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罗生门》、《竹林中》为例
解读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

解读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前言《竹林中》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被誉为20世纪日本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以禅宗思想为背景,探讨了人类的本性以及自我认知的主题,被认为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本篇文章将从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禅宗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故事情节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寺内的青年,他生性敏感、孤僻,被人称为“怪人”。
一天,寺内独自到竹林里去散步,恰巧遇到了前来游玩的一位妇女,并和她结识了。
不过,妇女很快就离开了,留给寺内的仅仅是一朵葡萄花。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寺内对这朵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花,具有独特的气质。
他决定将这种美丽的气质从花中释放出来,于是他想到把这朵花种在桃树上,希望能够将桃树的气质和葡萄花的气质完美融合。
可惜的是,在尝试了各种方法之后,他依然无法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
最终,寺内意识到他自己不过是一根枯木,无法给花儿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于是他将花儿埋在了泥土里,希望她能够好好生长,成为一朵更加美丽的花。
主要人物寺内寺内是一个性格内向、孤僻的人物,被人称为“怪人”。
他对美感和艺术有很强的敏感度,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深具自信。
在寻找美的过程中,他被葡萄花深深吸引,却无法将这种美从花中释放出来,最终他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和局限,像一根枯木一样被生活磨平。
妇女妇女是一个比较谨慎和保守的人物,她对桃树和葡萄花的认知比较浅显,对自己的外表和社交形象很在意。
她和寺内的结识显得有些让人意外,但这种结识最终将寺内推向了自我认知和思考的深渊中。
禅宗思想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蕴含了禅宗的思想,主要反映了人性的本质和禅宗修行的理念。
竹林被认为是禅宗修行的重要场所,禅宗门人进行静坐冥想和禅修,追求深刻的认识和无念无想的境地。
在小说中,寺内所寻求的美和气质,实际上就是他所追求的禅宗理念。
他用桃树的气质融合葡萄花的美丽,试图在自然中追求一种完美的美感境界。
然而,他最终发现这样的追求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完美的境界只能自我体验和领悟,而不是通过外物去实现。
《罗生门》:真相、矛盾与复杂的人性

《罗生门》:真相、矛盾与复杂的人性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所写的《罗生门》是一部深入人心的短篇小说,题材是偷窃和谋杀。
这篇文章将探讨小说中所展示的真相、矛盾和复杂的人性。
在小说的开端,读者被带入到一处废弃的古庙,一个失落的修道院。
一位旅行者被困在残破的出入口,即是所谓的罗生门,他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出路。
绕过残垣断壁的旅行者遇到了三个人,一名熟练的剑客,一个悲伤的妇女,以及她被指控杀人的丈夫。
然而,他们对于事件的真相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解释。
小说的核心问题是:谁是真正的凶手?三个角色的陈述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和不一致。
在小说中提供的证词包括剑客的证词、妇女的证词、以及神秘人物的证言。
剑客描述了一个长达数页的与盗贼的战斗,而妇女认为她的丈夫在路上意外地死了。
然后,神秘的证人登场,他作证说妇女和她的丈夫一起偷走了一件值钱的衣服。
然而,这位神秘证人的真实身份引起了许多疑问,使我们对他的证言产生怀疑。
这样的矛盾和不一致让读者无法得出正确的推断,但它们却彰显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还涉及了精神疾病、社会不平等、贪婪和人性的本质等一系列议题。
小说中的三个角色的行为,无一例外地都源自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妇女所面对的社会压力、她丈夫的死亡和穷困,使她境遇堪忧。
她深陷困境,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最终只好选择跟着丈夫偷财物。
