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芥川龙之介独特的个人利己主义以《罗生门》、《鼻》及《竹林中》为中心

合集下载

论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教思想——以《罗生门》和《蜘蛛之丝》为例

论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教思想——以《罗生门》和《蜘蛛之丝》为例

教育与培训论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想——以《罗生门》和《蜘蛛之丝》为例周杰(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401120)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坛的领军人物,日本短篇小说旗手,被称为“日本的卡夫卡谈到芥川文学的宗教性时,学界都倾向于向其基督教题说,对佛教题说有关注。

根植于的佛教思想才是芥川文学的灵魂,探讨芥川龙之说中的佛教思想有助于更全面地解读芥川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佛教思想;因果报应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0.13.0870引言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文坛的领军人物,是日本近代文上名的家&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龙之为后世留下了148篇,66篇随笔,55篇文,以及大量的文匚、诗歌、游记,极大了日本文。

芥川的小说以短篇为主,涉及基督教、佛教、道材,构巧妙,语言犀利,情节伏&长期,谈到芥川文学的性时,中者在基督上,诚然西方基督川的不,然而笔者认为,芥川的深处息着古老的东方之心,其 揭示人间善恶、拷问人性,处处体现着佛家的因果报。

下文以《罗生门》和《蜘蛛之丝》为,情节分析其中的,并探川佛的来源。

1芥川中的佛教思想1.1《罗生门》《罗生门》最初于1915年11月登载在《帝国文学》上,并于1918年5月在芥川的第一本创作集《罗生门》的。

芥川在创作《罗生门》时,曾一度被恋爱所,不被家人接受的初恋经历识到了人性的&在《罗生门》中芥川人三次心理变化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人在面对善与恶,美时的矛盾心境,揭露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己主义妥的丑恶人性。

下文是《罗生门》的故:安王期的某个,一个被主人,无处的下人在罗生门。

出于生计考虑,他决心作强盗,力,并且总是有些有愧于心&当城墙上时,竟然发现一个衣的老妇人从一具年轻女子的死上发。

他冲上道“你这个没人性的,死不/老解释只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罢了,而,这个年轻女子生不是什么好人,她曾干了当鳍鱼卖,欺骗来买的人&于是,下人大悟了,既然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的?于是,他抢了老太婆的衣服消失在了中&《罗生门》中无处不潜藏着的因果报、想。

从芥川龙之介小说看日本人利己主义

从芥川龙之介小说看日本人利己主义

从芥川龙之介小说看日本人利己主义作者:李思佳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年第23期【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作家,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被广泛流传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有《罗生门》、《鼻子》、《偷盗》。

通过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塑造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对当时社会进行批判,对日本人利己主义进行了深度描写。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刻的描绘出当时充满自私自利的日本。

本文通过对《鼻子》进行分析,以鼻子变化为中心,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故事情节的变化来了解小说主人公禅智内供内心的改变,进而实现对人性的批判,对日本人的利己主义进行深度思考。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日本人利己主义【中图分类号】I313.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32-02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短片小说家,他生于1892年,在1927年去世,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享年35岁,他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在读大学时创作的,该小说发表于《新思潮》上,并且芥川龙之介借助《鼻子》打开了他的文学之路,为他奠定了在日本的文学地位。

在小说《鼻子》当中,芥川龙之介通过禅智内供鼻子长短的变化来反应人物心理变化,进而形象的刻画出了日本人利己主义。

小说《鼻子》对寺内弟子以及城中的百姓也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内供鼻子的变化城中百姓以及寺内弟子的心态逐渐的发生了改变,着力刻画出了寺内弟子以及城中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芥川龙之介以及其犀利的文笔揭示了日本人的利己主义。

一、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在小说《鼻子》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众所周知禅智内供的鼻子与众不同,他的鼻子具有五六寸长,在脸中央能够下垂到下巴,禅智内供从小在寺庙长大,从一个小沙弥一直到寺庙的内道场供奉,他都以振兴以及保护国家为自己的职责,因此禅智内供一直受到人们的爱戴。

虽然禅智内供受到人们的敬仰[1],但是自己的鼻子与其他人不同,这一直困扰着他,让其苦不堪言,但是禅智内供始终装作无所谓的样子,其实内心苦闷不堪,禅智内供这么做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僧侣要专心静念,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他害怕别人怀疑他对信仰的忠诚度。

