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薏苡仁调理慢性盆腔炎之验谈
慢性盆腔炎的中药外敷内服偏方集

慢性盆腔炎的中药外敷内服偏方集盆腔炎作为女性常见妇科疾病,发病率已出现日渐上升之势,专门是关于长期居坐于写字楼电脑面的女性白领而言,更是常见,然后工作的繁忙与初期症状的不明显导致女性朋友的忽视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到最后形成了慢性盆腔炎。
慢性病,慢慢治。
中医是常见的治疗慢性病的首选。
下面的几个中药偏方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方面也拥有较好的成效。
治慢性盆腔炎验方:用白花蛇舌草 30克,两面针、当归各9克,穿破石、五指毛桃各15克,日1剂,水煎服,连服 3-4周。
治慢性盆腔炎方:鸡血藤50克,黄芪30 克,党参、茯苓、山药、败酱草、薏苡仁各25克,白术、三棱、莪术、牛膝、车前子、荆芥穗各15 克,水煎服。
随证加减。
每于月经净后3天开始服药,每剂分3次服,日服1剂,每月8~10剂。
1 个月为1个疗程。
复方公英汤: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益母萆、元胡各30克,当归、丹参各15克,栀子、木香、香附各10克。
附件有包块加三棱、莪术;带多色黄臭秽加薏苡仁、苍术、丹皮、黄柏;腹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生蒲黄。
浓煎至100毫升,保留灌肠 30分钟,每晚 1次,6次休息 1日。
1个月为 1个疗程。
红藤灌肠方:红藤、忍冬藤各20克,败酱草30克,延胡索15 克,皂角刺12克,川楝子、没药、桃仁、赤芍、五灵脂、荔枝核、路路通、杜仲各10克。
舌苔黄腻加苍术、黄柏;低热加蒲公英;经血不畅加益母草、泽兰;小腹冷痛加艾叶、血竭;便秘加川黄连(后下)、枳壳;经量多有血块加花蕊石、旱莲草;月经先期加山栀子、丹皮、地榆炭;附件包块加炙鳖甲、三棱、莪术。
日1剂水煎服,同时用上药渣水煎浓缩至150~200 毫升,保留灌肠。
治慢性盆腔炎外敷方:小茴香、没药、红花、当归、川芎、千年健、透骨草、赤芍、艾叶、延胡索、芒硝、黄连各适量。
研成粉末,加 35%酒精50毫升搅匀。
取适量药末放置纱布中,敷在患处,外加TDP 照耀,每次30分钟,日 1次。
20次为1个疗程。
附子薏苡散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53例

20 0 8年 1 第 2 1月 l卷 第 1 1期
T M e. oe b r 0 8V 1 1N . 1 C R sN vm e 0 o. o 1 2 2
6 讨
。
论
方 组 副作用 也 明显少 于单 用干扰 素 c b t 。这 就使 得 l
一
目前 国 内外 专 家 共 识 认 为 ,F +R V是 目前 IN B
状 [ ] 中西 医结 合 肝 病 杂 志 ,0 0 9 1 :6 J. 20 ,()5.
