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所折射出的深层意蕴
《鼻子》的深层寓意及给我们的启示

一
、
先 行 研 究
关 于《 鼻子》 , 众多学者从 各个方面进行 了研究 。但 大多从 人性 的 脆弱, 旁观 主义的 自私 以及 日本的“ 耻感 文化 ” 来论述 的。如山东师范 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郭林秀——芥川龙之介 的《 鼻子》 所折射 出的深层意 蕴( 科技信 息 2 0 1 0 年8 月) , 指出“ 作者 以细腻的心理描 写 , 以犀利 的文 笔揭露 了主人公 内供 自尊心的虚伪和脆 弱 , 同时也刻 画了旁观者 的利 己主义 心态” 。缪 霞— —从《 鼻 子》 透视 日本文化 ( 【 J 】 E t 语知识 , 2 0 0 3 ) 指出 内供 的心理其实 是害怕遭世人耻笑 的 日本“ 耻感文 化” 的体现 ; 黄 峰. — —《 鼻子 》 大胆 的人性解 剖与 丰富的思 想内涵 ( 【 J 】 哈尔滨 学院学 报, 2 0 0 8 ) 中指 出“ 作 品一 方面揭示 出作为个 体的 自 我意识 缺失和 内心 中潜藏 的从众 心理 , 另 一方面则是暴 露了近代 日本人 民那种旁观 的冷 酷心理和利 己主义思想 ” , 同时在故事 的背后 , 作者 还表达出存在 主义 哲学思想——世界是荒诞 的, 人生是孤独 的, 个人 的反抗在 当时人类社 会中是毫无作 用的 ; 郑宝香. ——一个 布道者的悲哀——评 日 本著名作 家芥 川 龙 之 介 的 出世作 《 鼻 子》 ( 【 J 】 , 辽 宁工 学 院 学报 社 会科 学 版, 2 0 0 6 ) 中指 出“ 《 鼻子》 使我们看到 了芥 川笔下人性 的双重性 , 即善 良和 丑恶 , 并着力刻画 了旁观者的利 己主义” 等。 本文在 综述前人研 究成果 的基础 上 , 通过鼻 子来考察它 给现代 的 我们什么启示 , 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如何对待 自己, 如何对待他人 呢? 二、 《 鼻子》 内容简介 《 鼻子 》 是 新思 潮派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初期的作品 。这部短篇小 说是 在大正 五年 , 即1 9 1 6 年2 月第 四次新思潮 总刊号上发表 的。取材 于《 今昔物语集》 。反 映了 “ 嫉恨他人幸福 , 嘲笑他人 不幸” 的利 己主义 者 的心理。发表 当时介川 龙之介虚岁 2 5 岁, 还是学生 , 但 是发表后 , 受 到了夏 目漱石 的极 口称赞 。这成 为他走 向文坛 的第一步 。 小说 描述 了一 个 叫做禅 智 内供 的僧 人 , 长 了一个 与众 不 同的鼻 子。他的鼻子长五六寸 。虽然他觉得 自己作为一个应该专心往生净 土 的和尚 , 不宜在意鼻子 , 但重要 的是他不愿意让人知道他把鼻子 的事情 放在心上 。平时言谈 中 , 他最怕提 到有关鼻子 的话题 。因为这样 的鼻 子给他带来 了麻烦 与不便 。首先是他 没法独立吃饭 , 必须有一个人 帮 忙拖着 鼻子才能完成 吃饭这件事 ; 其次是给他人带 了不便 。内供痛恨 长鼻子不仅仅 因为此 , 更 重要 的是 自尊心受 到了伤 害。比如 : 有一次吃 饭时 , 中童子拖着鼻 子 , 但 由于 中童子忍不住 打了个 喷嚏 , 鼻子 就掉 到 饭碗里 去了 , 当时这 个事情被传得 满城风雨 。别 人的嘲笑深深 地刺痛 了他敏感 的 自 尊心 , 于是内供 想努力地恢复 自己的 自尊心 , 就想尽办法 地使 自己的鼻 子弄短。尝试 很多办法均不见效。最后弟子给他寻求 了 个 办法 , 就是先 把鼻子用热水 煮一煮 , 然后再 在鼻子上踩 。就 这样 , 受尽 了折磨 总算把 鼻子弄短了 , 内供如释重负 , 内心爽朗起来 。心想这 样再 也没有人会 笑话我 了吧。但没想到过 了几天 , 内供发现 人们看他 的眼神更 奇怪 了 , 对他 的嘲笑更 加变本 加厉 了。这让 内供迷惑 不解 。 最终 又想让鼻 子恢复到原来 的模样 。文章 到此嘎然而止 , 没有再 阐述 鼻子恢 复到原来模样 时人们 的态度 , 给我们 留下 了想像的空间。 三层寓意及给莪们昀启示
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芥川龙之介的《鼻子》

语文学刊2015.5语文学刊[作者简介]李琴,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李琴张雪梅李星(咸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00)[摘要] 人们常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生存,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人们只顾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需要,有时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即利己主义,人性具有两面性。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把人性阴暗的一面自私、贪婪、嫉妒揭露出来。
在这部小说里称它为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关键词] 人性;两面性;人际交往;旁观者的利己主义中图分类号:I 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5-0043-01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新思潮派”作家,在文学界被称为“鬼才”、“大正文学的象征”。
