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人物像分析
从儿童文学的视点分析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

在之前的先行研究中,虽然也有对《杜子春》中的一些看似自相 矛盾的地方进行批判的声音,但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把它当作温 暖而充满人情味的作品。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杜子春》很 早就被收入日本中小学的教材中,并深受广大日本读者的喜爱。
但是,如果《杜子春》只是这样一个简单的 Nhomakorabea事,铁冠子最后要 杀死杜子春的发言,以及要送给杜子春一栋房子的约定便显得十 分多余,且目的不明。以这样的疑问为出发点,本论文试图将 《杜子春》与其时代背景相结合,来进行新的解读。
在这样的背景下,芥川在大正九年(1920年),将来自中国《太平 广记》中的《杜子春传》进行改编后,发表在了《赤鸟》杂志上。 《赤鸟》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把儿童的心灵奉为至纯至真的存在, 而芥川却一反这一惯例,将主人公杜子春设定为花钱大手大脚, 不思进取的拜金主义者。
作品中,杜子春在第三次把钱花光,走投无路的时候,主动向仙人 铁冠子提出了要学习仙术的要求。在以往的“杜子春系谱”的 作品中,主人公能够成仙的基本标准,便是具有能认识到金钱虚 无的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芥川创作的八篇童话中,有五篇都刊登在被称为 “日本儿童文学史上一大革命”的《赤鸟》杂志上。《赤鸟》 杂志不仅仅是一本杂志,它的创刊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童话童 谣运动。
然而,具有创新精神的《赤鸟》杂志拼命想要脱离明治时代开始 就盛行的鼓吹出人头地思想的说教模式,却流于感性的“童心主 义”。另一方面,由于主编铃木三重吉企图以自己的主张作为判 断儿童文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赤鸟》杂志也不自觉地成为 了另一种说教的工具。
从儿童文学的视点分析芥川龙之介的 《杜子春》
在日本,儿童文学是以古典神话(Otogibanashi)为出发点,经过 几代文人的不断发展,逐渐达到了今天的水平。大正七年(1918 年),铃木三重吉等人创立了面向儿童读者的《赤鸟》杂志,这在 日本儿童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结构主义分析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结构主义分析作者:何逸超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03期内容摘要: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杜子春》改编自中国唐代小说《杜子春传》,刊登在日本童话杂志《红鸟》(1920年7月号)上。
因其故事离奇,寓意深刻,主张孝道,在日本曾被收入教科书,成为人人称道的名篇。
本文依照结构主义理论,尝试解构(déconstruction)“仙人-人类”的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分析得出人物本质心理属性及仙人之间属于非位(etic)差异关系。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结构主义符号学一.前言仙人在古代中国一直是无所不能的象征,他们能飞天遁地,长生不老,而人类则有生老病死,能力有限。
“仙人-人类”在中国人的认知中属于对立关系,分类标准基于“是否长生、是否具有非凡能力”等因素,我们将其视为二元对立。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杜子春》通过改编故事内容,在仙人与人类之间的界限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微妙差别。
据作者自己介绍,小说有三分之二以上属于创作。
围绕着杜子春的仙人修行,仙人铁冠子设置了以“孝”为核心的试炼,对人性中的本质心理属性进行考验,试图唤醒杜子春内心深处的善念。
在仙人角色的塑造中,作者进行了较大幅度改写,以左慈为原型塑造独眼老人形象,用词粗犷,趾高气昂。
小说在无形中似乎打破了“仙人-人类”的二元对立,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融合。
