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机制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试论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

试论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

试论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一、涉检网络舆情概述涉检网络舆情则指民众在网络上对涉及检察工作或检察人员的言谈举止等情况发表言论,可能或已经对检察工作或检察形象产生重大影响,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汇总。

①一般来说,这种倾向性意见多指一些负面新闻或不利言论,其主要是由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涉检突发性事件或重大敏感案件所引起的舆论。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范围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大致遵循这样一个过程:(1)外界信息的刺激。

这些信息一般是违背了群众的普遍理念或心理预期的较大突发事件,甚至还包括一些微小的信息点。

(2)网民的热议与共鸣。

当外界信息与公众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物质利益、心理因素发生碰撞后,就会在网络上引起民众的广泛议论或各种情绪性表现。

(3)短期内舆论的迅速升级。

在短时间内,经过反复的跟帖发帖,无数单一的个人观点迅速汇总成能够引起大家共鸣的主导性意见,从而产生了一个具有强大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网络舆情。

(二)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隐蔽性,决定了涉检网络舆情有以下特点:(1)交互性与即时性。

通过微博、博客、社区论坛和新闻点评,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交流观点,使事件迅速在网上膨胀,引起舆论的激烈抨击。

如内蒙古阿荣旗女检察长开豪车事件源于一篇名为《一个贫困县女检察长和她的名车》的帖子,随后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成为舆论热点。

(2)自由性与非理性。

舆情是民众意见的集合,属于公民个人思想的自由表达,其观点不一定正确合理,更没有法律上的效力。

虽然网络舆论有着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无可比拟的及时性与互动性,但在诡异复杂的虚拟世界里,由于信息的发布无需经过严格审核程序,大量片面性和误导性信息便充斥其中,掺杂着非客观因素与民众的非理性情绪。

此外,还有些网民缺乏责任心与道德感,发表一些与案件事实有较大出入的偏激言论,致使非理性因素掩盖了民众对事件本身的看法,从而将这种情绪扩大到对公平制度、司法机关的整体不满,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拥有庞大网民群体的国家,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中国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快速化的特点。

网络舆论场日益活跃,各类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成为公众发声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议题日益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既有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讨论,也有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和诉求。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谣言等在网络空间中泛滥网络舆论的情绪化、极端化倾向明显,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网络舆论的监管难度加大,对政府部门和媒体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深入分析,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机制,也是保障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1. 背景介绍: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不仅反映了民众对于各类事件、政策、社会现象的观点和态度,更是影响政府决策、社会舆论乃至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

网络舆情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网络舆情是民众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网络舆情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窗口。

网络舆情对政策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了解民众需求,优化政策制定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反馈也能够推动政策的执行和改进。

检察机关缺乏处置涉检网络舆情的技巧和经验

检察机关缺乏处置涉检网络舆情的技巧和经验

检察机关缺乏处置涉检网络舆情的技巧和经验篇一:浅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浅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思考论文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逐渐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

不难发现,其中很多网络热点与政法机关有关,与案件相关的信息总能引起人们格外的关注。

检察机关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同时又担负着对刑事案件的审查逮捕、提起公诉,国家工作人员渎职侵权、贪污受贿案件的侦查,民事、行政等案件的审判监督,公安的侦查活动和监狱监所监督等工作,涉及的面较广,流程也相对复杂。

某个环节或细节上稍有不慎,经过网络持续发酵,就可能演变为震动各界的社会热点事件,检察机关则被推入网络舆情的风口浪尖。

因此,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预防和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收到最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是当前各级检察机关亟待解决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检察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一、认识是行动的基础提高对网络危机事件处理的重视,似乎是老生常谈,却也是屡屡不能处理好网络舆情、引发热点事件的根本原因所在。

仍有不少干部觉得用“封、堵、删”等传统方式,媒体就皆在掌控范围之内,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缺乏敏感性,不去收集信息,不与媒体沟通,不制定处理方案,从而错失最佳时机,陷入被动的境地。

因此,检察干警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念,对互联网中的种种现象从认识到了解乃至分析研判,要认识到封不如放、堵不如疏、事后删不如事前预防。

