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枯河》读后感

合集下载

解读莫言作品《枯河》

解读莫言作品《枯河》

解读莫言作品《枯河》解读莫言作品《枯河》莫言在小说《枯河》中,多次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主要体现在哪里呢?莫言的小说《枯河》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和“时空交叉”的独特叙事结构,许多独特的意象值得我们思索和探究,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莫言作品的创作特色和深刻的精神内涵。

本文将围绕“屁股”、“小狗”、“月亮”这些意象进行挖掘和探讨。

一、象征手法的运用:莫言在小说《枯河》中运用了很多象征的手法,其中小虎的屁股和那只小狗就是两组象征,它们分别象征了小虎的脸和小虎本人。

(一)屁股与脸中国人自古对屁股都有着独特的敬重。

封建时代犯了法,通常都会被打杀威棒,最先遭罪的就是屁股。

小孩子不听大人的话,也常常会被大人恐吓着要打齐屁股。

成年人的屁股被碰了,就会觉得颜面扫地。

中国人秉承着“打人不打脸”的原则行事,遭罪的总是屁股。

因此屁股和脸几乎有着相同等的地位,所区别的是:脸是同人打交道的,而屁股是不能示人的。

在文中,故事刚刚开始的时候小虎爬上了高高的白杨树,而高高的白杨树遮天蔽日恰恰象征的是村支书家的权势,而此刻他正凌驾于那棵白杨树之上,心里因此泛起的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房屋们都在他的屁股底下,他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在他撞坏了小珍闯了祸后,遭罪的是屁股。

哥哥对着他的屁股就是狠狠的一脚,父亲用绳子抽打着他的屁股。

打屁股就是打脸,打屁股是为了让他有羞愧和后悔之意。

(二) 狗与人一条小狗在满是尘土的.街上走着,它没有打扰谁的生活,却被突如其来的横祸改变了那弱小的生命的命运。

那绿色的汽车就那样奔驰着呼啸而过。

伴着灰尘的小三和碾压的剧痛,小狗就那样被碾压出了肠子。

它没有一声哀嚎,也没有一声呜咽。

它就那样“心平气和”却又无可奈何地走着,仿佛世界与它无关。

它只是个过客般渐行渐远渐无;当小虎撞到了小珍后,他被村支书狠狠地踢翻在空中,这时,他又想起了那只小狗他恍然觉得自己就是那只小狗了。

他觉得自己的肠子也如同那只小狗的肠子被拖了出来;后来,当他走出小媳妇的家时,他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又依稀地想起了那条被碾压出了肠子的小狗。

莫言《枯河》原文及读后感

莫言《枯河》原文及读后感

莫言《枯河》原文及读后感第一篇:莫言《枯河》原文及读后感【莫言《枯河》原文】一轮巨大的水淋淋的鲜红月亮从村庄东边暮色苍茫的原野上升起来时,村子里弥漫的烟雾愈加厚重,并且似乎都染上了月亮的那种凄艳的红色。

这时太阳刚刚落下来,地平线上还残留着一大道长长的紧云。

几颗瘦小的星斗在日月之间暂时地放出苍白的光芒。

村子里朦胧着一种神秘的气氛,狗不叫,猫不叫,鹅鸭全是哑巴。

月亮升着,太阳落着,星光熄灭着的时候,一个孩子从一扇半掩的柴门中钻出来,一钻出柴门,他立刻化成一个幽灵般的灰影子,轻轻地飘浮起来。

他沿着村后的河堤舒缓地飘动着,河堤下枯萎的蓑草和焦黄的杨柳落叶喘息般地响着。

他走得很慢,在枯草折腰枯叶破裂的细微声响中,一跳一跳地上了河堤。

在河堤上,他蹲下来,笼罩着他的阴影比他的形体大得多。

直到明天早晨他像只青蛙一样蜷伏在河底的红薯蔓中长眠不醒时,村里的人们围成团看着他,多数人不知道他的岁数,少数人知道他的名字。

而那时,他的父母全都目光呆滞,犹如鱼类的眼睛,无法准确地回答乡亲们提出的关于孩子的问题。

他是个黑黑瘦瘦,嘴巴很大,鼻梁短促,目光弹性丰富的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生病的男孩子。

