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首诗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

《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枫桥夜泊》这首诗可是咱们中国古代诗歌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呢!先来看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呢,大概是这样: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伴着我这个满怀忧愁难以入眠的人。
苏州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说起这首诗啊,我想起之前有一次去苏州旅游的经历。
那时候正好是秋天,夜晚的风已经带着丝丝凉意。
我沿着江边漫步,眼前的景象仿佛和诗中的画面重合了。
月亮在天边慢慢西沉,周围偶尔传来几声乌鸦的啼叫,那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江边的枫叶随着秋风轻轻摇曳,江上的渔船上闪烁着点点灯火。
我站在那里,心里不知怎么的,突然就涌起了一种淡淡的忧愁,就好像是诗中的那个旅人一样。
咱们再仔细瞅瞅这首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开头一句就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
想象一下,月亮慢慢消失,只剩下一片黑暗,乌鸦的啼叫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再加上漫天的寒霜,多冷啊!这得是多孤独的一个夜晚。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边的枫树,江上的渔火,本来应该是很温暖的画面,可是诗人却满心忧愁,难以入睡。
这种对比,更突出了他内心的苦闷。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的钟声在半夜响起,传到了客船上。
这钟声不仅打破了夜的寂静,也让诗人的思绪更加悠远。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咱们可不能光是死记硬背,得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想象那个画面。
就像我在苏州的那个夜晚,真正体会到了那种孤独和忧愁。
如今,虽然时代变了,咱们的生活也和古代大不一样,但是这种情感还是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也许能从这首诗里找到一些安慰和力量。
所以啊,《枫桥夜泊》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心灵的慰藉。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品味这首诗,从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感悟。
枫桥夜泊古诗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关于枫桥夜泊古诗相关文章,供参考。
枫桥夜泊古诗1fēng qiáo yè bó枫桥夜泊zhāng jì张继yuè luò wū tí shuāng mǎn tiān月落乌啼霜满天,jiāng fēng yú huǒ duì chóu mián江枫渔火对愁眠。
gū sū chéng wài hán shān sì姑苏城外寒山寺,yè bàn zhōng shēng dào kè chuán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赏析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
全诗以一愁字统起。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
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
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
”《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
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
张继《枫桥夜泊》的原文·翻译·赏析

张继《枫桥夜泊》的原文·翻译·赏析张继《枫桥夜泊》的原文·翻译·赏析《枫桥夜泊》赏析窦凤才枫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泊,停船靠岸。
渔火,打鱼的人点的灯火。
对,这里有“伴”的意思。
姑苏,苏州的古称。
寒山寺:在苏州西郊枫矫之侧,相传唐僧寒山,拾得曾居此。
故名。
【简析】张继,南陽(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约住开元至大历末年之间以盐铁判官、检校祠郎员外郎,卒于洪州(今江西南昌)。
在这首诗中,诗人张继精确而细腻地写出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使人从有限的画面中获得悠长的韵味和无穷的美感。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所以任何人读这首诗都不难成诵,并且愈是反复吟咏,便会愈益感到它蕴含丰厚,诗意浓郁。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
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
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
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第二句点出诗人夜宿于客舟,是切题之句。
原来,在停泊于岸边的客舟中过夜的诗人,其实一直不曾入寐。
月落、乌啼、秋霜满天,这是他对远处景物的感受,而江枫和渔火,则是他对近处景物的观察。
读这两句,重要的是体会其中包含一着的时间过程。
从欣赏远景到留心近景,从倚窗不寐到带愁而眠,无疑过去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这两句诗所写的,实际上就是诗人勉强睡下去以后依然辗转反侧难以入寐时,对于方才观察所得的记忆与想象。
诗人运用由远而近、由虚及实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他寄居的这条客船上,集中到他这个带着愁绪夜不能寐的羁旅者身上。
《枫桥夜泊》全文及分析

