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典型业务产品研究

合集下载

5G承载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探究

5G承载网面临的挑战及关键技术探究

透视Hot-Point PerspectiveI G I T C W 热点144DIGITCW2020.121 5G 应用场景根据ITU (国际电信联盟)建议,对5G 网络可能要服务的业务类型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以下3种。

(1)eMBB (增强型移动宽带),也就是超大带宽,主要满足用户对大流量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流量已成为各个互联网企业必争之地,而运营商5G 商用的第一目标就是提升客户的体验速率,一般使用情况下用户体验速率达到1Gbps ,峰值速率达到数10Gbps ,流量密度最高可达和数10Tbps/km 2。

适用于连续广域覆盖和热点高容量的场景,也是5G 初步商用的第一目标。

(2)uRLLC (超低时延、高可靠),这类应用对时延及其敏感,并具有高可靠性的特点,主要面向的是车联网、工业控制等垂直领域,主要满用户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并为时延敏感型的特殊行业提供高可靠性保证。

(3)mMTC (低功耗、大连接),这类应用的主要特点是数据包较小、功耗较低但是连接数量巨大,主要面向的应用场景是智慧城市(例如垃圾分类)、智能农业、森林防火和环境监测等方面。

要求网络能够支持海量连接,具有支持千亿级别的连接的能力,满足100万/km 2的连接密度要求,对终端产品也提出了要求,即满足低功耗和超低成本的特点。

总之,5G 关键能力指标所必须具备的特点有:大带宽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海量连接,与4G 网络相比,在速率、时延、移动性、流量密度及连接数密度等关键指标上必须具有较大的飞跃。

表1 5G 关键指标与4G 参考值进行对比关键指标用户体验速率峰值速率时延移动性流量密度连接数密度4G 参考值10Mbps 1Gbps空口10ms 350km/h 0.1Mbps/m 210万/km 25G 取值0.1-1Gbps 20Gbps空口1ms500km/h10Mbps/m 2100万/km 22 5G 承载网应具备的特点(1)灵活性:随着各项业务不断发展,5G 网络必须具有灵活性及丰富性的特点才能够充分适应各类业务要求,与传统的4G 网络相比,必须具有更好的业务实现能力、更强的带宽承载能力、更合理的网络组织架构,与不断更新的新技术能够更好的融合。

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富通信业务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富通信业务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3 运 营 商 构 建 富 通 信 业 务 体 系架 构 及 关 键 技 术 研 究
虽然国际标准组织 G M S A对富通信业务从运营商的
角度做了业务需求的规范定义, 但只是引用各种国际标准 组织 O A 3 P 、 T M 、G P I F的现有规范和协议。 E 还没有一个完 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定义如何整体实现运营商的富通信业
运营商富通信业务的实现架构包括终端接人、 核心控
终端通信能力信息。 用户基于增强通讯录的联系人状态可
有选择性地进行通信, 降低多媒体业务( 如文件传输、 图片 共享、 视频共享等) 因终端能力、 网络状态导致失败 的几 率。 统一消息是指基于运营商号码的全局地址进行发送和 接收的消息通信能力 , 融合短信 、 彩信 、 即时消息 、 邮件等 功能 。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转发策略和最为灵活便捷的消 息接收方式. 具有更强的互通性。增强通话是指支持多形 态终端的语音和视频的通信 ,语音与视频通话可灵活切
长的用户规模
发展趋势。运营商 3 G网络的建成以及智能终端的快速普
及不仅强有力地推动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 也促使用户的 通信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将时间花在浏 览社区网站和微博上. 并且希望在通信过程中可根据 自己 需要灵活地在多媒体信息 、文件传输和语音/ 视频等功能 间切换或 自由组合. 基于社区化形式 的分享、 沟通和互动 的富通信需求 日益凸显。此外, 移动互联网用户通过纯数 据通道接入互联 网( 语音、 即时消息等) 业务 , 加剧了运营
综合以上互联网新兴应用 、 互联网巨头的战略规划和 国际标准组织对富通信业务的研究, 笔者认为移动互联网 时代的运营商应将传统通信业务结合互联网应用进行融 合和提升, 以具备呈现好友状态的通讯录为基础将运营商 现有的用户社区化, 提供融合消息、 视频 、G U C共享 、 社区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

