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名人故事:张海迪坚强的故事
有关张海迪的故事作文200字左右

有关张海迪的故事作文200字左右张海迪,山东省文登市人,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
一起来看看关于张海迪的故事作文,仅供大家参考!谢谢!篇一: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在中国名人故事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感动的故事,从古到今,一个个名人身后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张海迪是一位残疾人,她五岁时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她没有办法上学,就在家中自学完了中学课程。
还自学了中医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她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
最后从事文学创作,编写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张海迪怀着一颗“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们,以自己的言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她的这种始终积极乐观的精神,始终不懈努力地精神,不断超越自我,克服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篇二:身残志不残的张海迪今天,我了解了张海迪这位身残志不残的一个人的事迹,我懂得:我们也要向张海迪姐姐学习,要做一个志向永远不残的一个人,也要做一个坚强的人,有毅力,信念的人。
看完张海迪的故事,我感动,她是我们的榜样。
我读到张海迪姐姐的事迹中的一句话让我感到极为震撼:“1937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她写了很多的书。
这20多年以一,张海迪姐姐坚强生活着,把爱和光明洒泼向人间,给别人带来爱。
”寒假的一次星期天,我的头突然在上午11点半疼了起来,当时,医生说没事,休息下就好了。
下午我还要上英语班呢,但是,我因为一点小小的头痛就不去英语班了。
这件事让我知道了:我没有坚强的毅力,从现在起,我要向张海迪姐姐学习。
伟大的张海迪姐姐,我很佩服你。
大家也一定要向张海迪姐姐学习哦!篇三:我崇拜张海迪阿姨同学们,你们知道张海迪阿姨吗?她可厉害了,出版、翻译了许多几十万字的小说,其中有《轮椅上的梦》、《生命的追问》、《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
教科版-政治-四年级下册-名人故事:自强不息的张海迪

道德与法治-打印版
自强不息的张海迪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济南。
5岁时,她不幸患上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
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坚强不息的人生。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
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
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
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
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
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
《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
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
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
书奖。
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
项还从没颁发过给散文作品。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张海迪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
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身残志坚的中国名人的故事

身残志坚的中国名人的故事1、张海迪的故事张海迪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
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
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
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
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生命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刻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领悟,用一年半时刻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
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着《堆垒素数论》。
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7篇

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7篇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篇1)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领悟,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__,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领悟,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_在__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_"称号。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性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
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
1993年张海迪透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4年参加远南户外会。
1997年入选__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1998年起担任_肢残人协会_。
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篇2)在他21岁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极度失望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们。
医生当时预测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过后情况并不是非常糟糕。
后来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个病房的男孩,那个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
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觉得自己还不算倒霉,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自己17岁就考上剑桥大学,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
患病后,霍金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的“站了起来”,继续了自己的研究。
他自己在个人传记中谈到,他并不认为疾病对他有多大影响,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
同时,他又努力证明自己能够象常人那样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他很憎恨别人把自己当做残疾人,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张海迪篇3篇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张海迪篇第一篇:张海迪的坚定追梦路张海迪,是中国著名的残疾人运动员、残奥会金牌得主。
他在生命中遭受到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追寻自己的梦想,最终成为了一个无比成功的人。
张海迪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自幼便过着艰难的生活。
4岁时,他在家门前的水泥地上玩耍时,不慎失足跌进了锅炉里,造成了身体的严重烧伤。
他的父母十分绝望,甚至没有给他治疗的希望,但是,张海迪没有放弃,他坚强地挺过了一切,治愈了伤口,虽然他的左脚因为烧伤留下了后遗症,但是他并不因此沮丧。
13岁时,张海迪加入了残疾人田径队,并开始了自己的残疾人运动员生涯。
他用自己的坚强和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在2004年的雅典残奥会上夺得了一枚金牌。
这一成就不仅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残奥会金牌的运动员,也让他成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之一。
张海迪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经经历过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可以走向成功的道路。
第二篇:张海迪的事业成就张海迪并不只是一个获奖的运动员,他的事业成就同样引人注目。
他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基金会的创始人和执行主席,为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基金会成立十多年来,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宣传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帮助残疾人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改善他们的生活。
张海迪为此付出了很多,他通过亲身经历体会到了残疾人面临的种种问题,时刻关注着这一群体的需求和生活状况。
此外,张海迪还积极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他参加了世界各地的残疾人研讨会、讲座和论坛,与国际残疾人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
通过这些努力,张海迪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只有个人的荣耀和成就,更需要在事业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第三篇:张海迪的人生态度张海迪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和艰辛,但是他从不气馁,总是积极、乐观地对待自己的生活。
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作文