1916年他还在东京大学英文系上学时,就在刊物《新思潮》发表短篇小说《鼻子》,一经发表,轰动一时,确立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本小说取材于古典《今昔物语集》和《宇宙拾遗物语集》,文章带有神话色彩,语言诙谐幽默。
文章围绕着“鼻子”的长短变化,成功、生动地塑造了拘泥于社会评价的孤独、不安、迷惘、软弱、愚蠢的高僧内供形象以及自私、贪婪,内心充满嫉妒的利己主义的旁观者形象。
一、故事梗概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在日本一个叫池尾的地方有个禅智内供和尚。
他有五六寸长的鼻子,这鼻子给禅智内供带来很大的不便,模样又很怪异,大大摧损了内供的自尊心,他渴望有正常人的短鼻子。
他在来寺院的人和佛家经典、其他汉文古籍中寻找拥有和自己同样鼻子的人物;他又照着镜子做各种姿态,想改变角度显得鼻子短一些;又喝苦瓜汤,鼻尖抹老鼠屎。
但是都没有效果,鼻子还是那么长。
后来进京返回的弟子从震旦(古代中国)来的医生那里要回了一个偏方。
那就是把鼻子浸入沸水中,然后捞出来用脚使劲踩,再用镊子拔出挤出来的肉粒。
内供试了此偏方后鼻子变短了,但是周围人即旁观者对禅智内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一幅寓意深刻的世态画──读《鼻子》

作者: 王柯华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天中学刊
页码: 39-41页
主题词: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鼻子;内供;脆弱的自尊心;社会评价
摘要: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鼻子》寓意深刻,构思精巧.作品以犀利的文笔揭示了脆弱的自尊心的可悲和丑陋的社会心理的可恶.在社会生活中,自尊心与社会评价很不协调,自我价值往往被社会评价所左右.突出而强烈的个性易被扼杀,往往不被社会承认,而成为社会舆论攻击的靶子.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人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的两难处境和社会习俗对人的心灵的扭曲.作品把人性的一个侧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的心理描写也很成功.。
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以《罗生门》与《鼻子》为例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思想启示作用。他通过对人性的 深入挖掘,提醒我们要正视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变化。 他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要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影 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后果。
总的来说,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思考与感悟,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是一 种对人生的洞见。这种洞见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复杂、矛盾、奇妙之处,也让 我们更加珍视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种洞见也提醒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要 谨慎行事,以免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罗生门》与《鼻子》作为芥川龙之介 的代表作,无疑是他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独特见解的集中体现。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飘浮的羽毛象征着自由、轻盈与未知的可能性。羽毛 的飘浮,在物理上呈现出无拘无束的状态,但它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阿甘的生 活状态。阿甘的智商虽然只有75,但他的生活却充满了无数可能性。他的人生 就像飘浮的羽毛,看似随意,却又充满了未知。
同时,飘浮的羽毛也象征着阿甘对于生活的态度。他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 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就像羽毛一样,无论风将他吹向何处,他都会选 择接受并适应。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让阿甘在生活中收获了友情、爱情 和成功,也让他在面对挫折时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总结来说,《罗生门》是一部揭示人性丑恶、复杂且矛盾的电影。每个角色都 有自己的故事和说辞,真相变得模糊不清。通过深入剖析每个角色的行为和言 辞,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各种丑恶一面,包括自私、利己主义、伪善、虚荣、 矛盾和复杂性。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在面对人性和现实时,我们需要有批判性 的思考,以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和解析人性的复杂性。