字如何处理,画面如何安排,图片如何显示等。浏览器按顺序阅读 网页文件,然后根据标记符解释和显示其标记的内容,对书写出错 的标记不指出其错误,且不停止其解释执行过程。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 </style&g览器打开后的显 示效果如图2-8。
正式被批准成为继WCDMA、CDMA2000 和TD-SCDMA之后的第四个全球3G标准。
相借鉴和靠近,从而加快了MIMO和OFDM 等新技术的引入。
合,将使得人们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享受 到更加灵活的、更加丰富多彩的应用服务。
度理解,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使用手机通过 移动网络获取访问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服务。
源,将任务合理分配到两端,降低了系统的 通信开销。
图2-7 C/S模型示意图
服务器
(a) (b)
(c) (d)
客户甲
客户乙
数据库、文件等资源
数据库 数据库
一般对象
(f) (e)
客户丙
端,将系统核心功能的实现集中到服务器上, 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
和GIF图像格式,还可以利用插件来支持更多文件类型。这样,网 页设计者便可以把图像、动画、视频、声音和流媒体包含在网页中, 或让人们透过网页而取得它们。
可用于通过移动电话或其他无线终端来访问 和显示多种形式的无线信息。
置上或在移动中保持与IP主机的单一链路层 连接,完成移动中的数据通信。
统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平滑过渡提供一 个良好的无缝解决方案。
软件化、智能化、通用化、个人化和兼容性 带来深远影响。
行了串并变换后的数据流,再用每个数据流 来调制不同的载波。
建立XHTML的目的就是实现HTML向XML 的过渡。

TD—LTE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探讨

TD—LTE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探讨

TD—LTE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探讨作者:李显红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年第06期摘要:将TD-LTE技术作为研究对象,从TD-LTE未来期间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与关键技术的应用现状这两个方面入手。

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并以此论证了TD-LTE技术在丰富移动互联网业务乃至进一步深化优化升级整个信息产业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TD-LTE;关键技术;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6-1189-02LTE本质上来讲它代表“准4G”技术中最典型的标准,同时该项目标准也保证了3GPP等相关通信技术在整个信息产业结构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席位。

LET项目标准的最关键分支就是TD-LTE技术,涵盖了大量的“中国专利”、“中国制造”,并兼有国际性特质是TD-LTE技术最大的特点。

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必然选择就是同时具备的时延性、高速性以及充分的频谱利用率的TD-LTE技术。

1 分析TD-LTE关键技术TD-LTE,含有大量的“中国专利”、“中国制造”,并兼有国际性特质的标准。

以本国实际情况出发,继广泛应用TD-SCDMA之后,传统意义上TDD的优势资源被TD-LTE标准继承的同时,该标准也将多天线技术以及频分复用技术引入其中。

这就标志着,TD-LTE的系统性能已经远超之前的系统。

1.1 LTE 系统结构作为网络给终端用户提供的服务之一的LTE 技术中的传统语音通信,设计TD-LTE的关键在于整个网络建立在分组交换上。

在LTE 网络中,双核心网结构不会被采用,也就是分组核心网和语音核心网,取而代之的唯一核心网,可以在处理信令的同时管理UE移动性,也就是分组核心网,多种业务通过多媒体系统来实现,继而服务于终端用户。

与双核心网络相比,RNC节点被省略了,只剩下了若干eNodeB节点,这样就节省了需要汇集的接入点数,同时使得网元数目也减少了,使网络更容易维护,且部署相对简单。

5G核心网关键技术及业务能力研究

5G核心网关键技术及业务能力研究

5G核心网关键技术及业务能力研究摘要:本文结合5G核心网的结构体系特点,对5G核心网关键技术和业务能力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5G核心网;结构体系;关键技术;业务能力一、前言5G核心网是一个虚拟化、分层的核心网络。

5G核心网是一种资源可以共享的网络体系架构,极其适用于当下新发展背景所需,并且完成从网络运营到业务服务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随着5G标准的出台,商业部署被提上议事日程,描述整个社会更好的信息生活的5G需求变得可以想象。

作为连接社会一切服务和业务支持业务之间的现代社会信息基础设施架构的一项重要基础组成结构部分,移动宽带核心网络架构将力争在移动5G阶段时实现对其整体架构、功能和平台等的一次全面的重新配置。

与目前传统运营商的移动4G核心网部署(EPC)技术相比,5G核心网技术采用了适应云平台技术的先进设计规划思想,采用了面向云服务的底层架构技术和功能优化设计,提供用户更方便通用的和更经济适合的数据接入、更灵活快速的数据控制操作和网络传输功能以及用户更多易于扩展使用的扩展能力开放。

