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语言艺术特色
林清玄散文特点

林清玄散文特点
1、赋予了自然的灵性
在林清玄的笔下,所有的花、草、树、虫,都是有灵性,有生命的,每个生命自有其独特的灵魂。
2、语言质朴典雅
林清玄的散文语言有种浪漫的气息,尽管文字质朴没有过多修饰,但是读过后萦绕在内心深处的那种典雅脱俗的浪漫让人印象深刻。
3、饱含佛理禅宗
读他的文章,最能感受到的是那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
林清玄则是一派佛家风范,清清玄玄,不悲不嗔,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哲学的海洋里潜泳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是内容和形式,灵魂和肉体,历史和现实,瞬间和永远的结合体。
4、以小见大,虚实交映
关注卑微的小人物形象,农民、士兵、小商贩、小职员,甚至有一些生活在最底层的“被侮辱的被损害的”人,但与鲁迅等作家不同的是,他并不着意去刻画和批判左右他们命运的社会力量。
5、节奏明快,柔中带刚
林清玄说过:“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
他的散文语言柔中带刺,一句一句的组合起来灵动而有铿锵有力。
准确表达了句子的意蕴,富有节奏,酣畅淋漓。
林清玄作品风格特点

林清玄作品风格特点简介林清玄(1933年-2003年),字君白,号柏黄。
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艺术评论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散文的领军人物”。
林清玄的作品以清新自然、婉约淡雅的风格闻名,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重点探讨林清玄作品的风格特点。
1. 淡雅清新的语言风格林清玄作品的语言风格以淡雅清新为主,不拘一格,不夸张,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他熟练运用细腻的描写和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使读者能够轻松进入作品的世界,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文字纯净,没有繁杂的修饰,却能表达出深邃的含义,这是林清玄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
2. 睿智哲理的思想内涵林清玄的作品常常涵盖睿智哲理的思想内涵,在平凡的事物中展示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琢磨。
他追求思想的深度和内涵,通过作品表达出对人生、爱情、友谊、自然等话题的独特见解。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问。
3. 对自然的深情表达林清玄热爱自然,他的作品常常能够从细微的自然观察中发现潜在的美和哲理。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花草树木,展示出对自然的深情表达。
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常常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也能够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4. 唯美情感的流露林清玄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一种唯美的情感,他对人生中的温暖、感动和心灵的触动有着敏感的洞察力。
他通过作品表达对人性的信任和对美好的向往,通过文学的力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他的文字带有一种温暖和安慰,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5. 清新朴素的艺术风格林清玄的作品的艺术风格清新朴素,不追求浮华和炫技。
他的文字和形象表达通俗易懂,不刻意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加之于文字中。
他善于用简单的文字和故事,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给予读者以真实而深刻的体验。
结论林清玄作品的风格特点可以总结为淡雅清新的语言风格、睿智哲理的思想内涵、对自然的深情表达、唯美情感的流露以及清新朴素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以优美的文字、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观察展现出对生命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猫头鹰人句子赏析

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猫头鹰人句子赏析摘要:一、林清玄散文自选集简介二、少年版猫头鹰人背景介绍三、句子赏析1.文学价值2.寓意及启示3.语言特色正文:一、林清玄散文自选集简介林清玄,台湾著名作家,以散文创作著称。
他的作品富含哲理,文字优美,深受读者喜爱。
此次推出的《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旨在为广大青少年读者呈现林清玄散文的精髓,让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生活的智慧。
二、少年版猫头鹰人背景介绍《少年版猫头鹰人》是林清玄散文自选集中的一篇佳作。
本文以少年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探索和自我认知的故事。
少年在童年时期对猫头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和研究猫头鹰,他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
