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体育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doc

合集下载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一览表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一览表
▲314-数学(农)或▲315-化学(农)(150分)
▲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或▲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150分)
水产养殖*
416-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150分)
捕捞学*、渔业资源*
417-普通生态学与鱼类学(150分)
其它学科、专业
▲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或▲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或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代码使用8××或9××,考试时间三小时以上六小时以下的科目代码使用5××)(150分)
2.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均可选用相应单元的统考试题。
3.括号内所注分值为该栏考试科目的满分值。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及试题选用一览表
序号
类别码
类别名称
第一单元科目
第二单元科目
第三单元科目
第四单元科目
1
0251
金融
▲101-思想政治理论(100分)
▲201-英语一或▲204-英语二或▲202-俄语或▲203-日语,统考外国语以外的其它语种,由单位自命题(科目代码使用240-289)(100分)
7
0352
社会工作
331-社会工作原理(150分)
437-社会工作实务(150分)
8
0353
警务
332-警务硕士专业基础(150分)
438-警务硕士专业综合(150分)
9
0451
教育
333-教育综合(150分)
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代码使用8××或9××) (150分)
10
0553
新闻与传播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150分)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150分)
11
0554

研究生入学考试621体育学基础综合

研究生入学考试621体育学基础综合

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 621 科目名称:体育学基础综合提示:1、本科目适用专业: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2、请将所有答案写于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的不给分;3、请填写准考证号后6位: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学校体育学注明:报考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考生均须做此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

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主智主义学说是学者提出来的。

【】A巴甫洛夫B凯洛夫C 斯金纳D赫塞林顿2.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最关注的理念之一应是。

【】A体育知识的学习效果B课堂教学组织管理C“以学生为中心”D体能的发展3.健康教育内容应属于运动教育的范畴吗?【】A属于B不属于C既包含又有区别D都不对4.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之一是。

【】A经常变化不定B一旦确定,各个时期就具有稳定性C 都不对D具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5.学科本位体育课程主要关注的是。

【】A掌握一项运动技能B掌握各种专项运动技能C以学生的兴趣为主D以学生的进步幅度来评价学习成绩6.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是院校培训,岗前培训与。

【】A联合培训B校本培训C外出培训D就近培训7.遗传是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

【】A决定性因素B重要因素C主要因素D无关因素8.实施课程应遵循的原则是可靠有效、互动性、可行性、灵活性与。

【】A业余性B计划性C突出重点D统一性9.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有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与合作、。

【】A健康意识B疾病状况C健康态度D健康行为10.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是业余性、、与广泛性。

【】A深入性 B 提高性C 计划性D 基础性二、简答题(共4小题。

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学生的身体发展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2.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满足学生体育需求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3.体育课程编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学生的体育学习特征有哪些?三、问答题(共2小题。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学院代码:003
学院名称:体育学院
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体育教学(045201)、运动训练(045202)、社会体育指导(045204)
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体育综合(346)
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为体育硕士考试大纲
体育综合 (346)
(一)《学校体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
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3.西方体育和体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4.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
5.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6.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不同学段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机能发育和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完整版)体育硕士考试体育综合模拟试卷

(完整版)体育硕士考试体育综合模拟试卷

运动生理学模拟试卷科目代码:346北京体育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体育硕士模拟试卷(一)体育综合——运动生理学(100分)注意:考生须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心电图反映心肌()。

A.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B.机械收缩过程C.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D.兴奋的恢复过程2.青少年在青春发育期表现出动脉血压暂时性升高的现象称为()。

A.原发高血压B.心源性高血压C.青春期高血压D.肾源性高血压3.“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

A.进入工作状态结束B.准备活动结束C.稳定状态结束D.疲劳的消除4.与平原相比,运动员在高原比赛时,与有氧工作能力有关的竞技成绩()。

A.明显提局B.明显下降C.略提局D.无变化5.从高处跳下落地时,股四头肌()。

A.做等张收缩B.做等动收缩C.做离心收缩(肌肉收缩时被拉长)D.先做等张收缩再做离心收缩6.进行有氧耐力训练时,评价运动强度的指标是()。

A.最大吸氧量%B.肝糖原值C.血糖值D.血红蛋白值7.三磷酸腺苷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并释放出能量。

A.三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B.A D P和有机磷酸C.三磷酸腺苷和有机磷酸D.A D P和无机磷酸8. 乳酸阈(也称为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运动强度运动时,由()的临界点A. ATP—CP供能向无氧代谢供能过渡B. 有氧代谢供能向ATP—CP供能过渡C. 有氧代谢供能向无氧代谢供能过渡D. 无氧代谢供能向有氧代谢供能过渡9.“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本着()A.疲劳的消除B.准备活动的结束C.稳定状态的结束D.进人工作状态的结束10. 动机与运动技能的形成及运动成绩表现呈现()关系。

