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P数字图像处理实验课设
DSP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

《现代信号处理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 DSP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目录第一章绪论-----------------------------------------------31.1.1 课程设计目的及任务------------------------31.1.2 阈值分割的实现方法------------------------4 第二章视频采集与显示相关概念-----------------------------52.1 帧和场-------------------------------------------52.2 YCbCr及其采样格式--------------------------------5 第三章 DSP平台及软件开发---------------------------------73.1 DSP平台-----------------------------------------73.1.1 DSP发展简介-------------------------------73.1.2 TMS320F2812 DSP芯片简介-------------------83.2 F2812 DSP软件开发-------------------------------93.2.1 F2812 软件开发平台CCS---------------------93.2.2 F2812 DSP软件开发流程---------------------10 第四章阈值分割在MATLAB上的实现--------------------------12 第五章阈值分割在DSP上的实现----------------------------135.1 系统流程与实现方案------------------------------135.1.2 初始化模块--------------------------------145.1.3 图像阈值处理及输出模块--------------------165.2 工程中的主要库和文件(详见附录)-----------------185.2.1 工程中的库(.lib)--------------------------185.2.2 工程中的主要文件--------------------------185.3 程序运行及结果验证------------------------------19 附录:各源程序代码及其详细分析----------------------------20 总结----------------------------------------------------32第一章绪论1.1.1 课程设计目的及任务本课程设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1)掌握如何使用DSP仿真平台;2)掌握DSP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3)熟悉DSP的指令系统;4)熟悉用DSP实现各种基本算法。
DSP图像处理技术-实验报告模板New1

西安**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DSP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课内实验报告(2016/ 2017 学年第 2学期)学生姓名: 88888专业班级: 7777学号: 0000指导教师: 0000目录实验1:Code Composer Studio入门实验 0一、实验目的 0二、实验原理 0三、实验内容(调试好的程序,实验结果与分析) (1)四、实验小结 (1)实验2:编写一个以C语言为基础的DSP程序 (4)一、实验目的 (4)二、实验原理 (4)三、实验内容(调试好的程序,实验结果与分析) (4)四、实验小结 (6)实验3:图像灰度化实验 (7)一、实验目的 (7)二、实验原理 (7)三、实验内容(调试好的程序,实验结果与分析) (7)四、实验小结 (8)实验4:图像平滑实验 (10)一、实验目的 (10)二、实验原理 (10)三、实验内容(调试好的程序,实验结果与分析) (12)四、实验小结 (15)实验5:图像锐化实验 (16)一、实验目的 (16)二、实验原理 (16)三、实验内容(调试好的程序,实验结果与分析) (16)四、实验小结 (18)实验6:图像灰度变换实验 (21)一、实验目的 (21)二、实验原理 (21)三、实验内容(调试好的程序,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四、实验小结 (22)实验7:图像均衡化实验 (24)一、实验目的 (24)二、实验原理 (24)三、实验内容(调试好的程序,实验结果与分析) (24)四、实验小结 (24)实验8:图像边缘检测实验 (28)一、实验目的 (28)二、实验原理 (28)三、实验内容(调试好的程序,实验结果与分析) (28)四、实验小结 (30)实验总结与心得体会 (36)实验1:Code Composer Studio入门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创建工程和管理工程的方法2、了解基本的编译和调试功能3、学习使用观察窗口4、了解图像功能的使用二、实验原理开发 TMS320C6xxx 应用系统一般需要以下几个调试工具来完成:1. 软件集成开发环境(CCS):完成系统的软件开发,进行软件和硬件的仿真调试,它是硬件调试的辅助工具。
dsp图像处理课程设计

dsp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DSP)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算法;(2)掌握DSP芯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3)熟悉图像处理软件的开发环境和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图像处理算法对图像进行增强、压缩、滤波等操作;(2)能够使用DSP芯片进行图像处理的硬件实现;(3)具备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算法实现和性能评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增强学生对图像处理技术的兴趣和责任感;(3)引导学生关注图像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图像处理基本概念: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图像采样和量化、图像变换、图像增强、图像压缩等。
