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四专题《不自由,毋宁死》第2课时 课件(1)(苏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必修4课件:第4单元 不自由,毋宁死 奥林匹克精神

【答案】 (1)沉湎 (2)沉醉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保卫· 捍卫 二者都有“保护使不受侵犯”的意思。 “保卫”着重于防护,指用强大的力量护卫,使免受侵犯或损害,对象多 是重大的抽象的事物,或者是重要人物,语义较轻,适用范围较广。 “捍卫”着重于防御、抗击外来侵略,对象是比较大的或抽象的事物,对 象不能是人,语义比“保卫”重,使用范围小,色彩较庄重。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有些干部却是抱着“富贵不可求,则从吾所好”的心态,把应做的工作 放在一边, ________(沉湎/沉醉)于自己的一些“雅好”难以自拔, 实则可能“以 才害政”。 (2)酉水蜿蜒,碧波荡漾,两岸野猴成群,逐船而上,眺崖壁神像,窥神秘 悬棺,听酉水号子。一路美景,让人________(沉湎/沉醉)。
( 提供 . (2)供 品( 供 .
) ) ) ) )
受( 蒙 . 骗( (3)蒙蒙 . 蒙古包( .
( 单薄 . 荷( (4)薄薄 . 薄饼( .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语境辨析法 (5)河滨公园内发生的一起事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9 岁小孩伸出双臂 ( . 给熊喂食,一条胳臂 ( . (6)“斗 ( . 斗 ( . )被熊咬掉。 )
下一页
) ) ) )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答案】 fù bāo fēn
zhěnɡ yí nɡ rà o
qīn
zhì ɡù
chǎn
jì kēnɡ
qiānɡ
xuà n
qí shù
ní nɡ qí dià n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不自由,毋宁死课件PPT(16张)

不自由,毋宁死
(美)帕特里克·亨利
1.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并学会写演讲稿 2.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发表演讲 3. 能够树立演讲自信,能够初步拥有控场能 力
重点 :
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难点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 演讲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并恰当 地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
种考验,坚守住心灵的月亮;有的人会在诱惑面前,由人化为禽兽。
本材料适用于
、
、
、
等话题
的写作。
提示:①正视现实;②抵制诱惑;③坚守心灵的月亮;④幻想·理想。
(2)18 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
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殖民者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控
制与镇压,面对主和派和保守派的屈服、妥协,帕特里克·亨利不畏强权,
1、沉湎于幻想就是自取灭亡。 2、英国政府已经做好战争部署。 3、强大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结果
就是束手就擒
4、我们具备地利(在自己的国土上)、 人和(正义之战)的优势。
5、我们已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问题探讨
据史料记载,亨利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 “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亨利的演讲为何如此轰动?
演讲的特点
针对性: 对象明确 有的放矢 逻辑性: 依据事实 条理清楚 鼓动性: 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
语言特点 形象生动,巧用修辞 语气坚定,铿锵有力 准确明白,口语讲演 体貌端庄,态势助情
不自 各抒己见,搞清真相 打破幻想 由,毋 武力斗争,自由独立 认清阴谋 为自由而战 宁死 正视现实,投入战斗 抓住机遇
1.连线作者
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亨利 是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 美国《人权法案》的主要执笔者之一,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在反英斗 争中发表过许多著名演说。
(美)帕特里克·亨利
1.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并学会写演讲稿 2.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发表演讲 3. 能够树立演讲自信,能够初步拥有控场能 力
重点 :
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2.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难点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并对其 演讲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并恰当 地进行演讲技巧的传授。
种考验,坚守住心灵的月亮;有的人会在诱惑面前,由人化为禽兽。
本材料适用于
、
、
、
等话题
的写作。
提示:①正视现实;②抵制诱惑;③坚守心灵的月亮;④幻想·理想。
(2)18 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
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殖民者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控
制与镇压,面对主和派和保守派的屈服、妥协,帕特里克·亨利不畏强权,
1、沉湎于幻想就是自取灭亡。 2、英国政府已经做好战争部署。 3、强大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结果
就是束手就擒
4、我们具备地利(在自己的国土上)、 人和(正义之战)的优势。
5、我们已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问题探讨
据史料记载,亨利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 “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亨利的演讲为何如此轰动?
