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浅析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道出的真相与人性之谜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道出的真相与人性之谜1. 引言1.1 概述《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
这个故事以一个谋杀案为背景,探讨了人性的黑暗面和善良之端之间的复杂关系,引发了无数读者对真相和道德的思考与困惑。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讨论《罗生门》。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将介绍芥川龙之介以及他创作这个故事的背景,并梳理罗生门故事的情节。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将探索真相的多重可能性,重新解读不同版本中关键细节和矛盾之处。
然后,在第四部分中,将深入探讨该故事所涉及到的人性之谜,包括罪与良知、欲望与嫉妒等主题。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将总结本文对于《罗生门》带来的启示与思考,并探讨其在今日社会中仍然具有的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罗生门》故事的分析和解读,揭示芥川龙之介对于真相和人性之谜的探索,并引发读者对道德、善恶等议题的思考。
通过阐述《罗生门》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启示,希望能够唤起读者对于人性复杂性的关注,并借此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成长。
2. 罗生门的故事背景与情节介绍2.1 芥川龙之介及其作品背景芥川龙之介(1892年-1927年)是一位日本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日本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他以其深刻揭示人性的作品而备受赞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往往探讨人性中的黑暗面和复杂心理,他善于运用多种叙事角度和技巧来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这使得他成为了20世纪初日本文学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2.2 罗生门的故事梗概《罗生门》故事发生在平安时代的京都,并以一个发生在罗生门前的谋杀案为核心情节。
整个故事围绕着这起谋杀案展开,主要涉及到四个关键角色:武士妻子、武士、弓箭手和悬尸者。
首先,故事以一位从山上归来的僧人所讲述事件为开端。
接着,通过三个不同的叙述者(武士妻子、武士和弓箭手)的陈述,我们得知了事件发生时的情况以及相关角色之间的关系。
《罗生门》:真相、矛盾与复杂的人性

《罗生门》:真相、矛盾与复杂的人性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所写的《罗生门》是一部深入人心的短篇小说,题材是偷窃和谋杀。
这篇文章将探讨小说中所展示的真相、矛盾和复杂的人性。
在小说的开端,读者被带入到一处废弃的古庙,一个失落的修道院。
一位旅行者被困在残破的出入口,即是所谓的罗生门,他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出路。
绕过残垣断壁的旅行者遇到了三个人,一名熟练的剑客,一个悲伤的妇女,以及她被指控杀人的丈夫。
然而,他们对于事件的真相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解释。
小说的核心问题是:谁是真正的凶手?三个角色的陈述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和不一致。
在小说中提供的证词包括剑客的证词、妇女的证词、以及神秘人物的证言。
剑客描述了一个长达数页的与盗贼的战斗,而妇女认为她的丈夫在路上意外地死了。
然后,神秘的证人登场,他作证说妇女和她的丈夫一起偷走了一件值钱的衣服。
然而,这位神秘证人的真实身份引起了许多疑问,使我们对他的证言产生怀疑。
这样的矛盾和不一致让读者无法得出正确的推断,但它们却彰显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还涉及了精神疾病、社会不平等、贪婪和人性的本质等一系列议题。
小说中的三个角色的行为,无一例外地都源自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妇女所面对的社会压力、她丈夫的死亡和穷困,使她境遇堪忧。
她深陷困境,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最终只好选择跟着丈夫偷财物。
而剑客和神秘证人则展现了人性的贪婪和阴谋心。
他们都不是狂热的残忍凶手,而是出于自私或保护自己的利益,选择了欺骗和掩盖事实。
这些角色的行动反映出在困境面前人性的深度和广度。
他们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真相、矛盾和复杂的人性的超现实探究。
