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诗歌教学的三个过程

合集下载

幼儿园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

幼儿园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

幼儿园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能够让孩子们在欣赏中陶冶情操,又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课堂上,诗歌教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创作、欣赏和表演三个方面,探讨幼儿园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创作篇1.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幼儿喜欢想象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片和实物等形式,引发孩子的联想和想象。

例如,教师可以给孩子展示一张美丽的花朵图片,鼓励他们描述花朵的颜色、形状和香味等特征,引导孩子们产生关于花朵的诗句。

2.培养孩子的韵律感韵律是诗歌的灵魂,幼儿园诗歌教学中,培养孩子的韵律感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朗读和儿歌唱法等方式,让孩子体验到韵律的美妙。

同时,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使用押韵和节奏的手段,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

3.组织绘画和手工活动绘画和手工活动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诗歌创作提供素材。

教师可以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或手工制作品与诗歌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创作中体验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

二、欣赏篇1.选取经典诗歌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儿童诗歌,让孩子们欣赏和朗读。

这些经典诗歌既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又能够拓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鼓励孩子进行合唱合唱是幼儿园诗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将经典儿童诗歌编写成合唱形式,让孩子们进行合唱演唱。

通过合唱,孩子们可以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创设情境进行欣赏幼儿园诗歌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欣赏。

例如,在教授《小白杨》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到校园里观赏大片的白杨树,借此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表演篇1.教导朗诵技巧朗诵是幼儿园诗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教导孩子们正确的朗诵技巧。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注意语音语调、停顿与重音等因素,让他们能够将诗歌的美妙表达出来。

2.进行戏剧化表演表演是幼儿园诗歌教学的一种形式,可以提高孩子的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诗歌朗诵“三读教学例说

诗歌朗诵“三读教学例说

诗歌朗诵“三读教学例说诗歌有优美悦耳的韵律、生动可感的画面及含蓄隽永的情感,非朗诵无以感受其韵律美,欣赏其绘画美,品味其情感美。

前人对诗歌朗诵的作用作了精辟的表述。

著名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

”有“20世纪的杜甫”“汉学伟人”之称的萧涤非教授说过:诗具有音乐性。

下一点吟咏的工夫,不仅能欣赏诗歌音节的铿锵,还能通过抑扬顿挫的音节感受诗人的情感。

诗歌是需要朗诵的文学样式,其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只有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诵才能切身感受和体味。

下面,我们以现行中小学教材中选编的诗歌为例,简要诗歌朗诵的“三读”法。

一读声韵: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声韵是诗歌最显著的形式特征。

诗歌的语言美主要通过声韵表现出来,因此诗歌教学应该从声韵的诵读开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诗歌属于韵文,讲究押韵,在古代有较严格的格律限制。

《望天门山》用的是上平声的第十部“灰”韵。

作为平声韵,本诗在朗读时要把韵脚读得平稳而悠长。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很多教师教学时就是这样做的,但千万不要以为朗诵诗韵就是读准韵脚这么简单。

诗歌朗诵只有读出了诗歌内在的旋律,才算读出了诗韵。

要说清这中间的道理,需要从诗歌的本原上做一些考查。

诗歌原是与音乐、舞蹈并立的三位一体的艺术。

后来,独立成一种文学体裁,但形式上仍保留了音乐、舞蹈的若干痕迹,诗韵正是这些痕迹最直接的表现。

从乐、舞的角度看,韵是一个乐调或一段舞步内部的自然停顿,是音乐旋律和舞美动作变换的一个阶段;从诗歌的角度看,韵则是把相关音节维系成一个完整律句的形式,是诗人内心情感律动的一个节点。

因此,准确的诵读诗韵不仅能体会到声韵的和谐美,更能感悟到诗人情感的律动趋势和规律。

仍以《望天门山》为例,诵读韵脚“回”“来”时,因为押韵,故而能产生一种和谐的音韵,让我们感受到作品的韵律美。

如果进一步细心体会从“回”到“来”的韵律变化,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情感由“惊”到“喜”的变化过程。

诗歌备课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转化——以《过故人庄》为例

诗歌备课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转化——以《过故人庄》为例

诗歌备课: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转化-----以《过故人庄》为例程春雨(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200136)摘要:诗歌的备课要经历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转化的过程。

