作、历史意义、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明代和清代两个时期。

在明代,小说开始迎来了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西厢记》、《金瓶梅》等。

明代小说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题,塑造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清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出现了许多创新性作品,如《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

清代小说更加注重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心理的描写,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和更加深刻的内涵。

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仅为后世的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借鉴对象,也为中国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小说的历史背景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对于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学创作在明清时期的重要性在明清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包括了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形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说的演变和流派

小说的演变和流派

小说的演变和流派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流派。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的历史演变和不同流派的介绍,探讨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的发展和变化。

一、小说的起源和历史演变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故事叙述和传说。

古代的叙事作品主要以传统的口头叙述方式进行,如《水浒传》和《红楼梦》等。

随着文字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出现,小说开始以书面形式流传,实现了广泛的传播和交流。

在中国,明清时期是小说发展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小说作品,如《西游记》和《四大名著》等,它们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西方文化的传入也为中国小说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创作方法。

二、现代小说的主要流派1. 现实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是一种以真实社会为背景,描绘真实人物和事实的流派。

它注重对社会现象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目的。

代表作品包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老人与海》等。

2. 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素材,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展示历史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它融合了历史事实与想象力,带有浓厚的史诗色彩。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和《天龙八部》等。

3. 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以科学技术和未来社会为题材的一种小说流派。

它通过设想和幻想来探索未来可能出现的科技和社会变革,呈现出奇特和悬疑的故事情节。

代表作品包括《三体》和《1984年》等。

4. 爱情小说爱情小说是以爱情和情感为主题的一种流派。

它描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感情变化,以及爱情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代表作品有《傲慢与偏见》和《挪威的森林》等。

5. 推理小说推理小说是以谋杀案和犯罪事件为背景,通过推理和解谜的方式展开剧情的一种小说流派。

它强调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让读者随着主人公一起追寻真相。

代表作品包括《福尔摩斯探案集》和《东方快车谋杀案》等。

三、小说流派的发展和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小说流派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历史小说分析及文学特点梳理

历史小说分析及文学特点梳理

历史小说分析及文学特点梳理历史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其背景和情节基于过去的真实事件和人物,通过虚构的故事展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本文主要对历史小说进行分析,并梳理其文学特点。

一、历史小说的类型历史小说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史实小说、历史想象小说和混合型历史小说。

1. 史实小说史实小说是指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尽可能真实地描述其细节、情节和人物形象。

其特点是严谨、真实、客观,它与历史书籍有着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反映历史本身。

2. 历史想象小说历史想象小说是指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础上,加入大量虚构内容,以想象和创造为主导,带有一些小说特有的想象性和戏剧性,以纵情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展现出历史的另一面。

3. 混合型历史小说混合型历史小说是介于史实小说和历史想象小说之间的一种类型,它既融合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作者的虚构内容,使小说更具想象力和文学性。

二、历史小说的文学特点历史小说不仅是一种历史文献,更是一种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文学特点。

下面是历史小说的文学特点:1. 历史感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历史感。

历史感是指作者通过描写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情境、气息和色彩,以及历史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

2. 复杂性历史小说往往涵盖了许多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它是多维度、多元素的。

历史小说的叙事方式多样,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历史小说往往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情节布局。

3. 人物性历史小说中人物形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物往往是历史小说情节的核心和推动力。

历史小说的人物形象形态各异,有的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有的是虚构的人物,有的是真实人物的虚构化再现。

4. 故事性历史小说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它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文化等方面融合在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得历史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具有戏剧性和可读性。

现当代历史小说研究论文综述

现当代历史小说研究论文综述

现当代历史小说研究论文综述现当代历史小说研究论文综述现当代新历史小说这一创作思潮自80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文坛后,被某些人称为"1989 年——1992年这段时期最值得文学史记忆的文学现象”形成一种令人瞩目的小说创作趋向,并出现了一大批被广为关注的作品,如《白鹿原》、《丰乳肥臀》、《夜泊秦淮》、《妻妾成群》等等。