而剑客和神秘证人则展现了人性的贪婪和阴谋心。
他们都不是狂热的残忍凶手,而是出于自私或保护自己的利益,选择了欺骗和掩盖事实。
这些角色的行动反映出在困境面前人性的深度和广度。
他们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真相、矛盾和复杂的人性的超现实探究。
小说并没有为读者提供任何所谓的“正确”答案,取而代之的是把这些角色的心态和行为展现在面前,让读者在文本中感受和理解人类复杂的本质。
《罗生门》是一部富有启示性的小说,它提供了关于人类神秘和复杂本质的思考。
小说中的各种矛盾和不一致引发了广泛的探究和思考,揭示了人性的诸多方面。
无论是谁,都暴露出了人性的一部分。
芥川龙之介:人性之恶,无法救赎

芥川龙之介:人性之恶,无法救赎1915年,芥川龙之介以柳川隆之介的笔名在《帝国文学》上发表名作《罗生门》,自此以后,日本文坛就有了他的一席之地。
此时的芥川年仅23岁,正是风华正茂,年少有为之时,从此,一个天才作家悄然诞生。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著名作家、小说家,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
时隔一年,1916年2月,芥川龙之介又在《新思潮》复刊号上发表《鼻子》这一短篇,赢得当时的日本文坛大家夏目漱石(《我是猫》的作者)的亲笔称赞:小说十分有趣,首尾相顾,不失为上品。
像这样的小说,若能写出二三十篇,在文坛上必将成为无与伦比的作家。
果然,芥川不负所望,他笔耕不辍,佳作层出,终究成为一代短篇大家。
芥川小说的影响有多大?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曾将他的《竹林中》搬上电影荧幕,改名为《罗生门》,这部电影从此也让黑泽明青史留名,获奖无数。
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实际上是芥川两篇小说的结合体,名字是《罗生门》的,故事是《竹林中》的。
“人性恶”是芥川小说的主题,最为典型的代表自然是名作《罗生门》。
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被主人辞退的穷困家丁在罗生门下避雨,他纠结着要不要在走投无路之际做一个强盗。
无意中他发现罗生门楼上有一个老太婆正在扯死人的头发拿去做假发,当他逼问老太婆这么做的原因时,老太婆轻描淡写回答说扯死人的头发也许是不对的,但是“不干,就得饿死,没办法!”家丁一听,心中一横,一把揪住老太婆,将她身上的衣物全部扒光抢走。
他对老太婆说:“这么说来,我扒你的衣服,你也不会怪我吧。
此实乃不得已,不然就得饿死。
”随即,家丁逃之之夭夭,下落不明。
其实家丁也并非一心就想为非作歹,开始的时候,他还在纠结“做强盗还是饿死”这个问题,那时他的良心和道德并未泯灭。
不过老太婆的这一番话和所作所为给了他一个作恶的理由。
不管是在家丁身上还是老太婆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出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为了一己之生存,全然不顾他人之死活,“人性恶”在他们身上彰显得如此昭然。
日本文学改编与电影创作的联系—以电影《罗生门》为例

日本文学改编与电影创作的联系—以电影《罗生门》为例由文学作品改编之后的电影不在少数,这其中,如何能够展现文学作品内涵与导演思想意识的共通是评析一部电影作品的主要方面。
成功的文学作品改编,势必能够拓展电影的生命活力,同时也是电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以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为例。
探究电影《罗生门》如何展现人性,生死善恶的主题,但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已经构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结构的叙事方式,而这种改编的成功不单单要求文学作品具备深刻的人文主义价值,也考验导演对于艺术追求的能力,这同时也启示我们,改编务必要尊重原著的价值意义,从更加深刻的层面挖掘精神内涵。
关键词:罗生门;文学改编电影;叙事方法;黑泽明根据历史题材改编的电影不在少数。
这些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到了影视当中,更加变得光怪陆离,网络争论不止。
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同名小说做出了极大的改编。
将这样同名的电影与原著小说放在-起比对,我们能看到的是导演与作家共同探寻的精神内涵,更是体现时代思潮下思想意识的共通。
一、《罗生门》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具体差异福柯说过:历史的叙述,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
芥川龙之介在创作《罗生门》时正是第--次世界大战期间,恰恰正是日本短暂稳定的大正时代,国内国际的局势混乱不堪,矛盾日益激化,在如此背景下,使得芥川不得已站在人生的角度进行创作与反思。