文本解读的三个阶段为:第一阶段,让自己沉浸在文本之中;第二阶段,字斟句酌,读懂字;第三阶段:查找文献资料,深度解读诗文。

读懂文本之后的教学转化有两个着力点,一是“玩”出语言的味道,二是“唱”出情感的新意&关键词:诗歌备课文本解读教学转化《过故人庄》选择唐诗作为备课的课例,对我而言是极具挑战的。

一则,本人对诗歌研究不多,在课堂实践中也没有太多的心得;二则,诗歌本身就是教学中一个“神秘”的领域,教得好的不多,多数是把诗歌翻译、串讲一下草草了事。

怀着对诗歌教学的虔诚和敬畏之心,我打算以《过故人庄》完整的备课过程为例,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一点粗浅认识&一、文本解读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让自己沉浸在文本之中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

”这里的“循”不是寻找的“寻”,而是遵循的“循”&我的理解是,作者在完成作品的时候,已经伏好了脉,就等着读者“循”路找来。

我觉得顾城的《小巷》非常适合比喻“循路”的过程:“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在没找到那条通向作者心灵深处的路时,面前就是一条又弯又长、没有门也没有窗的小巷&对此,一条路是拿着“大铁锤”把挡在你面前的“厚厚的墙”砸碎,这种强硬的手段看似找到了一条出路,实则是一种“破壁”的行为,是从文本中“走出去”而非“走进来”;另一条路就是拿着那把“旧钥匙”,找到打开这堵“厚厚的墙”的机关&那么,《过故人庄》的“机关”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找到打开“机关”的那把“旧钥匙”呢?当你已经沉浸在文本之中,就可以开始到诗中去“寻宝”了。

这个“寻”,就是找各种有用的信息的意思。

第二阶段:字斟句酌,读懂字面意思诗人在写作的时候往往字斟句酌。

欧阳修说“词穷而后工”,意思是,没有可用的词语了,文章也就臻于完美了。

幼儿园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

幼儿园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
诗歌教学的组织与指导,教师能否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高效优质地将诗歌所蕴涵的内在信息传递给幼儿,将直接影响着幼儿对诗歌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以及诗歌教学的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组织和指导诗歌教学,可按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二)制定确切的诗歌教学目标
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懂得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的诗歌教学目标。如有的诗歌注重道德教育目标,有的诗歌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有的诗歌重视对幼儿情感的体验。这要求我们在分析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提炼,从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目标。如小班的《小朋友爱清洁》“小鸭叫,嘎嘎嘎,叫我剪指;小鸡叫,叽叽叽,叫我擦鼻涕……”制定目标时可以从卫生行为习惯上提示。又如《风儿也想有个家》整首诗从风儿没家时的悲伤——找家时的焦急——找到家时的高兴心情,涵盖了深深的情感体验,制定时可以考虑相关的情感目标。
幼儿园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合适的诗歌教学内容
幼儿园各年龄段的诗歌,情感洋溢,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并集中体现了艺术语言的形式美特征,给幼儿以强烈的美的刺激,形成情感的共鸣。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堂课,选对教材是关键。现在幼儿园语言课程上的诗歌教材很多,如何在这么多的诗歌作品中甄选出适合儿童发展需要的作品,同时又丰富我们的主题建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拥有一双识别美的智慧的眼睛,拥有一颗辨别美的敏感的心灵。因为诗歌教学的)运用灵活的诗歌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首先是一种美感体验的活动,是一个由感受而感动的过程,在情感感受和交流中,幼儿的内在精神向美的高度提升。其次,诗歌学习是师幼共同进行的文学审美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受、体验诗歌中丰富多样的情感。如果不重视幼儿审美情感的培养,把学诗、读诗、编诗当作一个机械的任务来完成,幼儿情感上无动于衷,心湖上风平浪静,就无法产生心灵感应,无法培养真善美的情感。

《鹊桥仙》教案完美版

《鹊桥仙》教案完美版

《鹊桥仙》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鹊桥仙》。

2. 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3.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中国古代爱情的美好与忠贞,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2. 体会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增强对自然的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1. 介绍作者秦观及其创作背景。

2. 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2.2 诗歌内容分析1. 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诗歌翻译与朗读1. 提供诗歌的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典诗歌,为新课做铺垫。

2. 提问学生对爱情的看法,引发对《鹊桥仙》的思考。

3.2 诗歌讲解与分析1.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3 诗歌翻译与朗读1. 提供诗歌的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诗歌创作1. 让学生根据《鹊桥仙》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2. 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歌欣赏1.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2.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才华。

