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全了!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太全了!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太全了!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太全了!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相信不少做文言文阅读的小伙伴都挺头疼的,好多句子都读不懂,翻译更别提了,这都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少的结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总结了文言文名词活用的一些用法,希望能对大家做好翻译题有帮助。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活用作动词,一种是活用为状语,本文拟结合具体例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 1、范曾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2、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

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例2“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例3、舍相如广成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è”,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例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例4、“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例5、“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à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6、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7、秦伐韩,军于閼与。(《史记·项羽本纪》)

例6、例7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6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例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例9、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例8中的“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

例9中的“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

5、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0、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例1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

例10“货”粘附于“所”字之后,用作动词,意为购买。

例11“罾”本是一种鱼网,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所罾”就是“所网者的”。

6、名词+代词

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的,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例1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例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例12“名”在作宾语的代词“之”之前活用为动词,当“命名”讲。

例13“名”在作宾语的代词“者”之前活用为动词,当“指名”讲。

7、名词用“而”跟其它谓词性成分相连,活用为动词

例14、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

例15、遵海而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例16、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而”作为连词可以连接动词,所以例14“王”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当“称王”讲。

例15“南”用在连词“而”之后活用为动词,意为“向南走”。

例16“西”用在连词“而”之后也活用为动词。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名词也有用作使动的,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王我”是“使我王”,即“使我为王”。

(三)名词用作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就是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会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

例18、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例19、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例18、“忧愁”,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例19、“友”、“子”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友,以……为子。即整句意为以风为友,以雨为子。

二、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作用,在句中充任状语,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常见有以下3种类型:

(一)表示比喻意

这是指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的动态来描绘它所修饰的那个动词所表示的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像……一样,像……似的。

例20、又间令吴广之汉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例21、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马中锡《中山狼传》)

例20“狐鸣”作状语修饰动词“呼”,意为像狐狸一样鸣叫。

例21“人”作状语修饰动词“立”,意为像人一样站立着。

(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看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当作……那样”和“像对待……那样。

例2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兄”名词修饰动词“事”,作状语。

(三)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工具或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

例2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

例2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例23、名词“廷”表示动作行为“见”发生的处所,意为“在廷上”。

例24、名词“箕畚”表示动作行为“运”所凭借的工具。

例25、名词“躬”表示动作行为“耕”所使用的方法,作“耕”的状语。

名词用作状语是比较常见的文言语法现象,如何判断一个名词是否用作状语呢?结合以上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分析,我们知道,用作状语的名词它的位置都是置于动词之前的。因此,一般来说,凡是置于动词之前的名词如果不充任句子的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了。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类型及判断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类型及判断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活用作动词,一种是活用为状语。本文拟结合具体例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1)范曾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2)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 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例(2)“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又如: (3)舍相如广成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e”,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例(4)“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例(5)“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a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6)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7)秦伐韩,军于阏与。(《史记?项羽本纪》) 例(6)、(7)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6)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例如: (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9)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例(8)中的“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例(9)中的“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5、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10)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1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 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1、范曾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2、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 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例2“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例3、舍相如广成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è”,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例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史记·项羽本纪》)例4、“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例5、“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à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6、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7、秦伐韩,军于閼与。(《史记·项羽本纪》) 例6、例7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6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例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例9、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例8中的“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 例9中的“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性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做的规律珍藏版

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 A.偏正关系(状谓、动补除外,这只讲名词性词组)例如:(1)河水清且涟猗。(《伐檀》)*(2)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B.并列关系例如: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C.同位关系例如: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梅花岭记》) 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上面三种关系除外)例如:1.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动宾)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主谓) 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并翻译各句。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2.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同上) 4.民生涂炭。(《三元里抗英》) 5.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6. [客]一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大铁椎传》)* 7.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8.士兵德顺昌甚。(《五人墓碑记》)* 9.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10.瓮牖绳枢。(同上) 11.老者衣帛食肉。(《齐桓晋文之事》) 12.子墨衰絰。(《之战》) 13.妇抚儿乳。(《口技》)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则有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它们之间可能是主谓、状谓、动宾关系:曾皙后,诸越则桃李冬实、衣褐。 二、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带状语 1.副词修饰名词一、一般副词:公将鼓之。 二、否定副词:天不雨。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过秦论》 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口技》) 练习题:译句解名词动用的词 1、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卖柑者言》) 2、皆衣缯单衣。(《西门豹治邺》) 3、使人先表澭水。(《察今》)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6、不蔓不枝。(《爱莲说》) 7、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童区寄传》) 8、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杂记》) 9、君子不齿。(《师说》) 10、昨日入城市。(《蚕妇》) 1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13、出入必舆隶。(《苦斋记》)