《枫桥夜泊》全文及分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作,短短四句诗,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深沉的情感。
先来看“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一句。
月亮渐渐西沉,乌鸦的啼叫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漫天的寒霜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这里的“月落”不仅点明了时间的推移,从夜晚到黎明,也营造出一种幽暗的氛围。
乌鸦的啼叫往往让人联想到孤寂和凄凉,更增添了这夜晚的萧瑟。
而“霜满天”则将寒冷的感觉具象化,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寒霜所笼罩,让人不禁感到丝丝寒意。
“江枫渔火对愁眠”描绘了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
枫树在秋风中摇曳,那火红的枫叶与清冷的江水形成鲜明的对比。
渔船上的灯火星星点点,在黑暗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而诗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满怀愁绪地入眠。
“愁”字是这句诗的核心,诗人为何而愁?或许是旅途的疲惫,或许是思乡的情切,又或许是对未来的迷茫。
这愁绪与周围的景色相互映衬,更显得沉重而压抑。
“姑苏城外寒山寺”,提到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
寒山寺因唐代高僧寒山而得名,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和清幽的色彩。
这座寺庙在城外,远离尘世的喧嚣,给人一种宁静而超脱的感觉。
“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在夜半时分,万籁俱寂,突然传来寒山寺的钟声。
这钟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也打破了诗人内心的平静。
它穿越时空,传到了诗人所乘的客船上。
这钟声不仅在物理上被诗人听到,更在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它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又仿佛在抚慰着诗人那颗疲惫的心。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打动着无数读者。
它的画面感极强,通过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一系列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深秋夜晚的江南水乡图。
同时,诗中的情感含蓄而深沉,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忧愁,而是将其融入到了周围的景色和声音之中,让读者在感受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波澜。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
枫桥夜泊古诗的意思翻译

枫桥夜泊古诗翻译是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江上渔火映红枫树,
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
我的船边。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
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
枫桥夜泊赏析。
枫桥夜泊以一“愁”字统起。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
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
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古诗翻译