浅析小说《罗生门》中的利己主义

浅析小说《罗生门》中的利己主义

浅析小说《罗生门》中的利己主义摘要:由此可见,在利己主义影响的基础上,不管是违反道德还是损害别人利益,无论哪个都是利己主义者自己愿望的踏脚石。

但是,利己者在自己做坏事的同时为了自己的自尊,会把过错的责任都推到外部坏境和别人身上。

《罗生门》就描述了由善变恶,并显示出在利己主义面前人们的价值观的脆弱。

因此,如果被利己主义侵蚀,那么当然会认为他人的利益只是满足利己者物质与精神的踏脚石。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利己主义;人性的善恶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

讲的是在战争年代,一个农民破产了,只好拿起刀来作强盗。

但是他力弱胆小,并且总是有些有愧于心。

一天,他到一个刚刚发生了一场大战役的城墙上去,那里到处都是死尸,他想找到一些财物。

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老妇人衣衫斓缕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

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

老太婆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罢了。

“而且,你以为她生前是个善人吗?她可是把蛇晒干了当成鳝鱼来卖。

”“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生存啊!”{2}。

于是,强盗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走了。

通过芥川自己超群的技艺,深化了故事的内容。

毫不隐晦地揭示人性的弱点。

这个弱点就是利己主义。

鲁迅曾说过:“人类的心理有着互相矛盾的两样的感情。

他人的不幸,自然是没有不表示同情的。

但一到那人设些什么法子脱了这不幸,于是这边便不知怎的觉得不满足起来。

夸大一点说,便可以说是甚者且有愿意再看见那人陷在同样的不幸中的意思。

于是,在不知不觉间,虽然是消极的,确对那人抱了敌意。

”《罗生门》中,只是在一个个人无法扭转的现实恶劣的背景下,在一个以恶为社会循环的时代,所有人在做选择时都是做出一个更加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以求自保“罗生门”一词,在日语中含有“位于人间与地狱之间的城门”的意思,因此,芥川把故事发生地设在罗生门是有深意的。

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以《罗生门》与《鼻子》为例

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以《罗生门》与《鼻子》为例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思想启示作用。他通过对人性的 深入挖掘,提醒我们要正视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变化。 他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要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影 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后果。
总的来说,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是一 种对人生的洞见。这种洞见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复杂、矛盾、奇妙之处,也让 我们更加珍视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种洞见也提醒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要 谨慎行事,以免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罗生门》与《鼻子》作为芥川龙之介 的代表作,无疑是他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独特见解的集中体现。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飘浮的羽毛象征着自由、轻盈与未知的可能性。羽毛 的飘浮,在物理上呈现出无拘无束的状态,但它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阿甘的生 活状态。阿甘的智商虽然只有75,但他的生活却充满了无数可能性。他的人生 就像飘浮的羽毛,看似随意,却又充满了未知。
同时,飘浮的羽毛也象征着阿甘对于生活的态度。他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 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就像羽毛一样,无论风将他吹向何处,他都会选 择接受并适应。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让阿甘在生活中收获了友情、爱情 和成功,也让他在面对挫折时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总结来说,《罗生门》是一部揭示人性丑恶、复杂且矛盾的电影。每个角色都 有自己的故事和说辞,真相变得模糊不清。通过深入剖析每个角色的行为和言 辞,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各种丑恶一面,包括自私、利己主义、伪善、虚荣、 矛盾和复杂性。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在面对人性和现实时,我们需要有批判性 的思考,以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和解析人性的复杂性。
总之,以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为例,我们可以领略到日本次演示学鉴赏所 注重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独特之处。这些特点体现了日本次 演示学对于人性、道德、爱情等价值观的深入探讨,为读者展现了日本次演示 学的魅力与智慧。通过分析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次演 示学的价值观,为我们的审美鉴赏提供有益的参考。

《罗生门》《竹林中》:罗生门下,只有赤裸裸的人性

《罗生门》《竹林中》:罗生门下,只有赤裸裸的人性

《罗生门》《竹林中》:罗生门下,只有赤裸裸的人性一个被害人,三个嫌疑人(包括被害人自己),为何每一个都说自己是凶手?《罗生门》和《竹林中》是日本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两篇经典代表作。

也许对芥川龙之介其人没听说过,但“罗生门”三字却是很少有人不知道的。

大多时候,它就如同地狱之门一样,在人们的心头高高地竖起。

罗生门,的确是一道地狱之门,只不过它只拷问人性。

芥川龙之介,同森鸥外、夏目漱石并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三巨匠,也被誉为日本文坛“鬼才”。