而黑泽明执导《罗生门》时,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日本还正处于战乱后寻求发展的重生之路,现实的窘境让人难以回避。
两位艺术家虽然生活的历史时期不一-,但是都有苦难的历史背景,这也使二人能够共同发现“罗生门”的隐含意义,在反思历史的精神中找到了契合点。
芥川龙之介作为新思潮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初期,正经历日本文学自然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但由于这种现实主义文学过于强调内容的客观真实,反而忽略了小说本身应该具备的技巧,缺少新鲜灵动的艺术魅力。
罗生门中的人性扭曲

罗生门中的人性扭曲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被誉为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日本传说故事为背景,揭示了人性的扭曲、欺诈与破坏。
通过罗生门这个特殊的案件,芥川龙之介成功地描绘了人性的黑暗面,并质问了人类的善恶本质。
在故事中,一个叫做高坂木户的侍从(Samurai)被杀害。
此后,警察官洛田与一名叫做木村武藏的传人展开了调查。
整个故事围绕着这二位主要角色以及他们对案件的思考展开。
然而,这个案件的解决并不令人满意,而是陷入了更加深刻的人性扭曲的探讨。
小说中,每个人物都展现了不同层次的人性扭曲。
首先是刺客纳木错,他以虚假身份渗入高坂木户家,企图偷取一本珍贵的剑。
他化名为三个不同的人物,表现出了诡计多端、狡诈为本的本质。
纳木错的人性扭曲反应了社会的不公和价值观的失范,他在面临贫困和困境时,为了生存,选择了歧义的道路。
与此同时,案件中的其他角色也呈现出了人性的变形。
警察官洛田面临了真相的模糊边界,他开始逐渐怀疑自己的判断和调查方向。
他试图从不同角度审视案件,但却陷入了无限的困惑。
这种对真相的追求与疑虑,揭示了人性扭曲的另一面,即在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和困境时,人往往会选择变得迷茫和动摇。
相比之下,传人木村武藏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人性。
他的过去使其深陷于仇恨和复仇的漩涡中,而这些情感最终通过高坂木户的死而得到宣泄。
木村武藏在罗生门案件中的行动与决定,展现出了人性扭曲的另一种方式。
他展示了被痛苦、仇恨和嫉妒扭曲的一面,而这种扭曲也最终导致了他持刀杀人的行为。
罗生门中的人性扭曲凸显了社会环境和人性本质的矛盾。
这个故事赋予了人物以真实的情感和冲动,让我们思考人性中的黑暗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这些因素不断地对我们的人性施加影响。
面对这种扭曲的人性,我们该如何保持自我,理性地思考和行动?值得注意的是,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
它更像是一个启示,提醒我们需要审视和面对人性的扭曲。
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以《罗生门》与《鼻子》为例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思想启示作用。他通过对人性的 深入挖掘,提醒我们要正视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变化。 他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要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影 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后果。
总的来说,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是一 种对人生的洞见。这种洞见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复杂、矛盾、奇妙之处,也让 我们更加珍视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种洞见也提醒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要 谨慎行事,以免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罗生门》与《鼻子》作为芥川龙之介 的代表作,无疑是他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独特见解的集中体现。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飘浮的羽毛象征着自由、轻盈与未知的可能性。羽毛 的飘浮,在物理上呈现出无拘无束的状态,但它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阿甘的生 活状态。阿甘的智商虽然只有75,但他的生活却充满了无数可能性。他的人生 就像飘浮的羽毛,看似随意,却又充满了未知。