一旦发生涉检危机事件,不能“失语”,要在第一时间发布确切信息,或将无法公开信息的原因告知,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话语权,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树立信息发布权威形象,赢得民众对官方消息的信任及尊重。

无数事实证明“拖、躲、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加深民众质疑,给谣言散播以可乘之机。

我们要用及时、准确的信息打消这些顾虑和质疑,最终将不同的声音汇聚成一股和谐的力量。

二、打铁还需自身硬网络舆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大诱因:1.办案质量问题。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导控工作[5篇范例]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导控工作[5篇范例]

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导控工作[5篇范例]第一篇: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导控工作浅谈公安机关如何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导控工作摘要:以郭美美事件为切入点,本文在探讨网络舆情传导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了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明确了公安机关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涉警事件自2011年郭美美事件在网络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公众对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三年后的今天郭美美由于涉嫌赌博而被落网,这种信任危机并未能解除,反而激起了网民对公安机关处理事件的态度及动因的激烈质疑。

因此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成为了摆在公安机关能力建设面前的现实课题。

一、涉警网络舆情的特点1、涉警网络舆情的界定涉警网络舆情是指网民针对发生在一定的事件和空间内的围绕公安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产生和持有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社会政治态度、情绪和观点的总和,它反映的是网民的政治立场和利益诉求与警方进行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1]。

2、网络舆情的传导机制网络舆情案件的有些是基于现实的社会性事件而传播的,有些则是纯粹的谣言散播,但总体而言网络舆情通常都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形成和扩散、高涨、波动、消退[2]。

网民出于有意或无意的目的以特定的形式将相关事件传播到互联网上并发表自己对该事件的理解和看法,随着关注人数的增多,大量的网民会以各种形式在网络上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舆情集聚速度会以指数形式上升,在全社会构筑舆论高潮;这种高潮不会一直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高潮阶段形成的舆情会逐渐沉寂,但有些悬而未决的事件会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因为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引发新的高潮,这就是舆情的波动阶段,以郭美美事件的发展为例,自2011年爆发,由于事件中所涉及的相关人物、相关部门的事件真相未能水落石出,公之于众,于是在2014年郭美美被捕后再次掀起了舆论高潮;在事件得到公正处理或网民有新的关注目标之后,这一舆情便会慢慢淡化,最终沉寂。

涉检网络舆情状况及处置机制研究

涉检网络舆情状况及处置机制研究

察院检察 官上班玩游戏事件 。
现 实基础
最 高人 民检 察院关 于深入 推进 社 会矛 应当倾 听民众 的声音和诉 求 ,尊重 各种 《 ( 三) 建立涉检网络舆 情应对机制的 声音。在面临各种 涉检 网络舆论 的时候 , 盾化解 、 社会 管理创新 、 公正廉洁执 法的 检察机关 工作人员在行使检 察权时不 免 实施意 见》 第1 8 条明确要 求 : “ 进一 步完
或者信息被不 断评论 、 转播 、 分享 , 并逐渐 亿 , 较2 0 1 1 年底增加 了约 3 2 7 0 万人 。在 意夸大或歪 曲事实的情况 ,导致涉检 网
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倾 向性意见 。 涉检网络 互联网的规模和 社会影响力不 断扩大 的 络舆论对案件 本身的事 实以及证据 的认 舆情 具有 敏感度高 、 关注 度高 、 指向性强 信息化社会环境 下 ,涉检网络 舆情对检 识发生偏差 ,面对社会舆 论和检察权 的
制, 也就成 为了新形 势考量各级检察机 关领导人政治智慧和 司法能力的重要标 准。 关键词 : 涉检 网络舆情 ; 舆情处置机制 ; 司法独立
【 中图分类号: D F 8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9 —1 4 1 6 ( 2 0 1 3 ) 0 4 — 7 5 — 0 3
各个环节 的全程化监督 , 涉检网络舆情也 为 ,更容易获得公众 对司法价值 追求的 制 , 引导舆论理性化 , 实现 社会主义 民主 J O A L 0 喇 L 1 0 N I z 0 A D M I N I ∽
心理 认同 ,进而产 生对司法 自由的信仰 法治。 ( 二) 涉检网络舆情的类 型 和依 赖 ,检察机 关执 法公信力 也将 得 以 笔者倾 向于将 涉检 网络舆情划 分为 更好地实现 。 两类 : 一类是涉及检察权的网络舆情。比 的监所检 察。另一类是 涉及检察官的 网 如“ 躲猫 猫 事件 , 涉及 到检 察权 运作 中 化与 司法独立的冲突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舆情研判与舆情引导的协调机制完善与提升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舆情研判与舆情引导的协调机制完善与提升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舆情研判与舆情引导的协调机制完善与提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然而,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网络舆情也容易引发各种问题和负面影响。