小说并没有为读者提供任何所谓的“正确”答案,取而代之的是把这些角色的心态和行为展现在面前,让读者在文本中感受和理解人类复杂的本质。
《罗生门》是一部富有启示性的小说,它提供了关于人类神秘和复杂本质的思考。
小说中的各种矛盾和不一致引发了广泛的探究和思考,揭示了人性的诸多方面。
无论是谁,都暴露出了人性的一部分。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它以描写一起充满谜团的凶杀案为背景,通过展示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探讨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真理、善恶以及自我意识的思考。
首先,小说通过凶杀案中的几个角色,表达了对真理和主观性的疑问。
故事中,凶案的目击者、凶手和被害者都提供了不同的陈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利益。
这使得读者不得不面临着多重版本的真相,思考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构的。
故事以真相的模糊性和相对性如同罗生门的形象,暗示了现实世界中的真理是多样而模糊的。
其次,小说中探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善恶和道德观念。
凶杀案发生后,社会对凶手的道德惩罚和谴责呼之欲出。
但是,故事中的凶手并非无辜之人,而是因为生存压力和绝望之下做出的极端选择。
这引发了对于行为的评判和人性的复杂性的思考。
小说暗示了道德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受到环境和个人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道德的探讨要基于更为细致的思考和了解。
此外,小说揭示了自我意识的问题。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以寻求自由和幸福。
但最终,他们都陷入了自己内心的困境中。
故事中的凶手和目击者都深受内疚和恶梦的折磨,无法摆脱自己的过去。
这表明个体在追求自由和解脱的过程中,常常面临内在的冲突和困惑。
小说暗示了自我意识的模糊性和受限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综上所述,《罗生门》通过揭示凶杀案背后的人性和真相的复杂性,探讨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真实性和主观性的疑问,道德和善恶观念的探讨,以及自我意识的困境和限制。
作为读者,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观念和认知,思考这些问题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启示。
只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综上所述,《罗生门》通过揭示凶杀案背后的人性和真相的复杂性,引发了对于真实性和主观性、道德和善恶观念、自我意识的问题的深入思考。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的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是一部探讨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的重要作品。
本文将分析《罗生门》中一些关键情节和人物角色,揭示其所传达的生存哲学和道德观念。
通过描述一个糜烂腐败的罗生門,作者将整部小说的背景气氛渲染得极其阴暗,意象深刻。
这个罗生門充满了不幸与死亡,是社会底层人民的庇护所,他们的生活状态在这里得以展现。
罗生門是一个废墟,象征着社会的崩溃和人类的自相残杀。
在这个废墟之中,人们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地生存着,善恶失去了明确的定义。
在《罗生门》的故事中,人性的善恶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与主人公三人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对善与恶有着不同的看法。
武士乃义本是一个正直而勇敢的人,但他在绝望中选择了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犯罪者本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但他自己却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为了生存,是正当的。
而伪装成僧人的男子则声称自己的犯罪行为是为了报仇,为了杀掉那些他认为是恶人。
这三个人物的对话揭示了善恶之间的模糊边界,暗示了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罗生门》还通过设定两个女性角色的形象来表达生存之道与善恶意象。
受害者的妻子绿是一个卖身救夫之女,她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换取生活。
而武士的妻子有光则表现出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她选择了使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解救自己。
