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协议(RIP,OSPF和BGP)
常用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的评价3篇

常用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的评价3篇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常用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的评价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网络通信中,路由协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决定了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
常用的动态路由协议包括RIP、OSPF、EIGRP和BGP等,它们在网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些动态路由协议的安全性也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对常用动态路由协议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1.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RIP是最早的动态路由协议之一,它采用跳数作为路由选择的标准,但其安全性很差。
RIP协议中的信息是明文传输的,容易受到窃听和篡改攻击。
此外,RIP协议没有机制来验证路由更新的真实性,因此容易受到路由劫持攻击。
针对RIP协议的安全问题,可以采取加密通信、认证机制等方式来提高其安全性。
2.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OSPF是一种动态路由协议,它通过计算最短路径来选择最优路由。
相比于RIP协议,OSPF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OSPF协议中的路由更新信息可以使用MD5密码进行认证,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此外,OSPF协议还支持区域域间路由信息交换,可以降低对网络整体的负载和风险。
不过,OSPF协议的安全性仍然有待进一步改进,可以考虑增强认证机制和加密传输。
3. EIGRP(Enhanced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EIGRP是一种优化的动态路由协议,它结合了距离向量和链路状态两种路由选择算法。
EIGRP协议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它支持MD5密码认证来保证路由更新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此外,EIGRP协议还具有快速收敛的特点,可以快速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
不过,EIGRP协议的安全性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例如增加密钥管理机制和加密传输。
4. 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BGP是一种用于互联网中的动态路由协议,它是当前互联网中使用最广泛的路由协议之一。
常见的路由协议及工作原理

常见的路由协议及工作原理如下:
1. RIP路由协议:RIP协议最初是为Xerox网络系统的Xeroxparc通用协议而设计的,是Internet中常用的路由协议。
RIP采用距离向量算法,即路由器根据距离选择路由,所以也称为距离向量协议。
路由器收集所有可到达目的地的不同路径,并且保存有关到达每个目的地的最少站点数的路径信息,除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外,任何其它信息均予以丢弃。
2. OSPF路由协议:OSPF协议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主要应用于较大规模的网络环境中。
与RIP不同,OSPF协议通过路由设备间的链路状态交换,生成网络中所有设备的链路状态数据库。
OSPF协议使用Dijkstra的最短路径算法计算最短路径树,以得到到达目标地址的最短路径。
3. BGP路由协议:BGP协议是一种外部网关协议,主要用于不同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交换。
BGP协议通过建立和维护相邻节点间的连接关系,并交换路由信息来更新和维护路由表。
BGP协议具有支持大规模网络、路由收敛速度快、防止路由循环等特点。
