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乌托邦_沈克宁
罗西的《城市建筑》导读

●城市建筑罗西的《城市建筑》这本著作于1966年出版,全书主题主要是想通过将城市视为建筑(人造物),运用类型学的方法着重分析城市中的住宅和纪念性建筑,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分析城市的方法。
全书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探讨描述与分类的问题;第二部分是以城市局部的关系来理解城市的结构;第三部分讨论城市中的建筑以及城市中所留下的历史场所;第四部分探讨都市动态结构现象中的基本问题以及政治的决策问题。
第一章都市人为事实的结构●内容概要罗西在这一章提出了一套阅读城市的方法,那就是:将城市视为建筑,并突出其中不同的构成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住宅和独特性元素。
并借此探讨了建筑的永恒性,肤浅的功能主义,分类和类型学的问题。
●都市人为事实的本质罗西认为,在人们描述城市的时候,首先浮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就是城市的造型(form)。
而这些造型又完全是由建筑形成的,因此可以说建筑是城市最根本的组织要素,所以他试图将城市视为一个巨大的人造物(artifact)。
由城市建筑的角度来对城市进行研究。
然后,罗西就以一个纪念性建筑——Padua的理性王宫为例子来解释都市人为事实的本质。
他认为,都市人为事实的本质可以看成是由其造型产生的具有集体性记忆的场所(关于这个概念后面会解释),而且它不仅是在形态上反映其特征,同时也和艺术品很相似,这是因为任何建筑物都是人类集体的劳动成果,一些永恒的纪念性建筑物虽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功能,但现在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换句话说,都市人为事实的本质可以定义为人造物(artifacts)。
那么,要对这些artifacts进行分析,就要对界定其研究范围,因此,就要借助类型学对城市中的元素进行分类,由此导出了类型学的问题。
●类型学罗西认为要对城市进行研究就要借助于类型学(关于类型学的根源问题前面已经详细阐述过,这里不再重复),他所倡导的类型学基本上是以昆西的类型学理论为基础的,即将类型视为一种建筑创作中的常数,而非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
2025届湖南省长沙雅礼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湖南省长沙雅礼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在2001年前几乎没有世界级的超算产品,因为构建一整套全球顶级的超算系统,也并非堆砌处理器这么简单。
中国超算研发的全面崛起,是建立在强有力的计算个体芯片、先进的运算管理技术和可靠的操作系统支持基础之上的。
芯片无疑是超级计算机的核心部分,一台超算产品至少装有几千枚甚至数万枚CPU和GPU芯片,同时配备特殊的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这些芯片之间如何合作,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运算,才能真正使之拥有十分可靠的强大算力。
国防科技大学分别在2010和2013年建造的“天河一号”和“天河二号”超级电脑,都曾登顶世界超算TOP500榜单,两者都主要使用Intel和AMD提供的芯片。
2015年4月,美国政府宣布制裁中国四家超算中心,禁止向中国超算中心出售Intel的Xeon Phi超算芯片。
天河二号就因为美国的制裁,耽搁了升级计划,不得已调整技术路线,并且采用国产矩阵2000替换Intel的Xeon Phi。
但这无法阻止中国超算研发的强势崛起。
2017年,广州超算中心宣布使用国产矩阵2000芯片,升级了天河二号超算系统,并成功实现算力翻倍。
而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起初就安装了40960个中国自主研发的“申威26010”众核处理器,而且性能不俗。
多年以来,计算机CPU芯片一直遵循摩尔定律进行升级迭代。
但摩尔定律也是有极限的,集成电路上的元器件已经足够小,己经逼近“原子尺度”了。
很难再延续过往路径进行升级迭代。
这个时候,就要想办法挖掘计算机的系统潜力。
在挖掘计算机系统潜力方面有两个思维路径:一个是阿里方案,一个是联想方案。
乡建乌托邦

乡建乌托邦邢晓雯【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导报》【年(卷),期】2014(029)005【总页数】5页(P10-14)【作者】邢晓雯【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ountryside is a hot topic. Nearly everyone—ranging from architects and urban planners to anthropologists and arts—has an opinion on rural construction. Indeed, there’s a distinct anti-city edge to some of the debates even as everyone still desires urban amenities. Two key participants in the debate are Ou Ning and Qiu Jiansheng. They were both born in southern Chinese villages and through hard work, they succeeded in leaving those home villages behind. Nevertheless, after establishing themselves as urban intellectuals, they decided to return to their ideal home—a refashioned homestead in rural Bishan. They offer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rural construction.It is individualized, small scale, and decidedly intellectual. In this essay, Xing Xiaowen maps the ethical and intellectual debates that have surrounded the Bishan experiment.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乡村突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书目的景观设计,风景园林专业书目

