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复习写景句子赏析手法归类
写景诗鉴赏方法

咏古诗
感慨寄托•借古讽今
历史人物 咏古诗 历史事件
历史古迹
①时事兴衰 ②怀才不遇
明确史实,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答题语言格式
• 1、关于诗歌意象、意境 诗歌选取--------、---------、----------等意 象,描绘了(创造了)一幅--------------------------(填写形容词)画面(意境), 表达(抒发)了诗人(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空山新雨后,
点明时间、地点、季节
天气晚来秋。
营造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的意境 颔联:是景物写生。明月、松林、清泉、
明月松间照, 山石几种意象组成色调明洁的图画,具体
清泉石上流。 渲染了山景的清幽 。写幽清明净之景。
竹喧归浣女,
(视觉 / 听觉)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颈联:在“空山”的背景上,点缀了人物 活动的两幅优美的画面。听到“竹喧”声,
4、诗歌最鲜明的写作特点是---------(四字),写景时 又----------(四字)。
常见意象
黄叶:凋零、迟暮 绿叶:希望、活力
梧桐:凄凉、悲伤 松柏:坚贞、正直
杨柳:美好、离别 牡丹:富贵、美好
丁香:忧愁、孤高
梅:高洁、坚韧
竹:气节、积极向上
菊:隐逸、高洁
草:生生不息、离情别绪、卑微低贱
借景抒情 以动衬静
托物言志 直接抒情
诗 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词
使用典故 侧面烘托
表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达
叙事抒情 抑扬
技 巧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 拟物、对比、排比等等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写景抒情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写景抒情诗一、概念:写景抒情诗,是诗人以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风光等为内容,来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的一类诗歌。
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重点需要突破:写了什么景?景有何特点?怎么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情?二、鉴赏技巧:技巧一:抓意象,明特点意象是诗歌中承载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是诗中具体的景、物、人等。
在诗歌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一些意象有了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
技巧二:析手法,知技巧常见写景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对偶、对比、衬托、设问等;描写方法有虚实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白描等。
技巧三:辨哀乐,悟情感。
三、鉴赏中的常用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
1.对诗歌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战事激烈,秋雁哀鸣,所见所闻,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月夜”的背景。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
C.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诗既写自己兄弟分离,生死难卜的现状,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在古代诗歌中,写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不仅能让读者产生视觉感受,更能让读者进一步反思人生哲理。
本篇文档将介绍七种古诗词写景的方式,帮助高考生深入学习古典诗词。
第一种写景方式:直接描写这是最常见的古诗词写景方式,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方式。
表现为作者直接描写自然或人物具体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人物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直接描写方式例子:暮色苍茫看势滞, - 《将进酒》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登高》杜甫第二种写景方式:抓住特定景物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将一个具体的景物作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深入描写这个景物的特点来阐述自然美的感受。
通过突出某一个特定的景物,来呈现整个自然景象。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抓住特定景物方式例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木兰诗》匿名木兰当户织, 描述的是一种寂静、空灵的氛围:在静静的夜晚,唯一听见的是温柔、忧伤而又无奈的女子叹息声。
第三种写景方式:借景抒情古典诗词有时借助环境、某个景观来表达情感,这种方式被称为借景抒情。
通过将已知景物与抒情的心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顶峰的诗意效果。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方式例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静夜思》李白这里的月亮完美地借景表达了作者的离愁,让读者深深体会到岁月变迁的无常与不可控。
第四种写景方式:意象联想这种方式比较难解释,在语言表达上通常伴随着大量的空灵、抽象和哲思。
这种写景方式主要是通过抽象的词汇和意象来暗示和引导读者产生感受。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意象联想方式例子:花底滑钱庄,绿水东流。
桃花不言下自成蹊。
- 《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这里以花、水、桃花为起点,以抽象化的逻辑来表现自然的诗意。
第五种写景方式:以人为龙头,写自然和社会的交往这种写景方式借助人文元素,将自然和社会幻化成互相交错的场景。
通过人物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性尊严。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的六种角度例析

古诗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的六种角度例析(一)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本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
有人认为整首词中最突出的是第二句中的“凉”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凉”字,指出了自然节候的变化,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营造了一个凄清悲凉的意境。
(2)作者运用双关,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
(3)同时也指出了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或:表达了作者孤单寂寞愁苦的情感。
)(二)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译文: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山中泉水撞击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的寒冷。
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禅人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是“咽”和“冷”。
(1)“咽”是“呜咽”、“冷”是“阴冷”之意。
(解释字的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步骤1)(2)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阴暗,似乎显得阴冷。
(结合诗句分析)(步骤2)(3)“咽”和“冷”两字绘声绘色(视听结合、拟人、通感)(如果有手法,把手法写出来)(步骤3)(4)精练传神地写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高中考试资料诗歌写景常见角度(2)