同时,飘浮的羽毛也象征着阿甘对于生活的态度。他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 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就像羽毛一样,无论风将他吹向何处,他都会选 择接受并适应。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让阿甘在生活中收获了友情、爱情 和成功,也让他在面对挫折时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总结来说,《罗生门》是一部揭示人性丑恶、复杂且矛盾的电影。每个角色都 有自己的故事和说辞,真相变得模糊不清。通过深入剖析每个角色的行为和言 辞,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各种丑恶一面,包括自私、利己主义、伪善、虚荣、 矛盾和复杂性。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在面对人性和现实时,我们需要有批判性 的思考,以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和解析人性的复杂性。
总之,以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为例,我们可以领略到日本次演示学鉴赏所 注重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独特之处。这些特点体现了日本次 演示学对于人性、道德、爱情等价值观的深入探讨,为读者展现了日本次演示 学的魅力与智慧。通过分析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次演 示学的价值观,为我们的审美鉴赏提供有益的参考。
《罗生门》《竹林中》:罗生门下,只有赤裸裸的人性

《罗生门》《竹林中》:罗生门下,只有赤裸裸的人性一个被害人,三个嫌疑人(包括被害人自己),为何每一个都说自己是凶手?《罗生门》和《竹林中》是日本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两篇经典代表作。
也许对芥川龙之介其人没听说过,但“罗生门”三字却是很少有人不知道的。
大多时候,它就如同地狱之门一样,在人们的心头高高地竖起。
罗生门,的确是一道地狱之门,只不过它只拷问人性。
芥川龙之介,同森鸥外、夏目漱石并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三巨匠,也被誉为日本文坛“鬼才”。
从1892年3月1日出生到1927年7月24日服安眠药自杀,芥川龙之介短短35年的生命,就如同一颗彗星划过暗夜,只留下长长的慧尾拖在文学的天际,久久不散。
12年的创作生涯中,短暂得就像灯火明灭的一个瞬间,而也仅仅就是这样一个瞬间,却足够惊艳整个时代和后来人的了。
《罗生门》和《竹林中》就是佐证之一和二。
于1950年上映的电影《罗生门》,由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执导,上映后即斩获了第1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及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可谓相当成功。
该片虽以芥川《罗生门》为名,但此《罗生门》已非芥川之单纯《罗生门》,而是以小说《竹林中》为主干情节,对《罗生门》与《竹林中》两篇小说天才般地结合。
芥川的《罗生门》和《竹林中》分别创作于1915年和1926年,中间虽隔了长达十年时光,但却有着相同的主题,即扣问“人性之真”,也许黑泽明也是看到这一点,故将两者衔接融合进行了再创作。
电影作品之成功,不仅突出了原著小说中扣问“人性之真”的原有主题,且还留下了“希望之子”的光芒。
如同《狂人日记》中的结尾,“还有孩子……”。
接下来,笔者便对《竹林中》(或《罗生门》)中的情节作以分析解读,那最令人迷惑之处:一个被害人,三个嫌疑人(包括被害人自己),为何每一个都说自己是凶手?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注:以下涉及剧透,且对内容的理解,有赖于芥川《罗生门》和《竹林中》的阅读基础,或有电影《罗生门》的观影经验。
《罗生门》与人性的多面性探讨

《罗生门》与人性的多面性探讨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篇小说,通过讲述一桩谋杀案来探讨人性的多面性。
这个故事以一个发生在罗生门附近废墟上的谋杀案为核心,结合不同人物的陈述和观点,揭示出人性的深层次和复杂性。
故事最初描述了一个家中年轻女子被杀的场景,而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女子的丈夫。
但是当事情传到法院,证人的一再变换陈述和证词的不一致使得案情更加扑朔迷离。
这时,一个名叫木村的侦探出现在庭审现场,他决心揭开真相。
小说的故事情节便是基于木村侦探的调查而展开。
他采访了女子父母、女子自称是被杀者的父亲、一个行尸贩子和一个隐居在附近的庙的僧人。
每个人的陈述都不同,并且难以辨别谁是说真话,谁是说谎。
通过这些人的陈述,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首先,小说表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正直。
在故事中,女子的丈夫一直被视为主要嫌疑人,并且被罗生门的庭审视为凶手。