在阅读了几篇关于当代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之后,我做了一些简要的综述。

一、关于概念什么是新历史小说?这一概念如何界定?刘人峰在《论新历史小说的审美取向》中提出“新历史小说幵不是传统文学理论所觃定的狭义的历史题材小说,它不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为构建历史故事的框架,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往前推到某种历史情境中。

新历史小说消解着数十年来形成的意识形态结构论,从生命本体的角度切入历史,展现全新的历史生活。

”陈国庆在《论新历史小说叙事特点及其解构倾向》中说“他们‘把过去所谓的单数大写的历史,分解成众多的复数的小写的历史;把那个非叙述、非再现的历史,拆解成了一个个由叙述人讲述的故事’”。

周欣荣在《浅析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消解》的提要中写到“新历史小说主要从消解旧的历史观念出发,颠覆传统历史小说中的英雄主题,力图向人们展示在权力话语空间与主流意识形态遮蔽下的民间世界,以另类的言说方式来结构自己的审美空间。

”从他们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新历史小说是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的一种小说形式,它以作者本身为基点,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往前推到某种历史情境中进行创作,是“我”的写作,它向读者提供了不同于“正史”另一种话语体系,幵取得巨大成就。

“新”是相对于旧而言,新历史小说的“新”体现在与传统历史小说的区别上。

这种新,颜敏认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意识的历史小说“其指涉的对象是真实的历史世界”;“作家清醒意识到历史与现实的时间间距的差异;它们描述的历史世界都必须重合意识形态话语所设定的先验意向性”。

新历史小说“指涉的对象是生活的世界,它们的历史世界是作家根据历史流传性而想象、虚构的世界”;“历史与现实、记忆与当下的相互渗透幵不是一种历史叙述的禁忌”;“新历史小说属于个人性记忆的‘写作历史’”。

历史事件小说创作范文案例与探讨

历史事件小说创作范文案例与探讨

历史事件小说创作范文案例与探讨随着人们对历史的兴趣与关注度不断增长,历史题材的小说作品也越来越受到读者的追捧。

历史事件小说作为其中的一种,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将历史事件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情节的吸引下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感受。

本文将以一些实际案例为例,探讨历史事件小说创作的范文以及其中的创作技巧和魅力。

范文一:《亲历者》《亲历者》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历史事件小说,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生动地再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二战时期的战火蹂躏和人们的痛苦与坚强。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刻画,使读者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残酷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该小说中,主人公从战争的爆发、战场的血腥到战争结束后的重建过程,情节跌宕起伏。

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事件对每个个体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人们在战争面前的勇敢与坚韧。

此外,小说中还融入了一些历史事实和真实人物,使整个故事更加具有说服力和真实感。

范文二:《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以明朝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通过虚构的情节和语言幽默风趣的叙述方式,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有趣。

该小说以正史为基础,通过创作者的想象和构思,将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赋予了更多的生命力和个性特点,让读者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紧凑,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描绘,将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作者巧妙地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使整个故事充满笑料和趣味,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能抓住历史脉络和背景。

这种独特的叙述风格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成为了一部知识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经典作品。

历史事件小说创作的魅力在于其将真实的历史融入到虚构的情节中,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故事的讲述,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背后的故事。

创作者可以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独特的叙述手法和生动的场景描绘,为读者呈现一个鲜活的历史画卷。

同时,创作者还需要在创作中注重历史真实性的保持,避免对历史事件的歪曲和篡改。

90年代以来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研究的开题报告

90年代以来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研究的开题报告

90年代以来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90年代以来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研究引言:新历史小说是指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主题,融入虚构元素,通过小说叙事的方式展现历史故事的文学形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历史小说在中国文坛逐渐兴起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新历史小说叙事形式特征明显,包括回忆、框架、闪回、多角度叙述等,这些特征与传统历史学的叙事方式有很大不同。

