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
元好问《台山杂咏十六首》注释

元好问《台山杂咏十六首》注释
姚乃文
【期刊名称】《五台山研究》
【年(卷),期】1986(000)002
【摘要】<正> 一登临夙有故乡缘,试手清凉第一篇。
知被钱郎笑寒乞,不将锦绣裹山川。
台山,即五台山,在今山西省五台县境内。
《清凉山志》云:其山“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故乡,元好问系忻州人,忻州古与代州接壤,五台属代州故亦以五台山为故乡。
清凉,《清凉山志》云:“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
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
”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姚乃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杂咏六首(外一首) [J], 卢佳音
2.元遗山《台山杂咏》之四详解——苏东坡和五台山的关系 [J], 靳极苍
3.元好问《台山杂咏》三首赏析 [J], 齐存田
4.引得春风度玉关——读叶帅《西游杂咏六首》(选三) [J], 林家英
5.西照庐杂咏(六首) [J], 木之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台山杂咏》金朝:元好问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
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
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注释】这句说站在五台山向北望去,天显得很低,而五台山的五个山顶却显得更高了。
灵鳌:神龟。
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莱、方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
上帝使十五巨鳌举头顶之,五山遂屹立不动。
此句形容松涛海浪,山顶如鳌头,以五仙山喻五台。
井底残山:指诸山与五台相比,如在井底。
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
神功:鬼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
湍溪:急流的河溪。
风雷恶:形容水流声巨响如雷。
翠微:青翠的山峦。
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飘荡出没。
妙高峰:佛教传说中的峰,这里代指五台山。
扩展阅读:主要成就之诗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地位的。
这些诗是在金朝灭亡前后写出的,主要有《歧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车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等。
这些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
元好问的“丧乱诗”就艺术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挚性来说,是杜甫以后少有的。
但他不像杜甫那样对国家的复兴还抱有希望,他是既绝望而又不甘心,郁结的感情爆发为悲歌,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并且这些“丧乱诗”又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高潮。
比如《歧阳》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再比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道傍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
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飞花令山的诗句100首

飞花令山的诗句100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二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泛》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翁卷《乡村四月》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张养浩《雁儿落兼得胜令》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寇准《咏华山》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寇准《咏华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李白《登太白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望岳》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王维《终南山》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
——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台山杂咏原文-翻译及赏析

台山杂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元好问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1。
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词鉴赏

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词鉴赏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篇一《倪庄中秋》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翻译】不想吃饭身体日渐消瘦,穿着平破烂的衣服,的寒意不知不觉中到来,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回忆童年。
那时候怎么知道人生的艰难,早上的露气飘进茅屋,在沙滩边能听到溪水的声音。
每每到了晚上(山中)就出来了,到了黎明也从没有看过一眼。
《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
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
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翻译】玄都观里曾有无数株桃花烂漫盛开,而今早已水流花谢,不复存在。
请您不必去寻求明白:奔流着的是清泾还是浊渭,苍茫之中是马去还是牛来。
谢安重回故地已经带上了病态,羊昙为他的下世流泪痛哀。
这样的存殁之感,在我酩酊一醉之后便淡然忘怀。
要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同样的感慨:活着时身居高厦大宅,到头来免不了要在荒凉的山丘中把尸骨掩埋。
《浣溪沙·日射人间五色芝》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日射人间五色芝,鸳鸯宫瓦碧参差。
西山晴雪入新诗。
焦土已经三月火,残花犹发万年枝。
他年江令独来时。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翻译】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
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
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元好问《移山自题乐府引》原文及翻译译文