为了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舆论秩序,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机制,并提升舆情研判与舆情引导的协调能力。

一、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机制的构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完备的机制,涉及舆情监测、舆情研判、舆情引导和舆情评估等环节。

首先,需要建立全面、多元的舆情监测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了解网络舆情的动态和趋势。

其次,应建立专业的舆情研判团队,对舆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把握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力。

然后,应制定相应的舆情引导措施,通过舆情引导,引导公众的情绪和行为,促进舆论的和谐发展。

最后,需要对舆情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治理措施。

二、舆情研判的重要性与挑战舆情研判是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核心环节,其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治理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舆情研判需要兼顾客观性和主观性,既要准确把握事实,又要理解公众情绪和需求。

同时,舆情研判还面临着信息爆炸和谣言传播的挑战,需要依靠专业团队和先进技术的支持。

三、舆情引导的策略与方法舆情引导的目标是引导公众情绪和行为,遏制消极情绪的扩散,促进正能量的传播。

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多种策略和方法。

首先,应加强舆情解读和解答,通过权威发布、专家解读等形式,消除公众的疑虑和误解。

其次,可以通过组织有利于舆情引导的活动和宣传,增加公众的参与和正能量的传播。

此外,还可以利用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积极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和故事,引导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四、协调机制的完善与提升为了确保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效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协调机制。

首先,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形成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合力。

其次,要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良好和谐。

浅谈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浅谈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浅谈自媒体时代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格局,为社会舆论的表达提供了更开放、更多元的平台。

但与此自媒体时代也带来了涉检网络舆情的频繁出现,给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了解和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影响入手,探讨应对和处置涉检网络舆情的策略和方法。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影响涉检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中涉及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序良俗的舆情现象。

这类舆情往往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构成一定的影响。

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包括: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信息真实性难以核实、治理难度大等。

涉检网络舆情会对社会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如引发社会恐慌、损害当事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扰乱社会秩序等。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更加便捷。

一条涉检网络舆情可以在短时间内在网络上迅速扩散,造成不良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理性、科学的应对和处置。

二、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置策略1. 加强舆情监测和预警针对涉检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特点,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

可以通过建立舆情监测系统或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预警可能引发社会关注和不良影响的涉检网络舆情事件。

2. 完善舆情应对机制建立健全的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是及时处理网络舆情的关键。

相关部门可以设立网络舆情处置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信息快速传递机制,在舆情事件爆发后迅速响应和处置,防止舆情的继续发酵。

3. 恰当引导舆情导向在面对涉检网络舆情时,要善于引导舆情的导向,引导网络舆情向着正能量的方向发展。

可以通过正确的信息引导和舆情释疑,稳定网民情绪,缓解舆情压力,避免舆论的扩散和极端化。

4.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紧迫感,需要相关部门在平时加强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

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

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摘要:互联网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及丰富多彩、方便实用的应用形式决定其日益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阵地。

网络舆情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信息管控发挥着实实在在的影响力,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政府要提高对网络舆情全面掌控的能力,必须以构建长效联动机制为目标,建立完善顺畅的信息运作体系,细化工作职责,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并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多维采集机制、快速反应的政府网络问政机制、网络舆情信息研判、报送、反馈、处理机制,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加强网络道德自律与网络规范建设,善用新媒体,建设传媒互动的立体引导机制。

只有保障这些机制有效运行、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才能真正发挥政府在网络社会中的作用。