这两个女性形象的对比凸显了生存之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呼应了整个故事中对善恶意象的讨论。
《罗生门》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就是雨。
雨意味着悲伤和毁灭,也象征着生与死的边缘。
在小说的结尾,当武士的妻子有光发现自己被骗时,她站在雨中,感到自己的生存之路已经没有了。
而在文章的当犯罪者被逼到绝境时,他选择自杀,让自己沉入深不见底的黑暗之中。
雨在这里象征着人类孤独和绝望,生存之道变得模糊不清。
《罗生门》通过描写罗生門、人物对话以及善恶意象的运用,探讨了生存之道与善恶之间的关联。
这部小说揭示了一个社会废墟中的人类自相残杀和糜烂腐败,同时提出了善恶边界的模糊性和人类复杂性。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浅析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浅析摘要: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展现了在极端的社会环境下,世人不同的利己主义思维与表现,将乱世中人性的兽性,为生存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芥川在《罗生门》中塑造的“家丁”与“老婆子”的形象无不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暴露的利己主义以及人性的弱点。
芥川通过对家丁的心理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家丁由“恶”到“善”再到“大恶”的多次心理转变。
而最终,家丁成为一名通过伤害他人来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典型利己主义代表。
关键词:《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利己主义;《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早期的作品,取材于日本古典文学《今昔物语》,主要讲了一个傍晚里罗生门内发生的故事。
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精致考究,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震撼。
而我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不少的想法,现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正如多数的日本作家是比较喜欢而且善于描写人的内心的细微变化的,芥川龙之介也通过笔下家丁这一人物形象极大地展现了个体从心性健全到人性泯灭、损人利己的心理变化的整个过程。
“服侍主人有年却被辞退”[2]的家丁因无家可归躲雨在城门下,思考如何继续过接下来的日子。
他反复考虑“要不要不择手段地生活”[2]。
这说明原本他只是一名忠诚老实的普通人,并非是天生无恶不作的邪恶之人。
他尚存理智和良知,以偷盗为耻,认为勤恳踏实才是生活之本,就是这样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堕落成强盗的。
在家丁登上罗生门城楼,发现了老婆子在拔死人的头发时,他是“对一切罪恶的反感越来越强烈”[2],甚至刚刚自己一直在考虑的是否为了生存而做强盗的想法也被瞬间否定了。
他人性中的良知在看到老妪不道德的行为时如同火焰般燃烧,从之前的为生存思考的道德选择骤然间清楚起来,身上的正义感也促使着他去遏制自己身上的不道德的想法,而在听完老太婆的叙述后,他的心理再次发生了改变。
他为自己为恶找到理由,于是立即付诸实施。
将人性的软弱和无原则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生存成为第一需要的时候,在人性善与恶的天平上,人性就倾向了恶。
浅析《罗生门》中恶的成因

浅析《罗生门》中恶的成因《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描绘了人性的丑恶和道德的虚无。
本文将从文本中的角色塑造、情节展开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等方面入手,探讨小说中恶的成因。
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入手,剖析恶的成因。
在《罗生门》中,主要的角色包括了富豪、武士、与未婚夫妇等,而这些角色展现出的恶,无一不与其个人品质、生存环境相关。
富豪因为贪婪自私,对人性不信任,最终导致他发展出猜疑心理,将自己的妻子当作财产一样守护,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武士则是因为无法容忍社会的艰难,不愿意陷入绝望,因此做出了不道德的行为。
未婚夫妇则因为贫困,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导致了心灵的扭曲。
这些角色塑造上的细节描绘,丰富了小说的层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恶的成因与人性个体之间的关联。
