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土地平整过程中的耕地地力保持问题

合集下载

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重难点分析及对策

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重难点分析及对策

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重难点分析及对策一、引言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土地平整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良土壤环境、增加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农田水利则能够保障农田的灌溉、排水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实际工作中,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存在着一些重难点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土地平整的重难点问题1. 土地坡度不平整土地坡度的不平整会造成土壤侵蚀、水分流失、农田排水不畅等问题,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

尤其在山区地区,土地坡度不仅相对较大,而且地形复杂,使得土地平整更加困难。

2. 土地开垦与土壤保持的矛盾土地开垦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开垦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得土壤脆弱易碎,容易发生侵蚀。

土地开垦与土壤保持之间的矛盾是土地平整工作的一个难点。

3. 土地平整投入较大土地平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包括机械设备的购置、土地整治的费用等。

而一些地区农民的财力有限,无法承担土地平整所需的投入,这也是土地平整工作面临的一个难点。

三、农田水利的重难点问题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滞后一些地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滞后,灌溉设施老化、排水能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这些问题影响了农田的灌溉效果和排水效果,降低了农田的产量和效益。

2. 农田水利效益不明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有时由于规划不合理、运行不善等原因,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益不明显,使得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3.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地区农田水利存在着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抽取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

四、对策1. 加大土地平整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土地平整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补贴和机械设备等支持,帮助农民开展土地平整工作。

加强对土地平整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技术水平。

2. 合理规划土地开垦与保持在土地开垦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土壤资源,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采取措施保持土壤结构和水分,减少土地侵蚀和水分流失。

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

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

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一、问题描述耕地是国家的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的命脉。

然而,当前我国耕地保护工作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 土地占用过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大量土地用于工业建设和城市扩张,这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给耕地保护带来了重大挑战。

2. 不规范用地行为:在一些地方,存在不少违法用地行为,将耕地转为非农用地,甚至私搭乱建,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也对耕地保护造成了严重威胁。

3. 水土流失加剧: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不当的土地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耕地质量持续下降,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问题原因剖析1. 发展思路不够明确:在一些地方,还存在一定程度上“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思路,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而对农业发展和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耕地被大规模占用。

2. 法律监管不力:当前的耕地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法律条款不够严格,对违法用地行为的监管力度不够大,缺乏有效的处罚措施,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3. 农业生产方式偏重数量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主要追求数量增长,忽视了质量和可持续性。

这导致了过度耕作、过度施肥等不当农业生产方式,不仅耗损了土地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三、建议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保护农田耕地、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建议措施:1. 加强规划管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科学评估和规划,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

明确耕地保护的范围和界限,限制非农建设用地的占用,合理划定城乡建设边界,切实提高耕地保护的意识和水平。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土地管理监管,完善耕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对占用耕地和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惩,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3. 推动农业转型:倡导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和循环农业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质量。

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但是,耕地的退化和耕作面积的减少给农业生产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鉴于此,本文首先提出耕地保护的存在问题,其次提出耕地保护对策。

加大对我国耕地的保护力度,以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推动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耕地保护;存在问题;对策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其城市化建设的占地面积也在不断地向周边扩展,同时,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就造成了城市周围的耕地被占用,由于种植业普遍效益不高,缺乏人员来种植,导致了耕地非农化粮食种植面积的大幅减少,致使我国耕地实际种植面积减少,从而致使我国粮食产量的逐年减少,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一、耕地保护的重要意义耕地保护是一项重大的、长远的对环境资源进行保护的措施。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

在此基础上,从法律上加强对土地的管理,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积极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设,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安排好各类土地利用,切实加强土地用途管制,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

维持一定的耕地面积,确保耕地保护红线实至名归,可以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来源,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护,将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子孙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2016年9月,砚山县被云南省确定为耕地休耕试点县,首批休耕1万亩,2020年9月耕地轮作试点实施3万亩,通过休耕轮作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养地培肥,实现种地养地结合,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耕地保护的存在问题(一)农业生产者对耕地利用的不恰当做法中国农用土地持续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种植人员对耕地的开垦和种植没有任何的节制,在对流转耕地的期限内,只顾经济利益,一年内种植茬数过多,开发过度,没有考虑耕地的承载能力和恢复期,从而致使了耕地土壤的退化。

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问题概述耕地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

然而,目前我国在耕地保护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存在问题分析1. 地力逐渐下降由于过度耕作、过度施肥和不合理管理等原因,部分地区的耕地土壤质量正在逐渐下降。