二、5G核心网网络架构体系分析为了能够满足不同情景下多样化服务的需求,必须建设一个核心网络,必要时进行灵活部署。

随着NFV技术和SDN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日益深入的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基础网络系统也已经通过整合运用了这些移动网络基础新的架构技术来有效实现和完成实现了运营商对原有网络功能进行划分和的网络重新分配,传统的移动通信基础技术网络结构模式将向逐渐地面向基于移动基础IT支撑服务的网络新技术方向的转变。

图1中所示便是以第五代核心体系结构为设计理论基础,将移动第五代核心网络体系结构依次再拆分为成若干个功能模块。

5G核心网络模块系统的网络基本的功能特性设计之一即是要通过设计将其每个核心网络功能块都划分为至少几个功能不同的层次上的核心功能模块,在这种将核心网络功能模块完全按照模块化原理设计出来的新技术基础上,网络模块中的控制面功能又可被和核心网络的转发和平台功能相较完全有效地分离。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会话层管理主机 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 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
现数据的同步。
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表示 层协议的代表包括:ASCII、ASN.1、JPEG、MPEG等。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为操 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提供用户接口。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
推动这一网络延伸到人们的手机终端。
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 主要计算机连接起来,后来美国其他一些高校和科 研机构也陆续加入进来。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 帕网分为军网和民网,于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公 司加入到民网当中,渐渐的,这个民用网络发展为
今天的互联网。
1973年,卡恩和瑟夫以包切换理论为基础,开 始研究一种对各种操作系统普适的协议,这个协议 即TCP/I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Internet Protocol,IP)。通俗而言,TCP负 责发现传输的问题,一有问题就发出信号,要求重 新传输,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的地。 而IP是给网络上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1974年
第二章 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
2.1 互联网技术 2.2 移动通信技术 2.3 移动互联网 2.4 移动智能终端与操作系统 2.5 云计算技术
是由全世界千千万万台计算机通过TCP/IP协议相互 连接而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这个网络在不断扩 大,不仅新的计算机在持续接入,而且新的技术也 在不断融入。移动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以这个 现有互联网实体为基础而不断发展的,它又反过来

SPTN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SPTN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SPTN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王敏学;程伟强;张婷婷【摘要】分组传送网作为高质量传送网,承载重要集团客户业务和移动回传业务.近年来,中国移动在业界首次提出SDN化的PTN技术,软件定义分组传送网(SPTN)定义面向业务的层次化网络信息模型抽象,模型驱动和面向策略的控制数据运行架构等核心技术,实现移动回传网络和政企专线的快速开通、性能可视和安全可靠,并且自主研发SPTN系列产品,包括超级控制器、小型化接入SPTN域控制器和APP应用平台.本文首先全面介绍SPTN系统的整体架构,应用需求,其次重点研究分析SPTN关键组件及其架构,接口模型和功能特性,最后简单介绍SPTN标准化进展和试点情况.【期刊名称】《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年(卷),期】2017(030)010【总页数】7页(P4-10)【关键词】SPTN;控制器;APP;北向接口;Openflow【作者】王敏学;程伟强;张婷婷【作者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北京 100053;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北京 100053;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4随着未来网络业务与应用的发展需求,网络将向流量大幅度增加,流向灵活变化,业务时延敏感,网络成本降低等方向演进发展。

引入软件定义网络(SDN)能够实现对网络和业务解耦,通过转控分离、控制集中提升网络规划调度能力,通过跨域跨平台的业务协同简化运维,适应向云化新型数据中心和面向数据中心的新型网络演进。

分组传送网(PTN)设备已在全国部署150万端,承载无线及集团客户专线业务。

面对未来业务的发展需求以及现网运维的挑战,PTN有进一步演进的诉求。

SDN技术具有开放性、智能化、虚拟化等优势,同时PTN转发与控制分离,管理控制集中化的架构也具有向SDN技术演进优越性,中国移动将SDN的先进理念与PTN电信级可靠性、业务高质量的优势融合,打造软件定义分组传送网(SPTN),通过标准化的南北向接口、开放性的应用和服务,进一步增强网络资源的智能化调度能力、进一步扁平化客户与网络资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运维管理效率,实现PTN的平滑演进,满足运营商未来网络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日益成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现显得尤为重要。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手机作为移动通信的工具出现,人们可以通过短信和拨打电话进行通信。

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强,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iPhone,这款手机的出现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iPhone通过使用触控屏幕和操作系统的创新设计,使用户可以通过应用下载、移动支付和社交媒体等功能实现从任何地方访问互联网。

自此以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加,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和普及。

二、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前沿的技术,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现对于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是建立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技术。

