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规律

合集下载

名词动用规律归纳

名词动用规律归纳

名词动用规律归纳摘要:在古代汉语中,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功能,具有动词词类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语法现象。

现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七种规律归纳如下,以方便古文教学。

关键词:名词;动词;名词动用一、名词、动词词类界定对于名词词类的界定,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首先从意义的角度给名词下了个定义:“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

[1](p.20)后世的语法学著作也大都沿承马建忠先生的这种做法,从意义的角度定义名词,如:“凡一切事物的名字便是名词,名词是事物的名称”等等。

但是,朱德熙先生在《语法答问》中却不赞成上述观点,他认为“根据词的意义划分词类是行不通的,因为划分词类的目的是把语法性质相同或者相近的词归在一起,可是表示同类概念的词,语法性质并不一定相同。

所以,从意义的角度给名词下定义,是有一定缺点的,而最大的缺点是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很难把握事物的范围。

如:有形之物的名称是名词是大家公认的,问题主要产生在无形之物一类上,即无形之物包括不包括‘一切动作、性质、状态’等。

如果包括进去的话,一切动词、形容词也就都是表示无形之物的名词,即抽象名词了。

因此,从意义的角度划分词类,就导致抽象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的界限划分不清。

”[2](p.10)之后,吕叔湘先生认为:“有两个半东西可以作为语法分析的依据,功能和形态是两个,意义是半个。

由于汉语缺少发达的形态,因而在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往往难于根据单一的标准,而是常常要综合几方面的标准。

”[3](p.9 )吕叔湘先生的“两个半标准”作为界定词类的依据,是较全面的,他从词的意义、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和词的搭配三方面划分词类,是界定词类时采纳较多的观点。

所以,对名词的词类界定,需要综合名词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语法形态三因素考虑。

由此类推,对于动词的界定,也需要综合动词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语法形态三因素考虑。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原⽂地址: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作者:蔡蔡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些词因为某些语⾔交流上的⽅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法。

下⾯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现象分类进⾏分析和论述。

⼀、名词活⽤为⼀般动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常见,应⽤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判断,则其中⼀个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敬贤礼⼠”中的“礼”和“⼠”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是“礼遇”的意思。

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披发缨冠、汗颜⽆地、祸国殃民、⾯墙⽽⽴、⼼猿意马、如⽇中天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时,其中必有⼀个⽤作动词,⽐如说“春风风⼈”和“春⾬⾬⼈”中的“风”和“⾬”后⾯接有名词“⼈”,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能⽂能武、⼈皆可夫、不可救药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不期⽽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期”的意思,在此因前⾯有⼀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期”。

此类成语还有:不谋⽽合、不速之客、不⽑之地、未⾬绸缪、横⾏不法、不名⼀钱、莫名其妙、不翼⽽飞、⾔必信⾏必果、密云不⾬4、名词⽤“⽽”连接,那么“⽽”字前⾯的或者后⾯的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画地⽽趋”中的“趋”字,“⽽”字之前是⼀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

此类成语还有:不胫⽽⾛5﹑名词的前⾯有“所”字,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所事事”中的“事”字,⽤在“所”之后,⽤作动词,译为“做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

2016年4月号上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规律马百波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的词性和用法),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

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名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功能,具有动词词类的功能,这种现象叫做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名词活用现象教学应注意以下情况。

一、独词句(1)毋妄言,族矣! (《项羽本纪》族:灭族)(2)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项羽本纪》左:往左走)说明:名词独立成句,表示与之相应的动作行为,即活用为动词。

二、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一个主谓词组,其中后一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雨:下雨)(2)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缟素:穿孝服)说明:名词(或名词短语)与名词(或名词短语)只能组成新的名词短语。

在古汉语中当它们不能组成名词短语时,便出现两种情况: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短语;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前面的名词组成主谓短语。

三、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一个动宾词组,其中前一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限制)(2)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市:买)说明:两个名词连用,一般有四种关系:联合、偏正、主谓、动宾。

若非前两种关系,便是主谓或动宾,连用的名词其中一个活用作动词。

四、名词之后有一个表示人、物的代词(“之”“其”等),当“之”后面有语音停顿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1)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策:用鞭打)(2)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志:做标记)说明:名词不能带宾语,它带了代词宾语,就应该被视为活用为及物动词。

五、名词之前有疑问代词,也活用为动词(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龙:出现龙)(2)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市:买)六、名词之前有副词修饰,活用为动词 (1)大雪三日。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全部知识点,赶紧收藏啊!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全部知识点,赶紧收藏啊!

文言文之词类活用全部知识点,赶紧收藏啊!☆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规律:(1)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②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上述几例中,“舍”后带了介词结构“于其址”充当补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寿”活用为动词“祝寿”。

(2)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如: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②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③藉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④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主谓关系,那么后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王”即分别活用为动词“称王”。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组成的是动宾关系,那么前面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刑、藉、瓮、绳”都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动宾关系,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杀、登记造册、用破瓮作、用草绳系”的意思。

(3)名词前如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置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例中,“罾、志、虏”本来都是名词,意思是“鱼网”、“志向”、“俘虏”,与“所”一起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捕捉”、“立志”、“虏获”。

(4)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汝幸而偶我。

(《与妻书》)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上述几例中,名词“偶、蹄、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为“嫁给、用脚踢、命名”。

