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8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2.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写于辛弃疾 66 岁在江苏镇江任知府之时,登临所见,处处关合 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怀古”。 B.词人登上北固亭,想起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事迹,意在尽情讴歌古 人的丰功伟绩;全词大气磅礴,不愧为豪放派辛词代表之作。
道.不同不相为谋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堪小台堪.远望,独上清 秋时刘禹锡《酬乐天小台
晚坐见忆》
5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4)尚廉礼颇尚.老往矣来, 尚.能饭否
答案 (1)登山祭天 书信 封闭 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2)说 道义 路途,道路 主张,思想,学说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榭.歌台(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弦弦掩抑声声思.(深长的情思)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登山祭天,以纪功德)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哪堪,哪能忍受)
12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C.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 沉.吟.放拨插弦中(默默沉思的样子) D.烽火扬州路.(道路)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京官往地方任职) 答案 D
解析 路:宋代行政区划,相当于今天省一级的行政区划。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
解析13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赢.得.仓皇北顾 B.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凄凄不似向.前.声 D.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答案 D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带答案解析)

15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C.名字: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命名;字,成年举行加冠仪式 时,由来宾中的尊长代取字,它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如陶潜,字渊明。
D.田园诗: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 等的生活为题材。东晋谢灵运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恬淡悠远的诗风对唐代 田园诗人有着深远影响。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误落尘网中 B.开荒南野际 C.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狗吠深巷中 答案 C
解析 C 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
解析14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4.有关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歌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 引、曲等。 B.青衿:青色交领的长衫,周代学子之服,后因以称读书人。曹操《短 歌行》中“青青子衿”指代有学识的人。
亭记》中则以“

”两句,描写禽鸟之
乐的情状。
(2)《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
句描写了绿树成荫的清幽环境,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7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两句,借鸟写出早春的生机;《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用远镜头描绘出村庄的平静、朦胧、安详。
⑭(远处的村庄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⑮(顶端,上端)。 户庭无尘杂,虚.室.⑯(空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高一语文上册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高一语文考试需要多做一些语文试题,这样才能在语文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语文上册单元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语文上册单元测试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生物钟是一门跨学科科学。

生物钟学的中心概念是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机制。

它可以帮助生物体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每个器官和系统都有自己的节律,而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衔接的。

譬如,心跳平均每分钟70次。

而晚上只有60至50次。

处于运动状态时,心跳则会加快。

呼吸和新陈代谢也如此。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自然界就产生了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自然界产生的生物现象。

它存在于生命的各个阶段。

研究表明,生物节律对肌体适应不良生态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生物钟医学中还有一个概念——非同步。

它犹如钟表中的尺寸不同的齿轮。

当齿轮相吻合时,就会不停地运动。

当齿轮出现故障时,肌体就有了毛病。

坐飞机到外地就是一个例子。

人已经习惯于晚上呆在某个地方,如果换了地方,肌体就需适应变化。

如果不适应,人就会懒洋洋、工作效率低下、头疼、精神紧张;自我感觉不佳等。

这一切都可称作非同步。

一昼夜中,人体的机能是不断变化的,病亦如此,而且是严格遵循规律的。

就拿高血压来说,早晨血压会升高,白天会下降并趋于正常,夜间又会升高。

借助血压计可以测量出血压在一天中的变化情况。

人可以根据血压升降的规律服药,而不是死板地一日三次。

也就是说,一天服一次药就可以达到稳定血压的目的。

少服药可以减少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又可省钱。

同样,针灸和理疗也要选择最佳时刻。

选择的时间不当,也许还会造成不良后果。

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

他们给家鼠注射了增加肌肉收缩力的药物。

药量相同,注射时间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早上注射,家鼠几乎全军覆没,而晚上注射则无一死亡。

现代生物钟医学的主要研究课题是,研究纠正人体生物节律的方法和药剂。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斯·芒罗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还比 较陌生,但其实她早已蜚声国际,被誉为“短篇小说女王”。 B.作家刘庆邦继短篇小说《鞋》荣获鲁迅文学奖后,中篇小说《神木》 在《中国作家》全文发表,再一次引发各界的高度关注。
遇到困难、挫折,不称心、不顺利。
答案 (1)忸怩 (2)执拗 (3)虔诚 (4)局促不安 (5)磕磕绊绊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4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3.辨析词语
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松松爽爽·轻轻松松

地复习一个月,就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接到通知后,便去梦
寐已久的西藏
9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C.《百合花》中的英雄人物——通讯员,并不是一位“高、大、全”式 的完美英雄,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和业绩,他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普通人。
D.写新媳妇,也是借“我”之眼来描写的:“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 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这段神态描写使得漂亮而 鲜活的年轻媳妇跃然纸上。
B.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下几丈远。(口语,放,搁) C.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形容难为情,不好意思) D.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指处境困难,不好处 理) 答案 B
解析 句中“撂”的意思应为“抛、扔”,口语。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
解析12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答案 清新 俊逸 时间 百合花被 □01 借被 □02 盖被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