二.杜子春形象的渐进性唐朝京城洛阳西门下,有个叫杜子春的年轻人心不在焉地仰望着天空。
他本是富家弟子,现在因荡尽家财,沦落成过一天算一天的落魄汉。
穷到无法糊口的他思索着是否跳进河里一了百了时,仙人铁冠子的出现给他带来了曙光。
这样一个童话般的开头,通过生死、穷富的对立,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因穷奢极欲后落魄无助、受人同情又遭人唾弃的人类形象。
在这样的时候登场的铁冠子尽管救了杜子春,但在两次三番使他成为富豪的过程中,秘密地下了一个考验。
这一点从铁冠子对于杜子春的判断“明事理的人”中就可以看出,他希望能从根源上救杜子春,而根源所在就是人性。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解析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解析引言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沉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触摸而闻名。
其中,《杜子春》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对一个江户时代的武士杜子春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的欲望、矛盾和无常。
本文将深入探讨《杜子春》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
人物塑造与矛盾性杜子春的外表与内心杜子春是一个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的武士,他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然而,在内心深处,他却隐藏着一种狡猾、自私和冷酷的本性。
这种矛盾性使得杜子春的形象更加复杂和丰满。
杜子春与社交圈杜子春虽然在社交圈中表现得很得体,但他与朋友之间却缺乏真正的诚信和情感交流。
尽管他外表上看起来友善和善解人意,但他的计划和目的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使得杜子春的人物更加深入和有趣。
故事情节的发展初识与相遇故事开始,杜子春偶然遇见了一位名叫深谷乡一郎的青年,并从他那里了解到了一块宝石的秘密。
深谷对宝石充满欲望,而杜子春则从中看到了一个机会。
欲望与犯罪鲜有人知的是,杜子春在内心深处渴望着金钱与力量。
他发现深谷对宝石痴迷,并开始想方设法引诱深谷将宝石盗取,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这场犯罪行为最终以悲剧的结局告终。
后悔与自责杜子春因自己的贪婪与欺骗导致了深谷最终的灭亡,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动机与行为是否正确,并对自己的罪行感到深深地内疚。
真相与救赎最终,杜子春意识到他所追求的虚荣和欲望只能给他带来痛苦和悔恨。
他从中汲取教训,试图通过向警方揭发自己的罪行来洗涤过去的罪恶。
虽然他以此赎罪,但他仍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和对过去的回忆。
主题和意义人性的复杂性《杜子春》通过杜子春形象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冲动,而这些欲望和冲动往往是矛盾的。
人类在追求幸福和满足的同时,也无法避免内心的挣扎和争斗。
欲望的破灭作品中,杜子春追求虚荣与欲望的过程最终导致了他的破灭。
利己主义下的不同选择——以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杜子春》为中心

外国文学利己主义下的不同选择——以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杜子春》为中心杨洁曲阜师范大学摘要: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被盛誉为“大正文学象征”。
芥川前期擅于引经据典进行创作,《罗生门》(1915)与《杜子春》(1920)则是分别改编日本古典文学《今昔物语集》与中国古典文学《杜子春传》而成的两部佳作,其透露出的利己主义符合芥川在前期创作中一贯持有的文学态度。
同样都是面对利益的诱惑,但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却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本文将对两部作品的利己主义思维、不同结局和背后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杜子春》;利己主义;不同结局及原因一、芥川龙之介与利己主义芥川龙之介与森欧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
