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赏析(8首)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

初中语⽂⼋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1.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唯落晖。

牧⼈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歌⼤意: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

⼣阳余晖晕染下,每⼀棵树,每⼀座⼭,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放牧的⼈赶着⽜返回,猎⼈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我看到这些⼈⼜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1、试分析⾸联在全诗中的作⽤。

(1)第⼀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写景。

(2)第⼆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3)写出了诗⼈内⼼的苦闷和⽭盾,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孤独、落寞的情怀。

3、颔联和颈联运⽤了何种⼿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四望,到处是⼀⽚秋⾊,在⼣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驱犊回家,猎⼈满载⽽归,似乎兴致盎然。

)(可换成上⾯颔联和颈联的诗歌⼤意)牧⼈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园⽓氛,使整个画⾯活跃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幅⼭家晚秋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尾联通过运⽤伯夷和叔齐的典故有何表达作⽤?诗⼈在现实中孤独⽆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和伯夷、叔齐那样的⼈做朋友。

诗⼈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知⾳难觅、孤独⽆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5、诗⼈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这⾸诗通过描写萧瑟静谧的秋景和⽆⼈相识的情景,表现了诗⼈孤独苦闷、彷徨清冷⼼情和在现实中孤独⽆依、只好追怀古⼈的落寞⼼绪。

2.黄鹤楼崔颢(hào)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赏析17篇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赏析17篇

赤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鉴赏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

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

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

“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

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

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8首古诗赏析汇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8首古诗赏析汇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8首古诗赏析汇总01 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感。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02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2.此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

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3.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赏析1. 哎呀呀,《野望》这首诗啊,就像是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画卷!“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描写得多绝啊!你想想,那满树的秋色,那满山的余晖,是不是让你仿佛身临其境?王绩这家伙真厉害,能把景色写得这么生动!2. 嘿,《黄鹤楼》可不得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简直就是一种深深的感慨啊!就好像一个老朋友离去后再也回不来了一样,让人心里怪不是滋味的!崔颢这诗句,真是太能打动人心了!3. 哇塞,《使至塞上》那叫一个壮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画面感强不强?就好像你自己站在那茫茫大漠中,看着那直直的孤烟和圆圆的落日,是不是特别震撼?王维真不愧是大诗人啊!4. 哟呵,《渡荆门送别》啊,那可是充满了离情别绪!“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故乡的水都来送行了,多感人呐!李白这家伙,写起这种感情来真是太拿手了!5. 哎呀,《钱塘湖春行》多有意思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听着就感觉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白居易这描写,简直让你能听到莺的叫声,看到燕的忙碌,太神奇了!6. 嘿呀,《庭中有奇树》真的很有意境!“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那棵奇特的树就在那里,绿叶茂盛,花朵盛开,多美的景象啊!这诗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呢!7. 哇哦,《龟虽寿》可太有气势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就像是一个不服老的英雄在呐喊!曹操这豪情壮志,是不是让你也热血沸腾了?8. 哟,《赠从弟》写得好刚啊!“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就像那松柏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屈服,这品质多难得啊!刘桢这家伙,真有骨气!9. 哎呀呀,《梁甫行》真让人感慨万千!“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那海边的百姓生活得多艰难啊!曹植这一写,真让人心疼那些百姓!10. 嘿,《浣溪沙》也很不错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无奈的感觉,不就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的心情吗?晏殊这词,真能触动人的内心啊!我觉得这些八年级上册的语文古诗都非常精彩,每一首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和品味!。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外古诗词《庭中有奇树》原文: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一、衍生注释:1. “奇树”:佳美、珍贵的树。

2.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华,同“花”。

滋,繁盛。

3. “攀条”:攀引枝条。

4. “遗(wèi)所思”:赠送给所思念的人。

遗,赠送。

5. “盈”:充满。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庭院中一棵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

女主人公攀着树枝折下花朵,想把它送给心中思念的人。

花朵的香气充满了衣袖,可是路途遥远,无法送到思念之人的手中。

最后两句看似说这花没什么珍贵的,只是感叹离别太久了。

其实是借花来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从折花到送不出去,再到自我安慰,情感层层递进,那种无奈与思念,就像涓涓细流在心底流淌,看似平静,实则汹涌。

三、作者介绍:这首诗出自《古诗十九首》,作者已不可考。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这些诗大多是文人模仿乐府民歌而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分隔两地很久了,那天我在院子里看到盛开的花,就像诗里的“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我忍不住摘了一朵,想寄给朋友,可又觉得这怎么能寄过去呢?这时候我就特别能理解诗里“路远莫致之”的无奈,哎,这花就像我的思念,只能在我这儿独自美丽,朋友却看不到,真的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龟虽寿》原文: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衍生注释:1. “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

2. “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3. “螣(téng)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雾升天。

4. “老骥(jì)”:年老的骏马。

骥,良马。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必背课外古诗8首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必背课外古诗8首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必背课外古诗8首1.《庭中有奇树》佚名〔两汉〕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中有一棵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花开繁盛。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一朵花,准备把它赠送给思念的亲人。