元好问《移山自题乐府引》原文及翻译译文1、元好问《移山自题乐府引》原文及翻译译文元好问《移山自题乐府引》原文及翻译元好问原文: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词才百许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人有言,乐府本不能作,自东坡放笔后便难作。
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
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
坡以来,山谷、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情性,流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
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东坡发之。
(元好问《移山自题乐府引》)译文:苏东坡赤壁词大约是戏言以周瑜自况,词和一百多字,但江山人物展现无遗漏,说它是词中的绝唱是应该的。
唐代歌曲的词大多是宫体,又都极力来写。
自从苏东坡一出现,“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的气象。
虽然有时会写宫体乐府,难道就可以用宫体来概括它吗?有人说乐府本来不难写,(但)自从苏东坡纵笔而写之后就很难创作了,这大概是根据优劣来评论,不算是了解苏东坡的人。
从当今来看,苏东坡过人之处在于,不是故意追求文字的精巧,而是不得不这样就成为精巧了。
苏东坡以来,黄山谷、辛幼安等人,都凭着擅写歌词而获得声望,他们歌咏性情,沉醉于美景,风格清新豪健,声调顿挫抑扬,能引发人的精妙构思。
也有语意拙朴率直,不加修饰,却因为缺点变成美好的一面,都从苏东坡这里产生的。
元好问《移山自题乐府引》2、元好问《市隐斋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元好问《市隐斋记》原文及翻译元好问市隐斋记●元好问原文: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
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
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
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日:“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
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
古代诗歌侯宾《四犯令》《秋霁》元好问《台山杂咏》阅读练习与答案1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题。
四犯令侯宾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
莫听《阳关》牵离绪。
拚①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
不似茶蘼②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注】①“拚”同“拼”。
②茶蘼:花期最迟、暮春才开的一种花。
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月破轻云天淡注”句,作者用写意手法疏笔勾勒出临别之夜的朦胧、恬淡又凄清的景象。
B.“莫听《阳关》牵离绪”,紧承“夜悄花无语”,点出“无语”的原因,原来是分别在即,离情别绪牵人愁肠。
C.“拚酩酊花深处”句透露出离人内心无法慰藉的痛苦和无可告语的悲哀,与柳永词“都门帐饮无绪”意境相似,具有同等震撼效果。
D.下阙抒发的惆怅和叹惋,与上阙的不忍分别相呼应,细腻地刻画出离人分别前的情绪和微妙的心理活动,令人回味。
16. C(意境不同,本词的震撼效果也优于柳词)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题。
秋霁张祜垂老归休意,栖栖陋巷中。
暗灯棋子落,残语酒瓶空滴幂侵檐露,虛疏入槛风。
何妨一蝉嘒,自抱木兰丛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感叹自身年事已高,身居僻巷陋居中。
使用“陋巷”典故有自我安慰意味。
B.颈联把镜头转向室外,先写檐上露珠间隔滴下来;再写晚风轻拂,吹入槛中的情形。
C.尾联以蝉抱木兰终其一生来自喻,从而抒发了自身高洁超脱的志向D.本诗为田园隐逸诗,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呈现简洁明快却又意味隽永的风格。
17.D(“呈现简洁明快却又意味隽水的风格”分析错误,应是沉郁含蓄、意味隽永的风格)阅读面两首金诗,完成16题。
台山①杂咏元好问其一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②。
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
其二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③?【注】①台山,指五台山:其东、西、南、北、中五峰耸立,峰顶平缓如台状,是以得名。
②传说渤海之中有五出瞳波漂动,有巨鳌受天帝之命昂首载之,五山遂屹立不动。
古词《游天坛杂诗十三首(选一)》(作者元好问)原文全文

游天坛杂诗十三首(选一)
元好问[金朝]
湍声汹汹落悬崖,见说蛟龙擘石开;
安得天瓢一翻倒,蹑云平下看风雷。
关于作者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
《台山杂咏》
金朝:元好问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
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
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注释】
这句说站在五台山向北望去,天显得很低,而五台山的五个
山顶却显得更高了
灵鳌:神龟。
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
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莱、方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
上帝使十五巨鳌举头顶之,五山遂屹立不动。
此句形容松涛海浪,山顶如
鳌头,以五仙山喻五台。
井底残山:指诸山与五台相比,如在井底。
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
神功:鬼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
湍溪:急流的河溪。
风雷恶:形容水流声巨响如雷。
翠微:青翠的山峦。
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飘荡出没。
妙高峰:佛教传说中的
峰,这里代指五台山。
扩展阅读:主要成就之诗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
定了他在文学地位的。
这些诗是在金朝灭亡前后写出的,主要有
《歧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车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
亭杂咏》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
这些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
元好问的“丧乱诗”就艺术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挚性来说,是杜甫以后少有的。
但他不像杜甫那样对国家的复兴还抱有希望,他是既绝望而又不甘心,郁结的感情爆发为悲歌,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并且这些“丧乱诗”
又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高潮。
比如《歧阳》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再比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道傍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
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笔笔皆为血泪,字字饱含悲愤。
正如清代大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题遗山诗》中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正是山河的破碎,诗人的忧患,才造就了这些旷世之作。
当然,元好问还有为数不少的写景诗,这类诗的总体风格是豪壮、清雅、不事雕琢,有很多名句。
比如《游黄华山》“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
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
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
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
”诗人以大气磅礴、力度千钧的笔势,写出了黄华山瀑布
的奇观,给人以雄壮豪放的感受。
此外,元好问在晚期还写有一些题画诗,这类诗短小精炼、意境深远,往往是借题发挥,耐人品味,充分地衬托了画作的内涵。
比如《秋江晓发图》“百转羊肠挽不前,旃车辘辘共流年。
画图羡杀扁舟好,万里清江万里天。
” 由诗中可以看出,画的内容是秋江无际、扁舟晓发,但诗人只把这种画面作为引子,而把道路艰难、世路艰难作为咏叹的真正对象,使得画图的意境和内涵都扩展了许多。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
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
他在临终之时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
“诗人元好问之墓” ,足见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视与肯定。
他对自己的诗才极为自信,有着与杜甫相提并论的傲气,有过“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诗句。
此外,他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几乎概括了汉朝以来的各种诗歌风格与重要诗人,所有的点评都浓缩在七言诗句之中,不仅点评准确而且文采斐然,“以诗论诗”再继杜甫风范。
他提倡“自然” ,主张情性之“真” ;倡导雄劲豪放的诗风提倡性灵、神韵、格调的兼容;主张李、杜并列;提倡多元继承的诗风;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做学问要“真积力久” 等等,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
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