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莫言作品有感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莫言在获奖诺贝文学奖之后,身装一身中装发表了获奖感言。
获奖要发表感言,对感言的感言更是一门艺术,一种学问,一种感悟。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莫言作品读后感5篇,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1诺贝尔奖情结,是国人内心深处的一个结。
公元2022年10月11日的历史,被莫言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天,国人百年梦圆——莫言,成为中国本土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本书向我们介绍了诺贝尔奖的前世今生,介绍了莫言获奖的前前后后,更介绍了在此过程中对诸多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作品的魅力在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载体,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其作品中引起读者感应的生疏化和原创性的东西特别多。
其作品的价值在于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风情,描写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有别于西方的人。
书中通过莫言成长的经受,探讨了子女教育问题。
以“药家鑫现象”为例,说明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了教育最终应当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联合国制定的标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
这对我们当家长的很有借鉴意义。
反思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呈现出的“八化”:浮躁化、肤浅化、速成化、多元化、个人化、穿越化、仿照化、去意识形态化。
书中更有对国人阅读现状的反思。
第九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2年我国人均阅读量仅为4.3本,而法国是20本,日本和以色列分别为40本和60本,瑞典是67本。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阅读的爱好,大量的休闲时间交给了手机、平板电脑嬉戏和看电影,这值得我们深思。
书的特点之一是段落太长,两三页、三四页甚至五六页的段落许多。
这样,对读者来说,脉络层次不是很轻松就能把握的。
书的编排体系致使许多内容多次重复。
这些,都使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很累。
总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富强进步,也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是中国文学在世界产生真正影响力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莫言作品读后感

莫言作品读后感莫言的作品,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充满了荒诞与真实,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我读的第一本莫言的书是《蛙》。
这本书围绕着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展开,以计划生育为背景,讲述了那个特殊时代下人性的挣扎、无奈和扭曲。
姑姑是个坚定的计划生育执行者,她曾经风风火火地到处抓超生的妇女,坚决不让她们多生孩子。
可是,到了后来,她的内心却充满了愧疚和痛苦,那些被她强制引产的妇女和未出世的孩子,成了她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
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一次,姑姑带着人去抓一个怀孕多月的妇女。
那妇女为了躲避抓捕,藏在了一个又脏又臭的地窖里。
姑姑他们找了好久才发现。
当他们把那妇女从地窖里拉出来的时候,那妇女一脸的惊恐和绝望,她紧紧地护着自己的肚子,嘴里不停地哀求着。
而姑姑却一脸的严肃和坚定,丝毫没有心软。
那一刻,我仿佛能看到那妇女眼中的泪水,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恐惧和无助。
这个场景让我心里特别难受,也让我对姑姑这个人物产生了复杂的情感。
还有《生死疲劳》,这本书更是让我惊叹不已。
西门闹经历了六道轮回,从驴、牛、猪、狗、猴再到最后转世为人,他以各种动物的视角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善恶。
尤其是当西门闹变成猪的时候,那一段描写真是太精彩了。
这头猪聪明伶俐,在猪群中称王称霸。
它带着其他猪到处捣乱,还会游泳,甚至和野猪交配生下了一群与众不同的小猪。
莫言把这头猪的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我感觉自己好像也跟着西门闹变成了猪,在那片田野里肆意奔跑、玩耍。
在阅读莫言作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让我完全沉浸其中。
他的描写非常细致,无论是人物的外貌、动作,还是环境的描写,都让人感觉仿佛就在眼前。
比如在《红高粱家族》中,他描写那片红高粱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这样的描写充满了力量,让人一下子就对这个地方有了强烈的印象。
莫言文章读后感(精选5篇)