从1892年3月1日出生到1927年7月24日服安眠药自杀,芥川龙之介短短35年的生命,就如同一颗彗星划过暗夜,只留下长长的慧尾拖在文学的天际,久久不散。

12年的创作生涯中,短暂得就像灯火明灭的一个瞬间,而也仅仅就是这样一个瞬间,却足够惊艳整个时代和后来人的了。

《罗生门》和《竹林中》就是佐证之一和二。

于1950年上映的电影《罗生门》,由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执导,上映后即斩获了第1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及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可谓相当成功。

该片虽以芥川《罗生门》为名,但此《罗生门》已非芥川之单纯《罗生门》,而是以小说《竹林中》为主干情节,对《罗生门》与《竹林中》两篇小说天才般地结合。

芥川的《罗生门》和《竹林中》分别创作于1915年和1926年,中间虽隔了长达十年时光,但却有着相同的主题,即扣问“人性之真”,也许黑泽明也是看到这一点,故将两者衔接融合进行了再创作。

电影作品之成功,不仅突出了原著小说中扣问“人性之真”的原有主题,且还留下了“希望之子”的光芒。

如同《狂人日记》中的结尾,“还有孩子……”。

接下来,笔者便对《竹林中》(或《罗生门》)中的情节作以分析解读,那最令人迷惑之处:一个被害人,三个嫌疑人(包括被害人自己),为何每一个都说自己是凶手?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注:以下涉及剧透,且对内容的理解,有赖于芥川《罗生门》和《竹林中》的阅读基础,或有电影《罗生门》的观影经验。

日本文学鉴赏之价值观分析——以芥川龙之介《竹林中》为例

日本文学鉴赏之价值观分析——以芥川龙之介《竹林中》为例

日本文学鉴赏之价值观分析收稿日期:2018-02-01作者简介:吴以诺(1983-),女,汉族,江苏南京人,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引言:日本文学鉴赏课程是高等学校日语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文学价值观分析,包括如社会观、人性观、女性观等的分析,既是日本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亦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

本文以《竹林中》为例,对作品中所体现的价值观进行分析,以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和可推广的方法。

芥川龙之介在日本近代文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短暂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小说以及优秀的小品文、随笔、评论、诗歌等。

例如《罗生门》《秋》《河童》《鼻》《竹林中》《地狱门》《某傻瓜的一生》等。

其中,《竹林中》因被黑泽明取材拍成电影,广为人知。

一、芥川龙之介与《竹林中》芥川龙之介1915年10月在《帝国文学》上发表《罗生门》,并在同学铃木三重吉的介绍下拜入夏目漱石门下。

1916年发行了第四次《新思潮》,夏目漱石高度欣赏其在创刊号上发表的《鼻》,由此芥川作为新进作家在文坛华丽登场。

小说《竹林中》创作于1922年。

小说情节由四个证人(樵夫、行脚僧、捕快、老妪)和三个当事人(多襄丸、真砂、金泽)的陈述构成。

强盗多襄丸看到美人真砂后,被色欲所驱,利用武士金泽的贪欲,将其带进竹林中。

真砂被强暴后,金泽死亡。

小说围绕认定谁是犯人展开。

三个当事人关于这件事各自陈述,其中武士是借巫女之口进行的。

由于大家都承认自己是犯人,使得不能清楚判断事实到底怎样。

二、社会观分析小说表达出对当时拥有较高社会地位者的讽刺。

从老妪说的话来看,主人公之一的武士是具有温和个性、不可能招恨的人。

根据老妪的想法,正是因为强盗的恶,才招致了武士的死。

在当时的社会,老妪代表一般的老百姓,是敬佩并羡慕像武士一样拥有高地位的人的。

但是,作为强盗的多襄丸利用了武士的贪欲,将武士夫妇带进竹林中。

武士作为力量的象征却不能抵御多襄丸。

这样的武士可以说是无能和有贪欲的。

另外,多襄丸对推官说:“只不过我杀人用的是腰上的大刀,可你们杀人,不用刀,用的是权,是钱,……要讲罪孽,到底谁个坏,是你们?还是我?鬼才知道。

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中利己主义的多样性——以小说《罗生门》和《鼻》为例

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中利己主义的多样性——以小说《罗生门》和《鼻》为例

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中利己主义的多样性——以小说《罗生门》和《鼻》为例章明【摘要】芥川龙之介是近代日本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早期的历史小说多体现利己主义的主题,其中以《罗生门》和《鼻》最具代表性.两部小说虽然都着眼于对利己主义主题的挖掘,但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两种不同内涵的利己主义,即为生存的利己主义和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对利己主义本身的批判,而是以敏锐的洞察力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利己主义作为一个工具,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并存,并进一步批判了认同这种利己主义的扭曲的社会道德.【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5)005【总页数】3页(P632-634)【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罗生门》;《鼻》;利己主义;人性;道德缺失【作者】章明【作者单位】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黄山2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20世纪初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有“鬼才”之誉。