三、句子赏析1.文学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富有哲理和文学价值的句子。
如:“童年的时候,我对猫头鹰的喜爱,近乎痴迷。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少年时期对猫头鹰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2.寓意及启示通过对猫头鹰的观察,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悟出了许多人生道理。
如:“猫头鹰的眼睛,在黑暗中熠熠生辉,仿佛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这句话寓意着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3.语言特色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如:“夏夜,我躺在竹床上,听着窗外猫头鹰的叫声,想象着它们在月光下的翩翩起舞。
”这句话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了一个宁静的夏夜,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综上所述,《少年版猫头鹰人》这篇散文,以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猫头鹰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林清玄散文《随风吹笛》的文学特点

林清玄散文《随风吹笛》的文学特点林清玄散文《随风吹笛》的文学特点林清玄作为当代著名作家,所创作的散文以文笔优美意境突出而闻名。
在其所创作的散文作品中,《随风吹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
一、前言散文在创作过程中,除了要保证语言凝练优美之外,还要带给读者一定的启发和意境体验。
阅读林清玄的《随风吹笛》之后,不但为优美的语言所折服,作品所带来的美好感受和清新的意境,更是带给读者以全新的体验。
使读者能够如沐春风,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启发和美妙的感受,让读者爱上散文,喜欢上散文阅读。
所以,正确分析林清玄创作《随风吹笛》的背景、作品的文学内涵以及意境和文学特点,对理解林清玄散文作品特点和加深其散文的深度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二、林清玄创作《随风吹笛》的背景林清玄的散文识见开阔,境界高雅,每有关于人在自然中的意义探讨。
《随风吹笛》是其散文中颇有代表意味的一篇,叙写了他见闻竹林因风雨而成交响的故事。
在作者笔下,一次生活的偶遇,其实就是一声心灵的沐浴,一种审美的体验。
从《随风吹笛》中所描写的景象来看,其散文创作有效利用了背景的优点,提高了背景的描写质量,做到了以景动人、以情感人,带给了读者优美的感受。
其背景创作优势主要表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1、散文背景可以当作一种引入手段。
在林清玄《随风吹笛》这篇散文作品中,散文的背景不但交代了散文的场景,同时也将读者引入了散文内容中,使得读者能够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之中,提高了散文的描写效果。
因此,在林清玄的散文中,散文的背景被当作了一种重要的`引入手段,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那么简单,表明了作者的独特匠心。
2、散文背景可以活跃读者思路。
在阅读林清玄《随风吹笛》这篇散文中,细心的读者已经不经意间受到了散文背景的启发和影响,跟着作者的思路一起,与作者一道,实现了一次竹林的体验,在风声雨声的竹林中感受到了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
因此,林清玄散文的背景成为了活跃读者思路的重要内容,对启发读者和加深读者印象具有重要作用。
林清玄散文精选书评

林清玄散文精选书评
《林清玄散文精选》书评
《林清玄散文精选》是一部汇集了林清玄先生多年散文创作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位备受尊敬的文学大师,林清玄的文字充满了智慧、情感与深思。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散文集,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
林清玄的散文风格独特,他擅长用平实、简洁的语言去描绘生活中的点滴,去阐述深奥的人生哲理。
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沉浸在他的文字之中,感受到那份来自生活的真实与深沉。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仿佛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各自独立,却又相互映照,共同构建了一个绚丽的文学世界。
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议论,林清玄都能够信手拈来,挥洒自如。
他笔下的世界充满了诗意与哲理,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感悟。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林清玄个人文学造诣的展示,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
林清玄的文字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佛教思想、诗词意境等。
这些元素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于广大读者来说,阅读《林清玄散文精选》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它不仅仅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生活、洞察人性。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不妨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让林清玄的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之路。