但是当他被记录时,他的陈述充满了悲伤和对妻子的深深怀念之情,使人们难以相信他是凶手。
这个角色的形象暗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直,不愿伤害别人。
其次,小说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欺骗。
在一些陈述中,人们为了自私的目的而编造谎言和掩盖真相。
比如,一个行尸贩子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事情的责任推卸给其他人,并编造了一个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故事。
这种自私和欺骗的行为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
此外,小说还揭示了人性中的动机和欲望。
每个陈述中都隐藏着人们不同的动机和欲望。
比如,女子的父亲为了追求权力和地位,控制了女儿的生活,并对女婿抱有深深的嫉妒之心。
而僧人则揭示了对人性中欲望的控制和追求灵性的渴望。
通过《罗生门》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多面性。
每个人都是多维的,既有善良和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和欺骗的另一面。
同时,人性中的动机和欲望也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选择。
这个故事引发了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使我们意识到了社会和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
总之,《罗生门》通过一个谋杀案的揭开,以及每个人陈述和观点的交织,探讨了人性的多面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罗生门》、《竹林中》为例第卷第期年月孝感学院学报氇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罗生门》、《错林中》为例丁璞孝痞学院文学院湖北孝感播要莽川龙之舟创作的短篇小说借古哈夸抒写了超越时空的人挂中的共通阀题。
以…罗生门、…竹林中为侧。
分析了人性中善与恶并存的观点和刊己主义的由态等撵讨了荠川龙之夼对人性的深刻啬析。
关键词人性善与恶利己牢固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日本近代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擅长刨作短篇小说构思奇特语言精炼情节出奇制胜被誉为“鬼才”作家。
芥川龙之介自幼受到了日本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有深厚的汉学修养是日本。
新思潮”派文学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借古讽今重视作品内容的深度和表现技巧。
其中《罗生门》、《鼻子》、《竹林中》、《地狱变》、《蜘蛛丝》等短篇小说受到了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叶渭渠先生这样评价芥『龙之介的历史小说“它们大多取材历史上奇异的超自然的事件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面对地狱般的现实不断复苏野蛮的生命顽强地挣扎着继续生存所展现的野性的美。
”…芥川龙之介深人对生命本身进行哲理性思考站在对人类精神世界关照的高度来审视人性正如小说中一个个小故事背后蕴涵的都是深刻的人生道理。
本文试图以《竹林中、《罗生门》为例来探讨他对人性的剖析。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于年发表的一部精致短篇小说。
小说情节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语》第十九卷。
罗生门楼上遇尸记”。
虽是旧题材却赋予了新意芥川龙之介以短小的篇幅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副人性的面庞。
按照芥川龙之介的观点当生存成为第一需要的时候在人性的善与恶的天平上人性倾向了恶。
故事背景发生在日本古代平安朝末这是一个自然天灾、人祸横行的乱世。
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连京都也是格外的荒凉。
小说一开头阴冷的气氛围绕着罗生门动物和死人的尸体堆满了城楼一个被主人勰雇了的仆人在罗生门下避雨。
仆人当时正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围绕着“择手段还是不择手段”展开在仆人的胸中回荡着“是饿死还是当强盗”的声音。
正当他徘徊于两种“倘若”之中的时候他在罗生门城楼上发现了—个老太婆在死尸堆中拔死人的头发。
他极为愤慨地抽出刀抓住那个老太婆老太婆却搬出自己的“行恶”理论一她认为拔死人的头发是为了做假发卖自己不干这个就得饿死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老妇劝说仆人能认同自己并说被她拨头发的女人在生前也是做这类事情的。
当仆人听完老太婆的开导话语之后早前的“徘徊”得出了结论便下定了做强盗的决心。
