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五言古诗100首之送朱大入秦【唐】孟浩然
10、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送朱大①入秦②
唐·孟浩然
游人③五陵④去,宝剑值千金⑤。
分手脱⑥相赠,平生一片心。
注释:
①朱大:孟浩然的好友。
②秦:指长安:
③游人:游子或旅客,此指的是朱大。
④五陵:地点在长安,唐朝的时候是贵族聚居的地方。
⑤值千金:形容剑之名贵。
值:价值。
⑥脱:解下。
古诗今读:
朱大你要到长安去,我有宝剑可值千金。
现在我就把这宝剑解下来送给你,以表示我今生对你的友情。
赏析:
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强调其
浪游者的身份。
“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
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
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
京华之地,
是游侠云集之处。
“宝剑值千金”,惜别赠
别乃知之所为这句诗本为曹植《名都篇》诗
句,这里信手拈来,不仅强调宝剑本身的价
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
这样的赠品,
将是无比珍贵,不可等闲视之。
诗中写赠剑,
有一个谁赠谁受的问题。
从诗题看,本可顺
理成章地理解为作者送朱大以剑。
而从“宝剑”句紧接“游人”言之,似乎还可理解为朱大临行对作者留赠以剑。
在送别时,虽然只能发生其中一种情况;但入诗时,诗人的著意唯在赠剑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
这反而耐人寻想。
孟浩然古诗《送朱大入秦》赏析

孟浩然古诗《送朱大入秦》赏析《送朱大入秦》这是一首送别诗,朱大名去非。
它表现了双方平素的仗义相期,令人咀嚼,转觉其味深长。
浩然性格中也有豪放的一面。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孟浩然古诗《送朱大入秦》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送朱大⑴入秦⑵游人⑶五陵⑷去,宝剑值千金⑸。
分手脱⑹相赠,平生一片心。
【注释】⑴朱大:孟浩然的好友。
⑵秦:指长安:⑶游人:游子或旅客,此诗指的是朱大。
⑷五陵:地点在长安,唐朝的时候是贵族聚居的地方。
⑸值千金:形容剑之名贵。
值:价值。
⑹脱:解下。
【白话译文】朱大你要到长安去,我有宝剑可值千金,现在我就把这宝剑解下来送给你,以表示我今生对你的友情。
【创作背景】孟浩然曾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至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
这首诗当作于游人五陵去。
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
【赏析】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强调其浪游者的身份。
“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
京华之地,是游侠云集之处。
“宝剑值千金”,惜别赠别乃知之所为这句诗本为曹植《名都篇》诗句,这里信手拈来,不仅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
这样的赠品,将是无比珍贵,不可等闲视之。
诗中写赠剑,有一个谁赠谁受的问题。
从诗题看,本可顺理成章地理解为作者送朱大以剑。
而从“宝剑”句紧接“游人”言之,似乎还可理解为朱大临行对作者留赠以剑。
在送别时,虽然只能发生其中一种情况;但入诗时,诗人的著意唯在赠剑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
这反而耐人寻想。
千金之剑,分手脱赠,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风。
不禁令人联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许剑”。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受封延陵的吴国公子“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孟浩然诗词大全100首

孟浩然诗词大全100首1.《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5.《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6.《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7.《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8.《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9.《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0.《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1.《题大禹寺义公禅房》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12.《渡浙江问舟中人》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13.《送朱大入秦》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14.《初春汉中漾舟》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15.《他乡七夕》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送别诗《送朱大入秦》原文译文及赏析

送别诗《送朱大入秦》原文译文及赏析《送朱大入秦》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写解下千金剑赠朱大,既衬托了朱大的豪侠性格和对朱大的期望,也把自己平生创建功业的壮志豪情寄托其中。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送朱大入秦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送朱大入秦》原文唐代:孟浩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送朱大入秦》译文及注释译文朱大你要到长安去,我有宝剑可值千金。
现在我就把这宝剑解下来送给你,以表示我今生对你的友情。
注释⑴朱大:孟浩然的好友。
⑵秦:指长安:⑶游人:游子或旅客,此诗指的是朱大。
《送朱大入秦》赏析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强调其浪游者的身份。
“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
京华之地,是游侠云集之处。
“宝剑值千金”,惜别赠别乃知之所为这句诗本为曹植《名都篇》诗句,这里信手拈来,不仅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
这样的赠品,将是无比珍贵,不可等闲视之。
诗中写赠剑,有一个谁赠谁受的问题。
从诗题看,本可顺理成章地理解为作者送朱大以剑。
而从“宝剑”句紧接“游人”言之,似乎还可理解为朱大临行对作者留赠以剑。
在送别时,虽然只能发生其中一种情况;但入诗时,诗人的著意唯在赠剑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
这反而耐人寻想。
千金之剑,分手脱赠,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风。
不禁令人联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许剑”。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受封延陵的吴国公子“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季札挂剑,其节义之心固然可敬,但毕竟已成一种遗憾。
“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
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似是赠剑时的赠言,又似赠剑本身的含义——即不赠言的赠言。
只说“一片心”而不说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浑。
却更能激发人海阔天空的联想。
送朱大入秦的诗词鉴赏