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作文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作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作文1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热爱生命的人,他们不屈不挠,奋发向上。
今天,我读了张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小时候是一个活泼、快乐的孩子。
可是在她五岁的时候突然患上了脊髓血管瘤。
病情反复发作,五年中做了三次大手术,最后只好高位截瘫。
看着小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跳皮筋,背着书包上学,小海迪幼小的心灵很痛苦。
她悲伤地哭喊着:“妈妈,我要走路!我要上学!”爸爸给小海迪买来书籍、本子和笔。
告诉她许多名人虽然残疾但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在父母的爱心和鼓舞下,她决心振作起来,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后来,张海迪又读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并为群众无偿治疗。
读了这篇故事,我已热泪盈眶,我感到很惭愧。
张海迪虽然得了重病,胸以下部位完全失去知觉,但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并没有向病魔屈服,而是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而且掌握了英、日、德等多门外语,她多么勇敢,多么坚强!她不怕病魔,勇敢面对,与病魔斗争。
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永远以微笑去面对任何困难。
医生曾断言,张海迪活不过27岁。
但如今张海迪已经54岁了。
她又重新踏上了为全国残疾人服务的新的征途。
成功不是“中彩票”,人生梦想需要汗水和心血的浇灌。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海迪依然“年轻”,“海迪精神”定会进一步发扬光大。
张海迪用她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了她是生活的强者。
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作文2自从我看了报纸上的一段张海迪的'文章以后,被她深深地感动了。
虽然她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她的意志超出我们正常人的千倍万倍,可以说张海迪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在她5岁的时候,她因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那时候应该是她蹦蹦跳跳上幼儿园的时候,可她便开始走她特殊的人生道路。
名人人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名人人残志坚的励志故事身残志坚不服输闯出人生一片天!不管是身体的残缺,还是生活的困苦,都不应成为打败我们的借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欢迎大家参阅。
【张海迪】身残志坚张海迪,当代著名作家。
她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从此以顽强的毅力自学。
张海迪15岁时随父母下放到农村,但她仍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1983年,张海迪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至今已出版的长篇小说有《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生命的追问》等。
她是山东省创作协会级作家、中国作协委员,山东作协副主席,现任中国残联主席。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济南。
她原本有着幸福快乐的童年。
5岁那年,她患上了脊髓血管瘤,病情十分严重,以至五年中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了6块,最后高位截瘫。
病魔使得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躺卧在病床之上。
尽管以前的小伙伴经常来看她,给她讲学校里的事,但她一个人在屋子里的时间久了,仍然觉得心烦意乱。
她想不明白为什么命运对自己如此不公平。
她越想越气,就把那些放在周围的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但是,当小海迪听到开门声的时候,就赶紧把那些东西捡起来放在身边,因为她不想让妈妈伤心,她更不想把这份痛苦留给妈妈。
一天,小海迪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上学!”听了她的话,妈妈哭了。
她知道小海迪渴望知识,就说:“孩子,妈妈和爸爸会让你学到知识的!”妈妈开始想请家庭老师来教她,但家里的条件不允许,妈妈便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教她。
小海迪渴望知识,特别爱学习,但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经常把她折磨得死去活来。
一次剧痛之后,她感到异常疲倦。
妈妈说:“这些作业你明天再完成吧。
”小海迪却郑重地说:“今日事,今日毕!”妈妈感动地流下泪水。
小海迪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绝不能拖。
但病魔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难忍时,她就猛揪自己的辫子,以期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中国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

中国身残志坚的励志名人故事精选篇11.张海迪张海迪这个勇于与疾病顽强搏斗的身残志坚的女性,她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偶像,是当代的“保尔·柯察金”。
五岁的张海迪因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只能在轮椅上进行。
从那时起,张海迪便开始了她特殊的人生之路。
她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背着书包去上学,只能在家里坐着轮椅,自学那些正常的孩子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
不久,她做了一次手术。
这次手术之后,她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了,甚至连脖子都不能扭一下。
她请妈妈在桌子上支一面镜子,这样她就可以从镜子里面看书了。
就这样,张海迪系统地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本,后来又开始自学英语。
她给自己立下一条规定:每天背熟10个英语单词,如果背不全,忘了几个就狠狠地咬几下自己的手指。
因此她的英语进步得非常快,渐渐地,她开始替有关单位翻译英语资料。
有一次,她翻译了一部长篇小说——《海边诊所》。
当她捧着厚厚的翻译稿来到出版社时,老编辑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亲自为她书写了序,题目是: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并始终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2.桑兰桑兰,浙江宁波人,原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1993年进入国家队,19获得全国跳马冠军,年7月22日,参加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练习中不慎受伤,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
这确实是个意外。
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
”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运动生涯1991年第九届浙江省运动会高低杠第一名;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一名;平衡木第一名;全能第一名;1995年南京“全国城市运动会”全能和跳马第一名,自由体操第二名;“全国体操锦标赛”跳马第二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家名人故事:张海迪坚强的故事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
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
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
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
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
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
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
没有人催问。
没有人检查督促。
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
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
但是很难哪,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间。
一道算术题,她做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她本来就不喜欢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可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
第13次终于算对了。
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
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
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亲张坦夫、母亲毕江娇,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
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
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
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
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么样进针,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
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
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
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因为感染而死去。
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
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所以,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当年,张海迪作为一名待业青年,也曾有过自卑感。
1年多的时间里,我四处报名,八方写信,常常在招工单位的门口一待就是半天。
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
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废人。
于是,当年,张海迪想到过自杀。
1974年7月14日,张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东西,写好遗书,说自己不愿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然后一次性吃了30片冬眠灵,又给自己打了6支冬眠灵。
在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又想到了保尔在海淀公园自杀的情景,他也绝望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
懦弱和病残,成了生活的强者。
想到这些,张海迪挣扎着爬起来。
可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来了。
于是,她拼命地喊:快来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张海迪终于苏醒过来。
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医生护士,她惭愧极了,对大家说: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
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后,曾有记者问张海迪:如果你能拥有第二次生命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张海迪说: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一个医生,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我15岁时就自学医术给乡亲们治病,但没有机会真正穿上白大褂当一名白衣天使。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
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
她读了许多中外名着,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
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
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
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
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辑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