土壤退化导致作物产量减低,且需要更多的化肥和农药来维持正常生长。

对策:- 加强土壤调查与监测:定期开展土壤状况调查与监测工作,及时了解各地区的土壤健康状况。

- 优化施肥措施:通过科学施肥技术来避免过度施用化肥造成污染,并恢复土壤自身养分循环能力。

- 推广有机农业:鼓励并支持有机农业种植模式,在减少化学物质使用同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2. 耕地面积减少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建设用地或者工业园区。

耕地面积减少导致了粮食生产能力下降,给粮食安全带来威胁。

对策:- 严格限制非农化使用:加强土地管理,确保符合规定的农用地不会转化为非农化用途。

- 提高城市建设效率:优先利用现有城市闲置土地进行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能。

- 实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激励措施鼓励乡村经济发展,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增加农民收入。

3. 农田水源受污染随着农药、肥料等的过度使用以及废弃物排放等原因,许多耕田水源出现了质量问题。

这些污染物会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和人们身体健康。

对策:- 强化环境监管: 加大对农药、肥料使用及废弃物处理方面的监管力度,严禁违法排放。

- 推广循环利用技术: 鼓励推广灌溉水、农田排水的循环利用技术,减少对地下水和河流水资源的依赖。

-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对环保意识的重视程度,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农药、肥料,并教授废弃物妥善处理知识。

4. 土地承包权不明确在一些地区,由于土地承包权不明确或发生纠纷等问题,造成了耕地被闲置或者流转出去。

这种情况严重浪费了耕地资源。

对策:- 健全法律制度:建立起健全的土地承包与流转制度,明确各方的权益与义务。

浅析土地平整过程中的耕地地力保持问题

浅析土地平整过程中的耕地地力保持问题

浅析土地平整过程中的耕地地力保持问题浅析土地平整过程中的耕地地力保持问题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逐步显现,鉴于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 耕地在地理学上是指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而耕地地力的保持就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耕地地力;土地平整;地力保持中图分类号:S3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引言耕地地力是指耕地的现实生产能力和潜在生产能力, 在一特定区域内的特定土壤类型上立足于耕地的自身素质, 针对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目标, 确定的地力要素的总和。

开展耕地地力的研究工作, 一方面为我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和精准农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信息储备, 实现全球土壤信息交流与共享; 另一方面对于摸清我国的土壤资源的家底, 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地资源, 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评价耕地地力等级对于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相当重要。

2. 耕地地力评价及其重要性2.1 耕地地力评价土壤 - 地体数字化数据库(Globalian Nation Soil and Terra in Digital Database)简称 SOTER,是八十年代中期由 UNEP、 ISSS、ISRIC 及 FAO共同制定的。

近十几年来, 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建立各种比例尺的SOTER 数据库, 并基于此进行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土壤质量评价、土壤适宜性评价、全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选取评价因子在进行耕地地力评价因子的确定时, 因子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所选择的因子应对耕作土壤的肥力有较大的影响, 且在评价区域内有较明显的变异;(2)对于不同用途或适宜性的耕地, 应分别选择相应的因素, 并根据地区的特点有所侧重;(3)选择稳定性高的因子, 使评价结果和资料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应用价值。

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重难点分析及对策

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重难点分析及对策

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重难点分析及对策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重难点分析及对策一、引言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程,对于提高农田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重难点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土地平整的重难点问题⒈土壤质量不均匀土地平整过程中,土壤质量不均匀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不同地区的土壤质地、含水量等因素差异较大,有些地方土壤质量较差,难以实现有效平整。

⒉土地利用权归属问题土地平整涉及土地利用权归属问题,如果土地所有权不明确,将导致平整施工的困难和争议。

⒊土地平整技术难题土地平整施工需要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但是现有的土地平整技术还存在一些难题,如施工效率低、成本较高等问题。

三、农田水利建设的重难点问题⒈高成本投入农田水利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尤其是在山区等地形复杂的地方,建设成本更高。

⒉水源稀缺水资源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有些地区水源稀缺,难以满足灌溉等需求。

⒊水利设施维护困难农田水利设施需要定期维护保养,但是由于经费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设施维护困难。

四、对策建议⒈土地平整问题解决对策●加强土壤调查和分析,对土壤质量不均匀的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平整措施。

●加强土地管理,明确土地利用权归属,减少争议和纠纷。

●推动土地平整技术的创新,提高平整施工效率,降低成本。

⒉农田水利建设问题解决对策●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

●推动水资源管理,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解决水源稀缺问题。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设施运行效率。

