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学公式的灵活应用问题
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上课用)

F
a FT 8m/ s2 m2
G2
再分析m1m2整体受力情况:
FN m2m1 F
F =(m1+m2)a=24N
G
求解简单的连接体问题的方法:
-------整体隔离法 1、已知外力求内力:
先用整体法求加速度, 再用隔离法求内力
2、已知内力求外力: 先用隔离法求加速度, 再用整体法求外力
例与练
1、如图所示,质量为2kg 的m1和质量为1kg 的m2 两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面,m1 与m2、m1 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0.3,现用水平拉力F 拉m1,使m1 和m2一起沿水平面运动,要使m1 和 m2之间没有相对滑动,水平拉力F最大为多大?
问题2:由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受力情况
例2.一个滑雪的人,质量m = 75kg,以v0 = 2m/s的初速
度沿山坡匀加速滑下,山坡的倾角θ= 30o,在 t = 5s 的时间内滑下的路程x = 60m,求滑雪人受到的阻力 (包括摩擦和空气阻力)。
思路: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 应先求出加速度a,再利用 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求滑 雪人受到的阻力。
(1643-1727)
知识准备
一、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所受到的作用 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方向 跟作用力方向相同。
2、公式: F=ma
二、运动学常用公式
速度公式 :v = vo+at
位移公式:x= vot +
1
2 at2
导出公式:v 2- vo 2 =2ax
问题1:由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
解:开始水平力作用时对物体受
力分析如图,
Ff
水平 F f方 M 1 .向 .a ...1 ( ) .: .....
运动学公式及应用典型问题分析(精品)

高三物理复习系列资料 运动学(5)运动学公式及应用【知识要点】 1.两个基础公式 ①x v t =;②v a t∆=∆ 两个方程均适合于一切机械运动 2.四个常用的基本公式①0t v v at =+ ②2012s v t at =+ ③2202t v v as -= ④02t v v s t += 方程适合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3.三个推论①2s at ∆=②022ttv v v += ③2s v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v at = , 212s at = , 22v as = , 2vs t =①1秒末、2秒末、3秒末……速度之比:123:::1:2:3:v v v ⋅⋅⋅=⋅⋅⋅ ② 1秒内、2秒内、3秒内……位移之比:123:::1:4:9:x x x ⋅⋅⋅=⋅⋅⋅③ 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位移之比:'''123:::1:3:5:x x x ⋅⋅⋅=⋅⋅⋅④ 前s 、前2s 、前3s ……所用时间之间:123:::t t t ⋅⋅⋅=⋅⋅⋅⑤ 第一段s 、第二段s 、第三段s ……所用时间之比:'''123:::1:1)::t t t ⋅⋅⋅=⋅⋅⋅ 【典例分析】例1.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在两个连续相等的4s 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m 和64m ,求质点的加速度大小和质点分别通过这两段位移时的初速度大小。
例2.屋檐每隔一定时间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落到地面,第3滴与第2滴则分别位于高1m 的窗子的上下沿(不计空气阻力,g =10m/s 2 )。
求:⑴ 屋檐的高度 ⑵ 滴水的时间间隔例3.从斜面上某位置,每隔0.1 s 释放一个小球,在连续释放几个后,对在斜面上的小球拍下照片,如图所示,测得s AB =15 cm ,s BC =20 cm ,试求(1)小球的加速度. (2)拍摄时B 球的速度v B =? (3)拍摄时s CD =?(4)A 球上面滚动的小球还有几个?19解析:(1)由a =2ts∆知小球的加速度 a =221.01520-=-t s s AB BC cm/s 2=500 cm/s 2=5 m/s 2(2)B 点的速度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即 v B =1.0220152⨯+=t s AC cm/s=1.75 m/s (3)由于相邻相等时间的位移差恒定即s CD - s BC = s BC - s AB 所以s CD =2s BC -s AB =(40-15)cm=25 cm=0.25 m (4)设A 点小球的速率为v A因为v B =v A +at v A =v B -at =1.75-5×0.1=1.25 m/s 所以A 球的运动时间t A =525.1=a v A s=0.25 s ,故A 球的上方正在滚动的小球还有两个. 【答案】 (1)5 m/s 2;(2)1.75 m/s;3)0.25 m;(4)2个11.A 、B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下运动,当它们相距 S 0=7米时,A 在水平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正以V A = 4米/秒的速度向右做匀速运动,而物体B 此时速度V B =10米/秒向右,它在摩擦力作用下以a= -2米/秒2匀减速运动,则经过多长时间A 追上B ? 若V A =8m/s ,则又经多长时间A 追上B ? (匀速追匀减速)解:先判断A 追上B 时,是在B 停止运动前还是后?B 匀减速到停止的时间为:t 0=s s 5210=--在5秒内A 运动的位移:S A = V A t 0=4⨯5米=20米 在5秒内B 运动的位移:S B = V B t 0 +2021at =10⨯5 -25=25(米) 因为:S A <S B +S 0 ,即:B 停止运动时,A 还没有追上B 。
理解通透 妙选活用——谈运动学公式的选择应用