以上是常见的路由协议及工作原理,不同的路由协议适用于不同的网络环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路由协议。
RIP、OSPF、BGP三种协议的区别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是一个内部网关协议::AS内部路由(本质区别),采用链路状态路由选路技术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是一种为IP网络开发的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其由三个子协议组成hello协议,交换协议,扩散协议,其中hello协议负责检查链路是否可用并完成指定路由器和备份路由器;交换协议完成“主”,“从”路由器的选择和交换各自的路由数据库信息,扩散协议负责完成各路由器中路由数据库的同步维护不同厂商管理距离不同,思科OSPF的协议管理距离(AD)是110,华为OSPF的协议管理距离是10。
OSPF 采用链路状态路由选择技术,开放最短路径优先算法路由器互相发送直接相连的链路信息和它拥有的到其它路由器的链路信息。
每个 OSPF 路由器维护相同自治系统拓扑结构的数据库。
从这个数据库里,构造出最短路径树来计算出路由表。
当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 OSPF 能迅速重新计算出路径,而只产生少量的路由协议流量。
此外,所有 OSPF 路由选择协议的交换都是经过身份验证的。
主要优点收敛速度快;没有跳数限制;支持服务类型选路提供负载均衡和身份认证适用环境规模庞大、环境复杂的互联网OSPF协议的优点:OSPF能够在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内表示整个网络,这极大地减少了收敛时间,并且支持大型异构网络的互联,提供了一个异构网络间通过同一种协议交换网络信息的途径,并且不容易出现错误的路由信息。
OSPF支持通往相同目的的多重路径。
OSPF使用路由标签区分不同的外部路由。
OSPF支持路由验证,只有互相通过路由验证的路由器之间才能交换路由信息;并且可以对不同的区域定义不同的验证方式,从而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OSPF支持费用相同的多条链路上的负载均衡。
OSPF是一个非族类路由协议,路由信息不受跳数的限制,减少了因分级路由带来的子网分离问题。
OSPF支持VLSM和非族类路由查表,有利于网络地址的有效管理OSPF使用AREA对网络进行分层,减少了协议对CPU处理时间BGP(边界网关协议):AS外部路由,采用距离向量路由选择BGP是唯一一个用来处理像因特网大小的网络协议,也是唯一能够妥善处理好不相关路由域间的多路连接协议。
动态路由实验报告

动态路由实验报告动态路由实验报告引言在计算机网络中,路由是实现数据包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的传输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静态路由是通过手动配置路由表来实现的,但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静态路由的管理和维护变得越来越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动态路由协议应运而生。
一、动态路由的基本原理动态路由是一种基于协议的路由方式,它通过网络中的路由器之间相互交换信息,动态地更新路由表,以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
动态路由协议常用的有RIP、OSPF和BGP等。
1.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RIP是一种最常见的内部网关协议(IGP),它使用跳数(hop count)作为度量标准,即选择跳数最少的路径作为最优路径。
RIP的优点是简单易用,但缺点是收敛速度慢,适用于小型网络。
2.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OSPF是一种链路状态协议,它通过交换链路状态信息,计算出最短路径,并将最短路径存储在路由表中。
OSPF的优点是收敛速度快,适用于大型网络。
但其复杂性也导致了配置和管理的难度增加。
3. 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BGP是一种外部网关协议(EGP),用于在不同自治系统(AS)之间交换路由信息。
BGP的特点是路由表规模庞大,且支持策略路由。
BGP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的核心路由器中。