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昂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芥川前期作品的特点之一是擅于从古典故事中汲取精华,加上自身思维想象进行改编创作,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其中古典故事的来源包括日本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他曾直言其小说题材“大底得之旧书”①。
关于芥川前后期作品的划分,刘延永称道大体将大正四年(1915)到大正九年(1920)划分为前期,指出其主要以历史题材为主,而以芥川中国游行归国后的大正十年(1921)到芥川自杀(1927)划分为后期,指出其主要以现实题材为主,转向心境小说的创作。
根据这个划分,《罗生门》与《杜子春》都属于芥川前期之作,以历史为依托,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芥川的早期作品中大多数批判利己主义思维,展示人类的丑陋与弱点。
确实,这两部作品都在诉说着人性的善恶,但《罗生门》主要讲述面对生存之善恶的选择,《杜子春》则讲述面对金钱利益之善恶的选择,它们表现出的同一性在于通过不同的故事诉说着各自的利己主义。
二、《罗生门》中的利己主义《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最早的作品之一,取材于日本古典文学《今昔物语集》,于1915年11月1日发表于《帝国文学》。
《杜子春》中母亲人物形象探究

《杜子春》中母亲人物形象探究作者:赵湘兰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5期内容摘要:《杜子春》是芥川龙之介在中国古代唐传奇《杜子春传》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于大正九年七月(1920年)发表于童话杂志《赤鸟》上的一篇童话。
两篇作品《杜子春》与《杜子春传》都讲述了主人公杜子春在经历两次从贫穷到富有的大起大落后,(《杜子春》中主人公对人间产生厌倦之情《杜子春传》中是为了报恩)主人公想要成仙,但在经历了艰难的试炼后因发出声音而没能成功的故事。
本文将从两部作品主人公成仙失败的关键人物,母亲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入手,浅析芥川龙之介对原作改编再创造的不同可能性和意义。
关键词:杜子春杜子春传芥川龙之介母亲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杜子春都是为了成为仙人而经历了艰难的修炼,最后因为发出声音而修炼失败没能成为仙人。
两部作品中杜子春想成为仙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芥川作品中的杜子春认为人皆无情,对人世间产生了厌倦之情,但不想继续过穷苦的生活继而希望能成为仙人。
唐传奇中的杜子春认为自己贫穷时,哪怕是亲戚也没有任何人愿意出手相助,这个老人却愿意多次相助,因此他第三次接受老人的钱,并在完成自己的心愿后,来到与老人约定的地方希望能报答恩情,因此他并不是主动选择成仙,而是在报恩过程中被选择成仙的。
两部作品杜子春成仙失败的原因也是不同的。
芥川作品中杜子春在看到落入畜生道,成为马的双亲时想起了老人铁冠子的话,于是闭上了眼睛。
但这时却传来母亲微弱的声音“别担心,不管我们会变得怎样,只要你能幸福就好,大王再怎么说,只要你不想开口,你就继续沉默也没关系”。
杜子春听到了声音,想起这正是让他记忆深处难以忘却的母亲的声音,他情不自禁的睁开了眼睛。
他看见一匹马倒在地上深切地望着他,母亲在这种水深火热的痛苦中仍顾着儿子的心,即使被鞭打也不露出一丝怨恨,这与那些无情的人们相比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正是这种为了儿子着想的心情感动了杜子春,使他忘记与老人的约定,叫出了“妈妈”。
「杜子春」から见る芥川龙之介の人性観(1)(1)

中文摘要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发表于1920年。
此作品改变了唐代传奇小说『杜子春传』,但是与原著有多处的差异。
本论文通过对芥川的作品中『杜子春』的经历,表达了对母爱的向往和应该认真生活的人生态度。