( )式是平 方 差式 ,4 3 ( )式是梯 形面 积公 式 。 其次 , 我们 要准 确理 解公 式 中各个 物理 量 的
一 Vt- o4÷ 求解 , 也可以用 z一
厶 厶 n
求解 ,
含 义和 公式 的适 用 条件 :o 分 别表 示 物体作 匀 V、 变 速 直 线 运 动在 一 段 时 间 t 末 两 时刻 的 瞬 时 始
焦 彦平
南 京 六 合 区程 桥 高 级 中学 , 苏 省 南 京 市 2 1 0 江 1 54
摘 要 : 文是 谈 运 动 学 公 式 选 择 应 用的 。 文 通 过 对 公 式 的 透 彻 讲 解 和 典 型 例 题 的 解 析 , 高一 学 生 的 学 习难 点 本 论 将
巧妙化解 。 关 键 词 : 动 学 公 式 ; 变 速 直 线 运 动 运 匀
t z, 、 、 每一个 公式 都包 含其 中 的 四个 物 理 量 ,
维普资讯
Vo1 2 No 3 4 . 6 . 2
维普资讯
第 2 6卷 总 第 3 4期 2
教
学
探
讨
Vo. 6 NO 3 4 12 . 2
( 9 2 0 . 5. X) .08
2O O g年 第 9期 ( 半 月) 下
理 解通 透 妙 选 活 用
谈 运 动 学 公 式 的 选 择 应 用
.
( )式不 含末 速度 , 的优 点就 在 于 : 2 它 当题 目中
不 涉及 时用 之 比较方便 ; 3 ( )式 不 含 时 间 t这 ,
I
~.
z一
厶
( 平均 速度 位移 公式 )
() 4
如何应用位移和时间公式解决轨道运动问题

如何应用位移和时间公式解决轨道运动问题轨道运动问题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了位移和时间公式的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如何利用位移和时间公式解决轨道运动问题,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加深理解。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位移公式。
位移是一个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量。
在轨道运动中,物体沿着一条曲线运动,因此我们需要使用矢量来表示位移。
位移公式可以表示为:Δr = r2 - r1其中,Δr表示位移,r2和r1分别代表物体的最终位置和初始位置。
位移的大小可以通过求解两个位置矢量的差值来得到。
这个公式对于解决一维和二维轨道运动问题非常有效。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时间公式。
时间是轨道运动中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它表示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所经过的时间。
在运动学中,时间通常用Δt表示,它是一个标量量,表示的是时间的变化量。
时间公式可以表示为:Δt = t2 - t1其中,Δt表示时间,t2和t1分别代表物体的最终时间和初始时间。
时间的计算可以通过求解两个时间点之间的差值来得到。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来应用位移和时间公式解决轨道运动问题。
假设一个小球从地面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假设重力加速度为g,我们需要计算小球到达最高点所经过的时间和最大高度。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重力加速度和初速度的关系来求解小球到达最高点所经过的时间。
根据运动学的第一个公式:v = u + at其中,v代表最终速度,u代表初速度,a代表加速度,t代表时间。
在顶点处,小球的最终速度为0,初速度为u,加速度为-g。
将这些值代入公式中,我们可以得到:0 = u - gt解方程可以得到:t = u/g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小球到达最高点所经过的时间。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位移公式来求解小球到达最高点的位移。
因为小球的运动是竖直向上的,所以只需要考虑竖直方向的距离。
重力加速度为g,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运动学的第三个公式来计算位移:Δy = ut + (1/2)at²其中,Δy表示位移,u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a表示加速度。
高中物理运动学问题的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运动学问题的解题技巧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运动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运动状态。
解决运动学问题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题型出发,为大家介绍一些解题技巧。
一、匀速直线运动问题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它的特点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相等。
解决匀速直线运动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位移 = 速度 ×时间速度 = 位移 ÷时间时间 = 位移 ÷速度举个例子来说明,假设小明骑自行车以10 m/s的速度行驶了20秒,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公式计算他的位移:位移 = 速度 ×时间 = 10 m/s × 20 s = 200 m所以小明的位移是200米。
二、自由落体问题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运动。
解决自由落体问题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公式:下落距离 = 初始速度 ×时间 + 1/2 ×重力加速度 ×时间的平方速度 = 初始速度 + 重力加速度 ×时间其中,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约为9.8 m/s²。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经过3秒钟后,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它的下落距离:下落距离 = 1/2 × 9.8 m/s² × (3 s)² = 44.1 m所以物体的下落距离是44.1米。