5.2 文化探索1.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对国家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古典诗歌教学三步曲

古典诗歌教学三步曲

古典诗歌教学三步曲祁东二中程曲云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它们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极好的阅读范本文将从定基调——品意境——嚼语言三个层次论述了诗歌教学的策略.诗歌是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是一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感情的文学体裁,而中国古典诗歌又是世界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古典诗歌群芳竞放,名家辈出.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汉乐府民歌到《古诗十九首》,从"建安七子"到开创"田园诗"一派的陶渊明,唐诗宋词更是将我国古典诗词艺术推向顶峰.这些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继承这笔精神财富,对于陶冶情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所以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入的古典诗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视的,但大部分老师还是采用应试教学的方法,即根据试卷上出现的诗歌试题的题型而进行有针对的教学.在教学上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记忆文学常识,翻译全文,理解关键字,重点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名句名篇等.显然,这种教法不仅让诗歌失去了他原有的光彩和神韵,也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甚至可能会使他们对诗歌产生厌恶心理.那么如何避免这一倾向呢我通过实践和探究,总结出"古典诗歌教学三步曲",即定基调——品意境——嚼语言 .下面拟就这一诗歌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意见.一,定基调饱含着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据事表意.教师可以运用诗歌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给诗歌定感情基调,请学生抒发自己诵读后的直观感受.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磅礴,豪放激昂;《雨霖铃》哀怨伤感,婉约缠绵;《登高》深沉豪迈,慷慨悲壮;《天净沙.秋思》萧瑟冷清,凄凉孤寂;《邶风.静女》清新明快,诙谐活泼等.每首诗都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多或少都能唤起读者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经常问学生:"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么样的"学生多少都有话可讲.所以初步感知,确定感情基调是诗歌教学课的基础.如果一首诗的基调是明快的,教师却采用哀婉的语调去讲解,不管他分析得如何精彩,都称不上是成功二,品意境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不仅仅是词,诗歌都是讲求境界的.古典诗歌的教学,关键是学习如何走进诗歌的意境.我认为就中学生来讲,对意境的品味,可以从意象入手. "所谓意象,就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意象则是这一艺术境界的组成部分,诗歌意境的创造离不开意象.这些形象从外界移入诗中,为诗人的思想情感所点染,浸润.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浣归少女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卷,但正如思想家阿米尔所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从这些景象中我们不难看出"象外有意"——即作者闲适空寂,淡泊宁静的心情.这些蕴藉了"意"的若干个和谐统一的"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又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诗人选取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个萧瑟荒凉的意境,给全诗定下了悲凉惆怅的基调.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与首句相比,温暖写意,然而这么温馨宁静的家是别人的.这幅幽远恬静的画面,对于漂泊千里的游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刺激.正如沈祖棻先生所说的:"小桥流水,风景幽静,而人家安居其间,是显得非常安逸,悠闲,比起自己的奔波不定来,更引起羁旅之苦.而别人的一家团聚,也更引起自己的思家.自己不也有一家老小吗故居或故乡不也是有这样的小桥流水吗然而对于这个旅人来说,这却是旅途,是天涯."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与前面相呼应.瑟瑟西风,荒凉古道,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末句"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使得悲凉的色彩更为浓重,亦使全曲涵义彰显.此外,在品味意境时,一定要唤醒,驱动想象和联想.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虚写的景,是作者想像的景,我们也可以通过想像去品味作者所营造的意境.虽"帐饮无绪",但还是借酒浇愁,那么今夜酒醒后将会在何处呢大概早已远离都门,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只见东方微白,晓风吹拂,杨柳依依,残月朦胧.这是一幅多么凄清的景象啊!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古典诗歌中"杨柳""月"这两个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是一个很早就被咏唱的对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被视为咏柳之祖,柳与离别一下子拉上了关系.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到唐朝,则极为兴盛.从许多文学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比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月"也是一个经常被吟咏的对象.诗人笔下的月亮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 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等.通过这样的联想比较,学生就更能体会诗中的意象,从而进入诗的意境.总之,鉴赏诗歌的关键是意象的解读,要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在领会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进入诗的意境,领悟诗的审美意蕴.三,嚼语言诗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等特色.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有这样一段话:"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袁枚也曾作《遣兴》诗曰: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犹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可见古人作诗写文章是十分注意炼字的.教师在讲解古典诗歌时除了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品味意境外,还要注意让学生反复咀嚼,领会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从而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如讲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我先让他们用默读,诵读,轻声读等各种阅读方式来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在对该词有了总体上的把握之后,对意境进行品味,然后再联系主旨,找出文中用得传神的字词,揣摩体会.学生觉得有两处特别好的地方:1,开篇十四个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原因是这两句都用了叠字,读起来流畅,而且表现了作者满腔的愁绪.我在肯定了学生们的意见后,又引用了徐釚,张端义和梁启超等评论家的话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佐证和补充.(徐釚《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使学生明白诗歌中的字词是跟情感,意境紧密相连的.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炼字是为了炼意,是为了使作者主观感情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所以我们要去揣摩作者所炼之字的丰富的表现力.另外,在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咀嚼体会的过程中,要举一反三.如讲到《声声慢》叠字的妙用时,可以引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中的"一曲高歌一樽。