二、动态路由的实验过程为了深入了解动态路由的实际应用效果,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拓扑如下所示:(图略)1. 实验环境搭建我们使用GNS3搭建了一个模拟网络环境,包括三台路由器和两台主机。
路由器使用Cisco IOS镜像,主机使用Ubuntu操作系统。
通过GNS3的虚拟化技术,我们可以模拟真实网络中的路由器和主机。
2. 实验步骤(1)配置路由器之间的连接:我们使用串口连接模拟了路由器之间的物理链路,并为每个接口分配了IP地址。
(2)配置动态路由协议:我们选择了RIP作为实验的动态路由协议,并在每台路由器上配置了RIP协议。
OSPF,EIGRP(RIP),BGP的network的区别

内部网关协议IGP(包括ospf,eigrp,rip)的network命令都是为了说明哪一个接口启用该igp 协议:
ospf协议的network命令通告的是端口~
rip协议eigrp协议network命令在没有追加子网掩码的情况下通告的是网段~
其实两者就是有类和无类的区别,通告网段中的“网段”2字就是指有类的大网段,通告端口则可以理解为通告无类网段的另一个说法而已~
~~在没有标注子网掩码的情况下,rip和eigrp两个协议的命令
network 192.168.1.0 ----> network 192.168.0.0
会自动将写入的无类网段通告转换成有类网段通告,这一点在running configure中会体现~~依上所述,如果在rip协议和eigrp协议的network命令后面上加上了子网掩码的话,那么这两个协议network命令和ospf协议network命令所到达的效果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外部网关协议EGP(仅仅说明BGP)的network命令则是为了提取IGP的路由条目:对于BGP而言,只有在IGP路由表中包含这条路由条目的时候,才可能被BGP路由协议提取并发布~
其精髓就是匹配IGP路由表,而这种匹配的重点就在于他的精确性:
1. S 19
2.168.1.0 255.255.255.0
2. S 192.168.1.1 255.255.255.255
对于以上两个路由条目,如果写入(GBP)network 192.168.1.0 mask 255.255.255.0 ~~那么只会匹配第一条路由条目(序号1),不会匹配第二条路由条目,这就是BGP与IGP的network 命令的最大区别所在。
常用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的评价

常用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的评价动态路由协议是网络中常用的一种路由协议,它可以根据网络中的实时情况动态地调整路由信息,从而实现优化路由选择和提高网络性能的目的。
常用的动态路由协议包括RIP、OSPF、EIGRP和BGP等。
随着网络威胁的不断增加,动态路由协议的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常用动态路由协议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并介绍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1. RIP协议的安全性评价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最早的动态路由协议,它采用距离向量算法进行路由选择。
RIP协议具有一些安全性方面的缺陷,例如:(1)认证机制薄弱。
RIP协议的认证机制较为简单,只是通过明文密码进行认证,容易受到中间人攻击的威胁。
(2)易受路由欺骗攻击。
RIP协议没有对路由更新进行严格的验证,因此容易受到路由欺骗攻击的影响。
为了增强RIP协议的安全性,可以采取一些安全防护措施,例如:(1)使用加密认证。
可以使用MD5等加密算法对路由更新信息进行认证,防止中间人攻击的威胁。
(2)限制路由器接口。
限制RIP协议的工作接口,只允许受信任的路由器进行路由信息的传递,降低路由欺骗攻击的可能性。
2. OSPF协议的安全性评价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它采用Dijkstra算法进行路由计算。
OSPF协议在安全性方面相对于RIP协议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安全性问题,例如:(1)邻居伪装攻击。
攻击者可以伪装成合法的OSPF邻居路由器,向目标路由器发送虚假的链路状态信息,导致路由器计算错误的路由路径。
(2)路由器身份伪装攻击。
攻击者可以伪装成合法的OSPF路由器身份,欺骗其他路由器接受虚假的路由信息。
为了提高OSPF协议的安全性,可以采取一些安全防护措施,例如:(1)使用MD5认证。
可以通过配置OSPF认证密码,并使用MD5算法对OSPF数据包进行认证,防止邻居伪装攻击的威胁。
域内路由协议

域内路由协议
域内路由协议是指在小范围网络内,为了实现内部网络路由的分配和管理,而采用的
一种路由协议。
域内路由协议是小型网络中常用的协议之一,常见的域内路由协议有RIP、OSPF、IS-IS、BGP等。