白白流淌海桑赏析

白白流淌海桑赏析摘要:一、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1.介绍《白白流淌的海桑》作品背景2.作者林清玄简介二、作品主题及风格特点1.作品主题2.作品风格特点三、作品赏析1.结构布局2.语言表达3.思想内容4.艺术特色四、作品影响及意义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对社会思想的作用正文:《白白流淌的海桑》是我国著名作家林清玄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海桑树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一、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白白流淌的海桑》是林清玄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一篇散文,以一种富有诗意的手法描绘了海桑树的形象。
林清玄,原名林金生,台湾著名作家,作品以散文为主,文风独特,思想深邃,被誉为“台湾散文的代表人物”。
二、作品主题及风格特点1.作品主题:通过对海桑树的描绘,表现了生命的顽强和生活的美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作品风格特点: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融合了诗、画、禅等多种艺术手法。
三、作品赏析1.结构布局:文章以海桑树为主线,通过对海桑树的生长环境、外貌特征、内在精神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生活的美好。
2.语言表达:林清玄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使得文章语言优美,极富诗意。
3.思想内容:文章通过对海桑树的赞美,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艺术特色:林清玄将诗、画、禅等多种艺术手法融入文章中,使得文章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四、作品影响及意义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白白流淌的海桑》作为林清玄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散文这一文学体裁,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2.对社会思想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海桑树的赞美,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形容林清玄的文字

形容林清玄的文字
林清玄的文字有以下特点:
耐人寻味:林清玄的散文创作通常起源于平常之物,在优化文字语言的同时,意蕴也会得到系统性展现,透露出生命的玄机,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怦然心动的感受。
充满禅意:由于受到佛教精神的影响,林清玄的散文往往充满了禅意,体现出一种宗教情怀中的道德观念,展现出佛学慈悲仁爱、普度众生的特点,散发出浓浓的平民情怀及平等意识。
语言清新隽永:林清玄散文的语言清新隽永,语言形式十分灵活,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具有非常浓厚的意境特点。
清新幽默:林清玄的散文语言还以清新幽默的禅语助长。
一般来说,幽默性的语言形式只有在活泼的环境下,才可以展现语言的风趣特点,而在林清玄笔下,语言在慢条斯理的述说中尽显风趣幽默,还带有禅语淡雅清香的特点。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林清玄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
他的散文作品流传广泛,深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了一部分林清玄的散文作品之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在这篇读书心得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林清玄散文的风格、哲理以及思想表达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我想谈谈林清玄散文的风格。
林清玄的散文作品以自由洒脱、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著称。
他善于运用平实的文字,通过直观的描写,展现出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关注,以及对人类情感的细腻触动。
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修饰,却能够触动人心,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他用简单的语言抒发深情,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其次,林清玄散文的哲理思想令人深思。
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爱情、家庭等人生重要议题的思考和感悟。
他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日常琐事的关注,以及对于自然界和宇宙的敬畏,都融入到他的散文中。
他通过富有哲理的句子和情感深刻的描写,传递出对人类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寻。