如何读懂诗歌教学提纲

如何读懂诗歌教学提纲

如何读懂诗歌——走好鉴赏诗词的第一步读诗如读人。

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答:“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4分)答: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题材等)。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

漫淡诗歌教学三部曲

漫淡诗歌教学三部曲

� � �
26 0
20 0 8. 1 2
F U JIA N TRIB U N E
灯下笔谈
查找信 息 , 教师介绍 等方式 , 让学生 了解诗人的 生活背 达出来 . 即在以情感 "入 " 之后 ,还要以理智地 "出 ". 如 景和人生追求 拉近学生和诗人及那个时代 的距离 ,为 何 "出 " 苏轼的 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 � � ,� � 进一步理解诗作打下基础 . 其次 ,运用联想和想象 ,解读 在此山中 . " 阐释了要正确认识事物 , 须保持距离 . 加拿 意境 .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 , 往往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 ," 思接千载 , 视通万里 ", "观古今于须臾 ,挫万物于 笔端 ", 以此 , 创造意 境 , 表达情感 . 在阅读和鉴 赏诗歌 时 , 教师必 须充分调 动学生的想 象和联想 ,以学 生己有 大著名文艺理论家弗莱提出过文学批评的 "向后站 "理 论 ,实质上完全可以运用到诗歌鉴赏中来 . 向后站 ,就是 你从诗中 退出来 , 与它 保持一定距 离 , 这样读诗 才可能
灯下笔谈
漫淡诗歌教学三部曲
� � 袁兵 南平职业中专学校 福建 南平 � � � � � � 摘 要 在诗 歌 教学 中� 教师 应循 序 渐进 地贯 穿一 些 简单 的诗 句 �语段 或 篇章 的仿 写练 习 �让
学 生品 尝成 功的 快乐 以走 近诗 歌�激 发诗 趣 �并 充分 调动 学生 的 想象 和联 想� 通过 加 强美 读走 进诗 歌 �感 悟诗 情� 当学 生以 心灵 去相 会�以 情感 "入 "诗后 还要 理智 地"出 "�上 升到 对诗 歌理 性领 悟�从 而 真正 享受 到读 诗的 审美 愉悦 � 关 键词 诗歌 �教 学�意 境� 感悟 �鉴赏 中 图分 类号 文献 标识 码 文章编 号 � � � � � � � � � � � � �作者简介 �袁兵 � 自主能力的培养 � 英国散文 家赫兹里特曾说 � " 诗是我们生 活中的精 细部分 , 它扩展 , 净化 , 提炼我们 的心灵 , 它提高整个人 生 � "但对文学艺术中这样一块瑰宝 , 学生并没有太大的 兴趣 ,甚至敬而远之 � 总觉得诗歌太过阳春白雪 ,认为诗 歌的内容离自己的实际生活太远 , 学它没用 � 在这样的 现实条件下 ,如何让学生亲近诗歌 ,欣赏诗美 ,便成为教 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 一 走近诗歌 激发诗趣 诗歌教学过程应当是一种再创造的审美过程 � 这个 过程必须突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主体对 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活动 , 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 