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活用作动词
高中文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归纳

高中文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归纳高中文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归纳1.与郑人盟。
(盟约——订立盟约)(《烛之武退秦师》)2.赵王之子侯者。
(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触龙说赵太后》)3.无乃尔是过与?(过错——责备)(《季氏将伐颛臾》)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托辞——找借口)(《季氏将伐颛臾》)5.填然鼓之。
(鼓——击鼓)(《寡人之于国也》)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木——种植)(《寡人之于国也》)7.五十者可以衣帛。
(衣服——穿上)(《寡人之于国也》)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寡人之于国也》)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恶——归罪;归咎)(《寡人之于国也》)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河水——游泳)(《劝学》)11.而后乃今年内将图南。
(南面——南飞)(《逍遥游》)1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面——南行)(《逍遥游》)13.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南面——南行)(《逍遥游》)14.过秦论(过失——指出过失)(《过秦论》)1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16.会盟而谋弱秦。
(盟约——订立盟约)(《过秦论》)17.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列——排列)(《过秦论》)18.籍吏民,封府库。
(册——造册登记)(《鸿门宴》)19.道芷阳间行。
(路——取道)(《鸿门宴》)20.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鸿门宴》)2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道义——合乎道义)(《鸿门宴》)22.沛公奉卮酒为寿。
(寿辰——祝寿)(《鸿门宴》)23.沛公军霸上。
(军队——驻扎)(《鸿门宴》)24.秦地可尽王也。
(王——称王)(《鸿门宴》)25.范增数目项王。
(眼晴——使眼色)(《鸿门宴》)2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寿辰——祝寿)(《鸿门宴》)27.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过失——责备)(《鸿门宴》)28.策扶老以流憩。
(拐杖——拄着;扶着)(《归去来兮辞》)29.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 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 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 2 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 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 3 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 4 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 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名词活用动词的例子

名词活用动词的例子
以下是 7 条关于名词活用动词的例子:
1. 你看那“阳光”居然在跳跃!就像小孩子一样调皮地从这跳到那。
2. 哎呀,“风”在调皮地拨弄我的头发呢!
3. 他说今天的“压力”特别大,简直像块大石头在追着他跑。
4. 我觉得“时间”在飞逝,转眼间一天就没了,这速度也太快了吧!
5. 她的笑容让整个“房间”都明亮起来了,这多神奇呀!
6. 那片“云朵”慢悠悠地爬行在天空中,真是惬意极了。
7. 嘿,“梦想”在召唤我呢,我可得赶紧去追呀!
我的观点结论:名词活用为动词真的很有趣呀,能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呢!。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在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要正确理解和翻译古文,掌握这种规律非常重要。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般情况下,名词不会受到副词或助动词的限制。
但如果名词前有副词或助动词修饰,那么这个名词就会活用成动词。
例如,《劝学》中的“非能水也”中的“水”,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和“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所以它活用成动词,意思变成了“游水”。
再比如,《采草药》中的“草已芽”,因为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芽”也活用成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同样,《采草药》中的“未花时采”中的“花”,因为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也活用成动词,翻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另外,《采草药》中的“先芽”中的“芽”,因为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翻译后的意思是“先发芽”。
还有,《察今》中的“表”,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标记”,但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情况下,名词不能带宾语。
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就会活用作动词。
例如,《伶官传序》中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但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活用成动词,翻译为“用木匣子装”。
同样,《五人墓碑记》中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再比如,《鸿门宴》中的“目”,因为带了宾语“XXX”,所以活用成动词,翻译为“给XXX使眼色”。
还有,《察今》中的“法”,原本也是名词,但因为它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左右欲刃相如。
这句话中,“刃”被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应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有时,名词也会带补语,使其活用成动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原本它的意思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省略的介词“于”),但由于带了补语,所以应翻译为“驻军”。
辨识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用法

辨识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用法名词活用作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的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名词作动词的用法在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大家应掌握其活用知识,具备辨识这种活用的能力。
【技法点拨】1.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中的“市”,本义是名词“集市”,这里后带宾语“鞍马”,应该活用作动词“购买”。
2.名词放在“所”字后面,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中的“罾”,本义是名词“渔网”,这里用在“所”之后,意思为“用渔网捕”。
3.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狼不敢前”(《狼》)中的“前”,本义是名词“前方”,这里用在“不敢”之后,意思为“上前”。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受“稍稍”修饰,意思为“把……当客人”。
5.名词用“而”连接时,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进诚梯而下之”(《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名词“梯”,用在连词“而”之前,与动词“下”连接,用作动词“拿梯子”。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本课中的“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句中的两个“军”后均省略了“于”,这里的两个“军”都活用为动词“驻军”。
【典题共享】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中考语文:名词活用为动词