收 稿 1期 :0 80 -1 3 2 0 -70
( 辑 编 侯勇谋)
文 章 编 号 :0 1 6 1 ( 0 8 1 0 3 0 1 0 — 9 0 2 0 ) 1— 0 2— 2
・
临 床 研 究 ・
附子 薏 苡 散 加 减 治 疗 慢 性 盆 腔 炎 5 3例
任 彬彬
( 南 中 医学院第 一 附属 医院 , 河 河南 郑 州 4 0 0 ) 5 0 0
关 键 词 : 性 盆 腔 炎 /中 医 药 疗 法 附 子 薏 苡 散 /治 疗 应 用 慢
龄2 5 O~ 1岁 , 均 ( 5 3± . 4 岁 ; 度 1 平 3. 90 ) 轻 4例 , 中 度2 6例 , 度 7例 ; 程 3个 月 一1 年 , 均 重 病 0 平 ( . 2 5 ) 。两 组 一 般 资料 对 比 , 别 无 统 计 2 5± . 1 年 差
met f eaisC J . ea l2 0 ,2 S p l) ¥ 8 n o pti [ ] JH pt ,00 3 ( up1 :9 一 h t o
S11 ・S m i m mu p t l 2 4, 1- 8. 2 e nI no aho , 00 9: 1
治慢性盆腔炎验方

治慢性盆腔炎验方作者:孟园园来源:《家庭医学》2013年第05期我是一名慢性盆腔炎患者,以前因为不重视,治疗见好即收,结果因治疗不彻底和生活上的不注意,屡次发作。
我和丈夫结婚已三年,一直期待宝宝的降生,但由于这个疾病,怀孕的几率大大降低。
医生也建议我先治疗好疾病再怀孕。
请介绍几种疗效好的中药方,好吗?谢谢!广西小佑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是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多发于30~50岁的中年女性。
常因急性炎症治疗不彻底或因患者体质差,病情迁延所致。
患者多表现为下腹坠痛、腰酸、白带增多、月经不调、不孕等;有时急性发作,会出现发热,腹部、腰部剧烈疼痛等症状。
许多患者反映治疗困难。
须知,盆腔通过输卵管、子宫、宫颈、阴道和体外相通,容易被外界的细菌感染;同时盆腔组织解剖结构的关系,也导致了它“细菌易守、药物难攻”的特点;再加上许多女性治疗不彻底,不仅反复发病,病菌也易产生耐药性。
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较好,下面介绍几款疗效甚佳的验方,供患者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选用。
方一党参、黄芪、三棱、莪术、鸡内金各15克,白术、山药、天花粉各10克。
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煎液,早晚2次温服。
此方可益气扶正,活血化瘀。
主治盆腔结缔组织炎和输卵管、卵巢等慢性盆腔炎症。
方二金银花、蒲公英、黄柏、玄胡、当归各15克,乳香4克。
上药共研细末,过130目筛,每500克药粉加蜂蜜300克,制成蜜丸,每丸重6克,每次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可清热凉血,消肿止痛。
主治盆腔结缔组织炎、输卵管炎等慢性盆腔炎症。
方三蒲公英15克,败酱草20克,赤芍10克。
煎水150毫升,睡前保留灌肠2小时,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适应症同方二。
方四制香附、川楝子、延胡索、五灵脂、当归、乌药各9克,枳壳、木香各5克,没药3克。
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煎液,早晚2次温服。
可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适用于气滞血瘀,小腹刺痛或胀痛,疼痛放射至腰骶部,下腹部有包块,压之疼痛,带下量多、月经不调等症。
慢性盆腔炎的中药治疗

证 见 :小 腹部 隐痛 或疼 痛 不 能按 压 ,感 觉疼 痛 连 着 腰 骶
部 ,低热起伏 ,月经 期或劳累后 加重 ,月经 不调 、 量 多 , 白带
黄稠 、 秽 臭 ,尿 黄 便 干 。 舌 质 红 , 苔 黄腻 ,脉 滑 数 。
治则 :清热利 湿 ,化 瘀止 痛 。
方药及用法 :金 银花 、 连 翘 、 生 蒲黄 、 茵 陈各 9 克 ,红 藤 、
四、 由药霞疗法
1 、 皂角 刺 3 0 个 ,大 枣 1 0 枚 ,同煎半小 时 以上 ,去 渣取 药 液 3 0 0 ~ 4 0 0 毫升 ,加粳 米 3 0 克煮成 粥 状 , 分 2 次服 。 治 疗亚 急性盆 腔炎 。
2 、 槐 花 苡 米 粥 :槐 花 1 0 克 , 薏 米 3 0 克 ,冬 瓜 仁 2 0 克 , 大 米适 量 。 将槐花 、 冬 瓜 仁 水煎成 浓汤 ,去 渣后 再 放苡 米及 大米同煮成 黹服 食 ,每 日一 次。治疗 湿 热 型盆 腔炎 。
3 、 佛手 玫 瑰花 煎 :佛手 1 2 克 、 玫 瑰花 1 0 克 、 败 酱 草 3 0 克 ,水 煎 服 每 , 日 一 次 。 治疗 气 滞血 瘀 性 盆 腔 炎 。
编辑 /左佰常
灵脂 、 元 胡 、 丹参 、 川 芎 、 木香 各 1 0 克 ,穿 山 甲 1 5 克 ,小茴 香 、 肉桂 、 柴 胡 各 6 克 。 煎 汤 服 用 每 , 日 2 次 。
证 见 :少腹 痛 如 针 刺 或长 期 隐痛 ,痛 处 不 移 , 月 经 不 调 , 血 色紫喑 有块 , 白带量 多 ,头晕倦怠 。舌 质 紫暗 有瘀斑 ,苔 白 ,脉涩 或沉 。