现中得到 无穷乐趣 � 古人云 �" 教人未见意趣 , 必不乐 学 � "为让学生乐在其中 ,教学中笔者曾如此尝试 � 第一 , 尝试 "写诗 " ,激发兴趣 � 让学生跟着老师由易到难地进 行练习 � 如以" 如果 "为关键词进行仿句练习 �"如果我是 一棵小草 ,我要为大地增添一丝春色" ,学生很快就能说 出 "如果我是一只蜜蜂 ,我要为人们酿造一份甜蜜 "等类 似的句子 � 接下来再仿段练习 � 如果我是一片云 我会放 弃高高在 上 我选择化 作一滴滴小 雨飘落人间 你要问 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些郁郁葱葱 的生命 那 ,就是我的答 案�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相机点拨 , 读诗 ,写诗并 不是难于 上青天的事 , 但也非一日之 功 ,它需 要我们抓 语言 , 多读 , 多领 悟才能 有成效 � 青年 时代是 " 诗 的年 龄 ", 记得一位著名诗人曾说过 �"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 不去写诗 ,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的时光 � " 在语文教学中 贯穿一些 诗句 ,语 段或篇章的仿写练 习 ,让学 生叩击诗 歌王国的 大门 ,揭 开写诗的神秘面纱 ,使他们 对诗歌不 再有高不 可攀之感 , 这样既 可调动学生学习 诗歌的兴 趣 ,同时又让他们在写诗的实践中提高对诗的审美特征 的感受力 � 第二 ,发挥专业特长 ,进一步激发兴趣 � 卢梭 说过 �" 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倍的力量 � " 把音乐艺术 引进语文课 堂 ,能营 造阅读氛围 , 不断 激活学生的 情绪 和思维 , 使学生沉浸 在音乐的情调 氛围中 , 以发自 内心 的感动准确进入诗歌的情感状态 � 同时 , 诗歌又如苏轼 所言 �" 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 � "一首首寓情于景 , 景中见 情 , 耐人寻味的诗作 ,如同一 幅幅优美 , 富有情 节 , 富有 情味的绘画 � 诗画结合的诗歌教学既给学生提供了驰骋 想象的机会 ,又有助于学生对诗作的理解 � 笔者所教的 班级正是美术, 音乐两门专业合为一体的一个班级 , 他 们当中有的 自小就开始学习音 乐 , 美术 , 对自己的 专业 有着浓厚的 兴趣 ,而 一首好诗似一 首动听的歌 ,又 如一 幅优美的画 � 在教学诗歌时 ,笔者让他们自读诗歌, 用自 己所学的专业为诗歌配乐或插图 , 并在课堂上评选出最 佳的配乐与插图 � 如在教学柳永的 � 雨霖铃 �时 , 学生配 以一段如泣如诉的古筝乐曲 , 再插入一幅幅学生自制的 "千里烟波 " "晓风残月 "" 冷落清秋节 "的图片 , 艺术是相 通的 ,将音乐 ,画面相结合 , 无形中丰富了诗作的审美空 间 ,增强了表现力 ,音乐 , 文字 ,声音 , 画面形成巨大的情 感磁场 ,真正营造出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 � 这一方法不 仅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 而且又能启迪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诗歌教学的三个过程
诗歌教学和其他语文教学一样,核心在于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