他攀树的技能高超。

明天早晨,他要用屁股迎着初升的太阳,脸深深地埋在乌黑的瓜秧里。

一群百姓面如荒凉的沙漠,看着他的比身体其他部位的颜色略微浅一些的屁股。

这个屁股上布满伤痕,也布满阳光,百姓们看着它,好像看着一张明媚的面孔,好像看着我自己。

他蹲在河堤上,把双手夹在两个腿弯子里,下巴放在尖削的膝盖上。

他感到自己的心像只水耗子一样在身体内哧溜哧溜地跑着,有时在喉咙里,有时在肚子里,有时又跑到四肢上去,体内仿佛有四通八达的鼠洞,像耗子一样的心脏,可以随便又轻松地滑动。

月亮持续上升,依然水淋淋的,村庄里向外膨胀着非烟非雾的气体,气体一直上升,把所有的房屋罩进下边,村中央那棵高大的白杨树把顶梢插进迷蒙的气体里,挺拔的树干如同伞柄,气体如伞如笠,也如华盖如毒蘑菇。

魔幻:一种“现实”的存在---以莫言小说《枯河》为例简评其魔幻现

魔幻:一种“现实”的存在---以莫言小说《枯河》为例简评其魔幻现

28魔幻:一种“现实”的存在——以莫言小说《枯河》为例简评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文/朱法凯 李小娟摘要:莫言小说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偏废于任何一种,都必定是对莫言小说整体性的割裂。

而要避免这种割裂,最好的方法是用“存在主义”的理论视角,观察莫言。

莫言的一篇短篇小说《枯河》体现了其“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

“魔幻”是莫言小说的外衣,其与“现实”是一体的存在。

“现实”是一种作者基事件选择,组成的事实,并以此构成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认知,是一种带有特性的“历史性”的现实。

这种现实具有不可分割的存在特性。

而这种存特性,是依靠语言来进行自我呈现的,它能够变形日常语言,能够激活人的存在体验,所以,其具有一种魔幻的性质。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枯河》;存在主义近来对莫言小说的研究有三种趋向,一种注重其小说的“魔幻”风格,一种偏重其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还有一种关注其小说的“历史性”问题。

这三种研究趋向,都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能使人对莫言其人其书,有一些了解。

但是笔者以为,莫言小说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偏废于任何一种,都必定是对莫言小说整体性的割裂。

而要避免这种割裂,最好的方法是用“存在主义”的理论视角,观察莫言。

故此,笔者将以莫言的一篇短篇小说《枯河》为例证,对其“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进行再评述。

笔者以为“魔幻”是莫言小说的外衣,其与“现实”是一体的存在。

其存在特性,是依靠语言来进行自我呈现的,它能够变形日常语言,能够激活人的存在体验,所以,其具有一种魔幻的性质。

所以,对于莫言的小说来说,魔幻即现实,现实即魔幻。

一、存在主义是研究莫言小说的适当工具笔者以为,研究莫言小说,存在主义的理论,是适用的工具。

这有两点理由:第一,莫言写小说,曾经雄心勃勃地要建立一个“文学共和国”。

这在一般的人看来,多少有一种狂妄和自负在里面。

但是,实际上,任何好的文学作品,好的作家,都会有自己的一片“文学王国”。

这片地域完全属于作者,是他们“自己的园地”[1]。

枯河观后感

枯河观后感

枯河观后感《枯河》观后感看了《枯河》这篇文章或者电影后,真是心里五味杂陈。

刚接触这个作品的时候,我就感觉有一种压抑的氛围扑面而来。

故事的背景像是一片乌蒙蒙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对枯河的描写,它可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环境设置。