三、抛体运动问题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初速度的情况下,垂直方向上受重力作用自由运动的情况。
解决抛体运动问题时,我们需要利用以下公式:水平方向位移 = 水平方向初速度 ×时间垂直方向位移 = 垂直方向初速度 ×时间 + 1/2 ×重力加速度 ×时间的平方水平方向速度 = 水平方向初速度垂直方向速度 = 垂直方向初速度 + 重力加速度 ×时间其中,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是相互独立的。
高三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所示,总质量为460kg的热气球,从地面刚开始竖直上升时的加速度为0.5m/s2,当热气球上升到175m时,以10m/s的速度向上匀速运动,同时有一颗质量为0.01kg的小铆钉从热气球上脱离掉落,小铆钉脱离时相对热气球静止。
若离开地面后热气球所受浮力保持不变,上升过程中热气球总质量不变,重力加速度g=10m/s2。
求:(1)热气球所受浮力大小;(2)匀速上升时热气球所受的空气阻力;(3)小铆钉落地时热气球离地的高度。
【答案】(1)4 830 N;(2)230 N;(3)245m【解析】(1)气球匀加速上升过程中,受到向上的浮力,向下的重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所以(2)匀速上升时,气球受到向下的重力,向上的浮力,和向下的阻力作用,三力合力为零,故有,所以(3)小铆钉先做初速度为10m/s的竖直上抛运动,然后做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时间为,上升的高度为故小铆钉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高度为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间为故气球上升的高度为故此时气球离地的高度为:【考点】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的应用2. 10个同样长度的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每个木块的质量m=0.5kg、长度L=0.6m,它们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在左方第一个木块上放一质量M=1kg的小铅块(视为质点),它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
现给铅块一向右的初速度,使其在木块上滑行。
g取10m/s2,求:(1)开始带动木块运动时铅块的速度;(2)铅块与木块间因摩擦产生的总热量;(3)铅块运动的总时间。
【答案】(1)(2)J(3)【解析】(1)设铅块可以带动n个木块移动,以这几个木块为研究对象,铅块施加的摩擦力应大于地面施加的摩擦力,即(1分)解得取,此时铅块已滑过8个木块(1分)根据动能定理(2分)代入数据得,刚滑上木块9时铅块的速度(1分)(2)对铅块M: 2.5m/s2(1分)对木块9+10:(1分)令,则它们获得共同速度所需时间(1分)铅块位移,木块位移(2分)铅块相对木块位移(小于L)(1分)铅块与木块间因摩擦产生的总热量J (2分)(3)由(2)问知,共同速度(1分)铅块、木块一起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1分)铅块在前8个木块上运动时间(1分)铅块运动的总时间(1分)【考点】考查了动能定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功能关系的应用3.一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
根据非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公式总结与应用

根据非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公式总结与应用非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速度发生变化的运动。
根据运动学,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公式来描述和计算非匀速直线运动。
1. 位移公式位移是表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位置变化的一个物理量。
位移公式可以表示为:s = ut + 1/2 at^2其中,s表示位移,u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a表示加速度。
这个公式适用于初速度不为零、加速度恒定的非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2. 速度公式速度是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一个物理量。
速度公式可以表示为:v = u + at其中,v表示速度,u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a表示加速度。
这个公式适用于初速度不为零、加速度恒定的非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3. 加速度公式加速度是表示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一个物理量。
加速度公式可以表示为:a = (v - u) / t其中,a表示加速度,v表示末速度,u表示初速度,t表示时间。
这个公式适用于初速度和末速度可以确定,时间已知的非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这些公式是非匀速直线运动中常用的公式,并且适用于各种非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通过这些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和预测物体在非匀速直线运动中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除了以上公式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与非匀速直线运动相关的公式,比如匀加速运动的时间公式、速度比公式等。