诗歌教学的目标是将诗歌中蕴含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与语文有关的人文素养变成学生自己的语文素质。

诗歌是美的化身,美的结晶,能陶冶情操,滋养人性。

诗歌教学如果能将诗歌中的美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营养,诗歌教学的目标能够实现。

因此,我认为诗歌教学是一种对于美的教学。

诗歌就是一种感受美、接受美、创造美的过程。

将诗歌的美转化为学生个人审美结果和审美能力,根据新课标,很显然,鉴赏的主体是学生,鉴赏的客体是诗歌。

诗歌鉴赏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面对客体,主体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等去思考、判断、理解、联想,使之变成自己的审美体验与感受,进一步转化为自己的美德形态,例如写鉴赏文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等。

基于此,在诗歌教学中我尝试用以下三个过程来完成诗歌教学目标。

一、初读:感知美
这是诗歌阅读的第一步,也是鉴赏的基础。

一般来讲,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1、借助阅读资料了解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况;
2、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3、能初步传情达意,总体感知诗歌意境。

这一过程实际让学生独立去发现问题。

这是学习美的起点。

在诗歌中,读出问题是鉴赏中最基本的意识和能力。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一眼能看透的诗歌,没有任何发现,没有问题,鉴赏就没有意义。

有了问题,学生就去思考;有了思考,便会有收获。

当然,问题的发现是学生自己去实现的,老师不能包办代替。

学生初读诗歌中发现什么问题呢?首先,疑难之处。

学生自己不懂的,这是必须要问的,必须要发现的问题。

另外教会学生于无疑处见疑,似知似解处见疑,已知已解学会质疑,多疑多思。

疑的范围可以是针对诗词中的一字一词、诗歌感情、诗歌的技巧等。

大凡学生自己觉得有价值的都可以思考,有思考就有疑问;有疑问进而思考。

从而形成以疑促思,用思生疑,最后疑促学。

对于学生发现的问题不求整齐划一,只求有思考。

尊重低层次的学生,鼓励高层次的学生。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养成问题习惯,提高思考能力。

发现之后是梳理。

学生问题多,思考之后疑团丛生。

此时学生就需要实行拿来主义,自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需要掌握。

有些问题不求当下深刻理解,只求攫住一些知识。

梳理的方式,灵活多样,不求一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

只要能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在读写实践中起作用,就算达到了目标。

梳理过程就像一个筛子,不同学生选择疏密不一的筛子。

这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不同层次的起点,让他们充分自由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起点。

在这一个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诗歌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学习《春江花月夜》。

初读阶段除了学生自己发现一些深浅不一的问题,教室可以提出:“请用一个比喻句说说读这首诗的感受”。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有人说像听一曲凄婉哀怨的琵琶曲;有人说像看一幅清新迷蒙的水墨画;有人说像一个佛光中的警世鸣钟,给人以警醒。

这样,学生便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了诗歌意境,为进一步鉴赏奠定了基础。

二、赏读:品味美
从认知过程来看,美的过程只停留在感知层面是不足的。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品味美。

教师使学生从作者描写的自然美和作品蕴含的精神美中受到美的感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只有情才能使学生体味到寻幽览胜的乐趣,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作品之美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

对于初读环节发现的问题,采取小组探究或全班讨论相结合的办法,灵活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参与、组织、引导和点拨的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助学者和平等的首席的角色。

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思维相互启发,思想火花相互撞击,方法智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学生充分朗读、扫除障碍的基础上,让学生从语言、修辞、表现手法、意境、情感基调和思想内涵几个方面充分开展交流讨论,先小组后班级。

学情不同,对同一首诗歌的感受会大不相同。

交流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

在交流和讨论中,教师适时点拨和板书,一般来说,在学生发言结束后,一首诗歌各方面的特点就概括出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问题不断的被解决。

同时鼓励学生对于别人的问题可以进行评价。

学生与文本对话,除此之外,他们之间借鉴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可以进行对话,商讨。

在这种对话、商讨、评价过程中同学们之间又进行了平等的个性的交流。

新的问题可能又会产生,同样也在交流过程中被不断地解决。

有时学生在讨论中还会发现教师备课中没有发现、没有感悟到的见解。

如在学习《哀江头》时,对“欲往城南望城北”的理解。

有学生提出不仅是他精神恍惚了,也是因为他翘首盼望官军到来的一种期望。

教师可以充分肯定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索杜甫的忧国忧民意识。

三、美读:升华美
美读是在初读、赏读的基础上的外化。

学生能否在朗读诗歌时传情达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美读其实就是学生阅读诗歌的再创作。

这是一个用声音来诠释美的方式。

学生用声音来传递的内容是他人生命的旋律,当然学生也会被感染。

使美升华的形式可以是读,可以是写。

如把诗歌改写成散文,就某一句诗展开联想写一段抒情文字,也可以让学生就诗歌思想感情等写评价鉴赏类的文章,甚至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一些小诗。

教师也可以参与这一过程。

教师在示范朗读时,节奏的把握、重音的控制、停顿的长短、声调的抑扬,都表现出对诗歌的深刻理解。

通过这些朗读技巧学生能感受到教师传递的重要信息。

示范作用仍是鼓励学生朗读,知道学生朗读,让学生明白在朗读实践中提高朗读能力。

因此这个过程重点让学生去升华美,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诗歌鉴赏这几个过程并不是诗歌鉴赏的必由之路。

在具体的鉴赏过程中,安排几个步骤和环节,每个环节需要多长时间,完全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设定好明确的目标。

在课堂上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教师针对具体的学情,或示范,或答疑,或点拨,或讲解,或引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教师要吃透文本,尽可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意境,融会贯通,成竹在胸。

学生在第一个过程,认知的起点,遇到什么问题或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应该能预测到,并想好恰当的方法指导。

在诗歌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设计好的各个环节必须“放”得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真正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