他的散文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和感受,更深入到内心深处,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我想谈谈林清玄散文的思想表达。
林清玄的散文中充满了深度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
他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抽象出一种普遍的哲学思考,让读者领略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意义。
他的散文中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情感的描绘,表达出对美、对真实的追求。
他通过对生活的琐碎细节的关注,表达出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总之,林清玄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深远的哲思以及丰富的思想表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通过阅读林清玄的散文,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纯真,以及对于真理的追寻和对于幸福的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体现了人类精神和价值观的追求。
读完林清玄的散文,我深感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艺术与写作
结课论文
林清玄散文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新闻二班梁雪玉
学号:20144103069
林清玄散文语言艺术特色
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
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林清玄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尤爱他的散文。
在他的写作生涯中,散文创作居多,特别是十本“菩提”系列,震撼文坛。
他的散文,朴素自然,温润细腻,清新浪漫,不特别铺设辞藻,也不设故意的修辞,但是却有使人宁静下来的巨大力量。
读其文字,犹如一泓清泉潺潺流过心田,伴随着花鸟鱼虫对生命和诗意的礼赞,伴随着檀香和禅音,伴随着朴实却厚重的人生智慧,在我们被膨胀的世俗利益占满的内心开出一丛清净之莲。
林清玄的散文浑然天成,若是分析其用词运句、辞藻修辞,就像是把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打碎,好的东西是不能割裂来看的。
而且林清玄的散文重文意而轻结构,着重分析字词会导致点金成铁。
但一个作家笔耕数十年,再怎么自由也会形成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所以,在此,我谨以一个读者的视角,用我的阅读体验,来分析林清玄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1、自然灵性——人道主义,万物有灵
在林清玄的笔下,所有的花、草、树、虫,都是有灵性的,每一
个生命自有其独特的灵魂,它们有个性,它们懂生活,它们善思索。
于是,在他的笔下,“无花堪比伦”的昙花“吐出了美丽的网,绊住我们的眼睛,使我们一秒也不舍得移开”;于是,在他的笔下,草上有珍珠宫殿,万蚁留恋其间,“品尝到青菜最甘美的滋味,仿佛山上的青翠与流云一起来拜访了我们”;于是,在他的笔下,“朵朵璀璨,蕊蕊晶莹”的山茶花是聊斋中美丽的绛雪,“在历经红尘劫波时,还像清风拂面”;于是,在他的笔下,“这树见过温柔的月光,看过飘流的白云,听过悠扬的鸟声”;于是,在他的笔下,花开不是因为寂寞难耐,“雄孔雀喜欢独自开屏跳舞,公黄莺只是喜欢唱歌,它们只是想唱歌跳舞,心里自有神秘与美丽的国度”。
生命在林清玄的世界里得到了充分尊重,再细微的、再轻卑的存在都蕴含着自然界一个厚重的真理,而林清玄用他柔软清净的眼窥见并表述出来。
2、质朴典雅——寻求大自然中的浪漫
“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起来听……”林清玄的散文语言有种浪漫的气息,尽管文字质朴没有过多修饰,但是读过后萦绕在内心深处的那种典雅脱俗的浪漫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次与美相逢,我还是少不经事的少年,美便会与我会面,点头,微笑,错身,如翼飞入花丛,逸失于天空。
多年以后,我们已识得门外的青草,品过甜美沁人的气息,听过深深叹息的声音,走过黑暗中长路点燃的灯光,这时又与美相会,心里的火被点燃、心里的水起波澜,从最深的地方传来一声惊
呼:‘呀!我认得你!’那像是一只蝴蝶与一朵白玫瑰的相遇!”读来让人心向往之。
“呀!我认得你!”——原来浪漫还有这样清新质朴的表达方式。
浪漫像是嵌在作者的身体里,所以在他的眼中“我们可以用一个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装起来,等桂花谢了,秋天过去,再打开瓶盖,细细品尝。
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所以在他的散文里,月光可温可下酒,云上可达可逍遥。
“梦境迷离,明月依稀,繁华如斯,美丽的马蹄还在响动,心中的金鸟还拍打着羽翼”,作者在更高的地方看风景,我在铅字的背后看你。
3、佛理禅宗——神思的抵达
不得不说的是,林清玄的散文里氤氲着禅寺的味道,这也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他32岁遇见佛法,高规格入山修行,深入经藏。
35岁出山,四处参学。
修禅的所思所得在他的散文里得到体现。
“这苦谛的人生呀!不管透过什么,透过灵命双修或透过灯红酒绿;不管走过什么,走过权势名利或走过潦倒暗淡;不管穿过什么,穿过文史哲学或穿过酒色财气,人生本质的苦都不会改变,在棚架里的苦瓜,放在富豪的餐宴,与鱼翅燕窝同席,或放在穷人的饭桌,与咸菜豆腐共枕,滋味都是一样的苦呀!”
散文中无处不见其禅思。
林清玄在散文里说禅参禅,目的是抵达一种神思而不是沉思。
神思不是呆若木石,是在起心动念时静观,意念穿到高高的天空与深深的海底,他不逐取、不随念,也不追索。
他
说,“我们在生命中的沉思,就如小鱼对大海的沉思,大海太苍茫、太广大,人生太复杂、太幽渺,放下吧!”