莫言文章读后感(精选5篇)莫言*读后感【篇1】那是莫言的*一本极其富有悲惨色彩的史诗级小说—《丰乳肥臀》。
书中以上官鲁氏的,也是最小的儿子—上官金童作为第一视角,通过了“我”的所见所闻与所感,讲述了母亲一人带着八个女儿与“我”经历了抗日战争30年代至新世纪90年代的故事。
她们经历过战火硝烟,经历过寒冷,经历过挨饿,经历过危险等等。
尽管母亲用尽全力护儿女周全,但姐姐们却相继为了爱情,为了家庭,各自离去,留给母亲的只有苦难与痛苦。
最后,唯有“我”,独自跪在墓碑前,祭奠着姐姐们,也祭奠着一生劳累的母亲。
念着世间炎凉,感着世态沧桑。
原本的我可能和你们一样,都对于此书名感到很惊讶,感到很不可思议。
如此之露骨的书名竟是名作,还竟是莫言这是大作家写的。
不敢相信,真不敢相信,太不敢相信了!抱着这样一个有争议的观点,我迟迟都未敢翻开书。
直到后来一次偶然的老师推荐,我才忐忑地翻看……看完这本书以后的我早已纠正了先前的观点,反倒赞赏起这书名。
是啊,母亲,这一个朴素而又伟大的人物。
正是她们,用自己的肥臀将我们艰难地生下,用自己的丰乳无私地灌养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丰乳,肥臀,这两个词语中,包含着母亲的含辛茹苦,包含着母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包含着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奉献,更包含了那位朴素无私而伟大的人物—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从古至今,母亲一直是人们的热议话题,她们被古人用优美的诗篇赞美着,她们被前人用歌谣赞颂着。
她们用自己弱小的身板,为我们撑起了一个家,撑起了一片天,撑起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你是否注意到,不知从何时起,母亲的腰似乎有点驼了,母亲的头发似乎又掉的多了,母亲的头发似乎又长了一根银丝,母亲的脸似乎又添了一道皱纹,母亲的手上似乎又多了一个茧,母亲的眼睛似乎又比之前花了……妈妈,这个美丽的呼唤,包含着我们对她们的千万种情绪;妈妈,这个让你觉得很啰嗦但又不肯离开她们温暖怀抱的人;妈妈,这个为我们忙碌着,为我们操劳着,为我们拼命着,为我们不辞辛苦地干着的人。
读莫言小说红高粱有感

读莫言小说红高粱有感读莫言小说红高粱有感【篇1】读罢莫言的《红高粱》,脑子里便是那高粱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里,一片血红,无边无际。
红色是富有生命力的颜色。
《红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风格的一篇奇作。
小说以一块块的感觉画面组合而成,构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
从题材看,小说取材于作者家乡的抗日生活,写作目的也很明确。
在小说里,作者以家乡的红高粱作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觉记忆为笔锋,游犁般地描述着家乡的抗日生活画面。
无边无际的高梁地红成洋的血海,血海中,有着生命的野合,有着活剐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没,有英勇的伏击。
与以往的“抗日文学”不同,《红高粱》摒弃了种种思想框框的制约,抹去了单纯乐观的色调,把家乡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发展和充满血腥的历史过程中去。
之后有人惊叹地评价,《红高粱》把抗日题材“拖出了困海”。
不仅仅如此,《红高梁》还为我国当代的“战争文学”拓出了一条新路。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
莫言在写作《红高粱》时就痛感现代都市中人性的龌龊和生命力的萎缩,转而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
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这个生命主题会使我们想到西方近代以来的生命哲学,个性是尼采那种高蹈的生命意志。
在那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能够透过其所描述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
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那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莫言作品读后感6篇

莫言作品读后感6篇篇一:莫言作品读后感对于莫言这个作家,我也是从网上猜测他可能会得到诺贝尔奖才知道的,因为,我极少阅读,所以对作家也不感冒,但是,当在网上知道他只读过小学,之后就辍学在家务农,21岁当兵,慢慢地走上军旅与写作的生涯,就觉得很佩服、很好奇这么低学历的人是怎样会成为诺贝尔大奖得主呢?我好奇他的作品,想知道诺贝尔奖的作品与作者,因为作品脱销,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图书馆借。
目前为止,我只阅读过他的《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十三步》、《散文新编》、《小说的气味》。
我从他的自述中知道他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会去为某个阶级充当吹鼓手或是枪手。
他的作品的确是这样,这一点是最令我敬佩的,我想这也是他能获诺贝尔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他说,我的作品一直在写人,在我的笔下我都用一种同情的态度,站在人的立场上的一种写作,这可能是我能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
以上这些我从他的作品《天堂蒜薹之歌》中体会到了,它的创作背景是80年代,有个县政府被因为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农民放火烧砸而酿成了震惊全国得“蒜薹事件”,引起很大的轰动,促使他放下手头的创作,仅用了一个月就写出了义愤填膺的《天堂蒜薹之歌》。
我会陶醉于他妙语连珠精彩的、细致、细腻的和虚幻的描写,例如这段文字:“我站在池塘边倾听着唧唧虫鸣,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
突然,一阵湿漉漉的蛙鸣从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传来,月亮的光彩纷纷扬扬,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们的皮肤上。
仿佛高密东北的全体青蛙都集中在这个约有半亩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点点水面,只能看到层层叠叠地在月亮中蠕动鸣叫的青蛙和青蛙们腮边那些白色的气囊。
月亮河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在天安门集会,青蛙在池塘开会。
”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没想到的,随时可以在他的作品里出现。
当然,能启发、鼓励他用一种全新的感官去创作的,是美国福克纳老头,他是从福克纳作品的其中一句“我已经一点也不觉到铁门冷了,不过我还能闻到耀眼的冷的气味”。
莫言作品读后感大全