中考语文: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者: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8年第21期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他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1.范曾数目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例2.籍吏民,封府库。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例3.舍相如广成传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è”,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又没有其他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例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à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
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又没有其他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6.秦伐韩,军于閼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军”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例7.沛公军霸上。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同例6,所不同的是例7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否定副词往往是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的几种用法

名词活用的几种用法
名词活用是指在句子中,原本作为名词的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具有了动词或形容词的性质,从而具备了新的语法意义和功能。
以下是名词活用的几种常见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
(1)名词用作动词的宾语,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例如:“他吃饭。
”中的“饭”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性质,表示“吃饭”这个动作。
(2)名词用作动词的主语,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的发出者,例如:“阳光灿烂。
”中的“阳光”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性质,表示“阳光照耀”这个行为。
名词用作形容词:
(1)名词用作形容词的状语,表示一个状态或性质,例如:“他认真地学习。
”中的“认真”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形容词的性质,表示“学习”这个行为的认真程度。
(2)名词用作形容词的主语或宾语,表示一个事物或物质的属性或特征,例如:“玫瑰花香。
”中的“香”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形容词的性质,表示“玫瑰花”具有香气这个特征。
名词用作副词:
(1)名词用作副词,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的方式或程度,例如:“他狠狠地打了他一拳。
”中的“狠狠地”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副词的性质,表示“打”这个动作的方式和程度。
(2)名词用作副词,表示一个句子或短语的关系或程度,例如:“他非常喜欢这本书。
”中的“非常”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副词的性质,表示“喜欢”这个动作的程度。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法现象,指的是名词在句中充当动词的功能。
在古汉语中,名词具有接受动作或表示动作的能力,可以作为动词使用,称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转化为动词的形式:
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名词在形式上与动词类似。
名词转化为动词的形式通常有两种:一是加上动词的结构助词,如“以”、“得”、“为”等,用以构成动词短语;二是直接加上动词的后缀,如“-之”、“-于”等。
这样,名词就能够充当动词使用。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义: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语义上具有动词的意义。
在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常常表示动作、状态、行为等类似动词的意义。
如“言”、“说”、“问”、“求”等名词活用为动词时,表示说话、询问、请求等动作。
四、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应用领域: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古代语言中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文学创作中,名词活用为动词能够丰富表达方式,增加句子的变化,使句子更具表现力。
在医学、法律、军事等专业领域中,名词活用为动词能够达到更精确的表达,准确描绘出事物的特点。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一种语法现象,名词在句中具有动词的形式和义项,能够充当动词使用,并且在句法功能和应用领域上有广泛的应用。
这种现象不仅为古汉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活用作动词
1.代词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这是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例如:
(1)驴不胜怒,蹄之。
蹄,用蹄子踢。
(2)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函,用木匣子装。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鼓,敲起鼓;之,词义被弱化,只起协调音节的作用。
2.否定副词、能愿动词、特指代词“所”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例如:
(1)范增数目项王。
数,屡次;目,名词受副词“数”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受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为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位于能愿动词“能”后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特指代词“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指人或事物,“所”后面的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罾”本是名词,意思是“鱼网”,例句中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网捕”。
3.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
例如: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是名词,天南是名词,两名词相连,烛用作动词,意思是“照”。
(2)沛公军霸上。
军是名词,霸上是名词,两名词相连,军用作动词,意思是“驻军,驻扎”。
(3)刑人如恐不胜。
刑是名词,人是名词,两名词相连,刑用作动词,意思是“施加刑罚”。
(4)极视听之娱。
极是名词,“视听之娱”是偏正短语,极用作动词,意思是“穷尽”。
4.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一般用作动词。
例如: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后带补语“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
5.名词和动词之间有连词“而”,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
(1)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建墓”。
(2)顺流而东。
东,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向东行”。
(3)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
巷,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住在街巷”。
6.特指代词“者”只能加在动词、形容词后,故其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
赵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侯,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封侯”。
7.状语一般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谓语,故用作状语的名词或介词结构后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
(1)瓮牖绳枢之子。
“瓮牖绳枢”四个词都是名词,其中“瓮”“绳”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用瓮”“用绳”;“牖”“枢”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做窗户”“系门轴”。
(2)而独以钟名。
名,在介词结构“以钟”后面,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命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1.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通常是让名词指代的人或事物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系的动作或行为。
例如:
宦士三百人于吴。
宦,名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让……做帝王的仆人”。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通常是把名词的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如:
(1)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衣襟”;带,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衣带”。
(2)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把……当做边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