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的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视听基础分析罗生门

视听基础分析罗生门

分析日本电影《罗生门》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1950年摄制导演:黑泽明原作:芥川龙之介编剧:黑泽明桥本忍摄影:宫川一夫作曲:早坂文雄主要演员:三船敏郎(饰多襄丸)京町子(饰真砂)森雅之(饰金泽武弘)志村乔(饰樵夫)获奖情况:本片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导演简介: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品川区大井町,父亲曾经担任陆军军官,后转任中学理事,母亲的娘家在大阪经商,黑泽明是8个兄弟的老末。

虽然父亲是一个严厉的军人,但黑泽明从小就拒绝参加军训。

自幼即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928年初中毕业后曾热中于绘画,曾一度立志当一名画家,后为维持生计,于1936年他以助理导演和剧本撰稿人的身份进入东宝电影公司的前身PCL电影公司,投到名导演山本嘉次郎门下学习导演和编剧。

做了7年助理导演后,终于有机会于1943年执导处女作《姿三四郎》,此片在日本大受欢迎,因而令他一举成名。

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

战后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是左翼剧作家久板荣二郎编剧、反对军国主义的《无愧于我的青春》。

后与东宝电影公司在创作方向发生很大分歧,在离开之前1948年拍了《酩酊天使》,被喻为是他首部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这部影片的另一收获是黑泽明首次与三船敏郎合作,从此两人合作无间,开启了各自的电影黄金时代,是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

1950年,黑泽明拍了一部令他蜚声国际的作品,这就是《罗生门》,本片为他赢得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不仅是第一个日本导演奖项,也是第一部闯入欧洲影展的亚洲作品,打破影展被欧美影片垄断的局面,由此黑泽明成为第一位受到国际承认的日本导演。

讽刺的是《罗生门》在全世界受到广泛赞扬和欢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被日本慢慢接受。

在《罗生门》中,黑泽明以独特的手法探索了客观真理与主观真实的关系,内容是讲一个由三个参加者和一个旁观者以四种不同说法叙述出来的暴力事件。

【电视编导】第二讲2《罗生门》-文本与影像

【电视编导】第二讲2《罗生门》-文本与影像

人性:
• 强盗为显自己的勇武而杀人;夫人为了自己的妇道而杀人;武士 为了自己尊严而自杀;樵夫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讲述了另一件杀人 案。
• 樵夫自愿收养婴儿肯定了人总是有道德感的 • 从艺术的角度上看,结尾略显生硬、勉强,或许人道主义精神正
是构成黑泽明统一风格的重要因素
二、视听语言
1.摄影 早期的日本电影多采用全景和远景摄影,人物在画面仅占极小的 面积。 而对内心世界的关注促使黑泽明在影片中较多使用中、近景及 特写镜头
Akira Kurosawa

酩酊天使(1948)
乱(1985)
七武士(1954)
德苏乌拉扎( 1975) 莫斯科影展金 奖
奥斯卡最佳外 语片
影子武士(1980) 戛纳金棕榈奖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罗生门遗址
芥川龙之介 (1892-1927) 是日本最伟大的作家之
一,日本最高文学奖以 他的名字命名。
• 结尾处的牵出,明显成了导演意图的直接表白
• 评析樵夫的讲述和三个当事人供词的真实性,以及背后的原因?
历史:
伏尔泰:“历史不过是活人跟死人开的玩笑。”
伏尔泰(Voltaire,1694-1755 )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 (Bendetto Croce, 1866—1952 )又译柯罗齐。意大利哲学家、历学家,新黑格 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罗生门》解析
影片《罗生门》是根据作家 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 《竹丛中》改编的,是大导 演黑泽明的惊世之作,被誉 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 0部影片”之一,历经半个 世纪的时光依旧光彩夺目。
“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浅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模式及哲学内涵

浅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模式及哲学内涵

浅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模式及哲学内涵浅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模式及哲学内涵汉语言文学3班顾圣哲于1950年由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拍摄的电影《罗生门》,这样一部电影却呈现给了观众太多的迷惑与不解。

整部电影的叙事并未采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最普遍的封闭结构,而是巧妙安排了在罗生门下避雨的三个人:樵夫、和尚与路人。