(5)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敢、未”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②未果,寻病终。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晴,无活用。C项的“驰”:无活用。
• • • • • • • • • • • • •
• • • •
9、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不 9、D项的“人”:名词作状语,像 • 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人一样。A项的“礼”:名词作动词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用,礼遇。B项的“目”:名词作动 词用,使眼色。C项的“名”:名词 B、范增数目项王。 C、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D、人立而啼 。 作动词用,命名。 10、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 10、B项的“法”:名词作状语,按 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若入前为寿,寿毕,照法律。A项的“寿”:名词作动词 用,指奉酒祝人长寿。C项的“后”: 请以剑舞。 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D项的 B、失期,法当斩。 C、子路从而后 。 “水”:名词作动词用,游水。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 11、B项的“劣”:意动用法, 11、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 以……为劣,认为它不中用。A项的 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一样。C项的“北、南”:方位名词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 作状语,向北、向南。D项的“日”: B、成以其小,劣之。 时间名词作状语,天天。 C、然则北能巫峡,南极潇湘 。 • 12、A项的“景”:通“影”,名词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作状语,像影子一样。B项的“生、 12、下列各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选出 肉”:使动用法,使死者生、使白骨 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长肉。C项的“愁”:动词的使动用 A、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 法,使我愁。D项的“朝”:朝见, 使动用法,使之来朝。 B、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 C、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 。 D、序八州而朝同列。
二、动词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当名词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当名词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并表示事物的行为 或动作意义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或动作意义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 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1.名词后面带有宾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这 名词后面带有宾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种活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名词+名词( 种活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名词+名词(或名词 短语),二是名词+代词。 ),二是名词 短语),二是名词+代词。 (1)布囊其口。 布囊其口。 遂王天下。 (2)遂王天下。 驴不胜怒,蹄之。 (3)驴不胜怒,蹄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表示往昔。 表示往昔。 (1)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2)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割膏腴之地,
动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 词上。 词上。 (1)焉用亡郑以陪邻 ) (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广故数言欲亡,
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 或物, 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后所表示的动作。 后所表示的动作。 (1)尔欲吴王我乎? )尔欲吴王我乎? (2)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3)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 )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 见之? 见之?
2.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 比较少见。 比较少见。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及形式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及形式

9、越国以鄙 远。(《左传·僖公三十年》) 鄙:原为名词,边邑,此为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 作边邑, 以远方为边邑。整句的意思是:越过晋 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或译作:越过其 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
10、况吾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侣鱼虾而友友糜鹿。 (苏轼《前赤壁赋》)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整句的意思是:何 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 以麋鹿为朋友。
成语举例
1.幕天席地 幕:以……为幕;席:以……为席。 2.草菅人命 草菅:以……为草菅。 3.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4.游戏人生 游戏:以……为游戏
14、驼业业种树。(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业:把……当作职业。整句的意思是:郭橐驼认为 种树是他的职业。
15、王无罪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人之 于国也》
罪:认为有罪,引申为归咎,归罪。整句的意思是: 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 奔到梁国来了
16、故人不独亲亲其亲,不独子子其子。(《礼记·礼 运》) 亲:以为亲人;子:以为子。整句的意思是:所以 人们不单独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也不仅只以自己 的子女为子女。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先国家之急而后后私仇也”。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先、后:方位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先(前), 以……为后 我之所以作这们的退让,是因为要把国家的急难放 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次要的位置啊。
2、孔子师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韩愈《师 说》)
师,名词作意动词,译为:①把郯子……当作老师; ②认为郯子……是老师;③以郯子……为老师。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宾客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名词作意动用。译成:①渐渐把他的父亲当 作宾客;②渐渐以其父为宾客。

名词活用为动词判定方法及口诀

名词活用为动词判定方法及口诀

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 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 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 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6) 沛公军霸上。(《史记• 项羽本纪•鸿门宴》) (7) 秦伐韩,军于阏与。 (《史记•项羽本纪》)
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 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 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例如: (8) 小信未福,神弗福也。 (《左传•曹刿论战》) (9) 恐托不效。(诸葛亮 《出师表》)
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 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 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 动词用。例如: (4)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 河。(《荀子•劝学》) (5)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
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 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 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 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 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10)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 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11)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 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
名词+代词 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的,所以代词 (通常为“之”、“者”)前面的 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例如: (12)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3)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词用“而”跟其它谓词 性成分相连,活用为动词。 例如: (14) 君人者,隆礼尊贤 而王。(《荀子•天论》) (15) 遵海而南。(《孟 子•梁惠王章句下》)
名词连用现象分析
一、名词连用不存在活用的情 况

1.为击破沛公军。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 木鸟兽虫鱼。 3.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规律
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

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②遂王天下。

(就在天下称王)
③面山而居。

[(愚公)面朝山而居]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3、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范曾数目项王。

(范曾多次给项王使眼色)
5、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秦王的近侍要杀相如)
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如:
今王鼓乐于此(假如大王您在这里弹奏音乐)
7、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通过这样总结与积累,学生的知识就比较牢固了。

当然,在积累时也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比如词类活用就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1)语法分析。

名词、代词常作宾语,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可由句子成分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2)结构分析。

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由已知的词性、词义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3)联系成语词语。

现行成语大多源自古文言,因此可借助成语词义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4)依据具体语境。

(5)借助事理推断。

即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从情理上推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