Nothing will be long in the future. In this world, people wave their hands and let the tea cool.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莫言作品读后感大全莫言作品读后感1《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
整个小说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赞美生命是该书的主题。
“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
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红高粱》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因此。
摆在读者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
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
《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书籍,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
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
在《红高粱》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
《红高粱》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在莫言的心里,爷爷(父辈)充满了让人着迷的男性的力与美。
爷爷是一个桥夫,但却胆敢为了奶奶,为了一段”情“去杀人;他本是个农民,却为反抗日寇而成为”余司令“。
奶奶本是一女子,却也感爱感恨,深明大义,具有男子汉的气魄。
就连当时年仅十多岁的父亲,也是一个敢拿起勃郎宁就射的小英雄。
这就是神秘的高粱地生活过的人们,他们代表着一种健康的精神--而那片”高密辉煌“”凄凉可人“”爱情激荡“的红高粱,就是莫言要寻找的故乡,要寻找的精神家园吧。
莫名其妙的有很多感触,却不知道来自哪里,因为触目惊心的赤裸的战争描写,还是离我遥远却感觉似曾相识的高密乡的味道。
读莫言作品有感范文

读莫言作品有感范文莫言作品读后感1早该写点关于莫言先生的文字了。
今天看了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时的演讲,非常感动。
作为一个山东人,我为有这么一位山东老乡感到自豪。
他淳朴,耿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地感染了我。
在我工作之余,我抽时间读完了莫言先生的《红高粱》。
这本书总共只有九章,很容易读。
读完它,也就花了几个小时。
但读完它后思考的时间,却是翻倍的。
三条主线入手,从母亲,从父亲,从外角的抗日。
三条主线相互交织,紧密的衔接。
半自传性质的小说,以我的父亲的视角入手,让高密,这个人们几乎不为关注的小城,在那个特殊的抗日年代,充满了人文关怀。
亲情、友情、忠诚、爱国,没有一个字不点缀这些主题。
小说中两处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第一是他家的随从陈大爷,在被鬼子活捉后,生生的给活剐了。
莫言先生的描写,让我在读此处时,着实吓了一跳,因为他把这种活剐描写的栩栩如生,让我看了之后,都感到隐隐作痛。
我从来未想过,一个从相对保守的山东走出来的乡土作家,会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如此深刻的洞察力。
那个屠夫从耳朵下刀,再割陈大爷的生殖器,一刀一刀,刻满了对日本人的仇恨,也刻痛了国人脆弱的心灵。
读到此处,我很纠结。
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莫言先生有如此深刻的洞察。
莫言先生面向和善,带着山东人质朴的特质,尽管他在演讲中说,小时候很多人都笑话他长得难看,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面善心善的人。
然而,他没有极力的赞颂爱国主义,也没有刻画出一个轰轰烈烈的场景。
相反,他走了另一个极端,他用了最为残忍的方式,让我们记得了一段最不能忘记的历史与仇恨。
这在文坛中,着实罕见。
第二个难忘的地方,是结尾。
莫言的爷爷在桥头目睹了送饭来的奶奶被日本人杀害,爷爷拼了自己的性命,干掉了日本鬼子。
结尾,一场胜仗的奖励是一袋子大米和一关机关枪。
结尾的那一幕,奶奶死了,奶奶带来的炊饼撒了一地。
仗打完了,爷爷跟爸爸坐在桥头,捡起了炊饼,默默地吃着。
我看到此,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莫言作品读后感范文