枫桥夜泊古诗翻译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枫桥夜泊古诗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诗赏析《枫桥夜泊》以其画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结构安排和行文节奏如音乐般的韵律美,以及诗的内在意蕴的悲剧性格而为世人称道。
本文不打算对这些方面进行探讨,而是试图运用诠译学原则,对其整体画面进行悟读,并在对其整体画面的拆解中洞见该诗的文化内涵。
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一、诗人主体的感觉世界、情绪世界与自然世界和纷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即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况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现实的实存世界并将它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画面。
二、从感觉世界到情绪世界再到理性判断的层层深入。
三、短短四句,却起伏迭宕。
四、“霜”的意象奠定了诗的基调。
“愁”的意象确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
欣赏此诗,“霜”和“愁”是两个关键意象。
第一句,“月落无啼霜满天”。
写诗人的感觉世界。
“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
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由清冷遍洒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
“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
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
是诗的第一个起伏。
江上渔火点点,岸边枫叶正红。
但是面对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和辛勤的渔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对愁而眠。
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人的`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那么,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
这是全诗的最大起伏处。
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
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
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张继《枫桥夜泊》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张继《枫桥夜泊》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张继张继(?~约779),字懿孙,襄州(州治在今湖北襄阳)人。
天宝年间进士及第,至德年间官任监察御史。
大历年间在武昌任职,后因任检校祠部员外郎,在洪州掌管财政赋税,曾任租庸使、转运使判官,死于任所。
他的诗关注时事,激越淋漓,事理皆切,寄意深远。
枫桥夜泊【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①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①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
【译文】月儿西沉乌鸦啼叫寒霜满天,面对着江枫渔火更愁烦难眠。
姑苏城外著名的寒山寺院里,半夜里悠扬钟声传送到客船。
【鉴赏】本诗记叙了满怀乡愁的游子夜泊枫桥边的所见、所闻、所感。
秋日夜色中,江南的幽美沿着树,顺着一湾江水,随着缓降的蛾眉月,伴着乌啼、钟声,在渔火闪烁中蔓延。
游子在船未眠,观景听声思乡。
首句写夜半时分的三个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
其中月亮是所见,由夜半落月可知时值秋季某月的上旬,月亮应当是上弦月了。
上弦月夜半时分便西斜,让人伤感;乌啼哀切,动人愁肠。
天也许要亮起来了,泛着霜一般的冷凝的白光。
景象与声音感受的叠加,深化了寒凉孤独凄楚之感。
在清冷的秋夜,寒气逼人,秋霜仿佛覆盖了天宇,茫茫夜色中的孤舟旅人更觉凄凉。
第二句中“江枫”有二解,一为附近的枫桥引发的想象,二为江畔的枫树。
在半明半暗的夜色中,江边的枫树只有隐约的轮廓,平日的色彩在微光中也只是一片黯淡。
薄雾笼罩的江面上,远远近近的渔火点点闪烁,映在水里,又是别一般景色。
江枫渔火,一明一暗,虚虚实实,它们也如缠绕的清愁,不知如何拂去。
前两句意象连缀紧密,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意境。
忽然,寒山寺的钟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沉于愁绪的诗人。
钟声清亮绵长,使诗人思绪转回客居的江畔,似乎也打破了他的愁绪,解去了许多牵缠。
枫桥渔火,江畔夜宿,坐看月落,愁绪中充满诗意,末句添入寒山寺的钟声,使诗中多了几分清逸明洁。
意境清幽,回味绵长。
2023年枫桥夜泊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3年枫桥夜泊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年枫桥夜泊原文翻译及赏析1《枫桥夜泊》赏析窦凤才枫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泊,停船靠岸。
渔火,打鱼的人点的灯火。
对,这里有“伴”的意思。
姑苏,苏州的古称。
寒山寺:在苏州西郊枫矫之侧,相传唐僧寒山,拾得曾居此。
故名。
【简析】张继,南陽(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约住开元至大历末年之间以盐铁判官、检校祠郎员外郎,卒于洪州(今江西南昌)。
在这首诗中,诗人张继精确而细腻地写出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__,使人从有限的画面中获得悠长的韵味和无穷的美感。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所以任何人读这首诗都不难成诵,并且愈是反复吟咏,便会愈益感到它蕴含丰厚,诗意浓郁。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
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
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
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第二句点出诗人夜宿于客舟,是切题之句。
原来,在停泊于岸边的客舟中过夜的诗人,其实一直不曾入寐。
月落、乌啼、秋霜满天,这是他对远处景物的感受,而江枫和渔火,则是他对近处景物的观察。
读这两句,重要的是体会其中包含一着的时间过程。
从欣赏远景到留心近景,从倚窗不寐到带愁而眠,无疑过去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这两句诗所写的,实际上就是诗人勉强睡下去以后依然辗转反侧难以入寐时,对于方才观察所得的记忆与想象。
诗人运用由远而近、由虚及实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他寄居的这条客船上,集中到他这个带着愁绪夜不能寐的羁旅者身上。
所谓“江枫渔火对愁眠”,也就是使怀着忧愁的客船夜泊者对着船外的江枫渔火而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十八首诗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作品原文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词句注释
⑴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
有人说“枫江古为封江”、“枫桥旧作封桥”(宋周遵道《豹隐纪谈》),也有人说,“旧把此桥误作封桥,到王珪才改正为枫桥”(《吴郡图经续记》),还有人说,“本为封江、封桥,王珪改封为枫,人们震慑权势,只得趋附”。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⑵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⑶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柯继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枫桥称作封桥,吴语封、枫同音,以封桥误为枫桥,因河边有经霜红叶树之故。
根据张诗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张诗当作于农历十月深秋时分,江南水边多植乌桕之类树木,经霜叶红,古人诗中多混作为‘枫’。
故江枫,是泛指江边的红叶类树,不必是枫。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全唐诗》“渔火”作“渔父”。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⑷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⑸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白话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
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唐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下卷收录张继此诗,题名为《夜泊枫江》。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收入此诗,诗题作《枫桥夜泊》。
作者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唐代诗人,字懿孙,襄阳(今属湖北)人。
天宝十二年(753)进士,曾担任过军事幕僚,后来又做过盐铁判官,也属于幕僚职务。
唐代宗大历年间担任检校祠部郎中(另外有史料记载为“员外郎”)。
《唐才子传》中说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提到他是一位重视气节,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不仅有诗名,品格也受人敬重。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
有《张祠部诗集》。
作品鉴赏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
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
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
月落夜深,繁霜暗凝。
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
“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
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
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
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
“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
“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
“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
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
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
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
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
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
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
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
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
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
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
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