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类型及判断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1、范曾数目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例2、籍吏民,封府库。

(《史记·项羽本纪》)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例2“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例3、舍相如广成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è”,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例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例4、“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例5、“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à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

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6、沛公军霸上。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例7、秦伐韩,军于閼与。

(《史记·项羽本纪》)例6、例7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6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

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例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

(《左传·曹刿论战》)例9、恐托不效。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来自找出下列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名词意动
1、稍稍宾客其父。
2、父利其然也。
2.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 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 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 成了使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温故而知新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 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 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 “其”、“之”或数词。翻译时应 该补出中心词,且以该形容词为定 语。
二、找出下列名词作状语的词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风烟望五津。 3、儿女共沾巾。 4、空谷传响 5、日数千言不肯休。 6、东淋碣石
1. .动词活用为名词。
1、汝亦知射乎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做谓 语。如果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 位置,有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 可判断动词活用成名词。有时前有 “其”或“之”字,被定语修饰。
找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词活用为使 动的词
潭影空人心。
4.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 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 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可译为 “以......为......”或“把... ...当作......”。
找出下来形容词用作意动的词
一请找出下列活用为动词的名词。
1、罗敷前致词。
2、自名为罗敷。 3、罗敷善蚕桑。 4、尔安敢轻吾射。 5、且父未尝语我也。 6、陈太丘与友期行。 7、即书诗四句。
8、愿为市鞍马。 9、却话巴山夜雨时。 10、策勋十二转。 11、卒辇而致之。
2.名词作状语
学而时习之 元方时年七岁 名词在动词前,而名词不做主语 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超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超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例如(1)一狼洞其中(《狼》):(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例如(1)香远益清(《爱莲说》):(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例如(1)此皆良实(《出师表》:(2)《陈涉世家》:4、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

例如(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5、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2)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6、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例如(1)邑人奇之(《伤仲永》)(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1、狼不敢前(前:上前名词用作动词)《狼》2、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狼一样名词作状语)《狼》3、一狼洞其中(洞:打洞名词用作动词)4、渔人甚异之。

(异:对此感到诧异意动用法)《桃花源记》5、妇抚儿乳(乳:喂奶名词用做动词)《口技》6、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名词用做动词)《口技》7、邑人奇之(奇:以之为奇意动用法)《伤仲永》8、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其父为宾客意动用法)《伤仲永》9、父利其然也(利: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意动用法)《伤仲永》10、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名词作状语)《愚公移山》11、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飞奔的马名词用做动词)《三峡》1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小石潭记》潭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小石潭记》心乐之(乐以之为乐意动用法)《小石潭记》凄神寒骨(凄:使--- ---凄凉,寒:使--- ---寒冷使动用法)《小石潭记》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名词作状语)《小石潭记》14、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穿孝服名词用作动词)《唐雎不辱使命》15、死国可乎?(死:为国事而死为动用法)《陈涉世家》16、陈胜王(王:为王名词用作动词)《陈涉世家》17、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名词用作动词)《陈涉世家》18、忿恚尉(忿恚:使尉恼怒使动用法)《陈涉世家》19、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铁甲,锐:武器形容词用作名词)《陈涉世家》20、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轩邈: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作动词)《与朱元思书》2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醉翁亭记》。

高中文言知识06文言词类活用4大类型

高中文言知识06文言词类活用4大类型

集录六文言文词类活用4大类型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区别:词类活用是依靠语法功能而临时活用,离开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所以,它属于语法学范畴;一词多义是词本身就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分属几个不同的词类,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不同的含义,但却并不改变它的词性,因此,它属于词汇学的范畴。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名词的活用1.活用为一般动词。

2.名词作状语。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带有宾语,且这个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翻译时译成兼语式。

例如: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让……住宿)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活;使……长肉)4.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带有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译为“把……看作……”“把……当做……”。

例如: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把……当做老师)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看作第一位;把……看作第二位)③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④粪.土.当年万户候(把……看作粪土)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的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忧虑的地方)④惧有伏.焉(伏兵)2.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动词谓语和宾语的关系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称之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作谓语的动词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翻译时要采用兼语的形式体现。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②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或使……归顺)③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发出钟鸣)3.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指的是主语为宾语发出谓语的动作行为,即“主语为宾语怎么样”①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②即泣.之三日 (为……哭泣)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一定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文言文词类活用辨析

文言文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其规律是:(1)后跟作宾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代词——之、尔、汝等)。

如“范增数目.项王”,可译为“用眼睛示意”;“驴不胜怒,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

(2)后带补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介宾结构)。

如“沛公军.<霸上>”,可译为“驻札”;“秦伐韩,军.于阏与”,可解释为“驻扎”。

(3)前有状语的名词(副词或介宾结构或助词+名词——副词“不”、“弗”、“已”、“遂”等)。

如“秦师[遂]东.”,意“向东进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释为“赐福”;“而此独以钟名.,何哉?”释为“命名”。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释为“称王”。