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心情和对人生的看法,对母亲的爱融入到了其中,把自己积极,有为的入世观赋予作品之中. 作者把原作中对孩子的爱,改为对母亲的爱.由此可见芥川很爱自己的母亲.在『杜子春』表达了对母爱的憧憬. 芥川通过对原作的改写,融入了自己大胆的想象,使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变得更加充实、丰满。
通过同原典的比较分析,结合作家的特殊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芥川对母爱以及人生观的变化.关键词; 母爱; 人生观; 杜子春要旨芥川龍之介の『杜子春』は1920年に発表された。
この作品は唐代伝奇小説『杜子春传』を改編したものである。
しかし、原作とは多くの点で差違がある。
本文は芥川氏の作品の中の『杜子春』を通じて、母親への愛の憧れと真面目な人生態度について表現した。
また、自分の心情と人生に対する見方、母親に対する愛をその作品の中へ融合した。
作品のなかで母親の愛の偉大さをテーマに躍動している。
原作では子供に対する愛を母親に対する愛に換えた。
この点から見て、芥川氏は自分の母親を非常に愛していることが伺える。
『杜子春』の中で自分が母親への愛に対する憧れを表現した。
芥川氏は原作をもとに自分の想像や経験などを融合し、物語の内容、人物像をより充実なものにした。
原作との比較を通じて、そして、作者の特殊な人生経歴と結合して芥川氏が母親に対する愛及び人生観の変化について分析する。
キーワード;母親の愛;人生観;杜子春杜子春」から見る芥川龍之介の人性観------------- 母性愛への憧れを中心に目次はじめに・・・・・・・・・・・・・・・・・・・・・・・・・・・・・・・・ 3 1.芥川龍之介について1.1 芥川龍之介の生涯・・・・・・・・・・・・・・・・・・・・・・・・・・31.2芥川龙之介と『杜子春』・・・・・・・・・・・・・・・・・・・・・・・・・・・42 『杜子春』と芥川龍之介の人性観・・・・・・・・・・・・・・・・・・・・・・・52.1 母親の愛に対する憧れ・・・・・・・・・・・・・・・・・・・・・・・・・・・5 2.1.1 母親の愛に対する未練・・・・・・・・・・・・・・・・・・・・・・・・・6 2.1.2 人性の問題について・・・・・・・・・・・・・・・・・・・・・・・・・・7 2.2追い求める母親の愛と人性観・・・・・・・・・・・・・・・・・・・・・・・・8 3母親の愛と人生観・・・・・・・・・・・・・・・・・・・・・・・・・・93.1愛情と我がままな性格・・・・・・・・・・・・・・・・・・・・・・・・・10 3.2利己主義者批判と母親の愛の偉大さ・・・・・・・・・・・・・・・・・・・・10 3.3芥川氏が人生に対する思考・・・・・・・・・・・・・・・・・・・・・・・・・11 おわりに(結論)・・・・・・・・・・・・・・・・・・・・・・・・・12注・・・・・・・・・・・・・・・・・・・・・・・・・・・・・・・14用例出典・・・・・・・・・・・・・・・・・・・・・・・・・・・・・・14 参考文献・・・・・・・・・・・・・・・・・・・・・・・・・・・・・・14謝辞・・・・・・・・・・・・・・・・・・・・・・・・・・・・・・・・14。
古代小说研究-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与唐传奇〈杜子春〉之比较

• 1913年9月,龙之介进入东京帝国文科大学英文 科。 1916年芥川毕业,论文题为「威廉· 莫理斯 研究」,其成绩位列同届二十人中之第二名。 这段时间他所创作名篇: 《鼻子》、 《地狱 变》 、《罗生门》等,以后师事夏目漱石,深 受漱石影响。
• 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报社的记者前往中国四 个月,曾和郑孝胥、章太炎等唔谈,畅游杭州、 西湖、苏州、扬州、南京、芜湖等地,更溯长 江游卢山、汉口,横越洞庭湖至长江,乘铁路 经郑州、洛阳、龙门入北平。在北平曾观赏过 梅兰芳的京戏,然后游历万里长城、云岗、天 津,经沈阳、韩国,于七月底返抵日本。
• 但这次任务非常繁重。在任务的压力和自 身压抑作用下,他染上了多种疾病,一生 为胃肠病、痔疮、神经衰弱、失眠症所苦。 该年年底以后神经衰弱日甚一日,终于演 变至非服安眠药不得一眠。 • 1927年7月24日凌晨,芥川终于在田端的自 宅吃致死的安眠药自杀,枕畔放着圣经及 亲友之遗书与作品遗稿
• 芥川之死给予日本社会巨大的震撼,全国 各大报均已显著的头版报导其自杀,文坛 人士更是惋惜其早逝。自1935年以降设置 芥川文学奖,奖掖优秀的新锐作家。 • 对于创作,他曾说:「最可怕的是停滞。不, 在艺术之境里是没有停滞的。当艺术家退 步时,常开始一种自动作品,那就是意味 着,永远写着同样的作品。」(波特莱尔: 「我的一生都用来构思如何造句遣词。 )