4、以小见大,虚实生辉
林清玄善于从细微的事态变化中得出大的人生见地,这在他的散文里很常见,或许可以说,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支撑了他的散文。
“我觉得面包皮是很美味的食物,常拿出来与朋友分享。
有的朋友非常喜悦,有的朋友并不喜欢。
”于是他说,“我们一直在寻找知味的人,来分享我们生命中的种种体会,这种体会有时是来自大的震慑,有时是来自一片小小的面包皮。
可惜知味的人难觅,大部分的苦乐我们都要独自品尝。
”由面包皮上升到人生苦乐,由喜爱上升到知味,“与知味的人分享生之苦乐,意味着,对那些不知味的人不必强求,诗人艾略特说:‘别人讲我们几句闲话,我们应不加理会,一如教堂的尖塔不理会群鸦争噪!’”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大概修禅者都善于这般观察、顿悟吧。
林清玄的散文,虚虚实实相映生辉。
有时候,虚用来比喻实;有时候,实又用来验证虚;有时候,虚虚相映。
“要让世俗的人了解创作心灵,就像让他们了解雄孔雀为何跳舞那么艰难。
”“我写的文章”就如同“雁行蓝天,使某些细腻的心灵,展颜微笑。
”“在我穿过静谧的山林或喧嚣的街市时,总会不期然地听见某些相思的召唤,像是相思花雨突然落在我的头上。
”虚实结合,融为一体,既抽象又具象,既出尘又入世,就这么在理想和现实中自由转换,让人感觉虚实其实是一体的,有着共同的特质,并无太大隔隙。
能看到虚中的实,又能
看到实中的虚,这样是不是就通灵了呢?
5、节奏明快,柔中带刚
林清玄说,“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
”散文中的语言无疑是柔软的,可并不像安意如或者白落梅这种女性作家那样柔美,他的语言柔中带刚。
比如,他的散文中常见长气势的排比句:“散步时看见一朵花,时光静止。
蓝天飞过飞机,留下飞机云,时光静止。
与人相会,惊鸿一瞥,时光静止。
看到孩子安甜的睡姿,童颜无染,时光静止。
”分句最后的四字短小精悍,使句子戛然而止带有力度,每句一重复也使整个排比句整齐有力。
再如:“我说不动的山,也说流动的云;我说不变的芒草,也说无常的芒花;我说欢愉的短暂,也说忧伤的恒久……”每一小分句内部各设一组矛盾,句式一致,组合起来,显得灵动而劲道。
除了排比句,林清玄的散文语言中字词的斟酌也使句子柔中带刚,并有化简生繁的奇妙效用。
“这颗罕见的山茶花已经有七百多岁了,开起花来真是红火燎原,同时又上万朵山茶盛放,春风一吹,红瓣如雨。
”长短句结合,具有音韵之美,“春风一吹,红瓣如雨”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无穷,字词简练,意境留待读者自行想象。
再如,“若有广大的心,一片茶叶,也可以跨泰山、超北海,与千里外的知音相逢聚叙。
若有细腻的请,一片茶叶,也能润灵台、破孤寂,与我们最微细的心思相会同行。
”“跨”、“超”、“润”、“破”四字,如四把尖利的锥子,形象生动,铿锵有力,准确地表达了句子所要表达的意蕴,富有节奏,读罢温润宁和,却也酣畅淋漓。
结语:如果把所有林清玄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总结出来,必定是真诚、感性。
他的笔触永远是真诚的,也永远是感性的,是心的泼墨,是佛的抵达。
感性多了,不免矫揉造作,但林清玄的散文却真诚质朴;说理多了,不免枯燥乏味,但林清玄的散文却温润清新。
他说:“散文家的幸运是诗歌与哲学都一起进入生活。
”他以哲学和诗歌佐茶,又以茶心润泽了苦涩哲学,唱出动人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