通过三人的对话直指戏剧的矛盾冲突——让和尚“不再对人类的灵魂抱有信念”的杀人案,由于探求隐私心理的趋势使得路人对这一案件不断追问,就在这追问与回答之间故事情节渐渐展现在观众眼前:在竹林中发生一起凶杀案,有个年轻武士被杀,美貌的妻子遭到大盗的凌辱。

可是三个案件当事人对案件的陈述却大相径庭——作为案件报案人的樵夫的供词很简单,他是第一个发现尸体的人,发现了一些散落的帽子和杂物,根本没有看见剑或者匕首。

捕快是在一条河边抓住了倒地呻吟的多襄丸,发现了武士的马、散落的弓箭和长剑,也并没有缴获那把镶嵌珍珠的匕首。

大盗多襄丸毫不犹豫地将罪责大包大揽,甚至带有主观意愿饶有兴致地向他人炫耀自己的战利品、讲述自己的杀人细节,他不仅不否认杀死了武士,甚至还带有嘲讽性地夸赞武士竟然能与自己决斗了23个回合,同时她也对少妇在被强奸后的不守节操嗤之以鼻;被问及那把贵重匕首时,他表示把它忘了是最大的错误。

而少妇则满腹幽怨地控诉了多襄丸在生理上对自己所施的暴行,在她祈求丈夫原谅时,丈夫却还以一副冷漠的表情,心理上也受到巨大打击。

她拿着匕首希望丈夫赐己一死,丈夫依然置之不理,使其伤心欲绝昏死过去,而醒来时匕首却已经插进了丈夫的胸口。

失魂落魄的她自杀未遂,也不知道匕首的去向。

死去的武士则借巫婆还魂口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在目睹被多襄丸强奸之后,随即却见妻子转而随强盗左右,并要求强盗杀了自己。

他遂感愤怒万分。

此时强盗一把推倒女人并表示不齿,并问武士如何处置她。

武士心下原谅了强盗,却无法容忍妻子的恶毒。

带着对她的诅咒和怨恨,武士悲愤地拔出匕首自己剖腹而死。

罗生门的分析

罗生门的分析

分析日本电影《罗生门》《罗生门》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1950年摄制导演:黑泽明原作:芥川龙之介编剧:黑泽明桥本忍摄影:宫川一夫作曲:早坂文雄主要演员:三船敏郎(饰多襄丸)京町子(饰真砂)森雅之(饰金泽武弘)志村乔(饰樵夫)获奖情况:本片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导演简介]黑泽明在国际电影界的崛起,是由于他的代表作(罗生门),这部影片连获两项大奖,使得他在国际影坛上声誉鹊起。

事实上,远在(罗生门》之前,黑泽明在国内便已是一些知名的导演,他的成名绝非侥幸所致。

1910年3月23日,黑泽明出生于东京的一个教师家庭。

在当时社会对艺术完全漠视的风气下,黑泽明所在的黑田小学的导师立川先生却是一个倡导美育的先觉者,对班上学生施行天才教育。

这种启蒙教育在黑泽明脑海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在绘画、映像方面敏锐、精确的素养亦由此而来。

从京华中学毕业后,黑泽明进入一所美术研习班——同舟社。

除绘画之外,他在文学方面亦有着精湛的造诣。

所有这些,都为他日后在电影上的突出成就奠立了坚实的基础。

1936年,黑泽明考入PCL(东宝公司前身),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在做副导演阶段,他撰写了大量剧本,如《航空兵的凯歌》、《达摩寺里的德国人》等。

这些剧本使得黑泽明以剧作家的身份闻名于日本,,但其中大部分却很遗憾的未被拍摄。

1943年,在黑泽明从影七年之后,他终于发表了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一时间在电影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黑泽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的电影创作态度严谨到一丝不苟的程度,其精湛的技艺,深邃的理念使得他的电影绝大多数不仅在日本电影史上,甚至在世界电影史上均堪称不朽的经典作品。

例如,1948年摄制的《泥醉天使》,1950年摄制的《罗生门》,1951年摄制的《白痴》,1954年摄制的《七武士》,1957年摄制的《蜘蛛巢城》,1962年摄制的《椿三十郎》,1965年摄制的《红胡须》,以及1985年摄制的《乱》等影片。