1. RIP协议:是采用距离向量算法的路由协议。
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每个路由器记录其到网络中目标的距离(即跳数),并不会考虑整个网络结构。
RIP针对的是IP协议,并且是基于UDP协议进行通信的。
RIP V1与RIP V2的主要区别在于RIP V2支持VLSM和地址掩码。
2. OSPF协议:是采用链路状态算法的路由协议。
OSPF协议旨在实现更加精确的路由
选择,因此在大规模网络中应用的很广泛。
OSPF协议支持IPv4和IPv6协议,并且可以根据网络变化及时调整路由,并且对带宽进行优化。
3. IS-IS协议:IS-IS协议是由ISO制定的路由协议,它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其运行效率高,范围广。
IS-IS协议可以在多种不同的网络结构中运行,它定义的把不同
网络分成级别,并且每个级别都有自己的拓扑结构和路由表。
IS-IS协议支持IP、CLNP和IPv6等协议。
4.BGP协议:BGP协议是一种非内部协议,它通常采用在不同自治系统之间进行路由选择。
BGP协议是基于路径向量路由协议的,可以实现动态的路由,支持配备多个AS号。
BGP协议中的路由跳数通常是不重要的,而且可以通过自动过滤掉不需要的路由来降低负载。
单播路由协议

单播路由协议单播路由协议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用于传输数据的一种路由协议,它能够将数据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的目的地。
在网络通信中,单播路由协议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帮助网络设备找到最佳的传输路径,从而保证数据能够快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
单播路由协议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路由器,路由器是网络中的关键设备,负责转发数据包并决定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在单播路由协议中,路由器根据网络中设备的地址和路由表中的信息,选择最佳的传输路径,将数据包传输到目的地。
常见的单播路由协议包括RIP、OSPF、BGP等。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最简单的单播路由协议,它使用跳数作为路径选择的度量标准。
当路由器接收到数据包时,它会根据目的地址和路由表中的信息,选择下一跳路由器,并将数据包传输给下一跳路由器。
RIP协议的优点是简单易用,但是在大型网络中性能较差,因为它只考虑了跳数,而没有考虑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带宽等因素。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单播路由协议,它能够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和链路状态选择最佳的传输路径。
OSPF协议使用Dijkstra算法计算最短路径,并将路径信息传输给其他路由器,从而构建网络的拓扑图。
OSPF协议的优点是能够适应复杂的网络环境,并且具有较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是一种用于互联网中的单播路由协议,它负责在不同自治系统之间传输路由信息。
BGP协议使用路径向量算法选择最佳的传输路径,并且能够根据网络的策略和策略进行路由选择。
BGP协议的优点是能够适应互联网规模的网络环境,并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在实际网络中,不同的单播路由协议可以根据网络的规模、性能要求和安全性要求进行选择。
对于小型网络,可以选择RIP协议,因为它简单易用;对于大型网络,可以选择OSPF或BGP协议,因为它们能够适应复杂的网络环境,并且具有较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CP/IP协议族》(英文版)第13章路由协议(RIP,OSPF和BGP)所谓“互联网络”(internet)是指由路由器连接而成的多个网络的组合体。
当数据报从一个源端传送到一个目标端时,可能需要通过很多个路由器才到达与目标网络连接的路由器。
路由器的作用是从一个网络中接收数据包(packet,分组),然后将它传送给另一个网络。
一个路由器通常与几个网络连接,这样,当它收到一个数据包时,应该将数据包转发给哪个网络呢?路由器是按最佳化原则进行判定:哪个可用的路径是最佳路径?人们用metric来表示通过某个网络时所指定的“成本”(cost,代价)。
一个特定路由的总metric,等于包含了该路由的多个网络的metric之和。
路由器根据最短(最小)的metric 来选择路由。