关键词: 网络舆情; 监测与引导; 机制Abstract: the Internet universality, real-time, and openness, sharing and interactive features and rich and colorful, convenient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form to determine it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important positions reflect public opinion. Network for the government’s public opinion social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control do real influence, the effect to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government’s ruling ability. The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mprehensive contro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has to establish a long-term linkage system as the goal, set up perfect smooth information operation system, refining work duties,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mechanism, the rapid reaction multidimensional government network administration mechanism, ask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network to analyze, submit, feedback, and processing mechanism, improve the working safeguard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network moral self-discipline and network standardization of construction,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new media, media interactive 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leading mechanism. Only secure these mechanism effectively run, closely, and coordinated,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network society.Key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and guidance; mechanism一、背景互联网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及丰富多彩、方便实用的应用形式决定其日益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阵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机制问题研究
[摘要]网络的飞速发展,给检察机关带来了新一轮挑战,涉检网络舆情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影响。

为此,作为检察机关要高度关注和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对涉检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后果认真加以研判,及早制定预警、预防和妥善应对措施。

须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以进一步增强检察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建立起有利于处置涉检网络舆情的制度与途径,确保使其成为促进检察机关推进“三项重点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涉检;宣传;网络舆情;引导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正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开放、隐蔽等特性,一个细小的案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和放大,就可能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进而形成危机事件。

从“躲猫猫”到“欺实马”再到“邓玉娇”,不断激起的网络舆情漩涡已经向我们展现出当今网络舆论的复杂态势和巨大影响。

在网络已开辟出一个“平民化、广泛化、自由化的大麦克风时代”背景下,涉检网络舆情势必或已经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及形象产生恶劣影响,并涉及到检察机关工作开展和队伍建设。

因此检察机关如何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已成为一项重大挑战。

一、含义、特点
“涉检网络舆情”是指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国内外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关注的,对检察工作或检察队伍的事或人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涉检网络舆情,对检察机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及形象的树立有特殊的作用。

目前,涉检网络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论坛、新闻跟贴和影响日益强大的博客网站三种途径共同反映而形成,作为对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社会监督形式,涉检网络舆情具有自身的特点:
1.对象的特定性。

即涉检网络舆情的对象只能是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国内外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关注的,与检察工作相关的人或事。

2.舆情的难控性。

指在网络媒体上对舆论进行控制是比较困难的,一旦出现非理性的涉检网络舆情,欲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是不太现实的。

3.内容的失真性。

指任何事关检察工作的一个细小的案件或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和放大后,其传播的结果均可能与业已存在的事实有较大的出入。

4.评价的否定性。

指已经传播或正在传播的舆情是对予检察工作中有关的人或事进行的一种否定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加强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及社会形象的监督。

二、现状与成因分析
从“孙志刚事件”、“杭州欺实马(70码)案”到“躲猫猫事件”再到“内蒙古阿荣旗女检察长借车事件”和“检察机关女书记员掌掴小学生事件”等,无不显示出网络舆情的复杂态势和巨大影响,从这些案例中也暴露出检察机关在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第一,检察机关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度不高,没有把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放在维护自身形象的高度给予特别重视。

第二,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经验不足、手段不多,重“堵”轻“疏”观念依然存在。

第三,出现涉检网络舆情后,过度依赖宣传部门和官方媒体,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网络舆情等等。

因此,努力加强对涉检网络舆情成因的分析,是新时期检察宣传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笔者认为形成涉检网络舆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对大众媒介心存顾虑。

部分检察领导干部和宣传人员囿于对检察机关地位和检察工作的传统认识,忽略了群众的知情权,忽视了与媒体的深入沟通,忽视了对检察工作的主动宣传,对传媒的报道心存顾忌而刻意回避。

当人们对涉检的一些问题最需要了解事实真相,而又得不到及时的合理解释时,非理性网络舆论便会倍放并慢慢获取人们的信任,进而使检察机关陷入网络舆情漩涡之中。

2.执法办案中的失误与瑕疵。

近年来职务犯罪手段越来越高明、行为越来越隐蔽、关系越来越复杂、查办阻力越来越大,介于此原因个别检察干警在执法办案中只凭着“一股热情”,片面追求实体上“精益求精”,而不讲究方法与谋略,忽略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忽略了案件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在执法办案中造成一些失误和瑕疵,其不良影响被网络快速放大和炒作,进而严重损害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3.队伍建设中负面性的人或事。