因此,本文将对新历史小说的叙事方式进行探讨,并探讨新历史小说的发展现状。

一、新历史小说的叙事方式1.回忆叙事回忆叙事是新历史小说中最为常见的叙事方式之一,它通过主人公的回忆,揭示事件的真相。

比如《寻秦记》中,主人公张良通过回忆秦始皇的历史实践,发掘出秦始皇追求永生的真正动机。

2.框架叙事框架叙事是新历史小说中另一个常见的叙事方式,它通过设立一个总框架,再在这个框架下展开具体事件的叙述。

比如《明朝那些事儿》通过小说家自己的经历,再结合明朝的历史事件展开叙述,新颖独特。

3.闪回叙事闪回叙事则是在现代故事中,设置一个类似过去的场景或事件,让人物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再将之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构成连贯的故事情节。

比如《梅花烙》中的主人公,通过闪回方式将自己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一一展现出来。

4.多角度叙事多角度叙事则是指小说通过多个角色的叙述,形成多重叙事现象,在这种叙事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与立场。

比如《庆余年》中,男女主角的叙述视角完全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

二、新历史小说的发展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历史小说在中国文坛逐渐兴起,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新历史小说作家群体愈加庞大,艺术成就也在不断提高。

在叙事手法上,一些新历史小说也在尝试各种新的叙事方式,比如采用不同的视角,突破了传统历史叙述的限制。

在文学价值上,新历史小说也在不断推进文学的表现力,受到好评和认可。

然而,在新历史小说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和问题,比如新历史小说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以及一些作品缺乏深度和思想性等。

《新历史小说研究资料》读书笔记模板

《新历史小说研究资料》读书笔记模板
新历史小说研究资料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学术
革命
资料
研究
几部
历史
话语
研究
论文
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
檀香
资料
历史主义
小说
家族红高粱特征刑来自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新历史小说研究资料》是大型学术工具书“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丛书”的一种。本书以主选文章与资 料索引为编排体例,选取有关新历史小说研究的发表论文,反映新历史小说的发展脉络,展现该领域研究的优秀 成果;索引部分搜集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学术专著,为一般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资料。
这里格外明 亮——新历史 小说略论
把玩旧瓶的游 2
戏——“新历 史小说”之我 见
走向文化与人
3 性探险的深
处——作为 “新历史小说” 一支的“匪行 小说”论评
4
故事与历史
5 “新历史小说”
的意识形态特 征
新历史小说:从突围 到迷遁
历史之钟的当代回 声——九十年代的新
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的叙 事特征及其意识倾向
说创作特征论
论后革命时期的革命 书写
解构历史:新历史小 说与穿越小说
附录新历史小说研究 资料索引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新历史小说研究资料》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新历史小说研究资料》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新历史小说”与 “新历史主义小说” 辨
1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论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论
语言风格
这些小说常常运用鲜明而生动的语言风格,如街头俚语、俗 语、网络语言等,以还原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使读者有身 临其境之感。
人物塑造和心理描绘
人物塑造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既有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 也有虚构人物对历史的独特诠释。
心理描绘
这些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绘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挖掘人物在特定历史 背景下的情感、动机和心理变化。
作家
代表作家有陈忠实、贾平凹、藏族作家杨志军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社会洞见,不 仅展示了历史背景下人物的沉浮起伏,也揭示了社 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03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艺 术特色
Chapter
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
叙事结构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通常采用复杂而精致的叙事结构, 如倒叙、闪回、多重视角等,以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 人物内心的矛盾。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揭示社会问题
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通过 揭示社会问题,呈现了现 实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
批判社会不公
对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的 批判,反映了作者对社会 现实的深刻思考。
呼唤公正与正义
通过描绘历史事件和社会 现实,表达了对公正与正 义的呼唤。
对人性和生命的探索和表达
探索人性
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通过对历 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入探讨
02
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收集、案例分析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对中国 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进行深入探讨。
02
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概述
Chapter
发展历程和特点
• 发展历程:中国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到20世纪 90年代的市场经济转型,再到新世纪的全球化趋势,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历史小说研究综述
文秘1222班学号:
众所周知,对历史文化的情有独钟是中国历代文人知识分子的一个永恒的情结。