分配给每个网络的metric取决于协议的类型。
某些简单的协议,如“路由信息协议”(RIP),将每个网络同等处理,即通过每个网络的cost是一样的,或者说都是一个“跳数”(one hop count)。
所以如果一个数据包通过10个网络才到达目标端,其总cost就是10个“跳数”。
其他协议,如“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则允许管理员根据所需的服务类型,为通过一个网络指定cost。
通过某个网络的路由可以具有不同的cost(metric)。
例如,如果所需的服务类型是“最大吞吐量”(throughput),一条卫星链路就比一条光纤链路具有更低的metric。
另一方面,如果所需的服务类型是“最小延迟”,一条光纤链路就比一条卫星链路具有更低的metric。
OSPF允许每个路由器根据所需的服务类型拥有几个路由表。
其他协议定义metric的方法则完全不同。
在“边缘网关协议”(BGP)中,评定的标准是可以由管理员设置的所谓“策略”(policy)。
“策略”定义了应该选择的是哪个路径。
不管metric是如何确定的,路由器在准备转发数据包时,都必须使用路由表。
路由表应为数据包规定最佳路径。
不过,路由表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
“静态路由表”是那种不经常变化的路由表。
而“动态路由表”是那种当互联网络中的某处出现变化时能自动更新的路由表。
今天,互联网络需要的是动态路由表。
这种路由表要求互联网络出现变化时即被尽快更新。
例如,当某个路由关闭(down)时,需要进行更新;而当一个更好的路由建立后,也需要进行更新。
各种路由协议都是为了动态路由表的需要而制定的。
一个路由协议是一组规则和程序的组合,用于使互联网络中的路由器们相互告知有关的变化情况。
它使路由器们共享它们所掌握的互联网络或相邻路由器的情况。
这种信息的共享使得旧金山市的某个路由器可以知道德克萨斯州的网络出现故障了。
路由协议还包含了将从其他路由器接收的信息综合起来的处理程序。
13.1 内部和外部路由今天,一个互联网络可能很大,以致一个路由协议无法完成为所有路由器更新路由表的任务。
为此,需要将一个互联网络分为若干“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s,AS)。
一个“自治系统”是指由同一个管理员管理的一组网络和路由器。
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称为“内部路由”,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称为“外部路由”。
每个自治系统都可以选择一个内部路由协议来处理该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
但是,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通常只能使用一个外部路由协议来处理。
现在使用的内部和外部路由协议很多。
本章只介绍最常用的几种。
下面讨论两个内部路由协议(RIP和OSPF)和一个外部路由协议(BGP)。
RIP和OSPF可用于自治系统内部路由表的更新。
BGP可用于为连接自治系统的各个路由器进行路由表更新。
图13.2中,路由器R1,R2,R3和R4使用一个内部路由协议和一个外部路由协议。
其他路由器只使用内部路由协议。
细实线表示使用内部路由协议的各路由器间的通信连接。
虚线则表示使用外部路由协议的各路由器间的通信连接。
13.2 RIP(路由信息协议)路由信息协议是一个用于自治系统内部的所谓“内部路由协议”。
它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协议,基于所谓“距离向量路由”(使用Bellman-Ford算法来计算路由表)技术。
在本节中,我们首先研究RIP所应用的“距离向量路由”的原理,然后讨论RIP协议本身。
距离向量路由在“距离向量路由”中,每个路由器都定期地和其相邻的路由器们共享它们对整个互联网络掌握的情况。
理解这一算法的工作原理有三个关键,如下:1、共享整个自治系统的情况每个路由器都和其相邻的路由器们共享它们对整个互联网络掌握的情况。
开始时,一个路由器掌握的情况可能是很少的,便是它知道多少并不重要;它发送它所知道的所有情况。
2、只和相邻的路由器共享每个路由器只向相邻的路由器发送自己掌握的情况。
它通过自己的所有端口发送自己知道的所有情况。
3、定期地共享每个路由器都定期地(如每隔30秒)向相邻的路由器发送自己掌握的情况。
术语“距离向量”起源于定期信息发送,一个报文包含有成对的列表(V,D),这里的V表示目的地(叫做向量),D是到达那个目的地的距离。
注意距离向量是以第一人称报告路由的,即我们把一个路由器送来的通告看成它在说:“我可以到达距离为D的目的地V”。
(《计算机网络——习题与解析》P183)路由表每个路由器都保持一张路由表,表中为路由器知道的每一个目标网络设置一条记录。
该记录由目标网络的IP地址、到达目标的最短距离(用“跳数”表示)和下一跳(为了到达最后目标应将数据包转送给它的下一个路由器)三个部分组成。