书目的景观设计,风景园林专业书目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一.园林(景观)设计类专业网站介绍1、ABBS建筑论坛:2、疯狂人园林论坛:3、中国景观网:hhd19794、景观中国网:hhd19795、土人景观网:6、中国园林导航网:(其中有园林设计方面的大部分网站)二.杂志类:01《中国园林》02《世界建筑》03《世界建筑导报》04《新建筑》05《时代建筑》06《建筑师》07《规划师》08《城市规划》09《LANDSCAPEARCHITECTURE》(美)10《景观设计》(日三,书目历史类一、国内1、《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2、《江南园林志》作者:童x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中国造园史》作者:陈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二、国外1、《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旬园到天然公园》作者:针之谷中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造园史纲》作者:童x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评:最简短的造园史3、《西方园林》作者:郦芷若朱建宁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4、《环境设计史纲》作者:吴家烨重庆大学出版社5、评:早先曾在台湾出版,中西方园林交流一节尚有些见解,如果讲历史没法和《西方造园变迁史》相比评:“景观”换成了“环境设计”,买不到《图解人类景观》的人可以看看6、《外国造园艺术》作者:陈志华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7、《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张祖刚着8、《图解人类景观》译着者:刘滨谊,(台湾)田园城市出版社10.《环境设计史纲》作者:吴家骅重庆大学出版社三.现代:1、《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作者:王向荣,林菁?中国建工出版社2、《景观设计思想发展史》作者:斯坦尼兹——提纲式,3、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看了也是白看4、《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作者:周武忠东南大学出版社理论类一、国内1、《园冶》作者:计成2、《说园》作者:陈丛周同济大学出版社——散文化严重,不可不信不可全信3、《园冶图说》作者:计成(注释:赵农)山东画报出版社4、《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作者: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经典书籍,比计成的《园冶》要具象)5、《江南理景艺术》作者:潘谷西东南大学出版社6、《江南园林志》作者:童寯?中国建工出版社7、《避暑山庄园林艺术》作者:孟兆桢——他好像就这么一本着作?8、《学造园》作者:胡德君——学造古典园林9、《园林美学》作者:周武忠二、国外1、《设计结合自然》作者:麦克哈格2、(广博的知识,奠定了我们这个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
浅谈旧城改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旧城改造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浅谈旧城改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旧城改造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城乡规划概论结课论文》(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姓名:张宸祥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303学号:201310729指导教师:施小斌2014年12月24日题目:浅谈旧城改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旧城改造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摘要】城市旧居住区,是在一个城市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缩影。
旧城区功能过度集中、房屋破旧、居住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市政和公共设施落后等问题。
许多城市把建设重点转向旧城改造、城中村拆迁治理,该政策可以提高城市品位,有效节约土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很大商机,解决城乡并存二元结构,给老百姓营造干净舒心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字】旧城改造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旧城一般指的是在市区的一些小区或者是厂房的改造,主要是因为这些小区和厂房年代久远,好多已经成为危房,所以必须实行改造,这种改造相对来说补偿要高一些。
旧城区通常历史化遗存比较丰富,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比较完整,但同时也存在城市格局尺度比较小、人口密度高且居民中低收入人群占的比例比较高、基础设施比较陈旧、房屋质量比较差等问题。
城区是城市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我国旧城区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旧城区数量多面积大。
在规划初期,有些人为了贪大贪全,为了搞政绩,建设大规模的建筑群,只是机构不协调.第二,旧城区是商业、金融、贸易中心,也是人们生活的密集区。
一方面旧城区房屋混杂,不仅有大量住宅,而且还有相当多的商业用房、仓库用房、工业厂房、办公业务用房等;另方面旧城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不仅新旧房屋交错,而且居住和经营交织。
第三,旧城区房屋陈旧,配套设施及环境质量存在先天不足。
旧城区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很好的规划,大多房型老化,式样陈旧,房屋质量、设备、各种质量指标远远不到规范设计要求,老化度较严重。
现象学下的建筑设计

【城市建筑研究】如美国当代建筑师斯蒂文·霍尔所言:“21世纪把建筑学推向了一个用历史语汇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我们所想描述的语义的时代,而现象学,作为一种思维和知觉方式,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建筑学概念。
”[1]知觉体验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两种信息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
其中,一种信息是由人的感官直接输送而来的,另外一种则是对记忆中留存信息的体验。
探讨现象学对建筑实践的介入,主要是从直接的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在建筑设计中产生的现象学体验着手的。
本文将进一步挖掘现象学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并以此为背景探索在知觉体验中能够引起观者情感共鸣的建筑品质。
一、空间的阐释如果我们将“寂静”看作是空间的品质的话,它通常指的是通过光影、材料等因素制造出来的“空间氛围”,而并非单指人的听觉感知方面的寂静。
我们可以结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史永高的观点来解释空间的“寂静”,在史永高看来,静默并不是没有声音,而是指人的精神和感知都不受任何的束缚,人的身体处于一种自由的聆听体验状态。
他认为建筑空间便可以实现和守护这种静默。
[2]藤森照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也是一位“反建筑”的建筑师。
藤森照信的著名设计高过庵茶室(图1)被日本反建筑主义学者推崇。
藤森照信是一个“老顽童”,高过庵是他根据漫画中出现的茶室,以同样的造型为自己设计的茶室,建筑位于神长官守矢史料馆附近,建筑仿佛是从漫画中走出来的一样,设计富有创意。
高过庵整体建筑依靠一根原木而建,建筑材料用料原始,室内空间狭小无法站立,室内装饰朴素原始,采用传统的装饰方法,没有别的东西,只有烧水用的火炉。
高过庵是一个浪漫主义建筑,更是静的代表,建筑师摆脱了以往的繁琐装饰设计,用极其简单的装饰材料表现出了他对于浪漫主义的追求。
千利休的茶文化深深影响着藤森现象学下的建筑设计殷朱丹浓李嘉彭愉景摘要:现象学是实用主义哲学,其中心论点是“直接面向和认知”。
人与建筑的关系历经自创造、依附到伙伴,人对于建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成了建筑的发展血脉,同时建筑的现象也直接作用于人。
参考——建筑行为心理学