我们可以认为,恶的成因在于人性的薄弱与环境的影响。
小说中的情节展开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恶的成因的线索。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情节的设置,将人物的内心矛盾与恶的成因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恶的成因。
在富豪与武士的对话中,富豪一方面表现出对人性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自己对女人的欲望与猜忌,这种矛盾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整个故事的发展,也反映了恶的成因与心理的矛盾之间的关联。
又在未婚夫妇的对话中,作者表现了他们心灵上的扭曲与对现实的不满,这种心理因素使得他们做出了不道德的选择。
这些情节展开的细节描写,有效地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恶的成因的思考空间,也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也可以从作者的思想观点入手,阐述恶的成因。
在《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通过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以及深刻的思想观点,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与深刻的洞察。
作者通过书中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现实对人性的扭曲所产生的恶行,也为读者提供了对恶的成因的深刻思考空间。
作者通过小说的叙事手法,将恶的成因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刻的讨论,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对恶的成因有更加清晰地认识。
浅谈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分析短篇小说《罗生门》

浅谈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分析短篇小说《罗生门》作家介绍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大文学家,以创作短篇小说闻名。
他的小说取材奇特,故事多取自日本和中国的古典文学。
他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将人性、人生无言地铺展在世人面前。
其代表作《罗生门》、《竹林中》已成为世界性的经典之作。
他的小说,凄惨中带有嘲讽,严肃中不失幽默,广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时至今日,日本文坛纯文学最高荣誉“芥川奖”,以及每年日本举办的“河童祭”,都是用来纪念这位不朽的日本小说巨擘。
芥川龙之介图一芥川龙之介图二《罗生门》原文(大约阅读三分钟)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城门下避雨。
空荡荡的城门洞里,除了一只蹲在斑驳陆离朱漆大圆柱上的蟋蟀外,只有他一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城门正对着朱雀大街,平日总该有两三个头戴斗笠和软纱帽的行人前来避雨,但是现在只有他一人。
若问何故,只因近两三年来,京都天灾,地震、台风、大火、饥馑等诸多原因将偌大的京城搞得凋敝不堪。
据记载,当时把佛像和佛具打碎,把涂了朱漆和雕饰金银箔的木头放在路边当柴火卖的事情不胜枚举。
京城尚且如此,城门的修缮更是无人问津,任其荒废后,便成了狐狸栖息和盗贼蛰伏之地。
久而久之,无主尸体便被遗弃至此,故日落黄昏之际,此处阴森恐怖,无人靠近。
人迹罕至,乌鸦便集结成群,盘旋聒噪。
落日时分,乌鸦就像撒了满天的黑芝麻般清晰可见。
毋庸置疑,它们是为了啄食尸体而来的。
今日也许时辰已晚,竟然一只也没有。
但是在那些即将坍塌、裂缝处长满青草的石级上,随处可见乌鸦的粪便,星星点点。
家将穿着一身洗得褪色的青衣,一屁股坐在七级石阶的最高一级,茫然地望着大雨。
一颗硕大的痤疮在右侧脸颊冒出头来,让他好生心烦。
笔者前面写道“家将在此躲雨”,实指雨停之后他不知该何去何从。
平日,还可回到主人家中,但就在四五日前,他已被主人扫地出门。
前文也提到,当时的京城已是破败不堪,眼下这个家将被侍奉多年的主人赶走,亦不过是个小小的缩影而已。
《罗生门》的主题分析

在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中出场的全部人物,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利己主义思维,并且由于环境的不同,其利己主义思维的表达程度和表现形式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文中老妇黑暗的罗生门城楼上的死人堆里通过拔死人头发制作假发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的场景,带给读者强烈内心震撼,同时,老妇的行为与言论当中也体现出了典型的利己主义思维,并对文章的主人公--家将内心的由堂堂的正义感向为了活下去不择手段的转变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说老妇在兵慌马乱的年代通过拔死人头发制作假发出售来维持生活是出于无奈之举的话,那么将自身本不正当的行为看做理所当然,并通过与死者的对比来为自身开脱的做法,则确切无疑的体现了诡辩的利己主义的思维。