演讲的特点
针对性: 对象明确 有的放矢 逻辑性: 依据事实 条理清楚 鼓动性: 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
语言特点 形象生动,巧用修辞 语气坚定,铿锵有力 准确明白,口语讲演 体貌端庄,态势助情
不自 各抒己见,搞清真相 打破幻想 由,毋 武力斗争,自由独立 认清阴谋 为自由而战 宁死 正视现实,投入战斗 抓住机遇
1.连线作者
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亨利 是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 美国《人权法案》的主要执笔者之一,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在反英斗 争中发表过许多著名演说。
高二语文同步课件4.14 不自由,毋宁死 奥林匹克精神(苏教版必修4)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儒效》 赏读:知:同“智”。聪明并且喜欢向别人请教,然后才能 成为有才能的人。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美国独立战争时 期重要的政治家、演说家,美国《人权法案》的主 要执笔者。历任弗吉尼亚州通讯委员会委员、民团 司令、该州州长。晚年因与华盛顿总统政见不合,
试验》(1913)和《竞技运动教育学》(1919)等。
2.写作背景 《不自由,毋宁死》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
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 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 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 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 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
赏读:蹊:小路。意思是,桃树、李树虽然不能以说话来
招引人,但它的花鲜艳、绚丽,果实甘美,人人喜爱,因此树下 人来往不绝,自然走出一条小路来。这句话用来比喻踏实工作、 卓有成就的人,不自夸,自然会得到人们的崇敬。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 赏读:迁:迁移、改变。看见好的,就要改变自己的态度而 去向他学习;有了错误,就要改正。
拒绝在新政府中供职。1799年在演讲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
作品有《不自由,毋宁死》等作品。
顾拜旦(1863—1937),法国著名教育家、国际体 育活动家、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现代奥林匹克运
动的发起人。1863年1月1日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不自由毋宁死 奥林匹克精神名师课件 苏教版必修4

第二,要有鼓动性,要有明确的中心,要有充沛的感情、较强的说服力。(观 点鲜明,感情真挚)
第三,要有可说性、可听性。语言要通俗易懂、形象、口语化。多短句, 多用积极修辞手法,达到生动、吸引人的目的。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 1: 解惑: 疑问 2: 解惑: 疑问 3: 解惑: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后,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赶赴武昌, 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____________(保卫∕捍卫) 战。 (2)会议强调要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 自我提高,既要做党纪党规的坚定执行者和____________(保卫∕捍卫)者,又要 做倡导者和监督者。
【答案】 zhěnɡ qīn zhì ɡù chǎn jì kēnɡ qiānɡ xuàn qí shù fù bāo fēn yínɡ rào nínɡ qí dià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溃崩溃.溃脓.((
) )
蒙.受( ) (3)蒙蒙.骗( )
蒙.古包( )
(2)供提供.供品.((
) )
单薄.( ) (4)薄薄.荷( )
薄.饼( )
2.语境辨析法 (5)河滨公园内发生的一起事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9 岁小孩伸出双臂.( ) 给熊喂食,一条胳臂.( )被熊咬掉。 (6)“斗.( )室演兵”——点击键盘,作战指令……实践证明,这是缩短战 斗.( )力生成周期、提高训练效益的有效手段。
二、阅读课文《不自由,毋宁死》第 4 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针对“力量太单薄”、不能与强敌“抗衡”的畏惧心理,作者是从几方 面进行反驳的?
高二语文 同步备课课件 4.1.1《不自由,毋宁死》(苏教版必修4)

浏览课文,归纳大意
1、 发表演讲的原因 事关国家存亡,不能缄口不语。
2、我们应有的态度 正视痛苦现实 。
3、我们的唯一出路 只有诉诸武力。
4、我们没有退路 只有战争才有希望。
5、我的主张
为什么要准备战斗?