看到对枯河那干涸、毫无生机的描述,我就想到现实中那些被破坏、被荒废的地方,似乎有一种隐喻在里面,象征着主人公或者某些群体的命运,被抽空了活力,只剩下死寂。

然后就是主角,当他遭受那些不公平的待遇时,那个场景让我特别揪心。

他被无端指责,成为别人发泄的对象,他那弱小又无助的样子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弱小者的缩影。

在强大的力量面前,他们只能默默忍受,没有反抗的资本。

看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仿佛就站在主角旁边,想伸出手帮他一把,却又无能为力。

就像是看到小朋友在学校被欺负,弱小的孩子只能红着眼圈承受。

还有主角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

家人本应该是最亲近、最能给予温暖的所在,但在这个故事里却有着别样的复杂情感。

主角被家人对待的场景让我很不能理解,当时我就在想怎么能这样呢?家人难道不应该是互相保护、互相关爱的吗?可在这个故事里却完全脱离了我常规的认知,这特别让我震撼,让我对很多事情有了新的思考,也许在某些特殊的环境或者情况下,人性是会变得扭曲的吧。

看完后我明白了文学或者电影作品是可以像一把手术刀一样去剖析人性的。

《枯河》将这种在特定环境下的人性之恶、人之无奈、人之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些藏在人内心深处的黑暗、那些被现实压迫的灵魂,都被一一推向台前。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平时可能忽略或者不愿意正视的东西。

枯河莫言读后感

枯河莫言读后感

枯河莫言读后感
这故事里的小主人公,真叫人揪心。

他就像一只小蚂蚁,被那些莫名其妙的大人世界的规矩和暴力,给揉搓得不成样子。

你看啊,他本来就是个孩子,调皮捣蛋那是孩子的天性,可就因为一些在咱们现在看来根本不是事儿的事儿,被整得那么惨。

那孩子受的苦啊,就像那枯河一样干涸而绝望。

莫言写得可真够狠的,把那些暴力、冷漠的场景描写得活灵活现。

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那个小村庄里,看着那些大人丑恶的嘴脸,还有那孩子惊恐的眼神。

那些大人,打着所谓的正义的旗号,其实就是在发泄自己内心的恶。

我就想啊,这个世界有时候真的很奇怪,大人们总是要求孩子懂事听话,可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他们又何曾真正关心过呢?这故事里的孩子,就像一个被抛弃的小物件,被伤害得遍体鳞伤。

而且啊,这枯河也像是一种象征。

它干涸了,就像孩子心中的希望和生命力被一点点榨干。

这村子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冷漠无情,没有一点生机。

莫言的文字就像一把手术刀,把那个时代的人性中的黑暗面给解剖得清清楚楚。

我读的时候,一会儿愤怒,一会儿又特别难受。

愤怒那些大人的残忍,难受那孩子的无助。

这篇小说啊,让我深深觉得,咱们可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发生,得好好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的世界充满爱和温暖,可别再像那枯河一样,只剩下干枯和绝望了。

枯河莫言读后感

枯河莫言读后感

枯河莫言读后感
这故事里的小主人公,那孩子可太惨了。

他就像一颗被命运随意踢来踢去的小石子。

你看啊,他本来就生活在一个不怎么让人开心的环境里,周围的大人呢,感觉都不怎么把他当回事儿,除了呵斥就是打骂。

这孩子就像个小影子,在那个村子里无声无息地飘着。

然后他不小心惹了那点事儿,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

他被各种人折磨,那些人就像一群失去理智的野兽,对着一个弱小的孩子下狠手。

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心里就像堵了一块大石头,又气又难受。

气那些大人的残忍和愚昧,难受这孩子的无助和绝望。

那个枯河,感觉就像这个孩子的命运写照。

干涸、毫无生机,就像他那被揉碎了的希望。

莫言写得太真实了,让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可怜的孩子在枯河边瑟瑟发抖的样子,能听到他那压抑的哭声。