虽然与老妇故事中的死者相比,老妇的行为看似情节轻微,但是即使是"小恶",也无法逃脱"恶"的性质。
家将在最初发现老妇的行为之后所产生的愤恨,便是基于善良的心态来看待老妇的做法时产生的一种十分自然的反应,由此便可以看出,老妇的行为实际上已经违反了人类的道德底线。
但是在利己主义思维的影响下,老妇却并不认为自身的行为存在有任何不合理之处,反而利用死者的行为与自己进行对比,描绘死者生前在利己主义思维的驱动下所做之"恶",来达到为自己所做恶行开脱辩解的目的,并且将一切因利己主义思维而产生的行动归咎于外界环境,声称自己和死者的举动均是为了谋生,是出于无奈,因此可以被原谅。
正是老妇的这种典型了利己主义思维改变了家将的内心,使家将在其影响之下完成了由善至恶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浅析
摘要: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展现了在极端的社会环境下,世人不同的利己主义思维与表现,将乱世中人性的兽性,为生存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芥川在《罗生门》中塑造的“家丁”与“老婆子”的形象无不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暴露的利己主义以及人性的弱点。
芥川通过对家丁的心理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家丁由“恶”到“善”再到“大恶”的多次心理转变。
而最终,家丁成为一名通过伤害他人来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典型利己主义代表。
关键词:《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利己主义;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早期的作品,取材于日本古典文学《今昔物语》,主要讲了一个傍晚里罗生门内发生的故事。
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精致考究,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震撼。
而我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不少的想法,现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
正如多数的日本作家是比较喜欢而且善于描写人的内心的细微变化的,芥川龙之介也通过笔下家丁这一人物形象极大地展现了个体从心性健全到人性泯灭、损人利己的心理变化的整个过程。
“服侍主人有年却被辞退”[2]的家丁因无家可归躲雨在城门下,思考如何继续过接下来的日子。
他反复考虑“要不要不择手段地生活”[2]。
这说明原本他只是一名忠诚老实的普通人,并非是天生无恶不作的邪恶之人。
他尚存理智和良知,以偷盗为耻,认为勤恳踏实才是生活之本,就是这样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堕落成强盗的。
在家丁登上罗生门城楼,发现了老婆子在拔死人的头发时,他是“对一切罪恶的反感越来越强烈”[2],甚至刚刚自己一直在考虑的是否为了生存而做强盗的想法也被瞬间否定了。
他人性中的良知在看到老妪不道德的行为时如同火焰般燃烧,从之前的为生存思考的道德选择骤然间清楚起来,身上的正义感也促使着他去遏制自己身上的不道德的想法,而在听完老太婆的叙述后,他的心理再次发生了改变。
他为自己为恶找到理由,于是立即付诸实施。
将人性的软弱和无原则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生存成为第一需要的时候,在人性善与恶的天平上,人性就倾向了恶。
”[1]老太婆为恶有她的理由:女尸活着的时候,用蛇假冒鱼干卖掉赚钱;家丁也有理由:老太婆做的事情实在恶心。
而女尸、老婆子和家丁在极端物质条件的威胁下:不为恶,就会饿死。
所有人都有正当的理由,人性的善良和诚实就这样消失不见了。
二
大多著名日本文学家的作品中带着病态色彩,甚至觉得认为这些文学家自身的性格中也存在着某种病态的成分。
我相信芥川龙之介的心底,也存在着某个角落,他时常躲进那个角落,暗自揣摩,这世上最恐怖的地狱是什么模样。
然后他把一切想象诉诸笔端,努力身临其境——他成功了。
在他所创造的地狱里,是经历过地震台风、大火饥荒几度灾难后的京都,一个亦真亦幻的荒凉鬼城。
那里连日暮都是难以描述的阴森,狐狸作窝,乌鸦觅食,强盗流窜,尸体遍地。
这样的背景已经足以让作者寒毛直竖,芥川龙之介却不满足于此。
简简单单,却鲜明深刻的几句对周遭景象的描述过后,他把笔锋一转,开始写罗生门。
落魄的家将来到了罗生门避雨,只因他无处可去,在这道门的下面,他看见了许多和他一样无处可去的人,死了的,活着的——死了的有许许多多,活着的只有一个。
而这个活着的人,却也终将因其与家将发生的联系,而不得不走上绝路。
罗生门,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是每一个无处可去的人最后的去处,然而这个去处根本不是去处,走向罗生门,只能走向生命和人性的尽头,走向无路可退的绝望。