他鼓起勇气一下子把老太婆身上的衣服剥光就逃遁而去。
仆人离去时为自己辩解到“我剥了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我不这样我也得饿死嘛。
“”当人类赖以和谐生存的自然环境被破坏时人性的“善”往往屈服于“恶”。
社会和平时期的良民瞬间可以在社会动荡时期变成暴民这也是收稿日期昕一—作者简介丁瑗一女瑚北应城人聿晦学院文学院讲师。
一——万方数据丁囊人性在非此即彼的生存境遇中遭遇的困境。
芥川龙之介描写的罗生门就是动荡社会的缩影阴森、潮湿、凋零充斥了京都的败落景象。
在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下。
人们的心灵又怎么能够找到栖息之所小说中的仆人在遇到被主人辞退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境遇下他的内心里回荡着两种声音“是饿死还是当强盗”。
这种呼声有些像哈姆雷特发出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向善的良知的呼唤。
良知是人类内在的本能和情感潜能按照它们的自然倾向发展而来的一种道义敏感性它首先是对自身当下处境的感知与警觉然后是对正义的理解、认同和接受。
【芥川龙之介赋予仆人身上的人性在最初还是有良知的他曾经犹豫过自身当下的处境。
当他发现了城楼上老太婆在拔死人头发的时候也激起了他的正义感。
仆人对罪恶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他持刃抓住了老婆子。
人的生命既有向善的潜质也有趋恶的因子在善与恶的天平上环境纷扰了人性良知的声音被生存的需要压抑住了。
面临生存的压迫时仆人来自内心良知的呼唤终究还是敌不过要活下去的“不择手段”也就是去做强盗。
当良知泯灭后人们就不再有耻辱感、羞耻感人性“恶”的一面凸显出来了。
正如小说中仆人听完老妇“行恶”理论后故事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瞬间变化仆人灵魂深处的“恶”被宣泄出来剥下老妇的衣服逃遁而去。
罗生门》最后一句是“谁也不知道这家将到哪里去了”命运的不确定性再次出现在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中。
他对仆人与老妇在善与恶边缘徘徊的行为描写就是他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观看他的小说就像观看人体解剖展览一样真实而深刻可以清晰看到人的各个器官给人以震撼。
震撼之余也让人不禁发问如果是自己面临这般境遇我们会怎样选择这也是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一生思考的同题之一。
当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满足以后如何直面自己的欲望芬川龙之介在短篇小说《竹林中》探讨了这个问题。
小说对人性欲望的剖析对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和利己主义的意识有着深刻的描绘。
《竹林中》又译《莽丛中》是芥川龙之介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也取材于《今昔物一—一语集》。
小说是由在一桩杀人案中四位证人的证词以及三位当事人的供词组成。
武士武弘与妻子真砂在途中被强盗多襄丸诱拐妻子被强盗奸污之后失踪了而武士死了。
在公堂上审判时四位证人提供了证言砍柴人称自己发现了尸体行脚僧称自己昨天在路上遇见过死者和一个骑马的女人在一起捕手称自己抓到了带有死者武器的罪犯老婆子称自己是死者的丈母娘女儿下落不明。
四位证人的叙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可是死者究竟是谁杀死的呢证人无法给出结论三位当事人的叙述也前后矛盾。
而且三位当事人都称自己是凶手究竟谁是凶手呢在人性的丛林里人们陷入迷失往往始于自己的欲望。
强盗多襄丸在色欲的驱动下忘记了人性中的道义。
【当一阵风吹过多襄丸看见了女子的窖貌“只见了一眼就见不到了”。
于是“立刻动了念头一定搞到这个女子即使要把男的杀死也干”。
多襄丸在色欲之下让自己的性本能变成了暴力。
人性中的动物性占据了理性。
武士武弘与妻子真砂结伴而行并未意识到危险就在眼前强盗多襄丸以竹林中有财宝为诱饵骗武弘和真砂到山中的竹林中去。
武弘在物欲的驱使下忘记了警惕心就带妻子跟随着多襄丸到了竹林中。
多襄丸把武弘捆绑在树上并把真砂骗到竹林深处奸污了。
之后真砂失踪了武弘死掉了但是关于武弘是怎样死去的三个当事人有着三种毫无逻辑、自相矛盾的不同叙述版本这不禁会让人思考“到底谁是凶手”。
在叙述竹林中的经历时多襄丸、真砂、武弘分别来自阳问、佛门净土、阴问三个不同空间当事人讲述着他们在同一时空里所发生的同一件事情——武弘被杀、真砂失踪然而真相扑朔迷离。
多襄丸在公堂上称自己奸污了真砂后。
真砂说“你死或者我丈夫死。
两个人必须有一个得死”。
听了真砂的话。
并看到真砂两眼射出来的火花他生了怜爱之心要跟这个女人过一辈子。
多襄丸解开武弘身上的绳子并同他决斗。
最后杀死了武弘回头才发现真砂不见了。
真砂在清水寺忏悔称自己鼓奸污之后连滚带爬到丈夫身边可是丈夫眼中发出一股无法形容的光一轻蔑这使她大受打击。
真砂昏过去了当她醒来的时候发现丈夫还是那样的目光。
她向丈夫哀求也无济于事最后真砂拿起刀刺向丈夫自己没有勇气自杀就跑到了清水寺来忏悔。