A.正U字形的曲线B.倒U字形的曲线C.线性D.正比二、判断题(正确的划“V”,错误的划“x”,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 肌肉收缩过程是主动的,要消耗能量,肌肉舒张过程是被动的,不消耗能量()2. 间歇训练法是发展无氧耐力的重要训练方法。

346 体育综合 考试大纲

346 体育综合 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综合》考试大纲体育专业硕士第一部分学校体育学一、试卷结构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40%二、考试内容1.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现代学校体育思想,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西方学校体育思想对我国的影响,新世纪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2.学校体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学校体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3.学校体育的基本结构,目标体系及内在关系,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4.体育课程的概念与特点、学科基础,体育课程的编制,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5.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取向、策略及过程,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

6.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组织管理、设计和体育学习评价。

7.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8.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利用与开发。

9.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特点、组织形式、价值,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和实施。

10.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组织形式和实施。

11.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意义、组织形式和实施。

12.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体育教师的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相关理论。

13.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特点、内容和意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实践培养模式,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特征、意义和学习体系的构建。

参考书:《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二版第二部分运动训练学一、试卷结构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40%二、考试内容1.竞技体育的形成、发展历程、构成和基本特点,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的关系。

2.项群理论的建立、内容及其科学意义;项群的划分,各项群的训练特征。

3.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运动员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运动员的能力结构模型。

4.运动训练的各项基本原则的内涵及应用。

郑州大学2021考研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346体育综合

郑州大学2021考研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346体育综合

郑州大学2021 年硕士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栏里加备注。

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综合》考试大纲命题学院(盖章):体育学院(校本部)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346《体育综合》一、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体育综合》是体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体育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体育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从事专业研究或训练、管理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二、考试形式硕士研究生入学体育学专业综合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

试卷结构(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三、考试内容(一)运动训练学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言1.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2.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3.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1.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变化与表现的基本规律2.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3.导向激励与健康保证训练原则4.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5.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6.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第三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1.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2.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四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下)1.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2.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3.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训练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及其运用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控制方法3.操作性训练方法4.运动训练基本手段第六章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1.运动训练负荷概述2.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基础3.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与安排4.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与评定5.运动负荷的项群特征第七章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架构2.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3.运动训练过程的调控第八章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1.教练员的认知2.教练员的执教3.教练员的知识与能力4.教练员的领导行为(二)运动生理学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肌纤维的结构2.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3.肌纤维的收缩过程4.骨骼肌特性5.骨骼肌的收缩形式6.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第二章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2.血液的理化性质第三章循环机能1.循环系统概述2.心脏生理3.血管生理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5.运动与心血管功能第四章呼吸机能1.呼吸的概念2.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机能3.气体交换和运输4.呼吸运动的调节5.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1.物质代谢2.能量代谢3.体温第六章内分泌功能1.内分泌、内分泌系统与激素2.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调节3.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4.运动与内分泌功能第七章运动技能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生理本质2.运动技能的学习进程3.影响运动技能学习发展的因素第八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1.基本概念2.有氧工作能力3.无氧工作能力第九章身体素质1.身体素质2.力量素质3.速度素质4.耐力素质5.平衡、灵敏、柔韧和协调第十章运动性疲劳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2.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3.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4.运动性疲劳的判断第十一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2.进入工作状态3.稳定状态4.恢复过程第十二章特殊环境与运动1.高原环境与运动2.高原应激3.高原服习4.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5.高原训练的要素第十三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概念、功能。

346-体育综合

346-体育综合

体育综合(346)考试大纲(研究生招生考试属于择优选拔性考试,考试大纲及书目仅供参考,考试内容及题型可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上范围,主要考察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要求本科目考试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对体育学基本理论框架和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全面的了解。

测试考生对体育专业所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分值本科目满分300分。

三、考试内容范围1、《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导言;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

2、《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发展与演变;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地位与目标、结构与功能;体育课程;体育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学校课外体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师。

3、《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骨骼肌机能;肌肉收缩的原理和形式;血液的功能;循环机能;呼吸的原理和调节;物质和能量代谢;肾脏和内分泌技能;感觉和神经机能;运动技能形成原理;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体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特殊环境和运动能力;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等。