2.DSP芯片及其编程:DSP芯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编程方法及应用实例。
3.图像处理算法实现:常用图像处理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如滤波、边缘检测、分割、特征提取等。
4.图像处理软件开发:图像处理软件的开发环境、编程语言及应用实例。
5.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如数字相机、手机摄像头、医学影像处理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算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图像处理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DSP芯片的使用方法和图像处理软件的开发。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本课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数字信号处理(DSP)图像处理教程》等。
2.参考书: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技术文档等。
DSP课设 按键控制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课程设计报告( 2014 -- 2015年度第二学期)课程名称:DSP课程设计题目:按键控制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院系: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设计周数: 2成绩:日期:2014 年7月9日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1.设计方案:综合基础实验里的图像边缘检测、图像锐化、图像取反算法,通过实验板的按键1、2、3控制三种算法的切换,在计算机窗口显示图形。
同时在lcd上显示三种算法的名称。
二、设计正文1.设计思路(系统组成介绍)2.主要部分硬件设计:键盘模块作用:按下按键,当键盘检测程序检测到按键按下时,调用对应的算法程序进行图像的处理LCD液晶显示模块:实验箱上的液晶模块采用的型号是TJDM12864MTJDM12864M 是一款带中文字库的图形点阵模块,由动态驱动方式驱动128×64 点阵显示。
低功耗,供应电电压范围宽。
内含多功能的指令集,操作简易。
采用COB 工艺制作,结构稳固,使用寿命长。
特性:1.提供8 位,4 位及串行接口可选2.64×16 位字符显示RAM(DDRAM 最多16 字符×4 行,LCD 显示范围16×2 行)3.2M 位中文字型ROM(CGROM),总共提供8192 个中文字型(16×16 点阵)4.16K 位半宽字型ROM(HCGROM),总共提供126 个西文字型(16×8 点阵)5.64×16 位字符产生RAM(CGRAM)6.15×16 位总共240 点的ICON RAM(ICONRAM)7.自动复位(RESET)功能8.绘图及文字画面混合显示功能9.提供多功能指令:——画面清除(display clear)——游标归位(return home)——显示开/关(display on/off)——游标显示/隐藏(cursor on/off)——字符闪烁(display character blink)——游标移位(cursor shift)——显示移位(display shift)——垂直画面旋转(vertical line scoll)——反白显示(By-line reverse display)——睡眠模式(sleep mode)DSP与LCD的连接:键盘模块:扫描方式数据线D0~D3 对应输出引脚DK4~DK7对应矩阵键盘“列”数据线D4~D7 对应输入引脚DK0~DK3对应矩阵键盘“行”3.软件设计流程:Sobel 边缘算子:下图所示的两个卷积核形成了sobel 算子,图像中的每个点都用这两个核做卷积,一个核对通常的垂直边缘相应最大,而另一个对水平边缘相应最大。
dsp课课程设计像处理

dsp课课程设计像处理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DSP(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处理数字信号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了解DSP芯片的架构和编程方法。
•熟悉数字信号处理在通信、多媒体、语音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DSP算法进行数字信号的处理。
•能够使用DSP芯片进行实际项目的开发和调试。
•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DSP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新知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数字信号处理基本概念:数字信号、离散时间信号、离散时间系统、Z变换等。
2.DSP算法与实现:数字滤波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数字图像处理等。
3.DSP芯片与应用:DSP芯片的基本架构、编程方法、应用案例等。
4.实际项目开发:基于DSP技术的通信系统、多媒体处理、语音处理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知识点和技能。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项目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实验室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DSP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2.学习灰度图像反色处理技术;3.学习灰度图像二值化处理技术;4.掌握数字图像处理在DSP上的实现。