• 铁冠子一边说着,一边跨开脚步,然后突 然又停住脚步,回头望着杜子春,彷佛不 胜愉快地抛下一句︰ • 「喔,对了,我刚想起,我在泰山南麓有 一间房屋。那房屋和田地都一起送给你, 你马上去住吧。现在这个时节,那屋子四 周,大概已开满了桃花吧﹗」 • --大正九年(1920)六月--
• 原作改作都设定在亲子之爱,但原作是单 方面之母爱;改作是双向之亲子之情。
浅析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的“中国想象”

| 中外互鉴浅析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的“中国想象”□关胤蕾/文日本文坛“鬼才”芥川龙之介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对古典中国饱含无限向往与憧憬,笔下以中国为题材的“中国物”不胜枚举。
《杜子春》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芥川在改编中依据中国汉文典籍和日本社会认知塑造出浪漫化中国环境像与理想化中国人物像,寄托了他对古典中国的美好想象。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活跃于文坛的杰出小说家。
他与中国的情缘,源起于少年时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并一直延续至踏上中国这片土地。
中国情结伴随他的一生,也对其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芥川笔下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学的“中国物”尤为丰富,创作生涯中的148篇小说里有18篇与中国相关,占小说总数的十分之一,这在日本文人中极为罕见。
《杜子春》于1920年发表在《红鸟》杂志上,改编自唐代传奇《杜子春传》,是芥川早期“中国物”中的代表作,更是他对古典中国浪漫想象的典型例证。
故事讲述了落魄公子杜子春在将家财挥霍一空后结识了铁冠子仙人,多次获得铁冠子的帮助并最终在其点拨下感悟到人间真情与人生真谛,选择放弃成仙、直面生活。
《杜子春》基本沿袭了原典的故事,但在继承中又有创新。
芥川曾在1927年2月3日写给河西信三的信中写到:“拙作《杜子春》,虽借用唐代小说《杜子春传》中的传主为主人公,然而,三分之二以上情节为创作。
[1]”芥川的《杜子春》将原典两千字左右的故事分成了六章来扩写,对故事进行了增减和修改,描绘出一个乌托邦式古典中国形象,展现出浓厚的古典中国情结。
本文拟将《杜子春》与原典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芥川在改编中塑造的乌托邦式古典中国形象,解析日本文人对中国持有的“中国想象”的成因。
1《杜子春》中的中国环境像芥川在《杜子春》中将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唐都洛阳”。
他笔下的洛阳风景如画、繁华无极:“且说当年洛阳乃是繁华至极、天下无双的都城,街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夕阳西下,将城门照得油光锃亮。
这当口,有位老者头戴纱帽,耳挂土耳其女式金耳环,白马身配彩绦缰绳,走动不休,那情景真是美得如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人物像分析
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是以唐传奇《杜子春传》为原型创作的一部童话作品。
作品的主人公杜子春被设定成一个由富转贫、无家可归的孤儿形象。
通过老人的指点历经富贵贫穷,最终对人间失望,想要得道成仙的故事。
本文通过分析杜子春的行动及语言等挖掘杜子春想要成仙的原因。
标签:杜子春;孤儿;成仙原因
一、孤儿身份的表明
在《杜子春》的开篇之处,通过“年轻人名叫杜子春,本来是富家弟子,现在因荡尽家财,沦落成过一天算一天的落魄汉”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
特别是“因荡尽家财”这一描述,使读者很容易将杜子春定性为坐吃山空的浪荡子的形象。
接下来,“杜子春依然将身子靠在西门墙壁上,心不在焉地眺望着天空。
天空上,细长的月亮,宛如指甲痕迹,幽白地浮睡在缭绕的雾霭中。
“天暗了,肚子也饿了,而且不管到哪里,大概都找不到今晚能容身的地方了……与其这样活着,不如干脆跳河自杀要快活点吧。
”通过杜子春一系列的动作、表情和语言来看,杜子春持有一种悲观厌世的心理。
在接受了杜子春浪荡子形象的读者看来他一心想要跳河自杀的原因是因为落魄街头所致。
但是在笔者看来,焦点应该放在后半句“不管到哪里,大概都找不到今晚能容身的地方了”上来。
通过这一句话,我们能够想象到在这个世上杜子春不仅没有了金钱,还没有了栖身之处,没有家人,也没有了朋友。