由于个别检察干警特权思想严重,滥用、滥施检察权,给检察队伍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而在对待这些事情上,检察机关长期存在“家丑不可外扬、自身问题尽可能内部解决”的认识误区,让许多事情的真相得不到媒体的正面引导,引起不明事实真相的网民在网上高度关注,甚至炒作,从而放大了队伍形象的负面影响。

4.对检察工作监督缺位。

近年来,人们对检察机关履行的职权,特别是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侦查权和逮捕权行使的公正性有很大争议与质疑。

他们认为,检察机关独家履行自侦自捕自诉职责,对职务犯罪侦查权和逮捕权的行使缺少诉讼程序上强有力的监督制约。

由于监督的缺位,当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结果与人们的期望值出现差距时,社会上就会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的公正性持怀疑态度,而当这些怀疑又没有得到很好的证实时,就会引起网民的猜疑,进而引发网络舆情。

三、对策、建议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涉检网络舆情控制与反控制已经逐渐演化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欲利用好网络舆情这把“双刃剑”,,应积极采取措施,从四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好涉检网络舆情的掌握、研判和应对工作,为检察工作科学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一)提高自身能力是正确应对、引导网络舆情的基础
首先,严格执法是应对、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前提。

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新理念,不断在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上下功夫,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勇于碰硬、克难攻坚,通过严格依法办案和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来提升和保障执法公信力,以执法为民的优良作风赢得公信力。

其次,阳光执法是应对、引导网络舆情的有力保障。

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理念,主动把检察职能向社会延伸,向企业和群众贴近,以服务大局、服务经济建设为出发点,拓宽公开渠道,扩大公开内容,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检察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确保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

(二)完善机制是有力应对、引导网络舆情的关键
针对影响力日趋扩大的涉检网络舆情,如何发挥它的正面效果,避免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关键是要完善相关应对处置机制。

检察机关应本着有利于事件妥当处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消除负面影响的原则,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责任心,完善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尽早准备预案,做好舆论应对,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以事实为依据的全面、准确、权威的信息,增强新闻舆论的公信力,积极营造促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加强网络宣传是积极应对、引导网络舆情的“良药”
网络已经成为时下人们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

因此,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是检察机关强化
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如何加大网络宣传力度,俨然已成为检察机关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首先,建立网络宣传工作领导机制。

检察机关网络宣传应建立领导机制,由检察长亲自抓、宣传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检察宣传工作上下统一、层层落实、人人参与的大宣传格局。

其次,建立检察网络宣传队伍。

检察机关无论是业务工作的开展,还是综合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有效的宣传。

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检察网络宣传队伍,通过检察网络宣传队伍来引导网络舆论,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错误舆论。

再次,建立网络信息发布制度。

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发布制度,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建立检察与主流媒体的互信,让他们了解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主要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检察机关也应了解各类主要媒体当前关注的一些社会焦点、热点,尽可能形成共识,抑制“噪声杂音”。

(四)把握舆论导向是有效应对、引导网络舆情的“命脉”
舆论是把双刃剑,如何引导最关键。

网络舆论对检察机关既有正面效应,也会有负面的影响,要想缓解网络舆论造成的负面冲击波,还需要正确引导它,使涉检舆情真正反映民众呼声,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如果不牢牢地把握好舆论导向,势必会动摇检察机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严重影响检察工作的正常开展。

因此,网络宣传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注意用正面宣传主动为社会舆论“设置议程”,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除各种错误、反动的不良影响。

综上,面对网络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的新格局,检察机关应当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发挥好网络这个窗口、纽带的积极作用。

这样,才能确保检察机关落实“三项重点工作”,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不断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报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龙源期刊.检察执法公信力研究.2009,(8).
4.高斌,周泽春,张浩.棋先一着,打好主动仗——网络时代公权力如何应对舆情热点,检察日报,2009-6-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