跳数是指数据包到达最后目标所进入的网络数目。
路由表中还含有诸如该记录最后更新时间等其他信息。
示例如下:RIP更新算法路由表根据收到的RIP响应报文(message)进行更新。
以下是RIP所使用的更新算法:接收:一个RIP响应报文1.为每个advertised(被发布)的目标增加一个跳数值;2.对每个advertised的目标重复以下步骤:1.如果(目标不在路由表中)1.将advertised的信息添加到路由表中。
2.否则1.如果(下一跳字段相同)1.用advertised的记录替换表中的记录2.否则1.如果(advertised跳数小于表中的跳数)1.把它加到路由表中2.否则2.什么都不做3.返回在图13.3中,一个路由器从路由器C处收到一个RIP报文。
该报文列出了目标网络及其相应的跳数。
要求更新算法,第一步是将跳数加1,然后将这个更新了的RIP数据包与原来的路由表比较。
结果是产生了一个使用到达每个目标最新跳数的路由表。
对Net1,因为没有新信息,所以Net1的记录保持不变。
对Net2,表中的信息和报文中的信息确定是同一个“下一跳”(路由器C)。
虽然路由表中的跳数(2)小于报文中的跳数(5),按算法还是选择了从报文中接收来的跳数,因为原始的值来自路由器C。
这个值现在无效了,因为路由器C正在宣告一个新值。
Net3是一个新增的目标。
对Net6,RIP数据包含有一个较低的跳数,于是该值出现在新路由表中。
Net8和Net9保留原来的值,因为报文中对应的跳数并无任何改进。
路由表的初始化将一台路由器刚加入到网络中时,它使用自己的配置文件来初始化自己的路由表。
此路由表只含有直接连接的网络和跳数(初始值均为1)。
“下一跳”字段则为空白。
图13.4表示了一个小自治系统中各初始的路由表。
更新路由表每个路由表都使用上述的RIP更新算法,根据所接收的RIP报文进行更新。
图13.5表示了上面那个自治系统的最新路由表。
RIP报文格式重复·命令(8位)规定报文类型:请求(1)响应(2)·版本(8位)规定RIP版本,此处为版本1(还有版本2)·协议族(16位)规定所用协议族。
TCP/IP为2。
·地址(14字节)规定目标网络的地址。
IP只用四个字节,其余均填上0。
·距离(32位)规定了从advertising路由器到目标网络的跳数。
注意:每个目标网络均重复报文的一部分(阴影部分)。
我们将它称为“一条记录”。
请求和响应RIP使用两种报文:请求和响应请求请求报文是由刚启动的路由器发出,或者由某些记录已超时的路由器发出。
请求可以是针对部分记录,也可以是针对全部记录。
响应响应可以是solicited或unsolicited的。
所谓“solicited响应”只能答复一个请求。
它含有相应请求中规定的目标的信息。
而所谓“unsolicited响应“则是每隔30秒定时发送,含有整个路由表的信息。
下图是由一个RIP响应报文发布的有关三个网络的信息。
RIP中的定时器(Timers in RIP)RIP使用三个定时器来支持它的操作:·定期(periodic)定时器25~35秒更新计时器·过期(expiration)定时器180秒路由限时器·垃圾搜集(garbage collection)定时器120秒路由清除计时器“定期”定时器“定期”定时器控制“定期更新报文”的发布。
虽然协议规定这个定时器必须设置为30秒,这个工作模型实际使用的是一个25~35秒之间的随机数,以防止由于路由器同时更新而在互联网上形成同步从而导致过载。
每个路由器都有一个定期定时器,它被随机地设置为25~35之间的某个数,采用倒计数制。
当计数值为零时,更新报文就被发出,然后定时器又被随机地设置一次。
如果RIP使用其他附加的定时方法来发送更新信息(如“触发更新”,见下),定期定时器的工作并不受影响。
定期更新报文按原定时间间隔发出,与其他定时系统的更新报文互不相干。
“过期”定时器过期定时器决定了路由的有效性。
如果一个路由器接收到某个路由更新信息,过期定时器将被设置为180秒(专为此特定路由)。
每次收到该路由的最新的更新信息,定时器就被复位。
在通常情况下,更新信息是30秒出现一次。
但是,如果互联网络上出现问题,在所规定的180秒时间内没收到更新信息,该路由的跳数就被设置为16(表示目标是不可到达的)。
每一个路由都有它自己的过期定时器。
“垃圾搜集”定时器当与某个路由有关的信息变成无效时,路由器并不立即从其路由表中清除该路由,而是以metric值16继续发布该路由。
同时,一个称为“垃圾搜集定时器”的定时器被设置为120秒(专为此路由)。
当计数值变成0时,该路由才从路由表中被清除。
这个定时器使相邻的路由器们可以在某个路由被清除前便知道该路由已经失效了。
慢收敛(Slow Convergence)使用RIP时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慢收敛”问题,这意味着在互联网络中某处的改变非常缓慢地传递到该互联网络的其他部分。
例如,假设图3.10中的网络1中发生了某种改变,路由器R1立即自我更新。
但是,因为每个路由器每隔30秒才发送其定期更新报文,这意味平均需要15秒(在0~30秒范围内平均)的时间才能到达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