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

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嚇”等区别。

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

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

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

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

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

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

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

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

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语文(测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出题人:兰显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第Ⅰ卷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B.峥嵘(zhēng róng)携(xié)遏(è)制C.漫江(满)寥(liáo)廊挥斥(斥责)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辟谣(pì yáo)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3.对《再别康桥》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及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悠然的心境。

D.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4.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躲在乡愁里,才发现______________①我不是无根浮萍②不是断线的风筝③不是世俗风雨中无处栖身的孤雁A.③②①B.①③②C.①②③D.②③①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二、(6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6—7题。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
解析11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名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契.阔.谈 B.何时可掇. C.枉.用相存 D.海不厌.深
契阔:久别重逢 掇:拾取、摘取 枉:枉驾 厌:讨厌
答案 D
解析 厌:嫌。
10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C.五、六节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怀,时忧时喜, 感情有起伏。
D.最后两节运用借代和用典的手法,深化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 天下的雄心。
答案 D 解析 “运用借代和用典的手法”错,应是运用比兴和用典的手法。
课前•自主梳理
鼓.瑟吹笙
(4)鼓一鼓.作气
钟鼓.之音
答案 (1)缘故,原因 老朋友 所以 (2)嫌 满足 讨厌 吃饱 (3) 使……归附 回家 归依 (4)弹奏 击鼓 指鼓这种乐器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7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来自课堂•整体自探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1.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解析 A 项是宾语前置句,B、C、D 三项是省略句。B 项,省略“之”,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C 项,省略“之”,“可以(之)一战”;D 项,省略“之”,“便要(之)还家”。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解析17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 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代指酒。 B.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带答案解析)
答案 B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14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解析 A 项,“挥斥”的意思是“奔放”。“竞”,竞相。C 项,“万 户侯”在本词中借指大军阀、大官僚。D 项,“击水”在文中指“游泳”。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解析15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解析8
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上合适的内容,语言力求简洁。
答案 □01 独立寒秋图 □02 峥嵘岁月图 □03 中流击水图
□04 静 □05 动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10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D.“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秋天,也暗指当
时的政治气候,含义深刻。 答案 D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答案11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解析 结合所处开篇的位置和内容,“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说法牵强。
课前•自主梳理
课堂•整体自探
课后•评价作业
解析12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闹意气”。义气:①由于私人
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义气凛然”;
②有这种气概或感情。“义气”往往适用于牺牲自己利益的场合,而“意气”
往往指精神状态。语境中有“昂扬”,故用“意气”。(3)辽阔:广阔,宽广。
新时期,新目标,广大干部要抵制腐败,发扬
的优良作风,切
实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全国人民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上学期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高一语文上学期单元测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长尾理论与网络百科全书“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光起的一种新理论。

“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

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

“长尾理论”在百科全书编缉领域的意义,就是让每个人都成为网络百科全书的编撰者,将存在每个人大脑中的知识积累起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在过去,只有顶级专家才能参与百科全书的编撰。

因此,百科全书的编撰通常旷日持久,耗资巨大,而且一旦编成,很难进行修订。

如果将知识看成一个集合,顶级专家只占有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知识掌握在其他专家和普通人手中,从百科全书编撰的要求来说,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并随时进行更新,但是在过去,由于人力、物力的种种限制,无法动员所有的专家都参与编撰工作,更无法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也无法进行及时更新。

互联网的普及为全社会都参与百科全书的编撰提供了可能。

维基百科网站的他建者设立了一套开放式词条编撰规则,使得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

按照维基百科的约定,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编撰工作。

这项工作没有任何报酬,但很多人——包括不少顶级专家,愿意做这件没有报酬的事。

正是有了千万网民的自愿参与,到2007年5月底,维基百科的词条数目已达到180多万个,比百科全书的鼻祖《大英百科全书》的词条多得多。

维基百科上的词条是开放式的,读者如果发现错误,随时可以提出意见并进行修改。

这样的规则设计,使得词条的作者不得不放弃偏颇的观点,因为只有客观的词条解释才能长时间保持下来,而这本身就是百科全书的重要要求。

据美国《自然》杂志统计,维基百科的科学类条目的错误率与《大英百科全书》不相上下。

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维基百科词条的编撰,还带来了另一个好处——更新速度的提高。