文言文名词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词类活用 教师版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名词的词类活用具体而言,它包括: 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教学内容: 一.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中“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犬一样”。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①箕畚运于渤之尾。(《愚公移山》) —用箕畚将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中山狼传》) —狼快快走开,如果不走,就用手杖打死你。 ③两峰秀色,俱可手揽。(《游黄山记》) —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接过来。 以上例句都是表示动作为所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使之变成一个介词结构。 ④草行露宿。(《〈指南录〉后序》) —在草丛中赶路,在露天里住宿。 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 ⑥座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终于在朝堂上召见相如。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七年级(上) 1 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七年级(下) 5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 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 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 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 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 一狼洞其中。(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八年级(上) 15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 无丝竹之乱耳。(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 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 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 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24 卧右膝。(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25 诎右臂支船。(同上)(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26 而竖其左膝。(同上)(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27 居右者椎髻仰面。(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28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2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同上)(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30 故外户而不闭。(同上)(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31 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3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3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4 每至晴初霜旦。(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基础知识归纳总结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梅馆记》) 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 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桓晋文之事》) 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

太全了!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太全了!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相信不少做文言文阅读的小伙伴都挺头疼的,好多句子都读不懂,翻译更别提了,这都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少的结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总结了文言文名词活用的一些用法,希望能对大家做好翻译题有帮助。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活用作动词,一种是活用为状语,本文拟结合具体例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 1、范曾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2、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 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例2“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例3、舍相如广成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è”,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例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例4、“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例5、“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à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6、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7、秦伐韩,军于閼与。(《史记·项羽本纪》) 例6、例7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6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例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例9、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例8中的“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 例9中的“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 5、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0、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例1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 例10“货”粘附于“所”字之后,用作动词,意为购买。 例11“罾”本是一种鱼网,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所罾”就是“所网者的”。 6、名词+代词

文言文的词性活用

文言文的词性活用 文言文的词性活用 具体点,什么意动啊,使动,还有什么名作状这类的词类活用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精华藏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今王鼓乐于此.鼓乐:击鼓奏乐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云霏霏兮欲雨。雨:下雨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货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扣弦而歌之。歌:唱歌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邻之厚,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 1.鞭数十: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2.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3.不耻下问:耻,形容词做意动词,以……为耻。 4.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5.窗扉皆洞开:洞,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6.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7.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名词用作动词,带领。 8.邑人奇之:奇,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奇。 9.父异焉:异,形容词作意动词,对……感到惊异。 10.父利其然:利,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利。 11.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意动词,把……当作宾客。 1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13.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14.忽啼求之:啼,动词作状语,哭着。 15.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16.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动词用作名词,战马。 17.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18.妇抚儿乳:乳,名词做动词,喂奶。 19.宾客意少舒:少,形容词做副词,稍微。 20.不能指其一端:指,指出,名词作动词。 21.抚尺一下:下,落、拍,方位名词作动词。

22.众妙毕备:妙,形容词作名词,奇妙的声音。 23.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24.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做动词,说出。 25.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去北方。 26.道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27.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28.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屠户。 2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 30.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作动词,攻击、胁迫。 3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遂,名词作动词,钻洞。 32.狼不敢前: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3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3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3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3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37.无丝竹之乱耳。(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38.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39.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40.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41.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42.卧右膝。(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初中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初中文言文中词的活用 一、名词话用为动词 1、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之”在这里是代词,它前面的的名词“蹄”活用为动词:踢 一狼洞其中。洞:打洞,“其中”前省略了介词“于” 一鼓作气,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先主器之。 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桃花源记》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八下)《马说》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理相待。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如鸣珏环,心乐之。乐:以……为乐。(八下)《小石潭记》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2、名词后面带宾语,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鼓:弹奏 冠切云之崔嵬“冠”后面带宾语“切云之崔嵬”,活用为动词:戴 3、同一名词跌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叠字,又不偏合、联合、复指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事”跌用,第一个名词“事”作动词:做,从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愿为市鞍马。 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八上)《三峡》 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八上)《观潮》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八下)《送东阳马生序》 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八下)《醉翁亭记》 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陈涉世家》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变或竹板打。 朝服衣冠,窥镜服:名词做动词,穿戴。(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用作动词,送食物。(九上)《观刈麦》 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九下)《公输》

初中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

初中文言文中词得活用 一、名词话用为动词 1、代词前面得名词活用为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 “之”在这里就是代词,它前面得得名词“蹄”活用为动词:踢 一狼洞.其中.洞:打洞,“其中”前省略了介词“于” 一鼓作气,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先主器.之。 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桃花源记》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八下)《马说》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理相待.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如鸣珏环,心乐之. 乐:以……为乐。(八下)《小石潭记》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2、名词后面带宾语,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鼓:弹奏 冠.切云之崔嵬“冠”后面带宾语“切云之崔嵬”,活用为动词:戴 3、同一名词跌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就是叠字,又不偏合、联合、复指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事”跌用,第一个名词“事”作动词:做,从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愿为市.鞍马。 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八上)《三峡》 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八上)《观潮》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八下)《送东阳马生序》 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八下)《醉翁亭记》 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陈涉世家》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变或竹板打。 朝服衣冠,窥镜服:名词做动词,穿戴。(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天下缟素,今日就是也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用作动词,送食物。(九上)《观刈麦》 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坚持合宜得道德、情理。(九下)《公输》