附件:⒈土地平整施工方案⒉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预算表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土地利用权:土地所有权人依法享受的土地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利。

⒉财政投入:通过财政预算向相关领域投入资金支持。

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 (2)

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 (2)

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一、问题概述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维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日益增长,我国耕地保护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和土地管理不规范三个方面分析目前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二、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及建议措施1.问题描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用地被改变用途,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土地流失和非农业建设的不适当占用使得农业用地不能正常得到利用,给耕地保护带来了严重威胁。

2.建议措施为了解决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占用,合理规划城市扩张的方向和规模。

(2)加强对农用地的保护,建立健全的农地保护制度,确保有效利用耕地资源。

(3)推动土地整治工作,对于流失的农地进行修复,恢复其农业生产功能。

三、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及建议措施1.问题描述耕地质量下降是耕地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

土地退化、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等因素导致耕地质量持续下降,给农业生产和农民健康带来威胁。

2.建议措施为了解决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排查耕地污染问题,采取措施修复土壤,恢复耕地的生产力。

(2)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

(3)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土地保护的意识和技术水平,正确使用农药和化肥,合理利用土壤资源。

四、土地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及建议措施1.问题描述存在一些地方性政府对土地管理和监督不力的问题,导致乱占耕地、随意开发、违规征地等行为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耕地的保护利用。

2.建议措施为了解决土地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落实土地用途审批制度,对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依法追究责任。

(2)加强土地执法力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耕地保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耕地保护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管理和技术等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政策问题1.缺乏长期稳定的耕地保护政策。

目前,耕地保护政策多为临时性政策,缺乏长期稳定性,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建议:制定长期稳定的耕地保护政策,明确政策目标和保护措施,确保政策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2.政策执行不到位。

一些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度,导致耕地保护政策难以落实。

建议: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二、管理问题1.耕地占用审批不严格。

一些地方政府在耕地占用审批方面存在不严格的情况,导致耕地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建议:加强耕地占用审批的管理,严格执行耕地占用审批制度,确保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耕地保护监管不到位。

一些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监管方面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导致耕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建议:加强耕地保护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三、技术问题1.耕地利用效率低。

一些地方农民在耕地利用方面存在技术不足的情况,导致耕地利用效率低下。

建议: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耕作技术水平,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2.耕地保护技术不足。

一些地方在耕地保护技术方面存在不足,导致耕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建议:加强耕地保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耕地保护技术水平,保护和利用好耕地资源。

综上所述,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政策、管理和技术方面。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加强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加强耕地保护的管理和监管,提高农民的耕作技术水平,加强耕地保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土地平整过程中的耕地地力保持问题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逐步显现,鉴于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 耕地在地理学上是指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而耕地地力的保持就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耕地地力;土地平整;地力保持
1.引言
耕地地力是指耕地的现实生产能力和潜在生产能力, 在一特定区域内的特定土壤类型上立足于耕地的自身素质, 针对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目标, 确定的地力要素的总和。

开展耕地地力的研究工作, 一方面为我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和精准农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信息储备, 实现全球土壤信息交流与共享; 另一方面对于摸清我国的土壤资源的家底, 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地资源, 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评价耕地地力等级对于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相当重要。

2. 耕地地力评价及其重要性
2.1 耕地地力评价
土壤- 地体数字化数据库(Globalian Nation Soil and Terra in Digital Database)简称SOTER,是八十年代中期由UNEP、ISSS、ISRIC 及FAO共同制定的。

近十几年来, 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建立各种比例尺的SOTER 数据库, 并基于此进行土壤侵蚀危险性评价、土壤质量评价、土壤适宜性评价、全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选取评价因子在进行耕地地力评价因子的确定时, 因子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所选择的因子应对耕作土壤的肥力有较大的影响, 且在评价区域内有较明显的变异;(2)对于不同用途或适宜性的耕地, 应分别选择相应的因素, 并根据地区的特点有所侧重;(3)选择稳定性高的因子, 使评价结果和资料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应用价值。

或者选择虽然稳定性不高, 但对当前生产有密切关系的因素;(4)选择因子应与评价范围相结合。

小比例尺制图、大范围评价时, 环境因素(如气候、地貌等)应占主导地位;反之,土壤等因素应作为主导参评因素。

根据以上原则和样区实际情况及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本研究选择耕地地力评价因子及层次结构如图1:
图 1 耕地地力评价因子层次结构图
2.2地力保持的重要性
耕地地力的高低程度直接反映了其质量的优劣,是土地产出率的综合指标。