这故事里的画面感特别强,就像一场黑白的老电影在我眼前放映,每一个画面都带着一种刺痛人心的力量。

我就在想,这孩子的遭遇其实也反映了很多东西呢。

比如说人性中的恶,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就会像野草一样疯长。

那些大人可能平时也没觉得自己有多坏,但是在那种集体的愤怒或者说麻木中,就变成了伤害孩子的凶手。

而且从这个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弱小者在这个世界上的悲哀。

没有力量去反抗,只能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枯河莫言读后感

枯河莫言读后感

枯河莫言读后感
这故事里的小主人公,真是可怜得让人心疼。

他就像一只被全世界追着打的小老鼠,没处躲没处藏的。

在那个小村庄里,他是那么的弱小,却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东西。

他被冤枉,被欺负,那些大人就像一群不讲理的大怪兽,不分青红皂白就对他发威。

特别是那个村支书,感觉就像个土皇帝,他的孩子犯错,却让这个无辜的小男孩成了替罪羊。

这就好比你在路上走着,突然有人扔了个香蕉皮,你没注意踩上去摔了一跤,结果扔香蕉皮的人不但不道歉,还指着你骂,这多憋屈啊!
小主人公对那个女孩的感情也很特别。

那是一种很纯真的喜欢,就像一颗刚发芽的小嫩苗,可是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这颗小嫩苗根本就没有长大的机会。

他被打之后,满心的委屈和绝望,而周围的人没有一个能理解他,他就像被丢进了黑暗的深渊,只能自己一个人挣扎。

还有那枯河,就像这个故事的背景板一样。

枯河的干涸其实就象征着这个小男孩内心希望的消逝。

一开始,枯河也许还有点生机,就像小男孩还有点对生活的期待,可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河枯了,小男孩的心也死了。

这就好比你看着自己最喜欢的小宠物,一点点变得没精打采,最后死去,那种无力感是一样的。

莫言写这个故事啊,就像拿着一把手术刀,把人性中的丑恶、冷漠和愚昧给一点一点地解剖出来给我们看。

我们看到了那个小村庄里的人,表面上好像都很正常,可是在对待这个小男孩的时候,却暴露出了那么多的阴暗面。

这让我想到,在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随随便便就对别人下判断,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些人一样,只因为别人弱小就去欺负人家。

论莫言《枯河》的变异性

论莫言《枯河》的变异性

第33卷第2期2017年4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3 No.2Apr.2017论莫言《枯河》的变异性王佳欢(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〇〇〇1)摘要:莫言的短篇小说篇幅虽然不长,却有着丰富的内涵。

他早期创作的《枯河》,就是一篇向度深、广度泛的短 篇小说。

《枯河》中,莫言显露出他陌生化叙事的特点,以语言、感官、心理、结构的变异为突破点,对乡村 权势和奴性的压抑进行了一次“向死而生”的反抗。

关键词:莫言;《枯河》;变异性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M44( 2017) 02—0151—03莫言是我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他凭借200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蛙》,获得了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他祖籍山东高密,他的作品中也处处充斥家乡的生活气息,正如鲁迅拥有鲁镇,沈从文拥有湘西一样,莫言拥有的是高密。

他擅长创作长篇小说,“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的尊严……没有二十万字以上的篇幅,长篇小说就缺少应有的威严……”但同时他也并不否认短篇小说的威力,“我当然知道许多篇幅不长的小说其力量和价值都胜过某些臃肿的长篇,我当然也知道许多篇幅不长的小说已经成为经典……”m莫言早期创作的《枯河》就是这种篇幅不长,力量和价值却极大的短篇小说。

《枯河》是莫言以儿童视角表现社会人生的短篇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小虎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孩子,经常受到嘲弄和打骂,在村支书女儿小珍的怂恿下,小虎爬上村里最高的一棵白杨树为她折树枝,就在树枝快折断的时候,小虎连同树枝一起从树上摔了下来,正好砸到在树下等待的小珍身上。