使用这些公式可以更全面地描述和计算非匀速直线运动的各个方面。
总之,掌握了非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物体在非匀速直线运动中的行为,并且能够进行相关的计算和预测。
高考物理公式及应用详解

高考物理公式及应用详解在高考物理中,掌握各种公式及其应用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物理公式是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简洁而精确的表达,它们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些重要的高考物理公式及其应用。
一、运动学公式1、速度公式:v = v₀+ at其中,v 表示末速度,v₀表示初速度,a 表示加速度,t 表示时间。
这个公式用于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例如,一个物体以初速度5m/s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²,经过 3s 后的速度为 v = 5 + 2×3 = 11m/s。
2、位移公式:x = v₀t + ½at²此公式用于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假设一个物体初速度为 3m/s,加速度为 1m/s²,运动时间为 4s,则位移 x = 3×4 + ½×1×4²= 20m。
3、速度位移公式:v² v₀²= 2ax通过已知的初速度、末速度和加速度来计算位移。
比如,物体初速度为 2m/s,末速度为 6m/s,加速度为 2m/s²,位移x =(6² 2²) /(2×2) = 8m。
二、牛顿运动定律公式1、牛顿第二定律:F = maF 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m 是物体的质量,a 是物体的加速度。
这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公式,用于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与受力之间的关系。
例如,一个质量为 5kg 的物体,受到的合力为 10N,则加速度 a =10 / 5 = 2m/s²。
2、牛顿第三定律:F₁₂= F₂₁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当你推墙时,墙也会给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推力。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公式1、机械能守恒定律:E₁= E₂即初态的机械能等于末态的机械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学公式的灵活应用问题
三门中学 叶美莲
运动学公式非常多,有基本规律,特殊规律等,面对一个具体的匀变速直线相关的(或者是曲线运动分解后的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运动)运动学问题,选择公式就成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虽说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即选择不同的公式进行组合,最后一定能够成功求解,但是选择不同公式的结果可能导致解答的过程是简单的还是繁琐的。
如果从认识公式,把握公式,知道公式形成的来龙去脉,对公式进行归纳,那么,面对一个具体的题目时,灵活地对公式进行选择,捷径就此产生,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
做到以下几点,可以促进学生灵活地对运动学公式应用。
一、对公式进行分类
1.基本公式 v-t 关系: at v v t +=0
x-t 关系: 2021at t v x +
= v-x 关系: ax v v t 2202=-
t v v t v x t 20+=
⋅= 2
02t t v v v +=
2.推论: 时间等分 212at x x x =-=∆
位移等分 22202
t s v v v += 3.特殊规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相邻的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2:...:5:3:1-n
相邻的相同位移内的时间之比为:1:...:23:12:1----n n
当然,这些公式学生须知道来龙去脉,即公式推导过程,这样,即使想不起来了,也可以自己重新推导。
二、对公式进行识别
1.基本公式 v-t 关系: at v v t +=0
x-t 关系: 2021at t v x +
= v-x 关系: ax v v t 2202=-
t v v t v x t 2
0+=⋅= 一共涉及5个物理量,但是却只有2个独立的公式,所以在具体的题目中,必须是已知3个物理量,从而求出另两个物理量。
不同的题目中,已知的3个物理量是不同的,所以要
结合已知量,对上述基本公式进行分析,从而做出灵活选择。
at v v t +=0 (无位移x )
202
1at t v x += (无末速度t v ) ax v v t 22
02=- (无时间t )
t v v t v x t 20+=⋅= (无加速度a ) 同时,题目中的条件如果出现太多了,那么一定有条件是不能用的,我们要注意其中隐藏的陷阱;反之,感觉题目的条件少了,那么一定要重审题目,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
2.特殊规律
由于初速度为零的运动,其规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解答中具有一定的方便性。
所以对于匀减速为零的很多运动,可以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进行解答。
3.推论
对于推论的使用,如果题目中出现时间等分,或者是位移等分,那么用推论
202
t t v v v +=、 212at x x x =-=∆和2220
2t s v v v +=,定能使解答过程方便简单 。
三、案例分析
1.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头4s 内经过的位移为24m ,在第二个四秒内经过的60m.求这个物体的加速度和初速度各是多少?