在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一个词条完成的同时,就时刻面临着过去时的危险。

任何人随时可以将最新的知识附加到维基百科的相应词条上,因此维基百科也是当今世界更新速度最快的百科全书。

在我国,百度网和新浪网借鉴维基百科的思想,创造了更加贴近普通人生活需要的新形式的网络百科全书。

“百度知道”和“新浪爱问”都是开放的知识平台,并且均采用了口语化的问题输入机制,通过后台的搜索引擎技术,将口语化的问题自动转化为对应的知识需求。

在“百度知道”的首面,显示着“已解决问题”为1600多万个,“等解决问题”为55万多个,超过维基百科的词条数目,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在“百度知道”网站注册后就可以提问或解答问题,提问者可以悬赏积分,回答问题便能赢得积分,通过这样的激励措施,知识的搜索与分离变得饶有趣味。

在网络时代,当我们用“长尾理论”的观点重新审视每一个领域时,几乎都发现过去被忽视的“长尾”。

在最适宜通过互联网表现和传播的文化领域。

“长尾”更是随处可见,网络歌曲、手机短信等的流行和市场上的成功,靠的就是网络聚沙成塔的巨大作用。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和互联网、手机的继续普及,“长尾理论”的影响还在进一步发展。

1.下列关于“长尾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长尾理论的影响还将进一步扩大。

B.长尾理论意在提醒人们不能只关注曲线的“头部”,而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去关注处于曲线“尾部”的大多数人或事。

C.长尾理论认为,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成本降低,人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所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

D.长尾理论应用于适宜通过互联网表现和传播的文化领域,以往被忽视的“长尾”很可能靠网络聚沙成塔的力量取得成功。

2.下列说法不属于“长尾理论”对编撰百科全书的意义的一项是()A.可以的破传统编撰方式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局限,使得更多的人都可以参与与编撰工作,让更多的人成为网络百科全书的编撰者。

B.将存在于每个人大脑中的知识积累起来,集腋成裘,解决只有顶级专家才能参与百科全书的编撰带来的旷日持久、耗资巨大的问题。

C.适应百科全书编撰需要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并随时进行更新的要求,可以动员所有的专家甚至全社会都来参与,并及时进行更新。

D.使提问或解答问题变得饶有趣味,因此很多人——包括不少顶级专家在内的千万网民自愿参与这件没有报酬的事。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传统编撰百科全书走精英路线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百科全书编撰的要求,因为更多的知识不是掌握在顶级专家而是其他专家和普通人手中。

B.维基百科网站词条编撰模式具有开放性和开创性,词条数目已达到180多万个,与百科全书的鼻祖《大曲百科全书》的编撰水平不相上下。

C.维基百科无偿对公众开放,读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输入口语化的指令,即可调出所需的相关知识,使用起来方便快捷。

D.网络的普及难文化产品的形成和传播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使文化产品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实际,更加容易受到普通人群的关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廷评行状苏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

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

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

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

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益不复爱惜。

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

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

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

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

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

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

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

唯公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

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

公未尝问。

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

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

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

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操兵乘城乘:登B.公独治丧执礼执礼:遵奉礼制C.又皆怀慕亲戚乡党慕:贪恋D.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生意:做买卖5.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3分)()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④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

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成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

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

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3分)(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3分)(3)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杜荀鹤[注]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

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8.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4分)9.“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

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7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1)我寄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际,遥有此寄》)(2)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3),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4)人生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5)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6)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溪水李汉荣①一条大河有确切的源头,一条小溪是找不到源头的,你看见某块石头下面在渗水,你以为这就是溪的源头,而在近处和稍远处,有许多石头下面、树丛下面也在渗水,你就找那最先渗水的地方,认它就是源头,可是那最先渗水的地方只是潜流乍现,不知道在距它多远的地方,又有哪块石头下面或哪丛野薄荷附近,也眨着亮晶晶的眸子。

于是,你不再寻找溪的源头了。

你认定每一颗露珠都是源头,如果你此刻莫名其妙流下几滴忧伤或喜悦的泪水,那你的眼睛、你的心,也是源头之一了。

尤其是在一场雨后,天刚放晴,每一片草叶,每一片树叶,每一朵花上,都滴着雨水,这晶莹、细密的源头,谁能数得清呢?②溪水是很会走路的,哪里直走,哪里转弯,哪里急行,哪里迂回,哪里挂一道小瀑,哪里漾一个小潭,乍看潦草随意,细察都有章法。

我曾试着为一条小溪改道,不仅破坏了美感,而且要么流得太快,水上气不接下气似在逃命,要么滞塞不畅,好像对前路失去了信心。

只好让它复走原路,果然又听见纯真喜悦的足音。

别小看这小溪,它比我更有智慧,它遵循的就是自然的智慧,是大智慧。

它走的路就是它该走的路,它不会错走一步路;它说的话就是它该说的话,它不会多说一句话。

你见过小溪吗?你见过令你讨厌的小溪吗?比起我,小溪可能不识字,也没有文化,也没学过美学,在字之外、文化之外、美学之外,溪水流淌着多么清澈的情感和思想,创造了多么生动的美感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