此处,那种地狱般的氛围已达到极点,读者所能感到的只有无尽的悲惨与恐惧。
然而芥川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此。
芥川的伟大,在于他能于无声之处唤起惊雷,以简单的情节超越一切描摹。
你以为这已经是极致了,他却用文字告诉你,不是。
人间地狱的极致,表现在家将那一念之间的转变。
当老妇人理所当然地阐述了自己作恶的理由,几乎在转瞬之间,家将摇身一变成为魔鬼。
他剥下老妇人的衣服,头也不回地置其于死地,所有的人情和人性在难以置信的电光石火之间泯灭了,消失无踪——不禁让每一个读到这里的人惊叹,原来人的本性里那善良的无私的部分,何其脆弱,不堪一击。
三
小说的结尾处有一句描写,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在家将的身影消失之后,老妇人爬到楼梯口向门下张望,却只见到“外边是一片沉沉的黑夜”。
这个故事似乎已言尽于此,但我们可以体会到许多作者并没有写出来的东西。
家丁夺取了老婆子的生机,而后扬长而去。
在那一刻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只求多活一日的家丁,但何尝不是朝不保夕,难逃一死?只不过勉勉强强将死期推迟一点而已。
一片沉沉的黑夜,说的不仅仅是这种一刹那生发且逐渐蔓延的恶,更是连自己被这样的恶全然吞噬之后依然找不到出路这样一个无法否认更无法改变的现实。
罗生门是个没有出口的迷宫,是个解不开的死结,是个连绝境都无法概括的绝境。
地狱的背后还有更深的地狱,罗生门的背后还有另外的门,一道又一道,从无结局。
四
有人认为,小说中老婆子的诡辩“看似是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却更展现了她将自身错误归结于外部环境并为自己开脱的诡辩利己主义思维。
”[4]对此笔者认为,这并不是老婆子为自己开脱所找的借口。
首先,开脱是指某人找理由推卸罪名,但老妪压根就没认为自己做了什么错误的事,犯什么滔天大罪,就不存在什么推卸罪名了。
其次,一个人会找理由为自己开脱,说明他至少还是要尊严的,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
基本的面子是要维护的。
而在《罗生门》中的老妪很明显早已为了生存扔掉了她所有的尊严,因为在“老婆子们”的眼里,尊严这种东西又不能填饱肚子,甚至它的存在会阻碍到他们的不择手段,所以早已将其舍弃。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自我价值五个阶段,我们也可知,人只有在满足最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才会去追求更高级别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
这就是人的本性。
另外,大多数的读者的观点是:《罗生门》是一部反映人性的自私与利己主义的作品。
在这点上无可否认,但我不认为应该把小说归类到讽刺小说里的。
在芥川龙之介心中,他是彻底的鞭挞他笔下的恶么?或者是通由恶的表象实际要揭露的是什么?我想,作者想通过小说表达的不是讽刺,而是人性展示。
芥川龙之介把人性丑陋的地方不加丝毫遮掩地裸露出来给人看,让人正视人的本性。
戈尔丁曾经说过,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敢于正视罪恶,而不是对罪恶熟视无睹。
小说传递的信息不应简单地归入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的类目。
问题不是人非善必恶,而是人能够并且必须有自知之明。
我读这篇作品的最大感受是一种作为人的无可奈何,却又无从改变的无奈。
读完全篇没有任何唏嘘的情绪,而是冷静的接受了人物本身的展现出的东西,因为这就是人啊,是你、我、他。
芥川写的小说异常平静,似乎不带任何评价的观点。
他是以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这一切的。
他对人性有着透彻的了解,不带任何情感地站在了超人的高度来看待这一切。
如果说从讽刺小说里可以得到反省,那么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里我看到的是,作为人的无法摆脱的弱点,人的兽性。
关于这种悲哀,只有接受,理解,包容。
因为在骂老婆子的同时,其实我骂的是镜中的自己。
生而为人的无奈,却又无法做出任何的改变,而只能满心欢喜地接受。
大约芥川龙之介自认的使命也在此吧,他想要医治对自我本性的惊人无知,让人正视人自身的残酷贪婪的可悲事实!
参考文献:
[1]丁璞.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深刻解剖——以《罗生门》《竹林中》为例[J].孝感学院学报,2007,9(5).
[2]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 高慧勤,编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6.
[3] 沈远.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利己主义思维的解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4] 刘洋.芥川龙之介与其代表作《罗生门》[J].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