1、沉湎于幻想就是自取灭亡。 2、英国政府已经做好战争部署。 3、强大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结果
为教授。对于他能否胜任,人们有着不同的
看法。
陷阱
• D.缴械(jiè) 部署(shǔ) 轻蔑(miè) 铿锵 (kēng) 铸就(zhù)
• ⒉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强健的肌肉是欢乐,活力,镇静和纯洁的源泉。
• B.青少年往往为陈旧、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 严厉相交替的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哲学所束缚而 失去平衡。
• C.但待到日近中天时,阳光会普照大地。黄褐色 的玉米又将沉甸甸地压在收获者的双臂。
•不自由,毋宁死
(美)帕特里克·亨利
了解作者演讲之背景
•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 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1774年,英国颁布了一系 列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 与镇压。北美殖民地人民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 —要么拿起武器,争取独立;要么妥协让步。殖 民地中的一些保守分子,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 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 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 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主和派占了优势,他义无 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
意在
。• 再如,,意在。• 以上这些话,借助“半”字,生动地道出了耐人寻味的生活体验或人 生感悟。
• 在下面一段话后续写。
• 要求:①先用一句话拟写出一种你自己不认 同的看法,②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
名师精编--《不自由,毋宁死》共2课时课件(苏教版必修4)

文本19
主题积累 自由的声音 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2.道德是自由的保卫者。 3.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 4.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孟德斯鸠 ——斯米茨 ——费斯克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记·晨读晨练
文本19
5.一个公民的自由是以另一个公民的自由为界限的。 ——《法国国民公会宣言》 6.为了享有自由,我们必须控制自己。 ——任尔夫 ——西奥多· 罗斯福 8.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 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 己是自由的。 ——歌德 7.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文本19
文本 19
学习重点 1.记:积累重点字词。
不自由,毋宁死
——一次演讲点燃一场战火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2.读:在诵读中体会演讲稿的语言艺术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练:挖掘材料中的隐含信息,把握文本中作者的观点 态度。 4.写: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练习写作。
导记·晨读晨练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记·晨读晨练
文本19
2.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从 1607 到 1733 年,英国在 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 13 个殖民地, 采取剥削、 压制 的政策。18 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 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 用各种手段, 软硬兼施, 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 年, 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 塞的自治权、 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 从政治上、 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 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 特里克· 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 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 换取独立。1775 年 3 月 23 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 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 演讲。
《不自由毋宁死》课件

演讲背景
01 02
社会背景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加速,言论自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话题。如何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维护个体权利和社会秩序,成为亟 待解决的问题。
历史背景
历史上言论自由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期言论自由的边界和限制,为 现代社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03
个人背景
演讲者自身的经历和思考,以及对言论自由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演讲
自由和独立的意义
自由是独立的前提
只有拥有自由的权利,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的独立和自主。一个没有自由的人 ,就像是被束缚在枷锁中,无法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独立是自由的保障
只有个人独立,才能够真正拥有自由的权利。一个依赖他人的人,无法掌控自 己的命运和未来。只有通过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 能够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
《不自由毋宁死》ppt课件
目 录
• 引言 • 帕特里克·亨利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 《不自由毋宁死》演讲全文分析 • 《不自由毋宁死》的影响和意义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名称
《不自由毋宁死》
主题内容
探讨言论自由与个体权利的关系,以及在特定社会背景下言论自由 的边界和限制。
主题目的
通过深入分析,引导听众思考言论自由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在 现代社会中平衡言论自由与个体权利的关系。
英国政府对北美殖民地的税收政策越来越严格,引发了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情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美殖民地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经 济逐渐发展壮大。
在《不自由毋宁死》演讲发表之前,北美殖民地已经有 许多反抗英国统治的行动和事件。
03
《不自由毋宁死》演讲全文分析
开场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①主观因素:个人在思想上是否受权威和社会 偏见的束缚,是否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 缚。②客观因素:社会(包括学校)是干涉“内心的自 由”的发展还是鼓励支持“内心的自由”。
16.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 到发展?(4 分)
解析 解答本题要从全文内容着眼, 特别是四、 五、 六三段。第四段“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 限制地交换„„”;第五段中“要使一切人的精神 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人不应当为了获 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 力„„”;第六段中说,“还需要另一种自由”, “称为内心的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 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 有可能”。联系以上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找到 答案。