【审题】这是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和加速度都未知,已知的是在相邻的相同时间内物体的两段位移,即题目把时间进行等分,可以采取时间等分的推论212at x x x =-=∆进行解答,最为方便。
可以对比一下以下的三种解答得以体会和感悟。
方法一:基本公式(x-t 公式)
头4s 内位移:201at 21t v s +
= 第二个4s 内的位移:)at 21t v ()t 2(a 21)t 2(v s 20202+-+
= 将s 1=24m 、s 2=60m 带入上式,解得a=2.25m/s 2,v 0=1.5m/s
(基本公式,需要解方程才能得到结果。
)
方法二:基本公式(中间时刻瞬时速度公式)
物体在8s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即第4s 末)的瞬时速度则
a 4v s /m 8
6024v 04+=+=
,物体在前4s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第2s 末的瞬时速度a 2v s /m 424v 02+== 由两式联立,得a=2.25m/s 2 v 0=1.5m/s
(较为巧妙地选择一段过程的平均速度为中间时刻的速度,借助加速度的比值定义,虽然通过解方程得到,但是比起方法一,方便很多)
方法三:推论
由公式2aT s =∆,得
2222s /m 25.2s /m 4
2460T s a =-=∆=
根据a 4v s /m 86024v 04+=+=,所以v 0=1.5m/s (利用题目的特点,把时间等分,用推论完成其中的推导过程,直接可以得到加速度的值,无需解方程,实现最大化的价值使用。
)
由此可见,运动学的公式选择,虽然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是灵活选择公式,就相当于你选择了一条捷径,从而迅速地通向罗马。
2.以36 km/h 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汽车在刹车后第2 s 内的位移是6.25 m ,则刹车后5 s 内的位移是多少?
【审题】 这是一个汽车刹车问题,汽车刹车后做的是匀减速直线运动,要求出刹车后5s 内的位移,表面上已知了3个条件,初速度、末速度和运动的时间,如果这样,那么中间已知的条件“汽车刹车后第2s 内的位移是6.25m ”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故刹车类问题我们要关注多少时间后汽车能停下的信息,显然中间已知的条件是帮助我们获得另一个已知量——加速度,从而判断题中有用的条件。
【解析】设汽车运动方向为正方向,由于v0=36km/s=10m/s,根据基本规律之位移公式20at 21v s +
=得: 第2s 内的位移 )t t (a 2
1)t t (v at 21t v at 21t v s 212
212021102220-+-=--+=即)14(a 2
1)12(1025.6-+
-⨯=有2s /m 5.2a -= 设刹车经过ts 停止运动,则s 4s 5.2100a v v t 0t
=--=-=. 可见,刹车后5s 的时间内有1s 是静止的,故刹车后5s 内汽车的位移为
m 20m ]16)5.2(2
1410[at 21t v s 20=⨯-⨯+⨯=+='
3.正在匀加速沿平直轨道行驶的长为L 的列车,保持加速度不变通过长度为L 的桥.车头驶上桥时的速度为v 1,车头经过桥尾时的速度为v 2,则列车过完桥时的速度为
( )
A.v 1·v 2
B.v 21+v 22
C.2v 22+v 21
D.2v 22-v 21
【审题】乍一看,感觉无从下手,研究对象不是质点,而是有一定长度的列车,乍一看有点陌生。
但是通过运动过程示意图的呈现,可以选择车头作为研究的质点,可发现属于把位移等分的问题,立马选择推理中的位移等分的公式进行求解。
【解析】 列车过完桥行驶的距离为2L
,车头经过桥尾时的速度为v 2刚好是这一段距
离的中间位置,设列车过完桥时的速度为v ,则v 2=v 2
1+v 22
,解得v =2v 22-v 21.
4. 一质点沿AD 直线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测得它在AB 、BC 、CD 三段的时间均为t ,测得位移AC =L 1,BD =L 2,试求质点的加速度? 【审题】表面上看本题是时间等分,但是AC 和BD 用212at x x x =-=∆进行解答。
抓住题目已知的AC 、BD 两段时间相等,且位移已知,不妨采用平均速度进行求解。
【解析】C A v at v =+2,D B v at v =+2
122l t v v C A =⋅+ ,222
l t v v D B =⋅+ 两式相减得12)(l l t v v v v c A D B -=⋅--+,得到1222l l at -=
得到:2122t
l l a -=
结论:在运动学中,尽管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条件,但是无外乎就是前面几个运动学公式,要审视题目中相关的条件,仔细分析条件的特征,最好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了解其中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做出公式的有效选择。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