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活用作动词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归纳

高中文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归纳

高中文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归纳高中文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归纳1.与郑人盟。

(盟约——订立盟约)(《烛之武退秦师》)2.赵王之子侯者。

(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触龙说赵太后》)3.无乃尔是过与?(过错——责备)(《季氏将伐颛臾》)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托辞——找借口)(《季氏将伐颛臾》)5.填然鼓之。

(鼓——击鼓)(《寡人之于国也》)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木——种植)(《寡人之于国也》)7.五十者可以衣帛。

(衣服——穿上)(《寡人之于国也》)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寡人之于国也》)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恶——归罪;归咎)(《寡人之于国也》)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河水——游泳)(《劝学》)11.而后乃今年内将图南。

(南面——南飞)(《逍遥游》)1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面——南行)(《逍遥游》)13.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南面——南行)(《逍遥游》)14.过秦论(过失——指出过失)(《过秦论》)1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16.会盟而谋弱秦。

(盟约——订立盟约)(《过秦论》)17.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列——排列)(《过秦论》)18.籍吏民,封府库。

(册——造册登记)(《鸿门宴》)19.道芷阳间行。

(路——取道)(《鸿门宴》)20.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鸿门宴》)2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道义——合乎道义)(《鸿门宴》)22.沛公奉卮酒为寿。

(寿辰——祝寿)(《鸿门宴》)23.沛公军霸上。

(军队——驻扎)(《鸿门宴》)24.秦地可尽王也。

(王——称王)(《鸿门宴》)25.范增数目项王。

(眼晴——使眼色)(《鸿门宴》)2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寿辰——祝寿)(《鸿门宴》)27.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过失——责备)(《鸿门宴》)28.策扶老以流憩。

(拐杖——拄着;扶着)(《归去来兮辞》)29.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 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 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 2 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 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 3 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 4 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 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名词活用动词的例子

名词活用动词的例子

名词活用动词的例子
以下是 7 条关于名词活用动词的例子:
1. 你看那“阳光”居然在跳跃!就像小孩子一样调皮地从这跳到那。

2. 哎呀,“风”在调皮地拨弄我的头发呢!
3. 他说今天的“压力”特别大,简直像块大石头在追着他跑。

4. 我觉得“时间”在飞逝,转眼间一天就没了,这速度也太快了吧!
5. 她的笑容让整个“房间”都明亮起来了,这多神奇呀!
6. 那片“云朵”慢悠悠地爬行在天空中,真是惬意极了。

7. 嘿,“梦想”在召唤我呢,我可得赶紧去追呀!
我的观点结论:名词活用为动词真的很有趣呀,能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呢!。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在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要正确理解和翻译古文,掌握这种规律非常重要。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般情况下,名词不会受到副词或助动词的限制。

但如果名词前有副词或助动词修饰,那么这个名词就会活用成动词。

例如,《劝学》中的“非能水也”中的“水”,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和“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所以它活用成动词,意思变成了“游水”。

再比如,《采草药》中的“草已芽”,因为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芽”也活用成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同样,《采草药》中的“未花时采”中的“花”,因为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也活用成动词,翻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另外,《采草药》中的“先芽”中的“芽”,因为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翻译后的意思是“先发芽”。

还有,《察今》中的“表”,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标记”,但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情况下,名词不能带宾语。

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就会活用作动词。

例如,《伶官传序》中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但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活用成动词,翻译为“用木匣子装”。

同样,《五人墓碑记》中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再比如,《鸿门宴》中的“目”,因为带了宾语“XXX”,所以活用成动词,翻译为“给XXX使眼色”。

还有,《察今》中的“法”,原本也是名词,但因为它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左右欲刃相如。

这句话中,“刃”被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应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有时,名词也会带补语,使其活用成动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原本它的意思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省略的介词“于”),但由于带了补语,所以应翻译为“驻军”。

辨识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用法

辨识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用法

辨识文言文名词作动词的用法名词活用作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的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名词作动词的用法在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大家应掌握其活用知识,具备辨识这种活用的能力。

【技法点拨】1.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中的“市”,本义是名词“集市”,这里后带宾语“鞍马”,应该活用作动词“购买”。

2.名词放在“所”字后面,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中的“罾”,本义是名词“渔网”,这里用在“所”之后,意思为“用渔网捕”。

3.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狼不敢前”(《狼》)中的“前”,本义是名词“前方”,这里用在“不敢”之后,意思为“上前”。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受“稍稍”修饰,意思为“把……当客人”。

5.名词用“而”连接时,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进诚梯而下之”(《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名词“梯”,用在连词“而”之前,与动词“下”连接,用作动词“拿梯子”。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本课中的“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句中的两个“军”后均省略了“于”,这里的两个“军”都活用为动词“驻军”。

【典题共享】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中考语文:名词活用为动词

中考语文:名词活用为动词

中考语文: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者: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8年第21期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他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1.范曾数目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例2.籍吏民,封府库。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例3.舍相如广成传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è”,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又没有其他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例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à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

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又没有其他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6.秦伐韩,军于閼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军”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例7.沛公军霸上。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同例6,所不同的是例7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否定副词往往是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的几种用法

名词活用的几种用法

名词活用的几种用法
名词活用是指在句子中,原本作为名词的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具有了动词或形容词的性质,从而具备了新的语法意义和功能。

以下是名词活用的几种常见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
(1)名词用作动词的宾语,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例如:“他吃饭。