“我们被轻蔑地从御座边一脚踢开了”与“我们被人 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了”这两句翻译,前者强 调的是“一脚”,后者强调的是“从御座前”。哪句 更能表现国王对我们的轻蔑呢?答案很明显。 “事到如今,我们怎么还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 望之中呢”与“事到如今,我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 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第一句是反问,第二句是 陈述,也可以是一个感叹句。在这里,反问虽然有气 势,反倒不如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观点鲜明,立场坚 定。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禁我们的锁链已经铸就。
(B
)
A.波士顿草原上已经响起镣铐的丁当响声,囚 B.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致了新 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 C.我们有闭目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倾向,有倾 听惑人的海妖的歌声的倾向。 D.尽管我的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我还是要 毫无保留、毫无顾忌地讲出自己的观点。
答案
BE
14.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 意的一项是(3 分) 种“外在的自由”。 B. 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 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 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 进步的先决条件。
第 2 课时
一、基础知识(15 分,每题 3 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A.桎梏(ɡù 缴械(jiǎo) 镣铐(lià o) 缄口不语(jiān) . ) . . . B.迄今(qì ) . C.褐色(hè ) . 轻侮(wǔ) . 铸就(zhù ) . 拙劣(zhuō) 赋予(yù . . ) 锁链 (liá . n) 枉然(wǎnɡ) . 毋宁 (wù ní nɡ) 钦佩(qīn) 沉湎(miǎn) .. . .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 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 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 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 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 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 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 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 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 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 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 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 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
D.束缚(fù . ) 解析 B项“予”读yǔ。C项“链”读liàn。D项
“毋宁”读wú nìnɡ。
2.下列各项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制裁 招致 陷井 C.锻造 布署 疆场 D.沉缅 辩论 拯救 诉诸武力 缄口不语 虚无缥缈 B.妥善 赐予 铿锵 坚苦卓绝
( B )
解析 A 项井—阱。C 项布—部。D 项缅—湎。
“我们请愿过了,我们抗议过了,我们哀求过了, 我们也曾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 恳求他出面干预, 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 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 我们的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臵之 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了。事到 如今,我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 了。”
解析
B 项原文说“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
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 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 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 能”,不是“物质需要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 能够得到发展”。E 项“完全能够达到”错误,原文 说“永远不能完全达到”。
临的战争,但请愿受到轻侮,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 哀求被置之不理,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已经不存在。
9.第 4 自然段,作者针对“力量太单薄了,不能与 如此强大的敌人抗衡”的畏惧心理,是怎样分层 展开 说理的?(5 分)
答案 先说力量的强大并非指日可待, 等待的结果是 束手就擒; 再说利用自然条件, 发动民众为正义而战, 任何力量都无法战胜“我们”; 接着说, 并非孤军奋 战。以上是就力量方面说的,接下来作者话题一转, 指出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力量的强弱, 更主要的 在于人的力量,那就是机警、主动和勇敢。最后,指 出战争已不可避免,“我们”已无选择的余地。
解析 D 项因果倒置。 原文说: “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 得到解决, 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
( D )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
15.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 素主要有哪些?(6 分)
解析
联系文章最后一段,“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
思 想 上 不 受 „„ 也 不 受 „„” 和 后 面 “ 但 社 会 也 能„„至少不该„„比如学校可以„„也可以„„” 等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 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 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 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 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 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 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 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解析 A 项分句语序不当。C 项语序不当,应为“海 妖的惑人的”。D 项语序不当,应为“毫无顾忌、毫 不保留”。
二、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不自由,毋宁死》全文,回答 6~12 题。 6.通读全文,推想在帕特里克· 亨利之前的演讲者演 讲的主要观点及理由是什么。(4 分)
答案 ①主要观点:不要战争。 ②理由:战争会给人民带来太多的痛苦;放弃战争, 继续和解,将会享受到和平与友谊。
答案
“我们请愿过,我们抗议过,我们哀求过”与
“我们请愿过了,我们抗议过了,我们哀求过了”这 两句翻译看起来没有多大区别,但增加一个“了”, 语感却有很大的不同。“请愿过”和“请愿过了”在 表意的程度上是不同的,前者只要有行为就可以了, 后者却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语调上讲, 加一个“了” 字,表现了这些行为虽然经过了努力,但仍然只是一 个让人遗憾的形式,没能解决问题,为后文作者提出 自己的观点作了铺垫。