他的历史短篇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别具一格,其中《罗生门》《鼻》是他早期创作的广为人知的历史小说名篇。

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便将《罗生门》《鼻》译介到中国。

先行研究主要包括主题研究和围绕作品中的古典和西方元素进行的比较研究,将小说与其原型《今昔物语》进行对比研究。

此外,日本众多学者都曾将《鼻》与果戈理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1]。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虽然对作品思想性的研究不在少数,然而将这两部历史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考察的情况比较少,对其思想性的关联研究也不多见。

因此,本研究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的创作特点出发,结合时代和作家个人背景,对两部小说中所展现的不同类型的利己主义进行关联性研究,以期窥探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

一、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特征及其创作动机纵观近现代日本文坛,历史小说虽非文学创作的主流,但在日本文学史上亦不可忽略。

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

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

从《罗生门》《鼻子》浅谈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他与森欧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大巨匠。

电影大师黑泽明也将其作品《竹林中》搬上银幕。

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特点是技巧纯熟、精深洗练、寓意深刻、心理描写细腻、经得起反复推敲。

他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这一流派的特点是对现实的表现是客观的、理智的;在艺术技巧上更是刻意追求。

《鼻子》与《罗生门》都是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代表作。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历史小说为主。

他多从世界历史寻找题材,但并不追求历史的真实性,而是借故讽今,借古喻今。

其中充满理性话语给人以深刻的哲理思考与感悟。

“尽管作品让人忍俊不禁,但其背后却潜藏着作者的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他把人情的冷漠看成是人类堕落的深渊。

”[1](p270)一《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于1915年发表的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

罗生门“本意:“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城的外郭)”的门,即“京城门”之意。

由于古代日本常年战乱,尸横遍野。

许多无名死尸,被拖到城楼丢弃,待年久失修,颓败之后,继而显得荒凉阴森。

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故而有了“罗生门”是通向地狱之门这一鬼谈幻象之说。

”在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里的,我也感觉到整个环境很压抑,荒凉阴森,伴随着的是一个和尚和一个砍柴人的故事,从一开始就让人陷入一种很困惑的境地当中,是什么让和尚觉得比战争瘟疫都可怕,使他觉得他有可能因此不会对人类的灵魂抱有信心了,随着故事的发展,我看到了在《罗生门》这篇小说里同样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善与恶,人们为了掩饰自己的罪恶在不停地撒谎,一个案子居然有好多个版本的供词,到最后也不知道到底是谁说真话了,是樵夫吗?这是电影想留给我们的思考吗?人们可以为了让自己的形象美化,而去编造谎言,这世界还有什么值得信任,但最后老樵夫救了婴儿让僧人和我们都看到了希望,人与人相处有了信任才会有希望,有了善念,少点谎言,生活才会万里晴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芥川龙之介独特的个人利己主义以《罗生门》、《鼻》及《竹林中》为中心当提到日本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时,芥川龙之介的名字肯定不会被忘记。

作为20世纪初期的文学巨匠,芥川既擅长短篇小说,也是一名小说家、随笔家和评论家。

与许多其他日本作家不同,芥川的作品充满了个人利己主义的思想,其刻画的角色经常表现出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

本文将以《罗生门》、《鼻》和《竹林中》为例,探讨芥川龙之介个人利己主义思想的特征。

一. 芥川龙之介的生平和思想背景二. 芥川龙之介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概述三. 《罗生门》的解读和个人利己主义主题分析四. 《鼻》的解读和个人利己主义主题分析五. 《竹林中》的解读和个人利己主义主题分析六. 芥川龙之介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与西方文化的比较分析七. 芥川龙之介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的现代价值八. 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原创性评价九. 芥川龙之介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在当今日本文化中的影响芥川龙之介早年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受到了日本战后知识分子形成的像太宰治等重要作家的影响。

在芥川的作品中,个人利己主义思想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的故事表现出人性阴暗面的深刻剖析,他在探讨人的内心所做的探究具有非常高的成就。