总之,以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为例,我们可以领略到日本次演示学鉴赏所 注重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独特之处。这些特点体现了日本次 演示学对于人性、道德、爱情等价值观的深入探讨,为读者展现了日本次演示 学的魅力与智慧。通过分析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次演 示学的价值观,为我们的审美鉴赏提供有益的参考。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赏析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赏析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是一部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的短篇小说。
这个故事以一个男人的鼻子脱离了他的脸,变成了一个有意识的独立个体,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首先,我们可以从故事的情节和结构来分析《鼻子》。
故事以主人公的鼻子脱离了他的脸开始,随后描述了鼻子的冒险和独立生活,最终以鼻子重新回到主人公的脸上结束。
整个故事的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和趣味性。
作者通过对鼻子的描述和描绘,展现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生活的批判。
同时,故事中的对话和描写也充满了幽默感和讽刺意味,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和思考。
其次,我们可以从故事的主题和意义来分析《鼻子》。
这个故事通过对鼻子的脱离和独立生活,探讨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现实与幻想的关系。
作者通过对鼻子的塑造和描绘,展现了他对于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故事中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讽刺也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作者向读者传达了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警示。
最后,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来分析《鼻子》。
这个故事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作者通过对鼻子的塑造和描绘,展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表现手法。
同时,故事中的对话和描写也充满了文学的魅力和趣味,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共鸣和感悟。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文学作品。
总之,《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的短篇小说,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这个故事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
芥川龙之介作品《鼻》中的自尊心与同情

( 表 面上 禅智 内供 已 然 超脱
。
,
因 为 养父 母 反 对
,
芥川 不得 不 与恋 人分 开
:
“
并 不在 意 自 己 鼻 子 的长 短 提 到 鼻 子两 个字 ) 带来 了诸 多 不便
。 。
但 实 际上
,
他 比谁 都惧 怕
在 他 写 给 友 人 井川 恭 的 信 中 说道
、
、
、
、
加 减 含 胜乙
、
。
自 己 果 然 是 与众 不 同 的
这
了 忆 力 U 万 切 乙力 汁 乙事力 艺今 分 叁乙 胜
今度以 乙
”
二
令 他 在 与 他 人 说 话 时 总 是 不 自觉 地 低 头 看 自 己 的 鼻
子
,
` 乌 分 含 凡 胜 含 < 物 足 9 含 协 上 今含 协 心 持力 寸乙 ( 人
然 后 尴尬 地羞 红 了 脸 既然 是 与众 不 同 的
,
禅智 内供 经 常遭 受异 样 的 目光
,
这 使禅 智
,
禅 智 内供 本人 对 自 己 的 鼻 子十 分在 意 样 的 一个 长 鼻 子 实在 是不方 便
,
一是 因 为有 这
,
内供有 低人 一等 的感 觉
但 也正 是这 样 的 自卑 感
。
让
,
特 别是 在 吃 饭 时
只
禅 智 内供 有 着高 于 别 人但 又 非 常脆 弱 的 自尊 心 因此 为 拯救 自 己 的 自尊心
这 似乎 印证 了 他得 道高 僧 的 超脱
。
,
但讽
中对 他人 同情 的矛 盾
。
“
芥川龙之介鼻子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鼻子读后感《鼻子》是日本文学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是他最著名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感触良多。