以前只是在网上看到人们怎么评论莫言,怎么猜测他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看完他的小说之后,不由得很佩服他,能把人类的天性描述的如此的现实,完全的把人性中必须改变的地方赤裸裸地展现在了人的眼前。想起他说过的一段话:
讲故事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长大以后变成讲故事的人。但是讲故事变成一种职业以后,目的就不仅仅是愉悦他人,而是用自己的故事来表达对人生社会的种种看法,用故事来歌颂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恶丑。所以讲故事是件很严谨的事情。故事里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最好的故事是让每个读者在故事里都能看到他自己。所以我要向这个方向努力。
总之,这是一部很沉重的小说,每往前一步,似乎都带着沉重的脚镣前进,社会在进步,人性的道德底线却没有跟着发展。
篇二:莫言作品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莫言作品有感
对于莫言这个作家,我也是从网上猜测他可能会得到诺贝尔奖才知道的,因为,我极少阅读,所以对作家也不感冒,但是,当在网上知道他只读过小学,之后就辍学在家务农,21岁当兵,慢慢地走上军旅与写作的生涯,就觉得很佩服、很好奇这么低学历的人是怎样会成为诺贝尔大奖得主呢?我好奇他的作品,想知道诺贝尔奖的作品与作者,因为作品脱销,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图书馆借。
目前为止,我只阅读过他的《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十三步》、《散文新编》、《小说的气味》。
我从他的自述中知道他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会去为某个阶级充当吹鼓手或是枪手。
他的作品的确是这样,这一点是最令我敬佩的,我想这也是他能获诺贝尔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他说,我的作品一直在写人,在我的笔下我都用一种同情的态度,站在人的立场上的一种写作,这可能是我能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
以上这些我从他的作品《天堂蒜薹之歌》中体会到了,它的创作背景是80年代,有个县政府被因为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农民放火烧砸而酿成了震惊全国得“蒜薹事件”,引起很大的轰动,促使他放下手头的创作,仅用了一个月就写出了义愤填膺的《天堂蒜薹之歌》。
我会陶醉于他妙语连珠精彩的、细致、细腻的和虚幻的描写,例如这段文字:“我站在池塘边倾听着唧唧虫鸣,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
突然,一阵湿漉漉的蛙鸣从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传来,月亮的光彩纷纷扬扬,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
们的皮肤上。
仿佛高密东北的全体青蛙都集中在这个约有半亩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点点水面,只能看到层层叠叠地在月亮中蠕动鸣叫的青蛙和青蛙们腮边那些白色的气囊。
月亮河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在天安门集会,青蛙在池塘开会。
”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没想到的,随时可以在他的作品里出现。
当然,能启发、鼓励他用一种全新的感官去创作的,是美国福克纳老头,他是从福克纳作品的其中一句“我已经一点也不觉到铁门冷了,不过我还能闻到耀眼的冷的气味”。
这句话他感到“冷不丁有了气味而且还耀眼”,一种对世界的奇妙感觉方式诞生了,从此他开始大胆的打破常规的描写,开始他奇思妙想的创作王国。
他是一个最高产的作家,平均一年一本新作。
《红高粱》共五部,第一部只用了一个星期完成。
《天堂蒜薹之歌》只用了一个月就完成,但是他的《丰乳肥臀》,却是腹稿十年不知如何写起,却因为一次在地铁口看到一位瘦弱的母亲为双胞胎哺乳时,泪流满面而有了灵感,灵感如潮喷涌而出,只用了90天左右就完成了整部的创作。
这是一本最精彩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作品,还差点为此而被所谓的当代作家逼得锒铛入狱。
其实《丰乳肥臀》我还没有机会阅读,为什么我会知道呢?因为,很幸运。
我阅读了他的《散文新编》我从他的这本书了解了一些有关他的童年、他的成长、创作、还有作品等等,他的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窗口,我一个从不阅读的人知道有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卡夫卡的《变形记》、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
的顿河》、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香水》等等,还有更多的内地名作家、名作品。
看到他的介绍,我为我的孤陋、浅薄而感到自卑!但是却又觉得我是幸运的。
所以,我认为要阅读可以先阅读他的《小说的气味》或者《散文新编》,这两本书只换了几篇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