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成虫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桔小实蝇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桔小实蝇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本文研究了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特征,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桔小实蝇成虫的触角感器由两个部分组成:主要感受器官和辅助感受器官。
主要感受器官由约30个红外感受器和成千上万的微小感受器组成,这些感受器能够感受到机械、化学和体温等信号。
辅助感受器官则主要由纤毛和剑状突等细胞组成,起到增强感知能力的作用。
整个触角感器呈圆柱形,表面由众多的凹凸不平的结构构成,其中还有许多孔隙和皱褶等细节结构,这些结构有利于扩大感受器的接触面积和增强信号的传递效率。
桔小实蝇是一种重要的果蔬害虫,触角感器是其感知外界环境信息并作出行为反应的重要器官。
触角感器的结构特征对它的感知能力和行为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机制有助于寻找防治该害虫的新方法和途径。
触角感器是桔小实蝇成虫头部顶端两侧的突起物,长度约为体长的1/3左右,呈圆柱形,直径约为0.3mm。
观察其表面结构可以发现,触角感器呈现出凹凸不平的特征,表面有许多刚毛状的细小结构,这些细小结构是感受器所在的位置,具有特异性的感知功能。
在扫描电镜下,触角感器表面的细节结构更为清晰可见,可以观察到许多孔隙、皱褶、毛细血管网等微观结构,这些结构有利于扩大触角感器的接触面积和增强信号的传递效率。
主要感受器官是桔小实蝇触角感器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约30个红外感受器和成千上万的微小感受器组成,其中红外感受器在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中起到关键作用,可以感受到植物和动物的体温。
微小感受器由感受和反馈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能够感受到机械、化学和体温等刺激,并将这些信号传递到大脑。
这些感受器的数量极为庞大,且密度极高,可以扩大感知范围和提高感知敏感度。
辅助感受器官则主要由纤毛和剑状突等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能够增加触角感器的复杂度和灵敏度。
纤毛是一种具有很高生物活性的小结构,在触角感器中它们起到了增加感应面积的作用。
桔小实蝇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桔小实蝇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是一种昆虫害虫,主要危害柑橘果树。
成虫的触角感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帮助它们感知食物、配偶、危险等信息。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桔小实蝇成虫的触角感器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它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首先,我们将成虫的触角取出,进行处理和观察。
触角可以分为两种:短触角和长触角。
短触角在成虫身体的前部,长度约为1.5毫米,有三个部分:基部、中部和顶部。
长触角在短触角的后面,长度比短触角略长,有六个部分:基部、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和顶部。
长触角的基部比短触角的基部粗,前四个部分的长度逐渐增加,第四节到顶部的部分则长度相等。
此外,在触角的基部附近还有许多感觉器,包括刺状感觉器和环状感觉器,它们可以帮助成虫感知外部环境。
接下来,我们将观察成虫触角顶端的感觉器,它们是成虫感知外部环境的主要部件。
触角顶端有很多小管状感觉器,被称为感觉毛。
这些毛专门感知气味、味道、温度、湿度、光线等信息,每个感觉毛都有自己的感觉细胞。
进一步地,我们可以发现感觉毛上的微小刺状突起,被称为感觉膜,感觉细胞长在其上。
感觉膜是成虫感知外部环境的重要部位,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此外,另一组感觉器被称为扇形器官,分布在触角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之间。
扇形器官由一组板状结构构成,每个结构都覆盖着细小的刺状突起。
这些结构中含有感觉细胞,可以感受空气流动的方向和速度。
在成虫飞行的过程中,扇形器官可以帮助成虫判断风向和风速,调整飞行方向和速度。
综上所述,桔小实蝇成虫的触角感器具有非常精细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它们感知外部环境并做出相应反应。
这些感觉器的高度精细化和高度敏感性是成虫适应复杂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对成虫触角感器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并为控制这类害虫提供科学依据。