小珍的昏死导致了小虎的悲剧,他受到村支书、父母及哥哥等人的轮番毒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作品《枯河》读后感
莫言作品《枯河》读后感——现实与理想并不对等,曾经的真理瞬间就可以演化为童话,曾经的坚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变换为笑谈,而这种演化与变换过程中所能体会的感受与小虎的痛苦又有何异?简而言之,《枯河》唤起了人久违的思考。

在我一口气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有种恐怖的心情浮上心头,我被文中表现的恐怖压抑的环境描写深深震撼。

这不是一篇恐怖小说,更不是鬼故事,不需等待一个夜深人静的孤独的夜,不需要寻找一间空寂无声的小屋,即使身处闹市,当你手捧着它一口气读完后,我相信你的心情也一定会变的压抑无比。

实际上,让人为之动容的不是动人惊险的情节,而是充满着主观色彩的环境描写,在莫言的笔下,人物已经不再是人物,人物到更像是一处景,一种符号,一点色彩。

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并未读懂故事情节,虽然现在看起来情节很简单,但当时却是没有意识到文章脉络,但我相信,这正是作者首先要传达的信息。

现在不妨介绍一下故事情节:
小虎和小珍子在一块玩儿,小珍子让小虎上树,小虎不情愿的上去了,但是越上越高,最终压断了树枝,小虎从树上到了下来,却砸晕了等在下面的小珍子。

小镇子的爸爸是村支部书记,小户的父亲是农民,这事儿一出,小虎的爸爸把小虎打死了。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这无疑是一个悲剧。

然而,故事的背景并不简单,那是一个极左的时代,小虎家成分是中农,可以说他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掌权者手中,而出支部书记就是掌权者。

书记的女儿死了,小虎的哥哥当兵的梦想化为了泡影,小虎被打死也就可以成为一种必然。

在那样一个背景下,这是一种悲剧的必然,也是一种必然的悲剧。

显然,这是一篇时代感很强的文章
文章作于1985年3月,一个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正在觉醒。

时至今日,但我们离开那个极左的时代近30年之际,在我们这些在80年代末出生的孩子——一个个刚满18岁的孩子看起来,文章中透露出的悲凉,冷寂,以及人性的冷漠仍然给我以深深地触动。

换句话说,即使将灰色的背景去掉,我依然能够体会出孩子悲惨的命运。

很显然,仅仅读完故事梗概的人之多为小虎的命运慨叹,至至多就是为那样一个时代惊异抑或慨叹,这样一个离我们(心理上)较远的故事绝不会让人发自内心的触动,这样一个充其量“有历史借鉴意义”的小故事,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生长在现在这个时代,又何必因那样一段故事那样一段灰暗的历史去黯然神伤呢?真能神伤的人可能不多,但我要说的是:谁又能说看到一轮巨大的水淋淋的月亮是不感到惊奇?谁又能说在一个狗不叫,猫不叫,鹅鸭全是哑巴的村子里不感到惊异?谁又能说看到一只被汽车碾出了肠子却一声不吭的小狗蹒跚在街上心平气和的走着不感到痛苦?谁又能说耳边传来一个孩子忍受着皮鞭的“改造”,口中骂着“臭狗屎”的呼号而无动于衷呢?至少我不能!
冷眼相看那个灰色的时代,概括一下关键词是什么?压力,武断,无理,压抑,无奈..........你可以举出很多,但是脱去“文革”的外衣,即使换到现在,当然政治上有了长足进步,而政治之外呢?谁又能说自己没有承受过压力,没有体会过压抑,即使真的存在这样的人,也必然存在不是这样的人吧!世界并不总是美丽,现实与理想并不对等,曾经的真理瞬间就可以演化为童话,曾经的坚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变换为笑谈,而这种演化与变换过程中所能体会的感受与小虎的痛苦又有何异?简而言之,《枯河》唤起了人久违的思考。

历史不总是惊人的相似,相似的是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