查尔斯・H・扎斯特罗, 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 师海玲, 孙岳等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6 王继辉, 文学禹, 朱剑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2006 阎力编著,当代社会心理学,2009 J·瓦西纳著;孙晓玲, 罗萌等译,文化和人类发展,2007 高新民,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2008 朱滢,文化与自我,2007 (美) 乔斯·B·阿什福德, 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 凯西·L·洛蒂;王宏亮, 李艳红, 林虹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2005 徐愫 编著,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2003 Vimala Pillari;洪貴真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2003 王瑞鸿 编著,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2 王凤,公众参与环保行为机理硏究,2008
参考书目
●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李道增 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1999 林玉莲,胡正凡 编著,环境心理学,2006 EBRA 2006: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 : harmony in transition变化中的和谐,2006. 9 EBRA 2008: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 : concerni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different crowds关注不同人群的生活,2008. 10 李志民, 王琰 主编,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2009 (日) 高桥鹰志+EBS组 编; 陶新中译,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2006 徐磊青 编著,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2006 徐磊青, 杨公侠 编著,环境心理学 : 环境、知觉和行为,2005 (美) 保罗・贝尔 [等];朱建军,吴建平等译,环境心理学,2009 常怀生 编著,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 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 ,2005 (英) 格里塞尔达・波洛克 编著;赵泉泉译,精神分析与图像,2008 Edited by Daniel Stokols, Irwin Altman,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c1987 Charles J. Holaha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c1982 Tony Cassidy,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 behavior and experience in context. c1997 John Brebner,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n building design. c1982 C.M. Deas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omas E. Lasswell, Designing places for people : a handbook on human behavior for architects, designers, and facility managers. 1985 Edited by Robert J. Sternberg, Elena L. Grigorenko,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cognitive abilities. 2001 Edited by Tommy G̈arling, Gary W. Evans, Environment, cognition, and action : an integrated approach. 1991 Tony Hiss, The experience of place. 1990
浅谈建筑设计中的场所精神及其应用

浅谈建筑设计中的场所精神及其应用【摘要】本文针对场所精神进行研究背景的阐述,全面研究了场所精神和建筑现象学的关系,详实地介绍了其属性和概念,对场所精神和建筑现象学应用的意义进行深度探讨,并具体分析了场所精神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场所精神、建筑现象学、场所在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严重削弱了原有的功能,包括建筑承载其所处地域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生活场景,建筑的地域性逐渐趋向于弱化和虚拟化。
传统学院派或国际主义,都对诞生人类文明的文化资源造成极大的消耗和弱化。
对于每个城市而言,千篇一律的规划和单调的建筑风格都是制约因素,城市建筑师有责任阻止城市建筑历史文脉的失落。
20世纪晚期对建筑场所精神的研究就开始了,也可以说是风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阶段。
后现代主义为社会引入了更多历史文化、哲学等人文领域的思想,影响城市建筑和城规。
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挪威建筑师诺伯格·舒尔茨(Schulz)的“场所精神”,现象学理论是场所精神理论的基础。
1.场所精神的研究和产生背景20世纪70年代,现代主义开始式微,很多活动场所被功能主义所改变,逐渐瓦解和消磨了传统的人类社群聚落的特征,已经模糊了传统上的广场和街道的概念。
很多建筑理论流派尽管在2O世纪都得到发展,但现代主义仍占据统治地位。
现代主义追求被极端简化的功能;该阶段的建筑学被语言学和符号学派侵蚀得肤浅而流于形式;类型学的实践特别强调“原型”,却完全忽略了对象现实的功能因素;新思潮的普遍特征是个性与特色的追求。
面对众多流派,舒尔茨。
他对建筑学的理解借助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理论,直到现在,很多建筑理论,依旧以现象学的非理性和非物质主义作为补充。
2.场所精神与建筑现象学的关系现象学的创造者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1)。
该学说反对无休止的分析,推崇直觉与体验,强调经验性,不主张纯物质研究,特别承认意识的重要意义。
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意义进行阐述,指出作为主体的人与宇宙,是一种客观存在,且互相间存在各种联系的方式,从本质说,这就是场所方式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