枯叶蛾绒茧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枯叶蛾绒茧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汤方;付盈盈【摘要】利用扫描电镜对枯叶蛾绒茧蜂的触角感觉器进行观察,发现10个类型的感觉器,分别为毛状感觉器、板状感觉器、刺形感觉器、具孔刺形感觉器、栓锥状感觉器、坛形感觉器、端突柱形感觉器、端孔坛形感觉器、腔形感觉器和蒲姆氏鬃.其中毛状感觉器的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广,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触角鞭节上感觉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柄节和梗节上只发现毛状感觉器和刺形感觉器,蒲姆氏鬃只分布在头与柄节之间的节间膜上.%The antennal sensilla of the Glyptapanteles liparidis were observ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ten distinct types of antennal sensilla, including trichoid sensillum, plac-oid sensillum, chaetic sensillum, pored chaetic sensillum, styloconic sensillum, ampullaceous sensillum, papilla-tipped cylindric sensillum, pore-tipped ampullacous sensillum, antrumous sensillum and Bohm's Bristles. Among which, trichoid sensillum was the largest in number with widest distribution, that was distributed in each node of the antenna. Furthermore, there were most sensilla types and quantity on the antenna flagellums, and there were only trichoid sensillum and chaetic sensillum observed on the scape and pedicel nodes of the antenna. The Bohm's Bristles only exited in the inter-segmental membrane between the head and scape nodes of the antenna.【期刊名称】《西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3)001【总页数】4页(P101-104)【关键词】枯叶蛾绒茧蜂;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作者】汤方;付盈盈【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有害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3触角是昆虫最重要的附肢之一,其上存在多种感觉器,这些感觉器在昆虫接受外部环境各种物理和化学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黑尾叶蝉几种感器的电镜扫描观察

前足 跗节外部感器形态进行 了观 察和研究。结果表 明, 黑尾叶蝉雌雄成虫触角上存在毛形感 器和鳞形 惑器共 2种感器 , 复眼、 单 眼和前足 跗节上存在毛形感器, 雌雄成 虫各部位感器 的类型和分布无明 显差异。 同时 , 描述 了各 种感器 的形 态特征和 着生规律 . 并对其主要生理功 能进行 了分析和讨论。
Ab t a t T e mo p o o yo a tn a,c mp u d e e,smp e e ea d p a s so f ma ea d ma eNe h tt x ca t e sa u t wa b e v d sr c : h r h lg f e n n o o n y i l y n mtr u f e l l p oet i ci p d ls so s re n i c
关键词 : 黑尾 叶蝉 ; 感觉器; 功能
中 图 分 类 号 :4 5 I2 ¥ 3 .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M o p oo ia a a t rsiso e e a e sl fNe h ttx cn t e s r h l gc lCh r c e it fS v r lS n i a o p oet i ci p c l i c
aut,te d l h r I r h e cnia0 o oudee s l eeadpo r sofm l ndm l el ei 卿 s ewe i e as sl 1cmp n y , i e y n ras f aea eted l 1 mp t u e a eN p uxd wt
黑 尾 叶 蝉 几 种 感 器 的 电镜 扫 描 观 察
戴 仁 怀 倪 , 林 张 , 伟
60 4 ) 10 1
(. 1 贵州大学 昆虫研究所 , 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 。 贵州 贵 阳 5 0 2 ;. 50 5 2 四川省农业厅植 物保护站 , 四川 成都
小粒材小蠹成虫触角结构与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Ab s t r a c t : Ant e nn a e s t r u c t u r e s o f f e ma l e a n d ma l e Xyl e b o r u s s axe s e ni we r e o bs e r v e d wi t h s c a n ni n g e l e c t r o n mi c r o s c o pe .The r e s u l t s s h owe d t ha t t he r e we r e n o s i g ni f i c a nt di f f e r e nc e s i n t he a nt e nn a mo r p ho l o gi c a l c ha r a c t e r s, s e ns i l l a t y pe s a n d t h e i r di s t r i bu t i o n pa t t e r ns be t we e n t he f e ma l e s a n d ma l e s, a l t h ou gh t he a nt e n—