《鼻子》以一个人的鼻子脱离了他的脸,并且变成了一个小孩子,小孩子无时无刻不追求完美的鼻子。
故事发生在明治时代的日本,小说中的主人公,姓柯叶,是一个高官,处于权力的顶峰。
而在他的权力下方,则是担任库备的仆人,他叫铁鼻。
铁鼻一开始被姓柯叶看中,并给予了相当的重用,但是一旦姓柯叶发现了铁鼻的鼻子不合乎常理,他迅速失宠,并成为了姓柯叶眼中的怪物,无法容忍他继续存在。
芥川龙之介以一种夸张的手法,将铁鼻的鼻子的美丑变成了一个人生的全部,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地位完全在于他们的外貌。
这种以“鼻子”作为主题的奇幻故事引起了人们对于自身外貌的反省。
小说写得十分细腻,对于铁鼻的形容如此生动,让人仿佛就能看到“它”在那里动来动去。
在《鼻子》中,芥川龙之介以一种讽刺的语调展现了人们对外貌的过度追求。
无论是姓柯叶还是其他人,都对铁鼻的鼻子感到十分反感,甚至认为铁鼻的存在就是对整个社会的威胁。
这种对外貌的过分重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虚伪,并引起了对人性的深深思考。
人们常常说“人不可貌相”,但却常常在心中给予别人一个标签,轻易地判断一个人的品格和能力,而完全忽视了内在的美丽。
芥川龙之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表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尺度,判断一个人好坏应该看其内在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正如铁鼻是一个有为有守的仆人,他尽职尽责、为人正直,但外表的不完美让他失去了一切,并成为了众人嘲笑和排斥的对象。
芥川龙之介反思了人性中的偏见和狭隘,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是内在的美德和品质。
此外,《鼻子》也让我想起了社会中的歧视与排斥行为。
铁鼻的经历就像是一次身份的失落,在那个没有鼻子就无法生存的社会中,铁鼻成为了一个被驱逐的“怪物”。
这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对于同性恋、少数民族、身体残疾者等群体的歧视。
我们常常以外在的少许差异就对他们进行评价和评判,忽视了他们的独特性和自己的偏见。
浅析芥川龙之介的《鼻子》——从“和”文化角度考察

浅析芥川龙之介的《鼻子》——从“和”文化角度考察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索和对人性矛盾的描摹。
《鼻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一个人因为自己的鼻子与别人不同而引起的种种困扰,以及最终成功将鼻子拔下的故事。
本文旨在从“和”文化角度考察这个作品,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和”文化的基本概念。
日本文化中的“和”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和谐、统一、凝聚,具有凝聚力的东西,二是指与人际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和关系”。
这种文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无论是家庭、公司、学校还是政治体制,都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
回到《鼻子》这个作品,我们可以从主人公高峰先生的行为中看到“和”文化的影响。
高峰先生因为自己的鼻子异常大,引发了周围人的嘲笑和不满,他也因此感到自卑和孤独。
然而,在他试图寻找一种改变自己的方法时,他并没有选择跟别人不同的道路,而是遵从了“和”文化的原则,尽可能地让自己与周围人保持一致,例如购买同款的鼻子模具、穿着与别人相同的衣服等等。
这种行为体现了日本文化中“和”关系的重要性,即通过与周围人相似的行为来达到和谐、融合的目的。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主人公最终将鼻子拔掉的行为中看到“和”文化的影响。
虽然这个行为看起来很极端,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仍然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在日本传统社会中,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并不被视为优秀的品质,相反,群体利益和考虑周围人的感受更受重视。
因此,在高峰先生觉得自己的鼻子会给周围人带来烦恼时,他选择将鼻子割掉,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除此之外,这个作品中还有其他引人深思的问题,例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身体与身份的关系等等,这些都可以从更深层次的“和”文化角度去探讨。
总之,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是一个充满了深刻思考的作品,通过对“和”文化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隐藏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所折射出的深层意蕴一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