二、实验设备计算机,CCS 2.0版软件,DSP仿真器,实验箱。
三、实验要求要求实现灰度图像的读入、反色处理和二值化处理,并将原灰度图像、反色处理后和二值化处理后的图像显示出来。
四、实验步骤和内容1.实验准备(1)DSP仿真器与计算机连接好;(2)将DSP仿真器的JTAG插头与SEED-DEC5502单元的J1相连接;(3)打开SEED-DTK5502的电源。
观察SEED-DTK_MBoard单元的+5V,+3.3V,+15V,-15V的电源指示灯以及SEED-DEC5502的电源指示灯D2、D4是否均亮;若有不亮的,请断开电源,检查电源。
(4)复习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重点学习灰度图像反色处理和二值化处理相关的理论知识;(5)在计算机E盘,建立“Tu”子目录,将“Lena64.bmp”文件拷入;2.具体实验步骤(1)打开CCS软件,进入CCS的主界面;(2)按照在CCS环境下进行DSP程序开发的一般过程和实验要求编写程序;首先在E盘建立一个自己的工作目录,然后运行Project/New命令,新建一个工程文件(扩展名为.pjt);接着运行File/New/Source File命令新建扩展名为.c的主程序和扩展名为.cmd的链接命令文件;将C的运行支持库文件rts55x.lib(位于C:\ti\c5500\cgtools\lib目录下)复制到E盘自己建立的工作目录下;(3)运行Project /Add Files to Project命令,将扩展名为.c的主程序、扩展名为.cmd的链接命令文件和C的运行支持库文件rts55x.lib添加到工程文件当中去;在工程管理窗口中,双击Source文件夹下的C语言源文件,可以在右边窗口中看到该文件的具体内容,如下图3-4所示;然后可以继续编辑、修改源程序,以便满足实验要求。
DSP 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图3
图4
实验分析:
图像的灰度化:求出每个像素点的R、G、B三个分量的平均值,然后将这个平均值赋予给这个像素的三个分量;
图像的反色处理:将彩色图像的R、G、B各彩色分量取反;
图像二值化处理:将图像上的点的灰度置为0或255,也就是将整个图像呈现出明显的黑白效果,即将256个亮度等级的灰度图像整体和局部特征的二值化图像通过适当的阀值选取而获得仍然可以反映图像整体和局部特征的二值化图像。
将图像上的点的灰度置为0或255也就是将整个图像呈现出明显的黑白效果即将256个亮度等级的灰度图像整体和局部特征的二值化图像通过适当的阀值选取而获得仍然可以反映图像整体和局部特征的二值化图像
河南理工大学教学上机实验报告
20_15_—20_16_学年第__二__学期上机时间___2016.6.23__
3、双击“example.pjt”及“Source”可查看各源程序;并加载“example.out”;
4、在“main.c”中,在三个“i = 0”处设置三个断点;
5、单击“Run”程序运行到第一个断点处停止;下图1
图1
6、用View/Graph/Image打开一个图形观察窗口,以观察程序载入的“Lena64.bmp”图象;按下图设置该图形观察窗口,观察变量y,为64*64的二维数组;
图2
7、单击“Run”,程序运行到第二个断点处停止,观察原图象经反色处理后的结果;
8、单击“Run”,程序运行到第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断点处停止,观察图象经反色处理后的结果;
经二值化处理后的结果图象,本程序中,二值化处理阈值设为128;
实验结果:
1、程序运行到第二个断点处时,观察到原图象经反色处理后的结果图象,见图3
dsp课课程设计像处理相加

dsp课课程设计像处理相加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DSP)的基本概念,理解相加信号的处理方法,并能够运用相应的算法进行实际操作。
1.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算法和处理方法。
3.理解相加信号的数学模型和处理原理。
4.能够运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进行相加信号的处理。
5.能够使用相关软件或硬件工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
6.能够分析处理结果,评估相加信号处理的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相加信号处理的任务。
3.培养对科学探究的态度,能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相加信号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法。
1.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数字信号处理的定义和特点。
•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算法和处理方法。
2.相加信号的数学模型:•相加信号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
•相加信号的处理原理和算法。
3.相加信号的处理方法:•相加信号的离散化处理。
•相加信号的数字滤波处理。
•相加信号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处理。
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方法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加信号的处理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相加信号的处理原理和算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进行相加信号的处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数字信号处理》教材,提供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讲解。
2.多媒体资料:提供相关的教学PPT、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相加信号的处理方法。