I斟 幽 i舀耻
中药治疗
文 /戴 秀娟 河 南 省 中医 院
徐志华教授经验方,可治疗慢性盆腔炎,12味中药组成

徐志华教授经验方,可治疗慢性盆腔炎,12味中药组成用药组成牡丹皮,丹参,红藤,败酱草,当归,赤芍,三棱,莪术,延胡索,黄芩,薏苡仁,甘草方剂名称:二丹红藤败酱汤效果评估:对盆腔炎性疾病引起的下腹痛、腰骶胀痛及带下增多,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且可减少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带来的细菌耐药和二重感染风险。
用药分析牡丹皮和丹参共为君药,具有活血消痈、除血中之热之功;三棱、莪术可行气血,相须为用消除一切有形之积,红藤、败酱草具有通络消肿、清热解毒之功,善除下焦热邪,为治内痈之首选,上四味共为臣药;辅以赤芍、黄芩清热化瘀止痛,当归、延胡索理气活血止痛,薏苡仁利湿排脓,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全方意在凉血活血、清热解毒、祛瘀止痛。
现代药理败酱草具有强化白细胞等炎性因子吞噬的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通过增加血液循环中溶菌酶的含量,显著抑制盆腔炎性疾病常见病原微生物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菌繁殖。
牡丹皮中丹皮酚及芍药苷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活性、解热镇痛功效;丹参中的非醌类物质具有较高的脂溶性,组织渗透性较强,能加速炎症组织恢复,减轻炎症反应;红藤可对机体免疫功能起到调节作用,并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和因子反应达到治疗盆腔炎的目的;黄芩中的黄酮类物质有解热镇痛、减轻炎性反应、抑制微生物繁殖的作用;延胡索中含有阿片类碱性物质,镇痛作用较强;三棱、川芎、赤芍及莪术的抗炎作用强,兼有镇痛效应,且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薏苡仁具有抗病毒活性,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盆腔炎疾病盆腔炎性疾病多由急性盆腔感染未彻底治愈,病情迁延导致,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官、周围结缔组织及腹膜的慢性反应性炎症,是生育期妇女的高发疾病,也是不孕的重要诱因。
有研究表明,在有长期性生活史的女性人群中,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率在20%以上,其中90%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伴有长期疼痛。
研究表明,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免疫功能和炎性反应密切相关。
目前,西医治疗以抗感染为主,但患者常伴有腹腔结缔组织粘连或增厚,抗菌药物难以到达治疗部位,疗效欠佳。
【经方医案】王付:慢性盆腔炎医案6则(同病异治)

【经方医案】王付:慢性盆腔炎医案6则(同病异治)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急性者多热,慢性者多寒,但不能忽视湿热夹气血虚者。
【导读】根据慢性盆腔炎的病变证机是脾胃寒湿,治可选用白术散;又因病变证机有寒湿比较重,故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方治之。
周某,女,37岁。
有多年慢性盆腔炎病史,屡屡服用中西药,未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近因带下量多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带下色白量多,阴部潮湿,阴痒,少腹拘急,舌质暗淡,苔白略腻,脉沉弱。
辨为寒湿浸淫证,治当温阳散寒除湿。
给予白术散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方加味:白术12g,川芎12g,花椒10g,牡蛎6g,附子6g,薏苡仁30g,败酱草15g,山药15g,车前子15g,炙甘草6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1每日3服。
二诊:带下减少,阴痒减轻,以前方6剂。
三诊:阴部潮湿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
四诊:少腹拘急止,以前方6剂。
五诊:带下、潮湿、阴痒止,以前方6剂。
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20余剂。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带下色白量多、潮湿辨为寒湿,再根据少腹拘急辨为寒湿肆虐,因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寒湿浸淫证。
方以白术散健脾燥湿、温阳止痒;以薏苡附子败酱散温阳散寒解毒;加山药益气止带,车前子利湿止带,炙甘草益气和中。