送朱大入秦的诗词鉴赏《送朱大入秦》原文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送朱大入秦》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朱大名去非。
首句中的“游人”,强调其浪游者的身份。
“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
京华之地,是游侠云集之处。
“宝剑值千金”,惜别赠别乃知之所为这句诗本为曹植《名都篇》诗句,这里信手拈来,不仅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
这样的赠品,将是何等珍贵,岂可等闲视之!诗中写赠剑,有一个谁赠谁受的问题。
从诗题看,本可顺理成章地理解为作者送朱大以剑。
而从“宝剑”句紧接“游人”言之,似乎还可理解为朱大临行对作者留赠以剑。
在送别时,虽然只能发生其中一种情况;但入诗时,诗人的著意唯在赠剑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
这反而耐人寻想。
千金之剑,分手脱赠,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风。
不禁令人联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许剑”。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受封延陵的’吴国公子“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季札挂剑,其节义之心固然可敬,但毕竟已成一种遗憾。
“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
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似是赠剑时的赠言,又似赠剑本身的含义——即不赠言的赠言。
只说“一片心”而不说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浑。
却更能激发人海阔天空的联想。
那或是一片仗义之心,或是一片报国热情,..。
总而言之,它表现了双方平素的仗义相期,令人咀嚼,转觉其味深长。
浩然性格中也有豪放的一面。
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他“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
”那么,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送朱大入秦》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
经典必读:五言绝句100首

经典必读:五言绝句100首1.《春夜喜雨》唐朝-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春晓》唐朝-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所见》清朝-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静夜思》唐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登鹳雀楼》唐朝-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相思》唐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7.《马诗》唐朝-李贺马诗(一)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马诗(二)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马诗(三)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8.《画》唐朝-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9.《咏鹅》唐朝-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0.《悯农二首》唐朝-李绅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1.《赋得古原草送别》唐朝-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2.《江雪》唐朝-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3.《鸟鸣涧》唐朝-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4.《竹里馆》唐朝-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5.《独坐敬亭山》唐朝-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6.《寻隐者不遇》唐朝-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7.《鹿柴》唐朝-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8.《渡汉江》唐朝-李频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送朱大入秦诗词

送朱大入秦诗词送朱大入秦诗词1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译文翻译朱大你要到长安去,我有宝剑可值千金。
现在我就把这宝剑解下来送给你,以表示我今生对你的友情。
注释解释秦:指长安:游人:游子或旅客,此诗指的是朱大。
五陵:地点在长安,唐朝的时候是贵族聚居的地方。
值千金:形容剑之名贵。
值:价值。
脱:解下。
创作背景孟浩然曾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至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
这首诗当作于游人五陵去。
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
诗文赏析送朱大入秦诗词2《送朱大入秦》原文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送朱大入秦》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朱大名去非。
首句中的“游人”,强调其浪游者的身份。
“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
京华之地,是游侠云集之处。
“宝剑值千金”,惜别赠别乃知之所为这句诗本为曹植《名都篇》诗句,这里信手拈来,不仅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
这样的赠品,将是何等珍贵,岂可等闲视之!诗中写赠剑,有一个谁赠谁受的问题。
从诗题看,本可顺理成章地理解为作者送朱大以剑。
而从“宝剑”句紧接“游人”言之,似乎还可理解为朱大临行对作者留赠以剑。
在送别时,虽然只能发生其中一种情况;但入诗时,诗人的著意唯在赠剑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
这反而耐人寻想。
千金之剑,分手脱赠,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风。
不禁令人联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许剑”。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受封延陵的吴国公子“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季札挂剑,其节义之心固然可敬,但毕竟已成一种遗憾。
“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文化语码之“赠剑”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文化语码之“赠剑”文/秋刀鱼俗话说“红粉赠佳人,宝剑赠英雄。
”把宝剑赠给英雄,自然是让他去建功立业。
殊不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赠剑是表达朋友间深厚情谊的一种特殊方式。
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一首与赠剑有关的古诗,并借此一探古代朋友间赠剑的秘密。
其诗曰:送朱大入秦【唐】孟浩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朱大,名叫朱去非,“大”是说他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是诗人孟浩然的朋友。
“五陵”原指五座帝王的陵墓,即西汉时高祖刘邦的长陵、惠帝刘盈的安陵、景帝刘启的阳陵、武帝刘彻的茂陵、昭帝刘弗陵的平陵。
因为它们都在长安附近,所以古人常用“五陵”代指当时的首都长安。
比如杜甫就自称“五陵野老”。
朱大要到长安去,朋友孟浩然为他送行,并把价值千金的宝剑解下来送给他。
这可真是“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中的“脱”字,虽然只是解下的意思,但是我们从这个字中,却可以体会到诗人在解下价值千金的佩剑时那种毫不迟疑的果决。
由此也可见出两人的情意之深。
在中国文化中,将自己佩带的宝剑赠人,还有其特殊意义。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途径徐国,北上出使晋国。
接待季札时,徐国国君看上了他腰间佩带的宝剑,但是却不好意思夺人所爱。
出使大国必须佩带宝剑,这是应有的礼节,所以季札也没有吱声。
可是,等出使完毕,季札返回途中再次经过徐国时,徐君已经去世。
于是,他就来到徐君墓前,解下腰间的宝剑,挂在墓旁的树上。
他的随从疑惑地问道:“您的宝剑是吴国的国宝,而且徐君已经作古,您这样随意地将宝剑赠给一个去世的人,不太合适吧?”不料,季札却答道:“此刻,不是我把宝剑赠给他,而是把他的宝剑还给他。
当初,我看见他喜欢这口宝剑,就在心里把宝剑赠给了他。
如今,他虽已去世,可是我怎能欺心呢?”说罢,挂剑而去。
从此,徐国便流传一曲《徐人歌》:“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孟浩然送给朱大的那口宝剑虽然未必价值千金,但是它的能代表诗人的“平生一片心”则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