”中的“饭”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性质,表示“吃饭”这个动作。

(2)名词用作动词的主语,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的发出者,例如:“阳光灿烂。

”中的“阳光”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性质,表示“阳光照耀”这个行为。

名词用作形容词:
(1)名词用作形容词的状语,表示一个状态或性质,例如:“他认真地学习。

”中的“认真”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形容词的性质,表示“学习”这个行为的认真程度。

(2)名词用作形容词的主语或宾语,表示一个事物或物质的属性或特征,例如:“玫瑰花香。

”中的“香”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形容词的性质,表示“玫瑰花”具有香气这个特征。

名词用作副词:
(1)名词用作副词,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的方式或程度,例如:“他狠狠地打了他一拳。

”中的“狠狠地”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副词的性质,表示“打”这个动作的方式和程度。

(2)名词用作副词,表示一个句子或短语的关系或程度,例如:“他非常喜欢这本书。

”中的“非常”原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临时具有了副词的性质,表示“喜欢”这个动作的程度。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法现象,指的是名词在句中充当动词的功能。

在古汉语中,名词具有接受动作或表示动作的能力,可以作为动词使用,称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转化为动词的形式:
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名词在形式上与动词类似。

名词转化为动词的形式通常有两种:一是加上动词的结构助词,如“以”、“得”、“为”等,用以构成动词短语;二是直接加上动词的后缀,如“-之”、“-于”等。

这样,名词就能够充当动词使用。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义: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语义上具有动词的意义。

在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常常表示动作、状态、行为等类似动词的意义。

如“言”、“说”、“问”、“求”等名词活用为动词时,表示说话、询问、请求等动作。

四、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应用领域: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古代语言中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文学创作中,名词活用为动词能够丰富表达方式,增加句子的变化,使句子更具表现力。

在医学、法律、军事等专业领域中,名词活用为动词能够达到更精确的表达,准确描绘出事物的特点。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一种语法现象,名词在句中具有动词的形式和义项,能够充当动词使用,并且在句法功能和应用领域上有广泛的应用。

这种现象不仅为古汉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活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则粪概者先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

(《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

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

如下面的例子
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

“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

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

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中的
“壁”,原来本是名词,“营垒”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因为带了补语“(于)邺”(介词“于”在原句中省略了),所以也活用作了动词,译为“驻扎”。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蒲松龄《狼三则》)句中的划线处“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就属于名词动用,那是因为它的后面带了补语“(于)其中”(“于”属于介词的省略),于是,“洞”应译为“打洞”。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归有光《项脊轩志》)句中划线处中的“垣墙”,原本是名词,意思是“墙”,在句子里由于带了补语“(于)周庭”(“于”也是属于省略了介词),于是,“垣墙”也就应该翻译成“砌上了一道墙”。

忠牧公尝牧梁州,(何易于《书褒城驿壁》),句中划线处的“尝牧梁州”中的“牧”,原本也是名词,只因为带了补语“梁州”,活用成了动词,于是不能翻译成“州牧,只能译为“做州牧”了。

四、名词与“所”组合,名词活用作动词。

众所周知,“所”字短语的构成是“所”+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的名词性短语。

“所”的后面跟着的一定是一个动词,所以,它的后面跟着的如果不是动词,那么,不管是什么词性的词,一律活用作动词;名词也不例外。

请看下面的例子。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句中划线处的“所罾”中的“罾”,它的愿意是“方形的鱼网”,由于与“所”组合了,因此,活用作了动词,应该翻译成“捕捞”。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

(《记王忠肃公翱事》)句中划线处的“所货”中的“货”本来是名词,“财物”的意思,也是因为与“所”组合了,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应译为“买来”。

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句中划线处的“先”,因为与“所”组合,所以也活用了,应译为“抢先。


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

(《国语·楚语下》)句中划线处的中“宝”,愿意是“宝贝”,现在必须翻译成“当作宝贝的”,因为与“所”组合词性发生了变化,名词动用了。

五、名词的前后有“而”连接,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般的说,“而”是不能连接名词的,因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名词的前后如果有了连词“而”,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成动词了。

如下面的例子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句中划线处中的“惑”就属于这种情况。

“惑”原本是名词,意思是“疑惑”,活用之后,必须翻译成“有了疑惑。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晋灵公不君》)。

加线的地方“过而能改”中的“过”,也要翻译成“有了过错”,因为在它的后面有“而”的连接。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孙膑庞涓列传》)句中划线处的“西,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译为“向西挺进”。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去今之墓而葬焉”中的“墓”,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坟墓,由于句子里有了“而”这个连词的连接,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应译为“修坟墓”。

六、名词在句中处在谓语的地位上,名词活用成动词。

名词在句子里一般是不能充当谓语的,除了在判断句中,名词性短语可充当谓语外,其他情况下,名词在句子里一旦作了谓语,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活用成了动词。

例子是很多的。


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句中划线处中的“花”就应该译为“开花”,因为它处在了谓语的地位上。

原轸朝,问秦囚。

(《崤之战》)句中划线的地方,“朝”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朝廷”,
因为在句子里充当了谓语,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得译成“上朝”。

五步之内,天下缟素。

(《唐雎不辱使命》)句中的“缟素”,原意是“白色的丧服”,在句中由于充当的是谓语,所以也活用为动词,必须译成“天下人穿起白色的丧服”。

七、名词与“者”组合,名词活用成动词。

如下面的几个例子
粪溉者先芽。

(《采草药》)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子路、增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

(韩非《说难》)
如平地三月花者。

(《采草药》)
以上四句中划线的地方,“粪溉者”“冠者”“历山之农者”,其中的“粪”
“冠”“农”“花”,均属于与“者”组合而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分别译成“施肥”“行过加冠礼”“务农”“开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