3.实验设备:配备计算机和相关软件,以及实验室中的信号处理设备,用于进行相加信号的处理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课程设计报告书所属课程名称DSP原理及应用题目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设计分院电信分院专业班级 12通信2班学生姓名余志强指导教师李杰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第二章程序设计原理2.1数字图象处理基本原理2.2数字图像处理常用方法2.3图象灰度处理的基本原理2.4图象的反色原理和实现2.5灰度图象二值化原理及意义第三章程序设计步骤第四章总结第一章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一、设计内容1了解数字图象处理的基本原理2 学习灰度图象反色处理技术3 学习灰度图象二值化处理技术第二章程序设计原理2、1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数字图像处理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
图像处理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图形和图像信息。
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大约形成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
早期的图像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图像的质量,它以人为对象,以改善人的视觉效果为目的。
图像处理中,输入的是质量低的图像,输出的是改善质量后的图像,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有图像增强、复原、编码、压缩等。
2、2 数字图像处理常用方法:1 )图像变换:由于图像阵列很大,直接在空间域中进行处理,涉及计算量很大。
因此,往往采用各种图像变换的方法,如傅立叶变换、沃尔什变换、离散余弦变换等间接处理技术,将空间域的处理转换为变换域处理,不仅可减少计算量,而且可获得更有效的处理(如傅立叶变换可在频域中进行数字滤波处理)。
目前新兴研究的小波变换在时域和频域中都具有良好的局部化特性,它在图像处理中也有着广泛而有效的应用。
2 )图像编码压缩:图像编码压缩技术可减少描述图像的数据量(即比特数),以便节省图像传输、处理时间和减少所占用的存储器容量。
压缩可以在不失真的前提下获得,也可以在允许的失真条件下进行。
编码是压缩技术中最重要的方法,它在图像处理技术中是发展最早且比较成熟的技术。
3 )图像增强和复原:图像增强和复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图像的质量,如去除噪声,提高图像的清晰度等。
图像增强不考虑图像降质的原因,突出图像中所感兴趣的部分。
如强化图像高频分量,可使图像中物体轮廓清晰,细节明显;如强化低频分量可减少图像中噪声影响。
图像复原要求对图像降质的原因有一定的了解,一般讲应根据降质过程建立“降质模型”,再采用某种滤波方法,恢复或重建原来的图像。
4 )图像分割:图像分割是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图像分割是将图像中有意义的特征部分提取出来,其有意义的特征有图像中的边缘、区域等,这是进一步进行图像识别、分析和理解的基础。
虽然目前已研究出不少边缘提取、区域分割的方法,但还没有一种普遍适用于各种图像的有效方法。
因此,对图像分割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之中,是目前图像处理中研究的热点之一。
5 )图像描述:图像描述是图像识别和理解的必要前提。
作为最简单的二值图像可采用其几何特性描述物体的特性,一般图像的描述方法采用二维形状描述,它有边界描述和区域描述两类方法。
对于特殊的纹理图像可采用二维纹理特征描述。
随着图像处理研究的深入发展,已经开始进行三维物体描述的研究,提出了体积描述、表面描述、广义圆柱体描述等方法。
6 )图像分类(识别):图像分类(识别)属于模式识别的范畴,其主要内容是图像经过某些预处理(增强、复原、压缩)后,进行图像分割和特征提取,从而进行判决分类。
图像分类常采用经典的模式识别方法,有统计模式分类和句法(结构)模式分类,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模糊模式识别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式分类在图像识别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3 图像的灰度化处理的基本原理将彩色图像转化成为灰度图像的过程成为图像的灰度化处理。
彩色图像中的每个像素的颜色有R、G、B三个分量决定,而每个分量有255中值可取,这样一个像素点可以有1600多万(255*255*255)的颜色的变化范围。
而灰度图像是R、G、B三个分量相同的一种特殊的彩色图像,其一个像素点的变化范围为255种,所以在数字图像处理种一般先将各种格式的图像转变成灰度图像以使后续的图像的计算量变得少一些。
灰度图像的描述与彩色图像一样仍然反映了整幅图像的整体和局部的色度和亮度等级的分布和特征。
图像的灰度化处理可用两种方法来实现。
(1)使求出每个像素点的R、G、B三个分量的平均值,然后将这个平均值赋予给这个像素的三个分量。
(2)根据YUV的颜色空间中,Y的分量的物理意义是点的亮度,由该值反映亮度等级,根据RGB和YUV颜色空间的变化关系可建立亮度Y与R、G、B三个颜色分量的对应:Y=0.3R+0.59G+0.11B,以这个亮度值表达图像的灰度值。
2.4图像的反色原理对于彩色图像的R、G、B各彩色分量取反的技术就是图像的反色处理,这在处理二值化图像的连通区域选取的时候非常重要。
如物体连通域用黑色表示,而二值化后的物体连通域图像可那是白色的,而背景是黑色的,这时应手动选取图像的反色处理或有程序根据背景和物体连通域两种颜色的数量所占比例而自动选择是否选择选取图像的反色处理。
2.5 灰度图像二值化原理及意义作为一种高效智能的人机交互手段,身份证的快速识别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公民身份核查、暂住人口调查、旅店业登记核查、罪犯追逃等公安业务当中,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录入速度,减少了用户的等待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身份证图像背景复杂,由激光防伪阴影网格线及各种版面噪声构成;且因激光防伪标志和打印条件的千差万别,再加上身份证图像质量偏差,给身份证的字符识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必须经过预处理,除去大量的噪声信号,才能更好的进行字符的定位、分割,以及识别。