“我们的请愿受到蔑视,我们的抗议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 求被人家置之不理”这两句比较起来读,虽然只有一 些小的变动,语言的节奏却有较大的差别。在演讲中, 语言的节奏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演讲者的演讲 变得更能抓住听众的心灵。 第二句关注了句式的整齐、 节奏的铿锵,使演讲更能深入人心。
1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
A. 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 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 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E. 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第一种“外在的自由” 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 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 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 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 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 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 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 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 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 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 追求的一个目标。 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 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 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 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 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 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 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 ,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2.请你谈谈作者用“不自由,毋宁死”作最后结束语 的好处。(4 分)
答案 这句话很有号召力,用一个人最珍贵的生命去 换取自由,说明了自由的珍贵。用这句话作结束语, 坚定了人们争取自由的决心,因而也起到了演讲所应 有的效果。
三、课堂延伸(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3~16 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 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 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 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 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 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 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7.“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作者的 “经验之灯”指的是什么?(2 分)
答案
英国政府对为摆脱长期遭受奴役、争取自由而
16.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 到发展?(4 分)
解析 解答本题要从全文内容着眼, 特别是四、 五、 六三段。第四段“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 限制地交换„„”;第五段中“要使一切人的精神 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人不应当为了获 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 力„„”;第六段中说,“还需要另一种自由”, “称为内心的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 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 有可能”。联系以上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找到 答案。
“我们被轻蔑地从御座边一脚踢开了”与“我们被人 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了”这两句翻译,前者强 调的是“一脚”,后者强调的是“从御座前”。哪句 更能表现国王对我们的轻蔑呢?答案很明显。 “事到如今,我们怎么还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 望之中呢”与“事到如今,我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 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第一句是反问,第二句是 陈述,也可以是一个感叹句。在这里,反问虽然有气 势,反倒不如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观点鲜明,立场坚 定。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禁我们的锁链已经铸就。
(B
)
A.波士顿草原上已经响起镣铐的丁当响声,囚 B.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致了新 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不理。 C.我们有闭目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倾向,有倾 听惑人的海妖的歌声的倾向。 D.尽管我的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我还是要 毫无保留、毫无顾忌地讲出自己的观点。
答案
BE
14.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 意的一项是(3 分) 种“外在的自由”。 B. 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 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 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 进步的先决条件。
第 2 课时
一、基础知识(15 分,每题 3 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A.桎梏(ɡù 缴械(jiǎo) 镣铐(lià o) 缄口不语(jiān) . ) . . . B.迄今(qì ) . C.褐色(hè ) . 轻侮(wǔ) . 铸就(zhù ) . 拙劣(zhuō) 赋予(yù . . ) 锁链 (liá . n) 枉然(wǎnɡ) . 毋宁 (wù ní nɡ) 钦佩(qīn) 沉湎(miǎn) .. . .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 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 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 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 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 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 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 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 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 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 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 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 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
D.束缚(fù . ) 解析 B项“予”读yǔ。C项“链”读liàn。D项
“毋宁”读wú nìnɡ。