西 北 林 学 院学 报 2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we s t F o r e s t r y Un i v e r s i t y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7 4 6 1 . 2 0 1 3 . 0 3 . 2 7
度仅 为雌 成 虫的 4 / 5 , 但 雌雄 成 虫之 间触 角形 态、 感受 器类 型和 分布 均 无显 著差 异 。成 虫触 角具有
碧蛾蜡蝉成虫触角感器的电镜扫描观察

2 0 1 3年 5 月
Ma y . 2 01 3
文章编号 : 1 0 0 0—5 4 7 1 ( 2 O 1 3 ) 0 5 — 0 0 7 8 —0 5
碧 蛾 蜡 蝉 成 虫 触 角 感 器 的 电镜 扫 描 观 察 ①
于玮 台, 陈文 龙
贵 州 大 学 昆 虫研 究 所 贵 州 山 地 农 业 病 虫 害 重 点 实 验 室 ,贵 阳 5 5 0 0 2 5
作 用机 制提 供基 础研 究 ,从而 达到 直接 利用 信息素 进行 有效 监测 和 生物 防治 的 目的.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供 试 昆 虫
供 试 昆虫为 贵州 大学 茶 园刚羽 化 的碧 蛾蜡 蝉成 虫 .选 用 刚羽化 成 虫 是 因为其 触 角感 器 已形成 固定 ,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清洗 后放 入 3 0 的酒 精 中 , 然 后 再 依 次 用 体积 分 数 为 5 0 , 7 0 , 8 O %, 9 0 %的 乙 醇 和 无 水 乙 醇来 逐 级脱
2 O1 2—0 9一 l 3 ① 收稿 日期 :
基金项 目: 贵州 省科 技 厅 农 业 攻 关 资 助 项 目“ 茶 树 重 要 病 虫 害 无 公 害 防 除技 术 研 究 与 推 广 ” ( 黔 科 合 字 NY  ̄ 2 0 1 0 1 3 0 2 4 )
碧 蛾蜡蝉 近 几年在 贵 阳部分 茶 园发生 极为 严重 , 成 虫 聚集 为 害茶 树 嫩 梢 , 造 成 茶 叶产 量 降 低 ,此 外 还
会 分泌 蜜露 , 招 致茶蚜 等 害虫加 重 为害茶 树 _ 8
,至今对 该 虫 的 防治 主要 还是 依 赖农 药 .本研 究 利用 扫 描
蚕宝宝探究实验报告

蚕宝宝探究实验报告探究蚕宝宝的生命周期和蚕丝的生产过程。
实验材料:蚕宝宝、蚕蛹、蚕蛾、桑叶、蚕盒、显微镜、放大镜、相机、放大镜、笔和纸。
实验步骤:1. 准备蚕宝宝和蚕蛹。
确保蚕宝宝和蚕蛹的数量足够,以便观察和记录。
2. 准备桑叶或桑叶粉末作为蚕宝宝的食物。
3. 将蚕宝宝放入蚕盒中,并给予足够的桑叶作为食物。
4. 观察和记录蚕宝宝的生长和变化。
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蚕宝宝的身体结构和变化。
5. 观察蚕宝宝蜕皮的过程。
记录蚕宝宝蜕皮前后的变化。
6. 观察蚕宝宝蛹化的过程。
记录蚕宝宝蛹化前后的变化。
7. 观察蚕蛾从蚕蛹中孵化出来的过程。
记录蚕蛾孵化后的外观和行为。
实验结果:观察蚕宝宝的生命周期,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了蛹化和蛹化过程。
蚕宝宝最初孵化出来是小小的幼虫,身上有细小的毛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不断吃桑叶长大,同时也会蜕皮。
每一次蜕皮后,蚕宝宝的身体会出现变化,体形也会变大。
蚕宝宝蜕皮的次数可以由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来判断。
蚕宝宝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几个阶段,包括幼小期、壮大期、蛹化期。
蚕宝宝达到壮大期后,开始蛹化。
蚕宝宝在蛹化前会用丝线把身体牢固地固定在支架上,然后形成蚕蛹。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可以观察到蚕蛹从外壳中孵化出来,成为成年蚕蛾。
蚕蛾的身体是柔软的,有羽毛状的触角和透明的翅膀。
蚕蛾通过振动翅膀来传播花粉,同时也会寻找雌雄两性配对。
实验结论:蚕宝宝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幼小期、壮大期、蛹化期,最终成为成年蚕蛾。
蚕宝宝的生长是需要食物供应的,它们以桑叶为食。
同时,蚕宝宝也会经历蜕皮的过程,在每一次蜕皮后身体会有相应的变化。
蚕宝宝在壮大期时会进入蛹化期,在此期间形成蚕蛹。
蚕蛹最终会孵化成为成年蚕蛾。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蚕宝宝的生命周期和蚕丝的生产过程。
对于研究蚕丝的制作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野蚕黑卵蜂成虫触角化学感器的超微结构和功能

野蚕黑卵蜂成虫触角化学感器的超微结构和功能
高其康
【期刊名称】《电子显微学报》
【年(卷),期】1995(14)4
【摘要】对野蚕黑卵蜂成虫触角上多侧孔感器和端孔坛形感器超微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在多侧孔感器上,微孔分布于感器的外侧面(迎风面),感器内部具典型的嗅觉感器结构;端孔坛形感器上,微孔分布于感器的顶端,内部神经细胞丰富,具典型的味觉感器(接触化学感器)结构。
野蚕黑卵蜂雌蜂触角不同程度切除试验表明:多侧孔感器与寻找寄主栖境(桑树)有关,端孔坛形感器则与对其寄主卵的识别和接受有关。
【总页数】1页(P261)
【作者】高其康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9.54
【相关文献】
1.夜蛾黑卵蜂雌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J], 陈丽;陈科伟;梁广文
2.野蚕黑卵蜂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J], 高其康
3.野蚕黑卵蜂触角节间神经轴突的超微结构研究 [J], 高其康
4.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J], 吕东;赵祜;赵兴鹏;赵明;张宏斌;赵国生;陈敏;王光宇