当前,移动通信系统主要依靠无线通信技术来实现。

在移动互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4G/5G 网络,通过高速无线网络实现手机的快速联网和流媒体数据传输。

2、移动设备技术移动设备的不断进步和革新,也是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移动设备终端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性能、屏幕、触控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为人们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各种功能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3、移动应用技术移动应用技术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关键。

通过设计开发各种移动应用的软件和程序,人们可以方便地在移动设备上进行信息接收、交互、购物和社交等各种活动。

移动应用通过操作系统、服务器、网络通信等技术实现各种功能,并可以通过各种商店和平台进行下载和更新。

三、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的前沿研究当前,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升级中,有许多技术正在进行前沿的研究和实现,例如:1、移动人工智能技术移动人工智能技术是指通过移动设备进行的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各种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信科学2010年第10期Study of Opening Network Capabilities for Mobile InternetDong Bin ,Yu Yuhai ,Xi Pingya(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TelecomCo.,Ltd.,Shanghai 200122,China)AbstractMobile Internet service is a combination of Internet service 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 ,both aredeveloping rapidly.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network ,we analyzed the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development demands and gave a technical network framework to meet these demands.We also put forward technical solutions try to realize the network framework.Key wordsmobile Internet ,open network capability ,Mashup ,mobile network and Internet convergence (收稿日期:2010-09-19)9肖志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电信科学,2009,25(10)10杨震,陈晓勤.电信企业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研究.电信科学,2009,25(10)11中国电信.观察与分析———移动互联网Widget ,2008本文聚焦Web2.0、SaaS 、云计算等新技术对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包括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特征、用户需求、发展趋势、关键技术、基本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移动互联网的典型应用,最后提出新型业务模式建议。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Web2.0;SaaS ;云计算;3G 应用;业务模式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典型业务产品研究沈晶歆(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上海200122)摘要1前言移动互联网一般指用户使用手机等无线终端,通过3G (WCDMA 、cdma2000或者TD -SCDMA )或者WLAN 等速率较高的移动网络接入互联网,可以在移动状态下(如在地铁、公交车等)使用互联网的网络资源。

随着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基于FDMA 的模拟移动终端的出现,专题: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应用5专题: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应用满足了人类随时随地通话的要求,即在5W场景下(whenever、wherever、whoever、whomever、whatever)进行自由通信。

从20世纪90年代起,互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发挥着日益巨大的影响力,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移动通信的要求从自由通话逐渐上升到在4A场景下(any where、any time、any data、any device)能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应运而生,且在现实中不断发展壮大。

根据爱立信的研究显示,2010年7月全球移动用户数量突破50亿,每日新增移动用户200万,3G用户数量超过5亿。

CNNIC的统计表明,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手机网民数量年增加1.2亿,达到2.33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超越了传统互联网。

笔者认为,从本质上看,移动互联网并不是一种新的网络,而是一种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具体而言,是指一种利用移动接入技术接入互联网络的方式。

因为与互联网一样,移动互联网也是基于TCP/IP的,按照小的子网将世界各地成百上千万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各种应用服务。

由于接入方式是无线,接入终端具有移动特性,因此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具有与传统互联网不一样的新特征。

2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特征相对于PC,移动终端的CPU处理能力有限,存储空间较小,键盘操作较不方便,电池电量以及带宽有限,从外形到操作系统内核个性化,用户一般都会随身携带。

概括地说,移动终端在个性化、永远在线、位置性等方面强于PC,在处理能力、显示效果、开放性等方面则无法和PC相提并论。

由于移动终端具有小巧轻便、随身携带两个特点,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应用应具有下列新特征,而不是传统互联网应用的简单复制和移植。

·接入移动性: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使得用户可以在任意场合接入网络,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场景是动态变化的。

·时间碎片性: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往往是上/下班途中、工作之余、出差、等候间隙等碎片时间,数据传输具有不连续性和突发性。

·生活相关性:移动终端被用户随身携带、具有惟一号码、与移动位置关联等特性使得移动应用可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需求。

·终端多样性:目前各手机厂商分足鼎立,有各自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底层硬件,终端类型多样,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接口协议。

笔者认为,人们使用手机不可能像使用PC那样,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搜集资料、筛选有用信息,因此,贴近生活、方便实用是移动互联网应用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移动互联网应用能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核心所在。

如果手机应用能充分挖掘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将极有可能形成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轻量级应用,依托移动互联网庞大的用户规模,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