2.下列各项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制裁 招致 陷井 C.锻造 布署 疆场 D.沉缅 辩论 拯救 诉诸武力 缄口不语 虚无缥缈 B.妥善 赐予 铿锵 坚苦卓绝
( B )
解析 A 项井—阱。C 项布—部。D 项缅—湎。
“我们请愿过了,我们抗议过了,我们哀求过了, 我们也曾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 恳求他出面干预, 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 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 我们的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臵之 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开了。事到 如今,我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之中 了。”
解析
B 项原文说“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
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 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 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 能”,不是“物质需要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 能够得到发展”。E 项“完全能够达到”错误,原文 说“永远不能完全达到”。
临的战争,但请愿受到轻侮,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 哀求被置之不理,虚无缥缈的和平希望已经不存在。
9.第 4 自然段,作者针对“力量太单薄了,不能与 如此强大的敌人抗衡”的畏惧心理,是怎样分层 展开 说理的?(5 分)
答案 先说力量的强大并非指日可待, 等待的结果是 束手就擒; 再说利用自然条件, 发动民众为正义而战, 任何力量都无法战胜“我们”; 接着说, 并非孤军奋 战。以上是就力量方面说的,接下来作者话题一转, 指出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力量的强弱, 更主要的 在于人的力量,那就是机警、主动和勇敢。最后,指 出战争已不可避免,“我们”已无选择的余地。
解析 D 项因果倒置。 原文说: “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 得到解决, 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
( D )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
15.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 素主要有哪些?(6 分)
解析
联系文章最后一段,“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
思 想 上 不 受 „„ 也 不 受 „„” 和 后 面 “ 但 社 会 也 能„„至少不该„„比如学校可以„„也可以„„” 等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 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 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 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 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 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 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 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解析 A 项分句语序不当。C 项语序不当,应为“海 妖的惑人的”。D 项语序不当,应为“毫无顾忌、毫 不保留”。
二、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不自由,毋宁死》全文,回答 6~12 题。 6.通读全文,推想在帕特里克· 亨利之前的演讲者演 讲的主要观点及理由是什么。(4 分)
答案 ①主要观点:不要战争。 ②理由:战争会给人民带来太多的痛苦;放弃战争, 继续和解,将会享受到和平与友谊。
答案
“我们请愿过,我们抗议过,我们哀求过”与
“我们请愿过了,我们抗议过了,我们哀求过了”这 两句翻译看起来没有多大区别,但增加一个“了”, 语感却有很大的不同。“请愿过”和“请愿过了”在 表意的程度上是不同的,前者只要有行为就可以了, 后者却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语调上讲, 加一个“了” 字,表现了这些行为虽然经过了努力,但仍然只是一 个让人遗憾的形式,没能解决问题,为后文作者提出 自己的观点作了铺垫。
“我们的请愿受到蔑视,我们的抗议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招致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 求被人家置之不理”这两句比较起来读,虽然只有一 些小的变动,语言的节奏却有较大的差别。在演讲中, 语言的节奏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演讲者的演讲 变得更能抓住听众的心灵。 第二句关注了句式的整齐、 节奏的铿锵,使演讲更能深入人心。
1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
A. 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 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 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E. 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第一种“外在的自由” 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 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 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 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 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 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 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 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 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 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 追求的一个目标。 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 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 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 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 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 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 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 ,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2.请你谈谈作者用“不自由,毋宁死”作最后结束语 的好处。(4 分)
答案 这句话很有号召力,用一个人最珍贵的生命去 换取自由,说明了自由的珍贵。用这句话作结束语, 坚定了人们争取自由的决心,因而也起到了演讲所应 有的效果。
三、课堂延伸(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3~16 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 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 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 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 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 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 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7.“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作者的 “经验之灯”指的是什么?(2 分)
答案
英国政府对为摆脱长期遭受奴役、争取自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