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汇总第1篇岳阳楼记❶重点词语解释①谪.守(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②越.明年(及、到)③政通.人和.(顺利;和乐)④百废具..兴(荒废的事业;通“俱”,全、都)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就;规模)⑥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写文章)⑦予观夫.巴陵胜状..(那;好景色)⑧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接;吞纳;水流大而急)⑨横无际涯..(边际)⑩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日光)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⑫前人之述备.矣(详尽)⑬南极.潇湘(尽)⑭迁客骚人....(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诗人) ⑮连月不开.(放晴)⑯日星隐曜.(光辉)⑰浊浪排空..(冲向天空)⑱樯.倾楫.摧(桅杆;桨) ⑲薄.暮冥冥..(迫近;昏暗的样子)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国都;谗言)○21至若春和景.明(日光)○22沙鸥翔集.(鸟停息在树上)○23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全)○24宠.辱偕.忘(荣耀;一起)○25静影沉璧.(圆形的玉)○26心旷.神怡.(开阔;愉快)○27把.酒临风(持,执)○28嗟夫..(唉)○2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思想感情)○30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3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❷通假字①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❸一词多义①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②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③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风光)④通⎩⎨⎧政通.人和(顺利)然则北通.巫峡(通向)⑤极⎩⎪⎨⎪⎧南极.潇湘(尽)此乐何极.(穷尽)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 ⑥开⎩⎨⎧连月不开.(放晴)开.我东阁门(打开)⑦一⎩⎨⎧而或长烟一.空(全)在洞庭一.湖(整个)⑧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⑨之⎩⎨⎧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这件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结构助词,的)❹古今异义①气象..万千 气象⎩⎨⎧古义:景象,景致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②微.斯人 微⎩⎨⎧古义:没有今义:微小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古义:景象今义:看 ④越明年..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⑤浊浪排空..排空⎩⎨⎧古义:冲向天空今义:全部去除掉 ⑥予观夫.巴陵胜状⎩⎨⎧古义: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今义:丈夫,夫人⑦至若春和景.明 景⎩⎨⎧古义:日光今义:景色⑧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文⎩⎨⎧古义:写文章今义:学生习作 ⑨增其旧制.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⑩前人之述备.矣 备⎩⎨⎧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⑪去国.怀乡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❺词类活用①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③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郡守) ④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北、南,向北、向南)第2篇 醉翁亭记❶重点词语解释①林壑.尤美(山谷)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④饮少辄.醉(就)⑤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⑦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散)⑧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昏暗)⑨野芳发..而幽香(香花;开放)⑩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绿荫)⑪伛偻提携....(文中指老人、小孩)⑫泉香而酒洌.(清澈)⑬山肴野蔌.(菜蔬)⑭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摆开)⑮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⑯弈.者胜(下棋)⑰觥筹..交错(酒杯;酒筹)⑱已而..夕阳在山(不久)⑲树林阴翳.(遮盖)❷一词多义①而⎩⎪⎨⎪⎧而.年又最高(表并列,并且)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然后)朝而.往(表修饰,不译)溪深而.鱼肥(表递进,而且)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然而)②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③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④谓⎩⎨⎧太守自谓.也(称)太守谓.谁(是)⑤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动词,以……为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⑥临⎩⎨⎧临.溪而渔(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⑦名⎩⎨⎧名.之者谁(给……命名)卷卷有爷名.(名字)⑧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卖炭得.钱何所营(得到)⑨高⎩⎨⎧而年又最高.(大)风霜高.洁(高爽)⑩开⎩⎪⎨⎪⎧连月不开.(放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消散)开.我东阁门(打开) ⑪其⎩⎪⎨⎪⎧其.西南诸峰(那)太守之乐其.乐也(他们的)醉能同其.乐(人们) ❸古今异义①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精神不振的样子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③射.者中 射⎩⎨⎧古义:投壶今义:用推力送出或受到压力挤出❹词类活用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②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 ③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④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⑤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⑥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第3篇 湖心亭看雪❶重点词语解释①是.日更定..矣(这;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②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撑;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③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 ⑤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酒杯) ⑥上下一白..(全白) ⑦及.下船(等到) ⑧与余舟一芥.(小草) ⑨客.此(客居) ⑩舟子..喃喃曰(船夫) ❷一词多义①是⎩⎨⎧是.日更定矣(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②更⎩⎪⎨⎪⎧是日更.定矣(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③一⎩⎨⎧余拏一.小舟(一只)上下一.白(全)④白⎩⎨⎧上下一白.(白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⑤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疑问代词,哪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助词,“啊”)⑥别⎩⎨⎧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告别)明月别.枝惊鹊(另外的)❸古今异义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余⎩⎨⎧古义:我今义:剩下的 强⎩⎨⎧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勉强 白⎩⎨⎧古义:古人罚酒用的酒杯,文中指酒杯今义:颜色,与“黑”相对❹词类活用①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③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 ④上下一.白(数词作副词,全,都)第4篇 鱼我所欲也❶重点词语解释①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②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③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 ⑥贤者能勿丧.耳(丢掉) ⑦蹴.尔而与.之(用脚踢;给予) ⑧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⑨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⑩妻妾之奉.(侍奉) ⑪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⑫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❷通假字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❸一词多义①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接受)②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③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代他)今为宫室之.