土地整埋项目对耕地地力的影响有着“正负”两面性,一方面,通过土地整理项目中的灌排工程和农田防护工程的合理布局,使原有耕地的地力得到很大的改善,不少项目实施后耕地的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在另一方面,如果在实施过程中,不注意对原有耕地熟土层的保护,则有可能降低其地力。

如土地平整过程中,挖方区表土大量移走,底土暴露,而填方区土质又过于疏松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所以在土地平整工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减少土方移动量,从而减轻对农作物的影响。

因此,做好土地平整工程、地力保持工作,保护好原有耕地熟土层或耕作层,提高新增耕地表层土壤的适耕性,是实现土地整理项目提高耕地质量目标的关键。

3.土地平整工程中在问题
(1)表土剥离不到位,平整后造成耕作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原因是有的施工单位把难做的土地平整工程采用机械化平整,而操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土地平整工程程序施工,出现偷工减料现象,表土剥离厚度没有达到设计厚度,造成平整后耕作层厚度达不到30cm以上。

(2)挖高填低没有达到设计高程,平整后造成耕作层厚薄不一致。

原因是有的施工单位挖高填低后没有用仪器测量是否达到设计高程,就进行表土回填,结果田面平整度达不到±3cm的要求,然后再进行返工整平,造成高的地方耕作层厚,低的地方耕作层薄的现象。

(3)土地平整过程中挖方区域原有的耕地耕作层结构被破坏,底下心土层是自然密实的生土,造成平整后耕作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原因是有的施工单位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在施工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没有对挖方区域的心土层进行翻耕松土,就进行表土回填,造成耕作层厚度达不到30cm以上。

(4)土地平整过程中挖方区底层是砂漏地或砂砾石,没有客粘土建立保水层,造成表土回填后跑水跑土跑肥,致使地力下降。

原因是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节省外运客粘土的麻烦,对挖方区底层砂漏地或砂砾石没有进行客粘土处理,就进行表土回填,造成表土沉降跑水跑土跑肥现象,耕作层根本达不到30cm以上的设计要求。

(5)土地平整过程中遇到砌石田坎、石渣土堆、土丘,没有进行兢地处理,造成平整后耕作层砾石过多,耕作困难,严重损坏机械。

原因是有的施工单位对遇到的砂砾石没有进行土方调配处理,千篇一律地进行土地平整操作,造成耕作
层砂砾石过多,灌水后露石严重,严重影响机械耕作,增加劳动量,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4. 在土地平整过程中保持耕地地力的方法与对策
耕地耕作层是经过多年耕种形成的,一般土壤质地为壤土、粘壤、沙壤,厚度在30~60cm,是农业生产中的宝贵资源。

一般来说,要形成良好土壤团粒结构,即生地变成熟地,要经过漫长时间的耕作、施肥和培育。

因此耕地耕作层土壤是耕地资源最宝贵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资源。

土地平整后形成的耕地耕作层应满足以下标准:①灌溉水田和菜地应保证15~20cm的耕作层,如果下层有砾石或泥炭层时,则有效土层宜为30~40cm。

②水浇地和旱地应保证有效土层厚度≥30cm,如果平整覆土前土壤粗砂、砂石含量较高,土体含有障碍层时,则有效土层宜为30~40cm。

③耕作层质地以壤土为佳,基本无大的砂石,表层疏松通气,心土紧实,保水保肥。

④耕作层土壤无污染,有机质含量高于15g/kg,pH值在5.5~7.5,盐化土壤含盐量应低于3g/kg。

增加土地平整工程中土壤改良措施。

对于土壤过砂或过粘时,可采用砂粘互掺的办法,进行土壤改良;对酸性土壤还可用石灰、石膏等化学改良剂,进行土壤改良。

鼓励群众种植豆科绿肥和增施农家肥,秸秆还田,水旱轮作,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地力等级,为创建高标准农田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红艺, 何毓蓉. 成都平原典型土系的分类在大比例尺制图中的应用——以彭州样区为例[ J] , 西南农业学报, 2001,14.
[2] 张炳宁, 张月平等. 基本农田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耕地地力等级体系研究[J], 土壤学报, 1999, 36( 4).
[3] 周勇等,R S和G IS支持的农用土地物元综合评价[ J] . 水土保持学报, 1999. 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