香气充满了我的衣服和襟袖,可是路途遥地,没有送到亲人的手中。

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感动离别时经历的时光。

注释1.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

华,同“花”。

2.荣:犹“花”。

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3.遗(wèi):赠送,赠与。

4.馨(xīn)香:香气。

5.盈:充盈,充满。

6.致:送到。

2.《龟虽寿》曹操〔两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神龟虽然长寿,但终究有时间;腾蛇能乘雾飞行,但最终会成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伏在马槽旁,志向仍是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也不会停止。

人寿命的期限,不只是在上天。

调养好身心,可以获得长寿。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来表达志向。

注释1.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

2.骥:良马,千里马。

3.伏:趴,卧,枥(lì):马槽。

4.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5.已:停止。

6.盈缩:寿命长短。

盈,增长。

缩:亏。

7.养怡:指调养身心。

怡,愉快。

8.永年:长寿。

永:长久。

3.《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山上的松树高耸着,山谷中寒风呼啸。

风声多么的猛烈,松枝多么的刚劲!冰霜正严酷,松树却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没有遭受严寒吗?这是松柏固有的本性!注释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罹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4.《梁甫行》曹植〔魏晋〕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8年级上册所有古诗词

8年级上册所有古诗词

8年级上册所有古诗词八年级上册的古诗词有不少呢,下面为你一一列出并进行解析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解析/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秋景图。

诗人在傍晚站在东皋这个地方远望,心里感觉很茫然,不知道该依靠什么,这就把那种孤独寂寞的情绪一下就带出来了。

你看那树啊,都染上了秋天的颜色,山山都笼罩在落日的余晖里,多有画面感啊,就像一幅油画一样。

再看那些牧人驱赶着牛犊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家,人家都有自己的事儿,都有伙伴,可诗人呢,看看四周,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只能放声高歌,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了。

这里的“采薇”用了伯夷、叔齐的典故,表达诗人对那种宁静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进一步体现出他在现实中的孤独。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赏析:这诗一开篇就很神奇,说以前有仙人骑着黄鹤飞走了,现在就只剩下黄鹤楼在这儿了。

黄鹤一飞走就再也不回来了,只剩下白云在天上飘了千百年,这几句就有一种很空灵、很悠远的感觉,充满了神秘色彩。

然后镜头一转,晴天的时候,能清楚地看到汉阳的树,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得很茂盛。

到最后呢,太阳落山了,诗人就发愁了,我的故乡在哪里呢?江上的烟波浩渺,就像他的愁绪一样,弥漫开来。

这诗把神话传说和眼前的景色结合起来,从虚到实,最后归结到思乡的愁情上,写得那叫一个妙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解析/赏析:王维这诗啊,是他出使边疆途中写的。

他一个人单车前往边塞,就像那蓬草一样飘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地的天空,这“征蓬”和“归雁”的比喻,就把他那种漂泊的感觉写出来了。

不过这诗最出名的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

你想啊,在那广阔无垠的沙漠里,一道孤烟直直地升上天空,黄河边上,落日又大又圆,这画面多壮观啊。

八年级必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必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必背古诗词赏析八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古诗词的背诵与赏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诗词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素养,还能让我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一些八年级必背的古诗词及其赏析: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以明月为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简洁的语言,深邃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2. 《望岳》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泰山的赞美和对自然景观的敬畏。

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表达了诗人的壮志与胸怀。

3. 《泊船瓜洲》 -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赏析:王安石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江南春景,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4. 《春望》 -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

5. 《赤壁》 - 苏轼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苏轼在这首诗中回顾了赤壁之战的历史,通过对战争遗迹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赏析: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明月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留恋。

词中的“起舞弄清影”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月光下起舞的情景,充满了诗意。

7.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赏析(8首)一、《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景象: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心世界。

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1、此树“奇”,还是“何足奇”?答: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

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

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

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

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2、题外之意,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二、《龟虽寿》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腾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这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这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

)三、《赠从弟》(其二)——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劲挺!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

(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

)赏析: 1、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答: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2、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答:诗人并没有讲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

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

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情感提升:《赠从弟》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四、《梁甫行》——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的风雨形态不一。

(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

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

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

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

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

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答: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

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答: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明意: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赏析: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第三句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不尽的幽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明意: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赏析:“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

再次形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了青春易逝,伤别怀旧之情。

千古奇偶句。

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

总结: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纵观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

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思想感情:作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默写:诗中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六、《采桑子欧》——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译: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1、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

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2、说说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答: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

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

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主旨:本词写芳华红残,人去春空,繁华喧闹过后归于寂寞宁静。

而经历了种种艰难的人生体验后的作者,更喜欢静观自然,让人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宁静恬适的心境。

七、《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

理解赏析:1.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2.赏析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黄昏日暮之时,万里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这样写一是表明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了全词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3.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阙。

答: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

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出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

4.词的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恢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5.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答:“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试倩悲风吹泪,过”,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或“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

6.“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7.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