近人章学诚有“六经皆史”之云,今人顾准称中国是一种“史官文化”,可坚古今所见略同。

文学也往往就此被纳入历史的光圈,分享历史的崇高威望。

直至今天,“再现历史”还是对小说创作的一种相当高的赞誉,“史诗性”更是意味着精品杰作出现的标帜。

从这个意义上来审度90年代历史小说,可以认为,90年代的历史小说在潜移默化地沿承着历史的血统的同时,又呈现出某种“修复”或“删定”之趋势。

可谓“新”的往往又是最“旧”的,最“现代”的常常亦为最“古典”的。

从文体上来观照,叙事文类分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

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小说在叙述方式上呈现出传统历史小说、“红色经典叙事”、新历史小说等不同的形态和格式。

传统历史小说和“红色经典叙事“由“正史视角“出发,富有明显的“春秋笔法”意味,强调创作的忧患意识和文学的史诗风貌;新历史小说从“野史视角”切入,在一种整合或多元化的视界中试图实现向历史的“本然性”的回归。

传统历史小说和“红色经典叙事”对“历史”的艺术转载方式是将历史演绎化,并凭借着这种方式来展示历史前行的规律和趋势;新历史小说则倾向于对“历史”的感性化叙述方式,由此生发出“因文生事”的运思方式和“随意点染”式的叙写,并表现出
对“历史”的某种“改写”。

在这里我主要谈谈在新历史小说研究中的有关观点与看法。

首先,新历史小说的概念范围。

在新历史小说的概念界定这个课题上,评论者们大多倾向于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崭新的历史观念和独异的艺术手法描述历史的小说称之为新历史小说。

他们认为这个历史小说群不仅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判然有别,而且与50--70年代间的革命历史小说也大异其趣,无论是价值理念还是审美取向都大大有别于后两者的既成规范,显示出历史小说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

尽管论者们对新历史小说此一概念所蕴涵的主要质素达成了基本共识,但围绕着时间界定这一关键环节,却又诞生出了壁垒分明的两大阵营。

一类论者将新历史小说反映的时间跨度明确圈定在现代。

另一类评论家对新历史小说的时间界定就要宽泛与含糊得多。

如王彪就把“在往事叙说中始终贯注了历史意识与历史精神”,“以一种新的切人历史的角度走向另一层面上的历史真实”,“用现代的历史方式艺术地把握着历史”的相关小说全归属为“新历史小说”。

第二,新历史小说的范围。

由于新历史小说在概念上的模糊性,将哪些作品归入新历史小说的版图,哪类作品可以构成新历史小说的主体,也就显得十分含混。

颜敏的界定比较宽泛,他认为其主要作家是乔良、张炜、莫言、周梅森、洪峰、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刘震云、刘恒、方方、池莉、李晓、杨争光、李锐、陈忠实等人的部分创作。

张清华则将范围界定在先锋小说之内,认为“其中最典范的作家,从莫言到苏室、格非、叶兆言,再到方方、杨争光、北村甚至包括余华等”。

把《红高粱》系列小说、贾平凹的《烟》等四部“土匪系列”、池莉的《预谋杀人》、杨争光的《赌徒》等等视为“匪行小说”,并将之归为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的副产品,将《白鹿原》、《丰乳肥臀》、《家族》以及《少年天子》、《曾国藩》、《白门柳》视为新历史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陈思和是最早提出新历史小说这一概念的批评者之一,他心目中的新历史小说是指“民国以来的非党史题材”的小说,是“打破以往写民国以来历史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党史教材的立场”的小说。

崔振椿从另一个角度对新历史小说的版图做了界定,他认为新历史小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以先锋派作家为主体的寓言化、心灵化的历史小说( 如《迷舟》、《米》、《枣树的故事》);一种是以新写实作家为主体的生存化、生态化的历史小说( 如《温故1942年》等);一种是以文化为底色、追求文化意蕴的现实主义作家为主体的文化化、生命化的历史小说(如《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等) 。

霍慧清从女性角度,将王安忆的《长恨歌》、须兰的《宋朝故事》、林白的《回廊之椅》筹划入新历史小说的行列。

马相武考察了一批更为年轻的小说作家在90 年代的创作,认为邱华栋的《太阳帝国》、东西的《祖先》、鬼子的《叙述传说》、丁天的《剑如秋莲》等等,都属出色的新历史小说。