他与森欧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大巨匠。
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特点是技巧纯熟、精深洗练、寓意深刻、心理描写细腻、经得起反复推敲。
在《鼻子》中,芥川龙之介通过对主人公禅智内供鼻子变化的描写,来深刻地剖析了主人公心理曲折和微妙的变化,从而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主人公脆弱的自尊心。
同时通过寺内弟子、城中百姓等对鼻子变化的不同看法,着力刻画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从而以犀利的文笔揭示了人性的虚荣与本质。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鼻子》的主人公是个叫做禅智内供的和尚。
说起禅智内供的鼻子,池尾地方的人是没有不知道的。
长足有5、6寸,从上唇一直垂到下巴。
其形状如香肠一般,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与常人不一样的鼻子,禅智内供常常感到很苦恼。
别的暂且不谈,只是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之类的小事,就不能一个人来完成。
但是这并不是禅智内供为鼻子而烦恼的主要原因,更使他苦恼的是由于自己不一样的鼻子遭到众人的议论和嘲讽而使其自尊心受到的伤害。
为了这伤脑筋的鼻子,他尝试了种种方法,甚至想在内典外典(内典佛教的教典;外典除此之外的一般的书)中找到一个与自己长着一模一样鼻子的名人,好来安慰一下自己心中的忧愁,可最后都是无济于事。
后来一年秋天,进京办事的一位弟子得到一个秘方,没想到结果却是非常成功的。
然而,他却发现周围的人不但没有停止嘲笑他,反而比以前更加厉害更加怪异了。
为此,禅智内供百思不得其解,好不容易把鼻子弄短了,反而受到了更大的嘲讽。
这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一天夜里,禅智内供的鼻子又变成原来那样了,同时禅智内供感到烦恼退去心情又爽朗起来了,他心里喃喃自语道:这样一来,准没有人再笑我了二纵贯《鼻子》全文,我们不难看出芥川龙之介正是以鼻子的变化为中心来展开描述的。
主人公禅智内供也正是由于鼻子的变化,而使得心理上也引起了诸种的曲折和微妙变化,进一步显示了主人公的脆弱而又可悲的自尊心。
首先在开头部分,描写了鼻子与常人异常的禅智内供的心理状态。
因为长着长5、6寸、状如香肠的鼻子,而使他体会到了日常生活的不方便,就连吃饭这个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也需要有弟子的帮忙才能完成。
为此,他常常为自己生有这样的鼻子而感到痛苦、自卑。
然而,让他更为感到痛苦的是因鼻子受到的嘲讽而使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于是他尝试着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恢复自尊心。
为此他尝试了三种方法但仍然是毫无结果的。
即便如此,芥川龙之介对主人公禅智内供为使自己的鼻子变短些而做的上述各种努力的心理描写,是十分合理的。
其次,芥川龙之介描写的是主人公禅智内供借用新的治疗方法使得鼻子成功变短后的心理状态。
禅智内供的一个徒弟为他提供了一个把长鼻子缩短的方法,并且大功告成,成功地把困扰他多年的长鼻子缩短了。
这让主人公一扫多年的困苦和忧愁,内心得到十分的满足。
从心理学上来看,主人公呈现出这种心理的变化也是很符合情理的。
第三层描写的是,主人公长鼻子成功地缩短后,旁观者表示出了与主人公自身所猜想的反应不同,而引起的心理变化。
主人公禅智内供成功地把鼻子变短,内心感到十分满意并且心情感到无比舒畅。
然而就在他为此而陶醉时,他却遭到了比长鼻子更加恶意的嘲笑,而且这种嘲笑更为露骨,而且还带有一丝敌意。
此时,主人公禅智内供的心理又再次陷入到了因为鼻子变短受到人们嘲笑的痛苦之中。
最后一层描写了鼻子又恢复到了之前的长度后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一天晚上,鼻子有些浮肿,最后竟然变成了跟原来一样长度的鼻子,同时,禅智内供感到正如同鼻子缩短时的感觉一样,心情又变的爽朗起来。
在心里喃喃自语道:这样一来,准没人再笑我了。
这时,主人公禅智内供的心情又变得愉快起来了。
论文格式。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禅智内供的鼻子无论是由长变短,还是又由短变长,他都在设法来维持他那脆弱的自尊心。
但他好像都总是在痛苦中挣扎的。
原因何在?症结就在于禅智内供并没有真正的自我,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他的所有的幸福都是受到他人的态度所支配的。
拘泥于别人脸色的愚蠢的人和被社会舆论所左右的软弱虚伪的人的特色都集中于禅智内供一身。
自尊和虚荣已经使他过于神经质,他的一切都受到别人目光的左右。
他千方百计想与别人一样,起码能够达到精神上的平衡。
但最终这个目标都没能得以实现,因为一直困扰他的并非鼻子本身,而是他自己对于鼻子的态度、他对于别人眼光的在意。
其实这种人的内心是十分自卑和软弱的。
我们从中也能看出禅智内供自尊心的软弱和他的虚荣本质。
芥川龙之介正是运用他那独特而又犀利的文笔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揭示了人性虚荣和软弱的本质。
三在通读全文之后,我们会发现令主人公禅智内供苦恼的不仅仅是他本身那可悲而又脆弱的自尊心,除此之外,周围人们对他鼻子的眼光和嘲讽也是造成他痛苦的重要原因。
池尾的城中百姓也好,寺内弟子也罢,对禅智内供长鼻子的变化都在内心有过不同程度的嘲讽。