通过对芥川的故事的深入解读,我们发现《罗生门》、《鼻》和《竹林中》三个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物角色都是具有明显的个人利己思想的。

比如,在《罗生门》中,小偷那无私而善良的女性,揭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注册结构。

《鼻》主人公竹田家的形象,也是一个经常受到欺侮的英俊男孩。

在他决定浇铅塞住自己的鼻孔之前,他一直是个好人,但在他完成这个任务后,他变得更加自信和冷酷。

《竹林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个完美的个人利己主义者,他“没有名字,没有文化,没有任何道德概念”,这导致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无情侵犯。

芥川龙之介的这些故事呈现出的讽刺,都因其精彩独特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而成为了经典名著。

总而言之,芥川龙之介的故事中深嵌了个人利己主义的思想,呈现了日本文学中最黑暗的面貌。

他的作品被一再推崇和解读,并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芥川龙之介的生平和思想背景在这个提纲中,可以详细介绍芥川龙之介的生平和社会背景,包括其学习和写作经历,以及受到的文化影响和社会领域的变化等因素。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的来源和基础。

2. 芥川龙之介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概述在这个提纲中,可以详细介绍芥川龙之介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重点强调他作品中所体现的自我中心化、冷酷无情和悲观厌世等主题,并分析其与传统日本思想的关系。

3. 《罗生门》的解读和个人利己主义主题分析在这个提纲中,可以详细分析《罗生门》中的人物角色和情节,着重探讨其表现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并分析这个主题所揭示的社会现实问题。

4. 《鼻》的解读和个人利己主义主题分析在这个提纲中,可以通过对《鼻》中竹田家主人公形象的解读,探究其具体表现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和相关主题,并分析这个主题所揭示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5. 《竹林中》的解读和个人利己主义主题分析在这个提纲中,可以通过对《竹林中》主人公形象的解读,分析其中所表现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社会认知和相关主题,并进一步分析这个主题在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

6. 芥川龙之介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与西方文化的比较分析在这个提纲中,可以比较芥川龙之介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与西方文学和哲学中相关观点的异同,分析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探究这种思想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和发展。

7. 芥川龙之介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的现代价值在这个提纲中,可以探究芥川龙之介个人利己主义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其与现代社会中的自我意识、道德体系和人际关系等主题的关联。

8. 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原创性评价在这个提纲中,可以探究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原创性和风格特点,并分析其与其他作家和流派的区别和联系,考察其对日本文学传统的贡献和创新。

9. 芥川龙之介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在当今日本文化中的影响在这个提纲中,可以探究芥川龙之介个人利己主义思想在当代日本文化中的表现和影响,分析其对文学、电影、社会思潮等领域的影响和启示。

芥川龙之介是20世纪日本文学领域的巨匠,他的作品不仅曾经在日本国内掀起了一场文学热潮,而且也在国际文坛上赢得了相当高的声誉。

他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日本文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因为他的文学成就堪称无人能及,而且因为他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日本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和文化危机。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思想极具个性化和超越性,主张以自我为核心来表述作者心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他的作品重点表现了自我中心化、个人利己主义和悲观厌世等主题,这些主题不仅具有显著的现代性和超越性,而且充满了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启示。

一、芥川龙之介的生平和思想背景芥川龙之介(1892-1927年),原名洛生,是日本著名小说家、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大阪银行的高级职员,母亲则是相当有才的文学爱好者。

因此从小,他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过茶道、书法、音乐等多种传统文化。

母亲的文学爱好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也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文学创作。

他曾在东京外国语学校法语部学习,但是因为不愿在日本外交部工作,而选择进入萩原朔太郎所创办的月刊《草枕》编辑部,成为自由撰稿人和翻译家。

他的文学成就早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其中以《在群马的冬天》和《死》等青春文学作品最为著名,这些作品表现了他的悲欢离合和个人生命观。

芥川龙之介生活在日本现代化的激烈时期,他的生平和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日本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文化危机和道德约束的松弛,而且要与西方文明的影响相互作用起来才能理解。

日本被西方列强侵略和占领,这给日本人带来了深刻的文化震荡和迷茫。

日本传统的文化和美学体系在西方文明的压力和冲击下逐渐岌岌可危。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成为了日本文学文化界反思自身文化和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他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回顾了日本文学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并提出了新的文学美学和思想。

二、芥川龙之介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概述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主题是“个人利己主义”和“自我中心化”,他认为个人利己的意愿和行为是人性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其表现在文化方面就是“自我中心化”的趋势。