太全了!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太全了!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 一跳 相信不少做文言文阅读的小伙伴都挺头疼的,好多句子都读不懂,翻译更别提了,这都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少的结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总结了文言文名词活用的一些用法,希望能对大家做好翻译题有帮助。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活用作动词,一种是活用为状语,本文拟结合具体例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 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1、范曾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2、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 例1 “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例2 “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例3、舍相如广成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 e;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例4、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例5、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 w a 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6、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7、秦伐韩,军于閼与。(《史记?项羽本纪》) 例6、例7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6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 !词。 例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例9、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例8中的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 例9中的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 5、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 的东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0、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例1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 例10 “货”粘附于所”字之后,用作动词,意为购买。 例11 “罾”本是一种鱼网,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所罾”就是所网者的”。 6、名词+代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总结超好

【语法知识】 (名词)(副词)(动词)( 形容词) ( 名词)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宾语 词类活用的现象包括哪些? 名词的活用:一、作动词二、作状语三、使动用法四、意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一、作名词二、使动用法三、为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一、作名词二、作动词三、意动用法四、使动用法 数词的活用:一、作动词二、作名词三、作形容词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刃”即“以刃杀”,用刀杀)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规律: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名词/数 (能愿动词如能、可、足、欲、会、当、该、须、愿、要、肯、敢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种植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踢

规律: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吾师道也《师说》学习 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驻军 规律: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是主谓、动宾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名+名/代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使眼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称王 规律四: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规律: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就活用为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规律:数词直接处在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 二、活用为使动词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施动者+ 动词+ 受动者使字句 1.名词的使动用法。 规律: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如果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就是使动。如果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就是意动。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名+名/代) ②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因便乘利 2.动词的使动用法。 规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一般用作使动。一般可用“使(让)+宾+动”的形式来对译。 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施动者+ [使……动词] + 受动者 ()使(受动者)降武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存活)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规律: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

文言文 词类活用

语法知识概述 一、词类活用。 二、动词的语法特点。 三、名词用作动词。 四、使动用法 五、意动用法 六、为动用法 七、对动用法 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辨识 九、名词作状语 十、其他 编排说明:利于总结各种用法的特点及技巧 语法知识 一、词类活用 1、什么是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划分的词的类别。古代汉语与现 代汉语词类划分基本一致。 古汉语也有:名、动、形、数、代、副、介、连、助、叹、拟声词等等。 2、什么是词类活用?——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 句子中充当其它词类,词的这种灵活运用便是词类活用。 3、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不同。 ①词类活用是临时、偶然的用法,一旦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原来属于什么词类,仍属于原有词类。 ②词的兼类则不同,它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各种用法是其自身所固有的。如,a诸﹛之于;之乎﹜b盍:“何不”等 4、名词、形容词、名词性(词组)短语都可活用为动词(使动、意动)。 如:a策.蹇驴,囊.图书。(分别是“用策赶”和“用布袋装”之意) b皆少.之。(形作动。“轻视”)

c衣冠 ..而见之(名补作动补。“穿好衣服呆上帽子”) 二、介绍动词的语法特点 ①动词的前面一般都能受副词的修饰。如“[不.]生、[没.]完成” ②动词一般都能带宾语。(“动+宾”结构) ③动词的前面一般可以用能愿动词(助动词)修饰。(欲、可) ④动词(谓语)后面可以跟介宾词组 ⑤中间用“而”连接,组成连谓结构。(“而”为并列关系的连词)衣冠 ..而见之(穿戴好衣服) ⑥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⑦骈句对应部分,词性应相同。 具备以上用法之一的词,即为动词。 三、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 ①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王:名作动,为王,作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名作动,登记) ③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者有在者乎。(侯:名作动,封侯) 1、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①范增数.目项王。[副(数)+目+宾(项王)] ②左右欲兵.之。[助动词(欲)+兵+宾(之)]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馆.于虞。 ⑤衣冠 ..而见之。 ⑥驴不胜怒,蹄.之。 ※怎样确认名词等活用为动词。((一)、意义,(二)语法结构) (一)从意义方面考察:某个名词、名词性词组(形容词或数量词)在意义上已不再一般地表示原来的意义,而是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变化,就要考虑它们活用为动词。[数.目项王] 即:要结合上下文义来了解这些词或词组表示为什么意思。[“兵之”不是“兵器的”,“衣冠而见”不是“衣冠见”] (二)分析该词(名、形)的语法地位。即:是否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见前面“动词的语法特点”)如: 日渐暮,[遂]前.其足——“伸向前方”。 2、方位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将表示某方位的名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表示该方位的行为变化。如:

【文言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词汇总

【文言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词汇总 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5.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一狼洞其中。(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1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无丝竹之乱耳。(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24.卧右膝。(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25.诎右臂支船。(同上)(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最新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④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 ②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 ③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中的“壁”,原来本是名词,“营垒”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因为带了补语“(于)邺”(介词“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