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导读】根据慢性盆腔炎的病变证机是湿热夹气血虚,治可选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又因病变证机有水气蕴结,故与猪苓汤合方治之。
蒋某,女,35岁。
有多年慢性盆腔炎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腹痛,带下量多、色黄,因劳累加重,面色不荣,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弱。
辨为湿热下注夹虚证,治当清热燥湿,兼益气血。
给予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与猪苓汤合方加味:白头翁30g,黄柏10g,黄连10g,秦皮10g,阿胶珠(烊化)10g,猪苓10g,泽泻10g,滑石10g,白术15g,山药15g,炙甘草6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
夏桂成:慢性盆腔炎方

夏桂成:慢性盆腔炎方慢性盆腔炎方【方名】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甚为难治,我们在摸索过程中,发现红藤败酱散加减,有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
该方与清化止痛汤(载《实用妇科方剂学》相似而又有所不同,故名之曰慢性盆腔炎方。
【组成】丹参、赤白芍各10克,红藤、败酱草各15~30克,广木香6~9克,延胡索12克,寄生12克,茯苓12克,川续断、寄生各10克,山楂9克,五灵脂10克。
【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功用】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适应证】慢性盆腔炎,腰酸,少腹一侧或两侧隐隐作痛,劳累则加剧,卧则病痛不著,或伴带下较多,色黄白,质黏稠,或伴低热,神疲乏力,妇科检查等确诊为慢性盆腔炎性病证者。
【方解】红藤又名大血藤,具有明显的活血通络作用,与败酱草清利湿热,败脓祛毒相结合,原本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方剂,我们借来治疗急慢性盆腔炎,同样获效。
由于慢性盆腔炎以血瘀为主,故方中加人丹参、赤芍、五灵脂、延胡索等活血化瘀通络之品;鉴于慢性盆腔炎者,病程长,反复发作,肾虚者多,故方中加入川断、寄生以补肾,湿浊必与脾肾有关,故慢性盆腔炎常有腹胀矢气、神疲乏力等证,故本方又加入木香、茯苓、山楂等品以健运之、分利之。
所以本方虽以活血通瘀,清利湿热为主,但补肾健脾者亦不在少数,虚实兼顾,治此甚合。
【临床运用】除适用于慢性盆腔炎症疾患外,尚可应用于湿热性痛经、湿热性带下病证。
1.湿热性痛经痛经,出现经行腹痛剧烈,血块较多,疼痛时呈持续性,血块中杂以黏腻如带下状物,平时黄白带下量多,质黏稠,或有臭气,腹胀矢气腰痛,腿软,脉象弦濡,舌苔黄白腻。
用本方治疗时,加入薏苡仁30克,制苍术10克。
2.湿热性带下带下黄白,量多,质黏稠,有臭气,腰酸腹胀,纳欠神疲,苔黄白腻,脉象细濡。
用本方治疗时,加入黄柏10克,制苍术10克,荆芥6克。
【按语】急性盆腔炎,主要是湿浊与热毒相搏结,因此清热解毒,利湿化浊,化瘀止痛,为其主要治法。
选择方药,可以红藤败酱散加入蒲公英15克,生大黄(后下)5~9克,桃仁10克。
薏苡仁重用功效略谈

薏苡仁重用功效略谈有诗曰:“清漓碧艳泛渔歌,龙隐宝珠夜浴波。
词客英雄共不朽,咏叹不尽唱嘉禾。
《桂香室诗抄》”薏苡仁又名薏珠子、苡仁、薏米,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
薏苡仁:味甘淡,性凉。
归脾、胃、肺经。
具有健脾渗湿、清热排脓、除痹、利水的功能。
生薏苡仁性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肺痈,肠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湿温病在气分。
功用主治:健脾,补肺,清热,利湿。
治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白带。
①《本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②《别录》:"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③《药性论》:"主肺痿肺气,吐脓血,咳嗽涕唾上气。
煎服之破五溪毒肿。
"④《食疗本草》:"去干湿脚气。
"⑤《本草拾遗》:"温气,主消渴。
""杀蛔虫。
"⑥《医学入门》:"主上气,心胸甲错。
"⑦《纲目》:"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
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
"【宜忌】该品力缓,宜多服久服。
脾虚无湿,大便燥结、脾约便难及妊妇、孕妇慎服①《本草经疏》:"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转筋,脾虚无湿者忌之。
妊娠禁用。
"②《本草通玄》:"下利虚而下陷者,非其宜也。