3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需求随着终端软、硬件水平的不断提升,移动终端正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在沟通、生活、娱乐、商务等方面对移动互联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手机能随身携带,用户要求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娱乐、生活、商务相关的信息,进行支付、查找周边位置等操作。

·由于屏幕和运算能力有限,手机上显示的内容较少,用户不会在手机上采取复杂的输入操作,这就要求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要以小巧和方便为主。

·移动通信网比互联网成本贵,用户需要用更少的流量获得更加精准和更能满足需求的信息,而不会像PC那样需要消耗大量时间消化冗长、复杂的信息内容。

·在当今个性张扬的年代,移动互联网应用不仅仅满足用户生活需要,用户需要通过手机展示自己的个性,手机上的应用也趋向个性化。

4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随着LTE、OFDM等移动技术不断发展和终端软、硬件性能的提高,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发展也呈现出以下趋势。

·高带宽:随着PON、WLAN、LTE等技术发展,接入网络日益宽带化,理论上4G技术能够以100Mbit/s的速度下载,以前无法使用的多媒体、高清视频等高带宽应用都可以逐步实现。

·多媒体:3G网络数据传输能力的提升,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内容从文字、图片走向音频、视频、游戏等多6电信科学2010年第10期媒体形式,以高清视频为代表的移动业务多媒体化特征更加明显。

·生活化:终端处理能力不断提升,终端硬件上集成了越来越多的感应器,如重力感应器、陀螺仪等,推动了定位、遥控、测量健康指数、记录运动状态等生活应用的产生和不断发展。

·个性化:当今时代内容过剩,富有个人特色、彰显用户个性的内容UGC制作、分享、交流、订阅对用户越来越有吸引力。

·开放化:开放是互联网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移动互联网更加强调开放和聚合,能够开放各种CT和IT能力,整合各种信息内容和应用,通过统一标准的接口进行开放,方便SP调用、组合和产生新的应用。

5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支撑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代表了互联网演进趋势的Web2.0技术,体现新一代软件架构的SOA、SaaS (软件即服务)技术和满足大规模计算需求的云计算技术。

(1)Web2.0Web2.0是新的互联网应用的统称,相对于早期的Web1.0服务,Web2.0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既是内容的创造者也是内容的消费者,侧重用户之间的交互和用户对于网络内容的贡献,由此带来人与人之间沟通方式的深刻变革。

Web2.0包含一系列技术,如Mashup、RSS、P2P、Ajax、Widget等。

Mashup是一种把多个来源的数据聚合,整合成新的Web应用程序的技术。

Mashup核心思想是通过开放的API,将多个使用公共或者私有数据库的Web应用叠加,构成新的服务。

Ajax(异步JavaScript和XML)是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能够实现基于网页的Web应用到基于数据的应用之间的转换。

例如在基于数据的应用中,用户的联系人列表可以从独立的服务器数据库中获取并动态地写入网页,使得Web应用体验类似本地桌面应用。

Ajax有机地利用了如下一系列相关技术:·基于Web标准的XHTML+CSS表示;·使用DOM进行动态显示及交互;·使用XML和XSLT进行数据交换及相关操作;·使用XMLHttpRequest进行异步数据查询、检索;·使用JavaScript进行组合。

RSS(聚合内容)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技术,是资源共享模式的延伸。

RSS技术被广泛使用在时效性比较强的内容中,例如在网站发布一个RSS Feed,这个RSS Feed中包含的信息能直接被其他站点调用,用户可以快速获取网站上最新更新的内容。

P2P(点对点技术),又称对等互联网络技术,是一种用户终端之间不通过中介设备直接交换数据和资源的技术。

P2P的本质是把集中处理和存储转化为分布式处理和存储,它改变了互联网以服务器为中心的状态,使得网络应用的核心从中央服务器扩散到终端设备。

P2P典型应用包括服务共享、应用协作、构建充当基层架构的互联系统等。

Widget又被称为微技,可以使用户在任意一个基于HTML的Web页面上执行移动应用程序,表现为在浏览器界面之外运行的Web页面、视频、地图、新闻、小游戏等。

手机用户借助Widget不通过浏览器就可以直接接入互联网服务。

(2)HTML5.0与以前的HTML版本相比,HTML5.0提供了一些新的元素和属性,如嵌入了音频、视频、图片的函数、客户端数据存储和交互式文档,内建了WebGL加速网页3D图形界面的技术标准,有利于搜索引擎进行索引整理和手机等小屏幕装置的使用。

(3)SOASOA可以使用户通过定义好的独立接口联系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使各种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便于构建开放式、可扩展、集成的分布式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