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手法、情感及写景特点

注意:
1、有些手法是可以写在一起的,比如:渲染衬托、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托物言志象征、想象 联想虚写、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等。 2、正衬与反衬的区别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 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
虚实结合 比喻、借代 借景抒情 对比、借代
夸张、反衬 拟人
逢入京使 虞美人 别董大 出塞 山园小梅 无题 声声慢 村居书喜 夜雨寄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送魏二 西楼 绝句
卖炭翁 题西林壁 江雪 画 生查子·元夕 山中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叠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观沧海 使至塞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自京赴奉先咏怀
①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或古迹、古人名等字样。
咏史怀古诗 ②情感:1.缅怀古人,抒发敬仰或惋惜之情,表达建立功业的志向。
2.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特殊题材
类型 干谒言志诗
“和寄赠”表意诗 题画抒怀诗
意象 标题有“奉呈”“奉上”“奉赠”“献”“上”显贵的 官名
伏笔照应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埋伏笔,后面就得有照应。这样,诗歌前 后才能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使诗歌在 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鉴赏写景句常用分析方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句常用分析方法一、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衬托、顶真、双关、通感、对写、列锦等。
1.比喻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神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化无常,大雪来的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东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2.拟人例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环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似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
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
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
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
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
3.夸张例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赏析: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4.衬托例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维《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
“蝉噪”、“鸟鸣”笼罩着若耶山,使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5.顶真例5: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1、反衬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心中由飘泊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步骤三)约客赵师秀2、细节描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醒。
问: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划线句答案:细节(或动作)描写。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
“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的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陶者梅尧臣3、对比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具体说明。
答:此诗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写梅花。
作者用“万木冻欲折”和“梅花孤根暖独回”“昨夜一枝开”作对比。
这样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梅花的孤高傲雪的品格。
漫成一首杜甫4 、动静结合.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案: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复习:写景句子赏析手法归类
在复习高考诗歌鉴赏时,常常遇到写景诗句的分析,这是备考的重点。
学生遇到这些题目,不知如何下手,即使下手也有时答不到点上或不完整。
是不是这类试题就没有规律了呢非也!如果我们找到分析答题的规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下面先举例分析几首诗歌,用来总结规律
安肃道中【清】严遂成
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
高柳乱蝉风不住,残声曳过浣衣塘。
结合诗歌内容,请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写景的
答案:①多角度描写景物。
“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写景;“高柳乱蝉风不住”,从听觉角度写景,②动静结合,前两句以静景为主,后两句写动景。
全诗表达了作者孤身客行道上而生出的思乡羁旅之愁。
双调·落梅风·春晚【元】张可久
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
黄茑乱啼蝴蝶舞,几秋千打将春去。
这首元曲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答案:①动静结合。
“湿冥冥柳烟花雾”是静景,“黄茑乱啼蝴蝶舞”是动景。
②视觉听觉结合。
“湿冥冥柳烟花雾”“蝴蝶舞”是视觉,“黄茑乱啼”是听觉。
作者写出了春天的盎然春意,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
余杭四月【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答案:
使用了对比(映衬)手法。
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鲜明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
烘托出一种清新的乡间的独特风貌,传达出诗人闲适愉悦之情。
或:使用渲染手法。
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和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与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表达诗人陶醉而闲适的情怀。
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列锦、白描)的组句手法。
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表达出诗人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处士卢岵山居【唐】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山居景色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先静后动,古树苍老,根系盘错缠石,山泉湍急,泉底沙子显露。
颈联写遥望是远景,先动后静,雨暗千峰,幽暗空濛,一条山径曲曲弯弯通向烟云深处。
题滕王阁【宋】王安国
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
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①颈联从空间着眼,写高阁所在的地理形胜和周围风光。
上句写城市,人烟稠密,市街繁荣,是商贾荟萃之所。
下句写赣江江水。
②上句是近景,下句是远景,“树密”、“千家”,给人以繁荣之感;“天际”、“一叶”,具有淡远闲静之趣。
③对比衬映,一静一喧,一疏一密,相互对照,写出了滕王阁背城面江的独特风光。
别舍弟宗一【唐】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赏析诗歌的颈联的艺术特点。
答案:①虚实结合,“桂岭瘴来云似墨”,实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
“洞庭春尽水如天”是虚写,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
②对比,自己所处环境险恶景色昏暗,兄弟宗一所去之地景色明丽博大。
总结规律:
写景诗句手法归类
1、嗅觉、听觉、触觉、味觉、视觉。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远景近景,俯视与仰视
3、列锦(意象叠加),白描
4、对比、映衬、渲染
5、比喻、拟人
6、虚写实写结合
以上所举的几首诗歌题型,基本涵盖了平时所作的写景句子的赏析内容;总结的手法规律,使做题时有规律可循。
学生平时应熟记这些手法(相当于数学里的公式,必要时也可“套用”),遇到写景句子的分析或赏析,对应“解题”,结合诗句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