在禅智内供的鼻子尚未变化的时候,城中的老百姓们对于禅智内供长有这样一个鼻子,都进行胡乱猜测。
有的甚至说禅智内供正是因为这个鼻子才出家的,因为留在尘世间,恐怕是没有人愿意嫁给他的,但通过这些猜测我们可以判断出老百姓的内心对于他的这种不幸其实都是寄予同情的;寺内的弟子们也对于禅智内供的长鼻子表现出了应有的同情:禅智内供其实很在乎自己的鼻子,但他又怕别人知道,于是在表面上他表现出一幅非常洒脱,不在意自己鼻子的假象。
但当禅智内供的鼻子变短后,城中百姓和寺内弟子对他终于能够摆脱这种不幸是否会予以祝福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他的鼻子变短之后,人们不但没有祝福他,反而比以前更加露骨地嘲笑他,而且还带有一种恶意,觉得若有所失。
这便显示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性的自私和丑恶。
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中插入了自己的一段议论:人们心里有两种互相矛盾的感情。
当然,没有人对旁人的不幸不寄予同情的。
但是当那个人设法摆脱了不幸之后,这方面却又不知怎地觉得若有所失了。
说得夸大一点,甚至想让那个人再度陷入以往的不幸。
于是,虽说态度是消极的,却在不知不觉之间对那个人怀起敌意来了。
内供尽管不晓得个中奥妙,然而感到不快,这无非是因为他从池尾的僧俗的态度中觉察到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正如上面所述,在他鼻子尚未变短时,周围人们对他的态度是有所同情的,因为他们并不是有意要去嘲笑的,他们本来没有人对旁人的不幸不寄予同情的,但为什么当禅智内供鼻子变短后周围人们没有给予祝福反而是更加地嘲讽呢?这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强者往往会有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强者会以俯视他人的不幸来获得自己心理上的安慰,来显示自己的强大和优越感,但一旦弱者地位发生了变化,在强者看来他的高位也会受到侵袭和挑战。
于是强者出于利己主义心理强者会拼命地维护自己的高位和尊严从而刻薄地对待他人,希望恢复从前的差距让不幸者重新回到不幸中。
这是人性中隐匿的卑劣的利己主义心理在作怪。
芥川龙之介借这部作品,表达出了对利己主义的绝望以及对人性的怀疑,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虚伪和丑恶感到深恶痛绝、悲观失望。
可能这也是促成芥川龙之介后来自杀的原因之一吧。
四《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并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生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篇幅不长,但寓意深刻、取材新颖、幽默风趣,受到了当时日本读者乃至文坛大家夏目漱石的赞赏。
通过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芥川龙之介是围绕鼻子这一中心来展开阐述的。
通过对鼻子变化的细致描写,主人公禅智内供那脆弱的自尊心以及微妙的心理变化也被清晰地勾勒出来。
论文格式。
而另一方面,通过主人公的思想,芥川龙之介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幸灾乐祸、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做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虚伪性。
论文格式。
总之,对人性善恶的描写是揭穿文学永恒的主题。
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在的时代赋予了他对人性独特而又深刻的见解。
芥川龙之介不愧是日本大正时期文坛上著名的小说家。
在他短短的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
成为群星闪烁的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格外耀眼的一颗明星。
参考文献:[1]叶渭渠,唐月梅著:《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
[2]芥川龙之介著:《罗生门之鼻子》[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三好行雄編:『芥川龍之介必携』[M],学燈社1981年版。
[4]王晶著:《虚荣的本质与自尊的软弱谈芥川龙之介及其〈鼻子〉》[J],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5]王丽丽著:《芥川龙之介作品之心理分析以〈鼻子〉为中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6]肖书文著:《试论芥川龙之介〈鼻子〉的深层意蕴》[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
[7]郑宝香著:《一个布道者的悲哀评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出世作〈鼻子〉》[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8]杨锐,韩争艳著:《论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利己主义》[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