(4)前有能愿动词(能、可、愿、应、宜、当、欲……)的名词。

如“非能水.也”,可译为“游泳”。

(5)前有结构助词“所”的名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应译为“捕捞”。

(6)后跟(解释为“的人”的)“者”字的名词。

如“门.者故不入”,解释为“看门”。

(7)同一个名词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词既非叠词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

那么其中一个作动词用。

如“春风风.人”,应译为“吹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要译作“从事”或“干”。

(8)名词与动词之间用连词“而”、“以”、“且”连接,表示动作的。

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

如“诸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解释作动词的名词的方法】(1)替代式,以相应的动词替代。

如:①朝服.衣冠。

(穿戴)②赵王鼓.瑟。

(弹奏)(2)“动+名”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①遂命酒.。

(摆酒)②歌.以赠之。

(写歌)(3)“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后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藏)(4)“介+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在这个名词后加上有关的动词。

高中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高中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高中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今王鼓乐于此无所事事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三,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相如廷斥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

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如: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俯身散马蹄再有,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足以荣汝身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舍相如广成传舍六、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初中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初中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初中文言文中词的活用一、名词话用为动词1、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

“之”在这里是代词,它前面的的名词“蹄”活用为动词:踢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其中”前省略了介词“于”一鼓作气,公将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曹刿论战》先主器之。

处处志之。

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桃花源记》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

(八下)《马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理相待。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如鸣珏环,心乐之。

乐:以……为乐。

(八下)《小石潭记》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2、名词后面带宾语,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鼓:弹奏冠切云之崔嵬“冠”后面带宾语“切云之崔嵬”,活用为动词:戴3、同一名词跌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叠字,又不偏合、联合、复指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事”跌用,第一个名词“事”作动词:做,从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愿为市鞍马。

妇抚儿乳。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八上)《三峡》皆披发文身。

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八上)《观潮》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八下)《送东阳马生序》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八下)《醉翁亭记》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

《陈涉世家》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变或竹板打。

朝服衣冠,窥镜服:名词做动词,穿戴。

(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类型及判断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活用作动词,一种是活用为状语。

本文拟结合具体例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如:
(1)范曾数目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2)籍吏民,封府库。

(《史记•项羽本纪》)
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例(2)“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又如:
(3)舍相如广成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e”,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如: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
例(4)“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例(5)“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a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

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如:
(6)沛公军霸上。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7)秦伐韩,军于阏与。

(《史记•项羽本纪》)
例(6)、(7)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6)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

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例如:
(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

(《左传•曹刿论战》)
(9)恐托不效。

(诸葛亮《出师表》)
例(8)中的“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

例(9)中的“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

5、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式等。

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10)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记王忠肃公翱事》)
(1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起义》)
(10)“货”粘附于“所”字之后,用作动词,意为购买。

例(11)“罾”本是一种鱼网,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所罾”就是“所网者的”。

6、名词+代词
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的,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例如:
(1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例(12)“名”在作宾语的代词“之”之前活用为动词,当“命名”讲。

例(13)“名”在作宾语的代词“者”之前活用为动词,当“指名”讲。

7、名词用“而”跟其它谓词性成分相连,活用为动词。

例如:
(14)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荀子•天论》)
(15)遵海而南。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16)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我们知道“而”作为连词可以连接动词,所以例(14)“王”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当“称王”讲。

例(15)“南”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意为“向南走”。

例(16)“西”用在连词“而”之后也活用为动词。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名词也有用作使动的,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如:
(1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例(17)“王我”是“使我王”,即“使我为王”。

(三)名词用作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就是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

例如:
(18)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9)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
例(18)“忧愁”,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例(19)“友”、“子”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友,以……为子。

即整句意为以风为友,以雨为子。

二、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作用,在句中充任状语,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常见有以下3种类型:
(一)表示比喻意。

这是指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的动态来描绘它所修饰的那个动词所表示的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像……一样,像……似的。

例如:
(20)又间令吴广之汉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
(21)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马中锡《中山狼传》)
例(20)“狐鸣”作状语修饰动词“呼”,意为像狐狸一样鸣叫。

例(21)“人”作状语修饰动词“立”,意为像人一样站立着。

(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看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当作……那样”和“像对待……那样。

例如:(2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
例(22)“兄”名词修饰动词“事”,作状语。

(三)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工具或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

(2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愚公移山》)
(2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例(23)名词“廷”表示动作行为“见”发生的处所,意为“在廷上”。

例(24)名词“箕畚”表示动作行为“运”所凭借的工具。

例(25)名词“躬”表示动作行为“耕”所使用的方法。

,作“耕”的状语。

文言文中的名词用作状语是比较常见的文言语法现象,如何判断一个名词是否用作状语呢?结合以上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分析,我们知道,用作状语的名词它的位置都是置于动词之前的。

因此,一般来说,凡是置于动词之前的名词如果不充任句子的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