5.草地贪夜蛾寄生蜂甲腹茧蜂雄成虫触角及胸足化学感器的超微结构特征 [J], 王文倩;葛文超;杜广祖;和淑琪;桂富荣;陈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蚕成虫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作者:邢万静乔惠丽刘克成邢秋婷阚云超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21期摘要:为了研究家蚕(Bombyx mori)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及其感受器的种类和分布,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家蚕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家蚕雌、雄蛾触角上存在7种感器,即毛形感器、短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鳞形感器,其中腔锥形感器只存在于雄蛾触角上,毛形感器在雌雄触角中都最发达。
该结果为家蚕的形态、生理和化学生态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家蚕(Bombyx mori);触角感器;扫描电镜中图分类号:S763.42+1;Q-336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1-5197-03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1.038Observing the Antennal Sensilla of Adult Bombyx mori under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XING Wan-jinga, QIAO Hui-lia, LIU Ke-chengb, XING Qiu-tinga, KAN Yun-chaoa(a. Henan Key Laboratory of Insect Biology in Funiu Moutain, b. Analysis and Testing Center,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473061, Henan,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morphology of the antennae, the typ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antennal sensilla of adult Bombyx mori,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y of the antennae sensilla of adult B. mori. Results showed that seven types of sensilla including sensilla trichodea, short sensilla trichodea, sensilla basiconica, sensilla chaetica,sensilla coeloconica, sensilla auricillica and sensilla squamiformium were observed on the male and female antennae. Sensilla coeloconica existed only in male antennae. Sensilla trichodea was numerous in both male and female. It will provide basis for further studying morphology, physiology and chemical ecology of silkworm.Key words: Bombyx mori; antennal sensill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感受器是昆虫体壁特化的一部分表皮,是对周围环境和内部各种刺激产生反应的重要结构,它们和神经系统一起控制和调节昆虫的行为,是昆虫机体感知内外环境、进行化学通讯的信息接收装置。
触角是各种感受器最为集中的器官之一,其上着生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感受器,具有嗅觉、味觉及感受气流、CO2、湿度和温度等功能,在昆虫择食、取食、觅偶、交配、繁殖、栖息、防御、迁移等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和昆虫化学生态的深入研究,有关昆虫触角形态学、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研究报道也日渐增多,特别由于鳞翅目昆虫的化学通讯一直是昆虫化学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有关其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较多,目前已对蚕蛾科、天蚕蛾科、螟蛾科、尺蛾科、斑蛾科、菜蛾科和夜蛾科等多种鳞翅目昆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1-10]。
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等随昆虫种类的不同相差很大,鳞翅目的触角感受器按照外部形态主要有: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耳形感器(Sensilla auricillica)、媒介感器(Sensilla intermedia)、巨大感器(Sensilla giant)[1,11-15]。
研究昆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有助于深入了解昆虫的化学感受系统,阐明昆虫与外界环境的化学感受机制,为农林害虫防治新途径提供依据。