四、参考书目(一)运动训练学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二)学校体育学1. 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唐炎、刘昕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三)运动生理学1.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6.(规划教材)2.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规划教材)。

体育硕士

体育硕士

曲阜师范大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方向
01体育管理与系统工程 02体育行为研究 03学校体育研究 04社会体育研究 05体育文化研究
①政治 ②英语一 ③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1.《体育概论》杨文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学校体育学》周 登嵩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等主编,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5年版。 复试科目:体育社会学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53年,它是国内最早 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最高学府,是全国体育系统中第一所博士学位 和第一批硕士学位的授予院校,也是最早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为 可向海外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校。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形 式的需要,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2月正式批准北京体育大学成立研究 生院。这标志着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又步入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北京体育大学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所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 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的二级学科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 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的二级学 科学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 传统体育学、应用心理学。体育学二级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可授予医学、 理学和教育学三个门类的博士、硕士学位。目前,北京体育大学又被 批准设立了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招生的 学制包括:全国统考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以同等学历在 职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国内高级访问学者、高校教师在 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职人员攻读体育硕士研究生等。
学校概况
北京体育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学术水平高。现 有硕士生导师100余名,博士生导师50余名。原国际奥委会第一副 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先生是我校现任的博士生导师。北京 体育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是体育精英向往的地方,吸引着国内外优秀 的体育人才。在校生中有40多人是曾获得过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 世界杯赛冠军或是他们的教练员。他们当中有全国人大代表2人, 全国政协委员2人。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校共有23名在籍硕 士研究生学生参加8个项目的比赛,更是取得了4金1银的优异成绩。 目前,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的在校生已经达到1600多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体育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第一篇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释义(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一)运动训练释义(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释义(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的构成(三)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四)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三)运动训练手段概述(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重复训练法(二)间歇训练法(三)持续训练法(四)变换训练法(五)循环训练法(六)比赛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最大力量的训练(三)快速力量的训练(四)爆发力的训练(五)相对力量的训练(六)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三)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三)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一)运动技术释义(二)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的定义(二)竞技战术的构成(三)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一)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二)程序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四)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一)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一)意念训练法(二)诱导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一)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二)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三)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四)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五)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一)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二)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三)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五)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六)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七)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八)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年度训练计划(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四、周训练计划(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五、课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种类(二)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三)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四)训练课的结构(五)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一、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二、教练员与运动员(一)教练员(二)运动员本篇参考书目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二篇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一、学校体育发展简况(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发展(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四、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二)学校体育的功能(三)学校体育的目标第二章体育课程一、体育课程的含义(一)体育课程的概念(二)体育课程的特性二、体育课程的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目标(二)体育课程的内容三、体育课程的实施(一)课程实施的取向(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四、体育课程的评价(一)对学生的评价(二)对教师的评价(三)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五、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一)历史经验(二)改革趋势第三章体育教学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二)体育教学的特点二、体育教学构成要素(一)构成要素(二)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之间的关系三、体育教学目标(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四、体育教学过程(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四)体育教学原则五、体育教学方法(一)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三)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五)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六、体育教学计划(一)体育教学计划的概念与构成(二)学年教学计划(三)学期教学计划(四)单元教学计划(五)课时计划七、体育教学实施(一)体育教学常规(二)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运用(三)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第四章课余体育一、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一)课余体育的地位(二)课余体育的特点二、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一)课余体育的功能(二)课余体育的价值三、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一)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二)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第五章学校体育管理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二)学校体育管理机构与职能二、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与原则(一)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二)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三、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四、学校体育管理法律法规(一)学校体育管理相关法律(二)学校体育管理相关行政法规(三)中央相关文件第六章体育教师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二)体育教师的作用二、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三、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一)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二)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本篇参考书目1.沈建华、陈融主编. 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潘绍伟、于可红主编.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向心收缩2.等长收缩3.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肌肉力量与爆发力(五)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1.形态特征2.生理特征3.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体液2.血液组成3.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运输功能3.调节作用4.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呼吸的形式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氧气的血液运输2.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减小呼吸道阻力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物质代谢2.能量代谢3.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人体的糖储备2.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人体的脂肪储备2.脂肪的分解供能3.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激素的概念2.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生长激素4.胰岛素5.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分类3.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视调节2.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肌梭2.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牵张反射2.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需氧量2.摄氧量3.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身体素质的概念2.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力量素质的概念2.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功能性肌肉肥大4.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灵敏素质2.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极点2.第二次呼吸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真稳定工作状态2.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概念2.产生机制3.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2.运动系统3.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邓树勋、王健、乔德才、郝选明主编运动生理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2.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