美(助词,的)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代这件事)④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⑤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引出陈述的对象,对)⑥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呼尔而与.之(给予)❹古今异义①一豆.羹 豆⎩⎨⎧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类的名称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古义:指带来好处今义:增加③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可以⎩⎨⎧古义:“可”和“以”两词连用,可以用来今义:能够④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古义:假使,如果今义:让,派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❺词类活用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感激)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名词作动词,合乎礼义) 第5篇 唐雎不辱使命❶重点词语解释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不译) ③大王加.惠(给予) ④以大易.小(交换) ⑤故不错意..也(置意) ⑥请广.于君(扩充) ⑦轻寡人与.(疑问语气助词) ⑧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 ⑨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⑩布衣..之怒(平民) ⑪以头抢.地耳(撞) ⑫此庸夫..之怒也(平庸无能的人) ⑬非士.之怒也(文中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⑭休祲..降于天(吉祥;不祥) ⑮天下缟素..(白色的丝织品,文中指穿丧服) ⑯秦王色挠.(屈服) ⑰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⑱寡人谕.矣(明白,懂得)❷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置) ②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④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❸一词多义①徒⎩⎨⎧亦免冠徒.跣(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派遣。
部编语文八年级文言文词类活用及解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一)八年级文言文篇目统计比起七年级上下册13篇和九年级上下册的9篇文言文,八年级上下册17篇在整个初中的分量还是比较重的。
同时,七年级文言文理解较为简单,九年级又较难,所以八年级的文言文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年级已经逐步在讲词性、短语结构和句子成分了,所以为八年级深入讲文言文词类活用提供了依据,因此八年级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规范对于以后文言文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浅析八年级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1.八年级上册(1)《三峡》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飞奔的马)动词用作名词解析:“奔”原本是动词,但处在动词“乘”后面宾语的位置,由于宾语一般由名词充当,所以,“奔”动词活用作名词。
②回清倒影。
(清,清波)形容词用作名词解析:“清”本是形容词,现作“回”的宾语,形容词用作名词。
③晴初霜旦。
(霜,下霜)名词用作动词解析:“霜旦”两个名词连用,两者并不是并列或者同位语关系,所以必须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结合语义和语境,第一名词“霜”活用为了动词。
④空谷传响:(响:回声)形容词用作名词解析:“传”动词作谓语,“响”形容词,却处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了名词。
(2)《答谢中书书》①五色交辉。
(辉:辉映)名词用作动词解析:“辉”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的后面充当了谓语,所以名词用作动词。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奇:奇丽的景色)解析:“奇”本是形容词,这里用在动词“与”(领悟、欣赏)的后面作宾语,充当了名词的功能,所以“奇”形容词作名词用。
(3)《与朱元思书》①风烟俱净。
(净:消净、散净)形容词作动词解析:“净”原本形容词,现放在副词“俱”的后面,副词后往往加谓语动词,所以“净”形容词用作了动词,翻译为“散净、消净”,表示性状的变化。
②任意东西。
(东西:向东或向西飘荡)名词作动词解析:“东西”方位名词,前面是副词“任意”作修饰语,且后面再无动词,所以“东西”名词用作了动词。
③猛浪若奔。
7.3部编版七下(附七上)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下(附七上)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习题(附答案)1.七下所有虚词汇总之一、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之+名词定语+者。
如:夫君子之行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
如:何陋之有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之+形容词。
如: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地点名词。
“(某人)去某地”。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曲肱而枕之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念天地之悠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但微颔之康肃笑而遣之徐以杓酌油沥之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固颠以上都作以我酌油知之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一老河兵闻之,以上作附:七上课本所有“之”水陆草木之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其反激之力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孔子云:何陋之有?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求闻之若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有闻而传之者曰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夫君子之行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之+名词定语+者。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及分类总结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它们)。
称。
译为“他”(他们)、“它”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字顺口溜,因为、按照、在、凭、从;“以”作介词“把、拿、用”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曹刿论战》)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文言文复习资料(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世说新语》二则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一词多义日(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2)期日中:太阳3、词类活用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4、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多指儿子和女儿(2)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趁、乘;今义:因为,因此。
(3)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4)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5)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带领。
(6)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5、特殊句式省略句(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主语。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
应为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
(3)待君久不至,已去。
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省略主语。
判断句(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4)非人哉!“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论语》十二章【讲解】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一词多义知(1)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2)温故而知新:得到。
而(1)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然后。
(2)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但是。
(3)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可不译。
之(1)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过的东西。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前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考点解析考点一解释文言实词例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同“举”,推举)(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名词作动词,以……为美)【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意思。