万方数据莽川龙之舟对人性的聚刻剖析武弘的幽灵借巫婆的口是这样讲的他称强盗奸污了妻子之后便在旁边安慰妻子并要她一起私奔妻子答应了跟强盗走但是要求强盗把他杀死。
当强盗在犹豫是否杀死他的时候妻子大叫了一声跑掉了。
强盗追出去的时候他解开自己身上的绳子拔出刀刺向了自己的胸口。
在三位当事人的叙述中站在他们各自的立场去看他们的话都可以成为真相但是三者之间却没有逻辑关联。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三位当事人就是小说的精华所在也是芥川龙之介对人性深刻剖析的极致表现。
人性中的欲望让人涉足了陷阱而在这个陷阱中。
夫妻情义在考验之下荡然无存而奸污这类丑恶的行径被多襄丸叙述成了理所当然。
“食色性也”人性本身也让人想到了复杂、不可信。
且不论三位当事人的叙述哪一个是真相或许在芥川龙之介笔下人性的丛林中根本就找不出一个真相。
但是为什么三个人都要把杀人的罪名往自己身上揽呢芥川龙之介揭示了人在某种境遇下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和利己主义的意识。
多襄丸奸污真砂他在叙述中把自己描述成了要娶真砂为妻子的决心还堂堂正正同武弘决斗。
多襄丸为自己奸污罪行找到了出路为自己杀人找到了硬汉般的尊严。
真砂在叙述中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受到强盗奸污而不被丈夫同情反而受到丈夫轻蔑的妻子。
她最后选择了一起死亡先杀死丈夫自己再自杀。
真砂是色欲的牺牲品又是物欲的间接受害者她所遭受的屈辱与轻蔑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她无法活下去。
真砂把自己塑造成了遭受遗弃的烈女形象。
武弘在叙述中把自己描述成了被妻子抛弃的丈夫而且妻子还要求强盗杀死自己他最后选择了武士道式的自杀把自己塑造成了清高不受屈辱的武士形象。
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让三位当事人的叙述各自为己。
人性有软弱的一面不愿意直面事情的真相往往我各种谎言来捏造事实以寻求一种身份的认同。
笔者认为芥川龙之介《竹林中》讲述的凶杀案并没有真相他只是提供了一种人性可能面对的某个场景在欲望面前坠人欲望的陷阱中人的一种本能反应。
芥川龙之介《竹林中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没有结局案件也没有结论作者完全退出小说让读者独立思考人性中存在的无限可能。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也是芥川龙之介揭示人性的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叶渭榘芥川文学——时代不安的象征代总序芥川龙之夼作品枭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荠川龙之介莽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接适夷。
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陆忠武人性的烛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王向远东方文学史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删胁责任编辑龙娟一一万方数据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罗生门》、《竹林中》为例作者丁璞作者单位孝感学院文学院湖北孝感432000刊名孝感学院学报英文刊名TY年卷期引用次数次 1.叶渭渠芥川文学--时代不安的象征代总序 19982.芥川龙之介.楼适夷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 19803.陆忠武人性的烛光 20044.王向远东方文学史论 1994 1.期刊论文孙贞善与竦慕环妗邸侗?缬辍分腥诵猿逋坏囊-安徽文学下半月沙翁的作品历来主题丰富寓意广泛而在其封笔之作中沙翁的思想通过隐喻的方式暗含到人物形象与情节场景中.从某种意义上是一郝人性本质的寓言.本文从善与恶的角度对中人性冲突的隐喻加以探讨阐明了沙翁对在戏剧创作中对人性的把扭以及其关于善与恶的思想.2.学位论文王佳上帝之光撒旦之影——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中善与恶的抗衡 2009 威廉?福克纳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小说家之一。
《八月之光》这部被称为其里程碑式的杰作是福克纳创作的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也是他最著名、最有争议的作品之一。
1932年小说一经问世便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欧美文学评论家开始从各种角度解析这部作品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福克纳在其接受诺贝尔奖时进行的致词中提到值得一个作家密切关注和深入挖掘的是“心灵深处的、永恒的真理——爱情、荣誉、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