他并不是主张“自我中心化”的个人利己主义,而是在这种现代文化条件下才能够带来艺术的个性化和独立性,进而带领日本文学走向现代化。

芥川龙之介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展现出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和心灵感悟,表达出真实的生命感受和情感体验。

他认为小说的创作者,应该“全权地依照自己的感觉与思想,完全保留一切自己喜欢的东西,把化石、生命力、偶然事件及一切怪诞的思想情感混在一起,将其写成艺术”。

这种个人的自我表达和主宰,从本质上讲就是把小说作为一个个人的再造与重塑过程,体现出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独特思考和认识。

三、《罗生门》的解读和个人利己主义主题分析《罗生门》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名字就来源于日本民间传说中的阴间之门,象征着阴森恐怖的境地。

整个小说围绕一个发生在宫廷高官家庭内甚至在“罗生门”之外的惨杀案展开,案件发生后各种说法和嫁祸于人越来越多,使人看不清案件真相,这种真相的暧昧不确定性,象征了大正盛期的社会和文化传统功能的崩溃和对“真理”的解构。

芥川龙之介在这部作品中多次出现了自我中心和个人利己的思想和情绪,展示了现代日本社会中人物角色的冷酷无情和自我中心化特性。

在小说的开头,第一篇“罗生门”就告诉读者,这是一个有关残忍杀戮和阴暗迷雾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灵魂,这种压抑的气氛预示着接下来的故事会充满悲惨的主题。

然后,宫廷高官官吏弓月源次郎尝试用膳室的障壁遮起被人推倒的真相,以期想从罪责中挣脱出来,这一行为暗示着个人利己主义对摆脱责任的影响。

在所有的人物角色中,木村和妻子下妻以及蒲团杀人的盗贼比较典型地展示了自我中心和个人利己的状态。

木村为了筹钱生活,残杀并抢劫死去的武士,“没有义气”、“在这样的时候选择了利益”,他的妻子下妻则是为了在木村面前展示自己的厉害,蓄意献殷勤于武士男主,并在妻子的“安全”这个问题上,几乎把整个事件的罪责转嫁给木村。

盗贼表示他只是杀了一个富有的人来帮助自己“创业”,他看到别人的富有会让自己的贫穷相形见绌,这种个人利益的追求已经成为了他日常的思想和活动之一。

芥川龙之介在这部小说中,通过这些人物角色的形象,展示出了现代日本社会中个人利己主义的现象和社会成员的独立性。

他在小说中分析了日本社会的种种问题,以及人性中的自私和自我中心化倾向,并以小说的方式探讨了这种思想在社会中的影响。

四、《鼻》的解读和个人利己主义主题分析《鼻》这个故事是一个关于鼻子的故事,主要表现了主人公竹田家主人公的鼻子脱落之后所遭遇的种种经历和奇遇,以及他在重新找到鼻子之前所经历的惊险与挫折。

在这个故事中,芥川龙之介的个人利己主义表现得非常明显,以至于整个故事就成为了芥川龙之介个人利己主义思想的一个寓言。

整个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竹田家的形象,他拥有一副“尖鼻子”,这使他在社会上极具吸引力,他得到了许多社交机会和机会表现自己的才华。

然而,当他的鼻子脱落时,的到了广泛的嘲笑和排斥,这象征着个人利己主义观点下的锐利自我意识撞击到了日本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规范。

竹田家的鼻子一旦脱落并重新长出,在美人和金钱方面得到的洪水般的收获,使他的个人利益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并最终进入了贵族社会。

在这个寓言中,芥川龙之介通过展示人物角色的自我中心和领导性,特别是在道德方面的自我中心表现出了个人利己主义的主题。

五、《竹林中》的解读和个人利己主义主题分析《竹林中》这篇故事是芥川龙之介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个困惑于世俗梦想,并受到众人誹谤的神龟皇子,与男女两位在荒野中流落的人的相遇和奇遇。

这个故事把一个世俗的皇族和两个旅行者的故事描绘得十分生动。

这个故事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展示了个人利己主义的主题和现代思想的文化背景,它提出了“回归自然”的新思路和新文学美学。

从许多角度来看,《竹林中》都是一部充满个人利己主义色彩的故事。

故事中的男女奇遇是基于“两个人无聊的偶然会面”,展示路人惊恐、惊讶,以及小说中的主人公皇子在弃权和逃离旁观者的方式下,追求内心自由和个人独立的特点。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