家蚕,学名Bombyx mori,又称桑蚕或习称蚕,属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吐丝昆虫,也是研究鳞翅目昆虫尤其是蛾类依靠特异的性信息素通讯和识别精细的寄主植物挥发物来寻找寄主,完成种群繁衍、形成生殖隔离的行为机制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
根据国内外对家蚕化学感受机制和电生理的研究,表明家蚕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是接受外界化学信息的主要结构。
目前昆虫感受外界信息的分子机制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家蚕成虫触角形态,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以期为家蚕的形态、生理和化学生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昆虫家蚕品种(大造)由南阳师范学院河南省昆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保存。
蚕卵催青在25 ℃、相对湿度60%~80%的条件下进行,孵化后幼虫在恒温25 ℃、自然光周期条件下,以新鲜桑叶饲养至成虫羽化。
取新羽化的雌蛾和雄蛾,从基部剪下触角。
1.2 ;扫描电镜制样方法将刚羽化的雌、雄蛾触角剪下后,浸入4%的甲醛溶液中固定2 h,超声波清洗60 s,再用0.1 mol/L磷酸缓冲液(pH 7.4)和双蒸水冲洗3次,每次2 min,然后经乙醇梯度(体积分数)脱水(30%、50%、70%、80%、95%、100%乙醇各脱水20 min),最后用醋酸乙酯置换,临界点干燥[16,17]。
取干燥后的雌、雄蛾触角各3对,用双面胶将其粘于样品台上,用JFC-1600型离子溅射仪喷金,然后置于JEOL JSM-6360LV电子扫描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加速电压10 kV,样品放大200~3 000倍。
各种感受器的名称采用Schneider[11]和Jefferson等[18]的触角感受器形态特征命名法命名。
2 ;结果与分析家蚕成虫两性触角形态相似,呈双栉状,由30~40小节构成,每小节有2个羽状分支,雄蛾比雌蛾大,它是蚕蛾的嗅觉器官和触觉器官。
雌蛾触角灰色,分支较短,雄蛾触角为黑色,分支比雌蛾长。
触角感器主要分布于羽状分支的内侧,分支的外侧也有感器零星分布(图1Ⅰ,图2Ⅰ、Ⅱ)。
结果表明,家蚕雌雄成虫触角上分布的感器有7类:毛形感器、短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鳞形感器,其中腔锥形感器只存在于雄蛾触角上,毛形感器在雌、雄蛾触角上最发达,现分述如下。
2.1 ;毛形感器毛形感器是家蚕触角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感器,主要分布在雌、雄蛾触角羽状分支的内侧,排列规则,多数以较小的角度匍匐于触角表面,但有极少数近乎垂直于触角表皮。
毛形感器形状纤细,向端部逐渐变细且弯曲成弧形。
与雌蛾相比,雄蛾触角的毛型感器的数量较多(图1-a、图2-a)。
2.2 ;短毛形感器相对于毛形感器,短毛形感器短而细,末端钝圆,不弯曲或略微弯曲(图1-b,图2-b),在雌、雄蛾触角上都有大量分布,分散在毛形感器周围,匍匐于触角表面。
2.3 ;锥形感器锥形感器数量最少,分布在雌、蛾雄触角每个羽状分支顶端,每个分支顶端有两个锥形感器,感觉毛突起很短,顶端单孔(图1-c、图2-c)。
雌蛾和雄蛾的锥形感器在形态和数量上无差异。
2.4 ;刺形感器刺形感器分布于雌、雄蛾触角羽状分支的顶端,在背侧的鳞片中也观察到有散落分布。
刺形感器外形如刺,比毛形感器粗,顶端钝圆,基部有特化的臼状窝(图1-d,图2-d)。
2.5 ;耳形感器耳形感器在雌、雄蛾触角上均有较多分布,感器小而短,顶部钝,呈猫耳形(图1-e,图2-e)。
主要分布于触角的主干和羽状分支的背侧,主干上的耳形感器形状比侧枝上的大,数量比侧枝上的多。
2.6 ;腔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分布于雄蛾触角羽状分支上,规则排列分布在羽状分支的外侧,位于触角上耳形感器丛中。
这类感器为具缘毛类型,外形像一朵菊花。
腔锥形感器是在触角表皮下有一凹陷圆腔,圆腔中心有一直立的感觉锥,不突出于凹陷外,圆腔的周围有花瓣状的缘栓,缘栓呈弓形向中心弯曲,其端部有的互相交叉在一起(图1-f)。
雌蛾触角上未见有腔锥形感器的分布。
2.7 ;鳞形感器鳞形感器在雌、雄蛾触角上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触角主干背侧。
其表面结构与鳞片相似,但比一般的鳞片细长,基部有臼状窝,基部较宽,有纵向横纹,顶端尖,弯曲,少数似叶片或草片,有明显的凹面(图1-g,图2-g)。
3 ;小结与讨论鳞翅目昆虫触角感器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不同种类昆虫触角感器在种类、数量、分布和外部形态上不尽相同。
试验对家蚕触角感器的观察结果表明,除腔锥形感器只存在于雄蛾触角外,雌、雄蛾触角感器的类型相同,包括毛形感器、短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和鳞形感器。
其感器类型在鳞翅目昆虫中都已有报道,形态特征与已有描述也都相近。
有关昆虫触角感受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已有不少报道[1,16,17,19-22],一般认为毛形和锥形感器是典型的嗅觉感器,其中毛形感器主要用于感受昆虫性信息素,也可感知植物表面的化学信息;锥形感器主要感知植物气味和信息素;腔锥形感器具有感受水蒸气、CO2和温湿度变化以及植物气味等作用;刺形感器通常在化学及机械感受中起作用;鳞翅目昆虫的耳形感器形态变异较大,属于物理感受器,在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中起作用,可能有接受声波的作用;关于鳞形感器功能的研究报道不多。
家蚕的雌、雄蛾触角上都有发达的毛形感器,可能用于区分和感知寄主植物的气味信息,雄蛾触角上的毛形感器更为发达,可能与求偶期间雄蛾能够接受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信号而主动寻找雌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