而二值化是预处理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到OCR 系统的性能。
研究者在分析和讨论了多种图像二值化的优缺点后,在吸取各种方法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身份证扫描图像的二值化方法——嵌入式多阈值动态自适应的二值化方法。
图像二值化是图像处理中的一项基本技术,也是很多图像处理技术的预处理过程。
在颗粒分析、模式识别技术、光学字符识别(OCR)、医学数据可视化中的切片配准等应用中,图像二值化是它们进行数据预处理的重要技术。
由于图像二值化过程将会损失原图像的许多有用信息,因此在进行二值化预处理过程中,能否保留原图的主要特征非常关键。
在不同的应用中,图像二值化时阈值的选择是不同的。
因此,自适应图像阈值的选取方法非常值得研究。
研究者对图像二值化方法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图像二值化算法。
该算法基于数学形态学理论,较好地保留了图像二值化时原图的边缘特征。
图像的二值化处理就是讲图像上的点的灰度置为0或255,也就是讲整个图像呈现出明显的黑白效果。
即将256个亮度等级的灰度图像通过适当的阀值选取而获得仍然可以反映图像整体和局部特征的二值化图像。
在数字图像处理中,二值图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实用的图像处理中,以二值图像处理实现而构成的系统是很多的,要进行二值图像的处理与分析,首先要把灰度图像二值化,得到二值化图像,这样子有利于再对图像做进一步处理时,图像的集合性质只与像素值为0或255的点的位置有关,不再涉及像素的多级值,使处理变得简单,而且数据的处理和压缩量小。
为了得到理想的二值图像,一般采用封闭、连通的边界定义不交叠的区域。
所有灰度大于或等于阀值的像素被判定为属于特定物体,其灰度值为255表示,否则这些像素点被排除在物体区域以外,灰度值为0,表示背景或者例外的物体区域。
如果某特定物体在内部有均匀一致的灰度值,并且其处在一个具有其他等级灰度值的均匀背景下,使用阀值法就可以得到比较的分割效果。
如果物体同背景的差别表现不在灰度值上(比如纹理不同),可以将这个差别特征转换为灰度的差别,然后利用阀值选取技术来分割该图像。
动态调节阀值实现图像的二值化可动态观察其分割图像的具体结果。
第三章程序设计步骤1、首先,在PC机的D盘新建目录“tu”,并把“lena64.bmp”拷贝到该目录下。
然后启动CCS 2.0用Project/Open打开“Exp12_cpu1”目录下“exp12.pjt”工程文件;并双击“exp12.pjt”及“Source”可查看源程序;并加载“exp12.out”;2、在源程序“exp12..c”中,在三个“i=0”处设置三个断点;(如下图所示);3、单击“Run”,程序运行到第一个断点处停止;4、用View/Graph/Image打开一个图形观察窗口,以观察程序载入的“lena64.bmp”图像,该图像应保存在“D:\Tu”目录中;按下图设置该图形观察窗口,观察变量y,为64*64的二维数组;5、单击“Run”,程序运行到第一个断点处停止6、单击“Run”,程序运行到第二个断点处停止,这时可在图形观察窗口中,观察到原图象经反色处理后的结果图象7、单击“Run”,程序运行到第三个断点处停止;这时可在图形观察窗口中,观察到原图象经二值化处理后的结果图象,本程序中,二值化处理阀值设为1288、关闭各窗口,本实验结束。
第四章总结每一次的课设总能给我很多感触。
虽然之前每个学期都会做课设,但是经历一次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明白想要在将来的社会立足,就得学会思考,学会动脑,学会学习。
这次课程设计之后,我深深明白课程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
这个学期做过7次CCS的仿真实验。
对于一个新的实验内容,我并不是很适应。
但是在同学的帮助下,然后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结合实验课本我开始慢慢进入状态。
渐渐地,我能够较为顺利的建立好仿真模型图。
当然这期间经历过很多失败。
我的基础本来也不是很扎实,所以这些对我来说,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调试。
最后能够把自己的照片处理成符合课设要求,这样使我对原来CCS软件使用更加熟练。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编程调试,图片效果不明显。
在李杰老师的指导下,我理解CCS的精髓,并完成了课设。
我参考了许多书籍及资料,对此报告进行完善。
不仅完成了报告,还起到了进一步学习了CCS软件的使用,这对于以后学习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此要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老师和热心同学(等人)对我悉心的指导,感谢老师及那些热心的同学给我的帮助。
让我得以较为顺利地完成此次的课程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养成查阅资料的习惯,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虽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更是巨大。
我明白很多道理,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这些对我个人今后的人生学习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对薄弱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提高,我也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
由于本人基础不是很好,所以导致整个实验报告不那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