第(1)题“更”是文言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解释为“重新”的意思。
第(2)题中的“与”,兼有异读字和通假字的特点,解释为“同‘举’,推举”的意思。
第(3)题中的“拂”,兼有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的特点,解释为“同‘弼’,辅佐”的意思。
第(4)题中的“卑鄙”,属于古今异义,解释为“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
第(5)题中的“斗”,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北斗星那样”的意思。
第(6)题中的“美”,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动词,解释为“以……为美”的意思。
考点二解释文言虚词例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虽不能察,必以.情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天子且.至【解析】A项中的“乃”,前者是“是”的意思,后者是“居然,竟然”的意思。
B项中的“以”,前者是“拿、用”的意思,后者是“按照”的意思。
C项中的“之”,前者是复指代词,可解释为“这”,后者是“的”的意思。
D项中的“且”,前后均为“将、将近”的意思。
名师提醒1.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平时学习时,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阅读考点精讲课件:文言文词类活用之意动用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阅读考点精讲 课件: 文言文 词类活 用之意 动用法
词类活用之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 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 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 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2人01教9秋 部人 编教 版部 九编 年版 级九 语年 文级 阅语 读文 考( 点阅 精读 讲 考 课点 件精 : 讲 文) 言课 文 件 词: 类文 活 言 用文 之词 意 类 动活 用用 法 之意动 用法 (共12张PPT)
7、先主器之 器: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隆中对》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9、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轻视,小看。
《唐雎不辱使命》 10、其家甚智其子 智: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智子疑邻》 11、智子疑邻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智子疑邻》 12、渔人甚异之 异:意动用法,认为……诧异。 《桃花源记》
2人01教9秋 部人 编教 版部 九编 年版 级九 语年 文级 阅语 读文 考( 点阅 精读 讲 考 课点 件精 : 讲 文) 言课 文 件 词: 类文 活 言 用文 之词 意 类 动活 用用 法 之意动 用法 (共1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阅读考点精讲 课件: 文言文 词类活 用之意 动用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阅读考点精讲 课件: 文言文 词类活 用之意 动用法
下列红色标志词没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D )
A 父异焉。 B 先主器之。 C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 D 无案牍之劳形。
A 以……为异,认为……奇怪。 B 认为……有才能。 C 以……为美,认为……美丽。 D 使动用法,使……劳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9/13/2019
7
知识讲解
失期,法皆斩。
按法律 谓语
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用苫草 谓语
表示动作行为 的工具、依据, 常译为“用 (按)……”。
9/13/2019
8
知识讲解
(邑人)稍稍宾客其父。
主语
像对待宾 宾语 客那样
表示主语对宾 语所持的态度, 常译为“像对 待……那样” 或“当作…… 一样”。
2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伤仲永》
24、夜篝火,狐鸣呼曰 篝:名词作状语,用篝罩。 《陈涉世家》
9/13/2019
13
更多精彩视频内容,敬请关注
2607159237@ youyicongshu100
9/13/2019
14
9/13/2019
5
知识讲解
未至,道渴而死。
在路上 谓语
山行六七里
沿着山 谓语
表示处所, 由方位词、地 点的词充当, 常译为“在 (从)……”。
9/13/2019
6
知识讲解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天 谓语
朝而往,暮而归。
在早晨 谓语 在傍晚 谓语
表示行为变化 的时间,时间 名词充当,常 译为”每…” “在...”。
8、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醉翁亭记》
9、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 《醉翁亭记》
10、东临碣石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观沧海》
1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愚公移山》
9/13/2019
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
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1、范曾数目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2、籍吏民,封府库。
(《史记·项羽本纪》)
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例2“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例3、舍相如广成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è”,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例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例4、“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例5、“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à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
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6、沛公军霸上。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7、秦伐韩,军于閼与。
(《史记·项羽本纪》)
例6、例7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6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
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例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
(《左传·曹刿论战》)
例9、恐托不效。
(诸葛亮《出师表》)
例8中的“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
例9中的“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
5、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式等。
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0、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记王忠肃公翱事》)
例1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起义》)
例10“货”粘附于“所”字之后,用作动词,意为购买。
例11“罾”本是一种鱼网,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所罾”就是“所网者的”。
6、名词+代词
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的,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例1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例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例12“名”在作宾语的代词“之”之前活用为动词,当“命名”讲。
例13“名”在作宾语的代词“者”之前活用为动词,当“指名”讲。
7、名词用“而”跟其它谓词性成分相连,活用为动词
例14、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荀子·天论》)
例15、遵海而南。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例16、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而”作为连词可以连接动词,所以例14“王”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当“称王”讲。
例15“南”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意为“向南走”。
例16“西”用在连词“而”之后也活用为动词。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名词也有用作使动的,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王我”是“使我王”,即“使我为王”。
(三)名词用作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就是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
例18、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例19、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
例18、“忧愁”,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例19、“友”、“子”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