虽然作品在此处并没有直接点明杜子春的孤儿身份,但通过他的一声叹息,暗示了杜子春的孤儿身份。
因为在这个世上已是孑然一身,才有了投河自尽的悲观心态。
可以说,“不管到哪里,大概都找不到今晚能容身的地方了”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人间“薄情”的失望
继而,杜子春遇见了一个独眼老人,按照老人的指示,两度成为了大富翁。
值得关注的是,杜子春成为富翁之后的表现。
“变成暴发户的杜子春,马上买了一栋豪华的房屋,开始过着不比玄宗皇帝逊色的奢侈生活。
买兰陵的美酒啦、桂州的龙眼啦、在庭院内栽植日易四色的牡丹啦、饲养几只白孔雀啦、收集宝玉啦、剪裁锦绣啦、制造香木的车子啦、订制象牙椅子啦,若要详细述说他的奢侈,那这个故事是永远都无法结束的。
”
从以上记述来看,杜子春有钱之后,马上就开始了享乐的生活,这更加加强了杜子春在读者心中的浪荡子形象。
但是,在这种生活中杜子春到底在享受什么呢?从表面看他享受的是奢侈的生活带来的肉体上的满足感,但笔者认为不能通过这一段的描述而以偏概全。
作品在描述杜子春的豪奢生活之后,有这样一段话:
“一些平日在路上遇见也形同陌路人的朋友们,在听闻杜子春致富的消息后,
不管朝晚都来找杜子春玩了。
而且人数日渐增多,半年过后,所有洛阳闻名的才子与美女,几乎没有一个不是杜子春的座上客。
杜子春每天陪著这些客人举行盛宴,而且酒宴盛大得无可比拟。
”
杜子春把见风使舵的“朋友们”奉为座上宾,每天一起饮酒作乐。
当他第三次落魄又见到老人时,终于认清了现实,发出感慨“人都是薄情寡意的。
当我是个富豪时,他们拼命奉承、阿谀,一旦变得贫穷,连个笑脸都不肯赏。
想到这点,即使再度变成富豪,又有什么用呢?”将这两段联系起来,杜子春在奢侈的生活中真正享受的东西便一清二楚了。
杜子春对“朋友”有着深深的执念。
他不是只要有钱了就获得了满足,而是通过招待朋友,与朋友相处获得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能够弥补他在这世上孑然一身的现状,也就是他与“人”有联系。
描述成为大富翁的杜子春的一大目的就是从侧面展现杜子春的朋友们的态度。
周围的人根据杜子春的贫富变化展现出不同的态度。
这些人与杜子春交往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他的财富。
从此处可以看到芥川对人性的阴暗面—金钱至上、利己主义的批判。
此外,杜子春三次流落街头之时的表现也耐人寻味。
“有个年轻人心不在焉地仰望著天空”、“某日黄昏,杜子春再度逛到洛阳西门下,呆然地眺望著天空,不知何去何从”、“此时的杜子春,当然又是呆呆伫立在西门下,眺望著幽幽穿射晚霞的月牙”。
关于杜子春每次流落街头之时都是“呆呆地望着天空”这一反映,虽然读者容易把这种表现和杜子春的浪荡子形象联系在一起,但正如小林幸夫所言“可以不逊地说,读者们过度解读杜子春的大富翁形象是因为他们自己不是大富翁”。
三、物质不满足的逃避
杜子春在第三次落魄之时又遇到了独眼老人,这次他拒绝了老人给予金錢的好意。
“我不是厌倦了奢华日子,而是厌烦了人这个东西。
”“人都是薄情寡意的。
当我是个富豪时,他们拼命奉承、阿谀,一旦变得贫穷,连个笑脸都不肯赏。
想到这点,即使再度变成富豪,又有什么用呢?”杜子春三起三落,领悟到了自己的朋友们都是为了钱才和自己来往的这一事实。
因而,他对人的“薄情”感到愤慨。
由此我们能够得知,在杜子春认为,人是“有情”的,人应该在感情交换中生活,自己也想过这样“有情”的生活。
面对现实,他才会发出“人都是薄情寡意的”这一认识。
可以说这种严重的对人的不信赖也成为杜子春想要成仙的一大契机。
而杜子春想要成仙的另一重要原因从与老人的对话中也能窥见一斑。
“原来如此。
没想到你这么年轻,竟然懂得这些道理。
那么,你今后是想安然过着贫穷的生活了?”“我现在已无法再过贫穷生活了,所以我想做您的徒弟,修行仙术。
”可以说老人询问杜子春今后能否安于贫穷的目的是想让杜子春过上这种自食其力、平静喜乐的生活。
但是,杜子春通过几次的贫富经历并不能达到老人的要求。
这也成为杜子春想要成仙的一个原因。
结语
综上所述,孤儿杜子春对“人”有着深深的羁绊。
如小林幸夫所言,杜子春想要成仙,“在杜子春的精神层面上,是对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灰心;从种族层面上来讲,是对做人的放弃。
”杜子春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真正的朋友,也就是他认为这个世界是没有真情存在的。
因此,他想要逃离没有真情的人世间。
再加上本来就出身富贵的杜子春不能自谋生路,想要通过学习仙术成为神仙来摆脱金钱上的烦恼。
可以说,杜子春由于精神和物质上都得不到满足,才企图以成仙来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