第三,新历史小说的主要特征。

在这个唯“新”是尚、引“后”为荣的时代,新历史小说甫一诞生就凸现出了激进的先锋姿态。

那么,新历史小说之“新”到底体现在何处呢?评论者们大多从历史观念、叙述方式、观照视角、表现对象等不同维度,对新历史小说的主要特征作了如下阐述:(一)历史观念:相对主义。

新历史小说家们摒弃了被传统历史小说奉为圭臬的历史决定论,转而信奉历史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主义的时代。

他们对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刻薄地嘲弄与反讽,力图以零散琐细的情节模式、扑朔迷离的话语形态颠覆建构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因果律和必然律,表现出历史在终极意义上的不可知晓与无从把握。

(二) 叙述方式:以虚构置换真实。

新历史小说家们公然宣称历史的绝对客观真实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心象而已,认为被权威材料记录下来的历史往往与曾经发生过的事实真相相去甚远。

新历史小说徒有“虚”的历史形态而全无“实”的历史依据,历史在此蜕化为一道布景、一则寓言,作家们想象的天才与虚构的激情得到了极大发挥和空前释放。

(三) 观照视角:历史与现实交融。

游弋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梦幻色彩,是新历史小说家们刻意追求的审美特征之一。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卡尔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语),西方史学家们的这些精警言句似乎成了他们自由跨越时空的自卫利器。

因而,新历史小说家们偏爱以追忆逝水年华的姿态楔人历史,将历史与现实并置于共时的平台上沟通对话。

(四) 表现对象:小历史、小人物。

新历史小说有意偏离或疏远了正史的苑囿,对历史中沉潜已久的非正统现象和非主流因素表现出了探幽索微的浓厚兴趣,极力表现居于边缘境地的野史稗闻和凡夫俗子。

历史以平庸大众、蝇营狗苟的面目出现,世俗化、民间化成为了新历史小说的主要韵调。

第四,新历史小说的价值与缺失。

面对着新历史小说这一丰富而复杂的文学现象,该如何客观评判它的功过得失?研究者们立足于不同的视点,从各个层面展开了众说纷纭的言说。

激赏嘉许者有之,对它大加抨击者同样也不乏其人。

有研究者从新历史小说对传统历史文本的超越层面着手对其价值进行了充分肯定。

如吴义勤指出:“…新历史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文学的一次自我拯救,它一方面解放了被读者遗弃的新潮作家群;另一方面又使文学创作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并重新赢得了读者。

其在小说内涵深刻性方面的探索和在形式审美化上的贡献同样举足轻重,体现了…伦理关注‟和…美学关注‟的文学统一。

”而另外一批评论者则更多地看到了新历史小说自身的缺失与局限,其相对主义的历史观念更是成为屡屡遭人诟病的众矢之的。

例如欧阳明撰文谈到新历史小说的几点不足之处:“有的作品人物故事与作家的思想组合生硬牵强,成为某种观念与思考的形象演
绎乃至传声筒”、“陷入唯意志论、英雄创造历史、神秘主义或虚无主义的泥潭”、“背离历史、社会、客观生活与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

尽管评论者们对新历史小说的研究已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深度、广度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甚至空白:如对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的辨析仅仅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双方具体作品的细微比照;普遍忽视了新历史小说对新时期其他文学种类(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的吸纳与传承等等。

新历史小说尚有广阔的理论研究空间,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秉承客观的态度、采纳科学的方法、选取开阔的视角,新历史小说研究必将会向着更高的层面不断攀升。

参考文献:
【1】杨经建. 历史的“创作”与创作的“历史”——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史小说的一种解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04)
【2】傅书华 .历史真实人的存在叙事策略——新历史小说研究述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 (03)
【3】黄海琴. 新历史小说研究综述[J].当代文坛, 2003 (05)
【4】王彪.《新历史小说选・导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5页【5】林明.试论新历史小说的比喻结构与动机[J].学术研究,1997(5)
【6】吴义勤.“历史”的误读――对于1989年以来一种文学现象的阐释[J].文艺评论1993(4)
【7】欧阳明.历史的眼睛在这里格外明亮,晋阳学刊,199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