"③《本单经疏》:"薏苡仁,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泄,故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及风湿痹,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总之,湿邪去则脾胃安,脾胃安则中焦治,中焦治则能荣养乎四肢,而通利乎血脉也。
甘以益脾,燥以除湿,脾实则肿消,脾强则能食,如是,则已上诸疾不求其愈而自愈矣。
"④《本草正》:"薏苡,味甘淡,气微凉,性微降而渗,故能去湿利水,以其去湿,故能利关节,除脚气,治痿弱拘挛湿痹,消水肿疼痛,利小便热淋,亦杀蛔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用薏苡仁调理慢性盆腔炎之验谈
发表时间:2011-11-02T10:08:01.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3期供稿作者:朱益斌[导读] 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月经未潮,足月分娩一男婴,随访1年,诸症未发,妇科检查,B超正常。
朱益斌(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蠡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无锡 214000)【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271-01 【关键词】薏苡仁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病程较长,易反复,治疗较困难,现介绍重用薏苡仁调理慢性盆腔炎共23例,有8人取得明显效果,10人有好转,简单且效果明显,具体介绍如下: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肺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肺,清热排脓之功效。
我个人经验对多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重用薏苡仁调理,取得满意效果,举例介绍如下:例1:陈某某,女,26岁,2008年8月10日初诊。
自诉白带量多2年,加重3个月。
于3年前结婚后白带逐渐增多,色黄,质稠,小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且月经先期量多,经行腹痛,夹有血块,经带均臭,味难闻,婚后未孕,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妇科检查,B超诊断为慢性盆腔炎。
予薏苡仁150g 煮粥,一天2次,并以当归10g,白芍10g,生地15g,黄柏12g,牡丹皮10g,香附12g,牛膝6g,败酱草30g,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天后白带由黄转白,余症减轻,6天后白带有较多黏稠物排出,并夹有二块1*1.5cm大小的结痂,月经按期来潮。
经期在上方去牛膝,加益母,墨旱莲,治疗后,经量,色,味臭,腹痛均有明显好转。
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月经未潮,足月分娩一男婴,随访1年,诸症未发,妇科检查,B超正常。
例2:赵某某,女45岁,于1989年4月5日来院就诊,诉反复下腹疼痛2年余,加重三天,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血量多,有块,带下量多,曾到多家医院诊治,疼痛时轻时重。
患者除主症外,伴人疲无力,食少纳呆。
舌质暗红,有瘀点,苔白,脉弦涩,无力,二便正常。
中医诊断:腹痛辨证,气虚血瘀症。
B超及妇科检查诊断为慢性盆腔炎。
予薏苡仁150g 煮粥,一天2次,并以当归10g,白芍10g,生地15g,黄柏12g,牡丹皮10g,香附12g,牛膝6g,败酱草30g,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天后白带量有所减少,余症减轻,月经按期来潮。
经期在予上方去黄柏,加生黄芪30g,红花10g。
服药二剂后疼痛及伴随明显好转,舌淡红,苔薄白,守方五剂后,诉诸病已愈,但仍感疲乏,上方加茯苓15g,党参20g,陈皮6g,服三剂后已愈,随访二年,未再发作。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发病率高,病情缠绵,易于复发,由于盆腔瘀血,可有月经增多,卵巢功能损害可有月经失调,输卵管粘连阻塞时可致不孕。
常损及肝,脾,肾诸脏功能,且呈湿热蕴滞,多虚,多瘀的复杂病理。
由于始终有白带异常,所以笔者多湿论治,薏苡仁是常用的中药甘淡微寒,入脾经,有淡渗利湿,健脾,清热排脓之功,治疗本病祛邪,能顾护脾气,使湿邪及瘀腐之物得以排除,瘀去新生,炎症病灶才能恢复。
参考文献
[1]魏晓芬,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盆腔炎62例四川中医,2002,20(12):44.
[2]中医杂志.2006.47卷.08期.专题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