罗生门赏析

罗生门赏析

《罗生门》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解说】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具有哲理穿透力的电影导演导演:黑泽明主演:三船敏郎(“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三船敏郎是黑泽明的御用演员。

合作的好就一直合作,这是电影界的一种良好风气,就象吴宇森和周润发、王家卫和梁朝伟、马丁*斯克塞斯和罗伯特*德尼罗等等。

他们的合作使世界电影领域诞生出一部部杰作。

另外晚期的黑泽明同三船敏郎的关系开始不佳,他在八十年代以后导演的《乱》、《八月狂想曲》等电影中不再能看到三船敏郎这位“东方约翰*威恩”的身影。

获奖情况:第2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1951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黑泽明简介:黑泽明,20世纪日本著名导演,被称为“电影天皇”,最初据说具有讽刺意义,指他在指挥现场的执著强横和专制独裁。

到了后来则成了“彻头彻尾”的的尊称。

美国商业上最成功的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曾说:“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由衷表达了对大师的赞叹。

1990年,80高龄的日本导演黑泽明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1999年。

黑泽明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黑泽明拍摄的影片《罗生门》,在1951年威尼斯影展上获得金狮奖,这是西方电影节第一次把头奖给了一位亚洲导演。

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因为,从此西方社会不仅认识了日本导演黑泽明,还通过他的影片真正认识了亚洲电影。

身高1.81米的黑泽明,拥有当时日本人少有的高大体格,据说事事要求完美的他,扯着嗓子大吼的声音经常把工作人员吓得浑身打颤。

《罗生门》:真相与主观感受的多面交错

《罗生门》:真相与主观感受的多面交错

罗生门:真相与主观感受的多面交错一、背景介绍《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于1922年发表。

故事以失去名字和僧衣的偷窃僧人、被抢劫并丢弃于森林中的武士及其妻子三位角色为中心展开。

这个独特的故事结构引发了对真相和主观感受之间复杂关系的反思。

二、故事梗概在故事中,一个被称为"火口"的见证者向法官讲述了他所看到的罪案现场,并陈述了三个涉案人物各自不同版本的事件经过。

火口目睹了偷窃僧人、武士以及武士妻子三者之间发生争斗并导致悲剧结果。

三、真相与主观感受1.不同版本的事件经过:•偷窃僧人: 自称被迫偷窃因无法忍受饥饿。

•武士(塚原半藏): 指证偷窃僧人,自卫而杀。

•武士妻子: 自称见到丈夫自杀,然后与偷窃僧人产生争执。

2.真相的多面性:•每个角色均提供自己的版本,真实情况究竟如何仍是未知之谜。

•观察者无法判断哪个版本是真实的,真相也可能被不同角色主观感受所扭曲。

3.主观感受对真相的影响:•故事中揭示了人类对于真相的认知是有限和模糊的。

•人们的主观感受可以在描述事件时加入自己对于情节和细节的选择、偏见以及记忆失误等因素来影响表述。

•不同角色对同一事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反映了人们根据自身立场和经历引发主观感受差异。

四、意义与启示1.对证据和主观感受要持怀疑态度:•作品呼唤读者并社会更广泛地审视证据与证词背后可能存在的隐私、偏见和虚假性。

2.人类心灵复杂多样:•通过塑造不同角色互相交叉的视角,说明人类心灵可以产生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意味着为了真实地从多个角度了解事件并接近真相,我们需要展开更多对话和探索。

五、结论《罗生门》通过复杂的故事架构让读者深思真相与主观感受之间的关系。

这部短篇小说揭示了真相可能被主观感受歪曲,以及人类对于确定真相的能力受限的现实。

同时,它也引发了对证据可靠性和主观感受背后动机的重要思考。

《罗生门》解读

《罗生门》解读
• 年份:1950 • 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 厂摄制
• 获奖情况:
• 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 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一、电影天皇——黑泽明
【生平简介】
• 黑泽明1910年出生于东京都,少年时期热 衷于绘画,并立志当一名画家。 • 1934年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东宝电影 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导演,拜导演山本嘉次 郎为师,学习导演和编剧。黑泽明称他为一 生之中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下, 黑泽明得到了真正的锻炼,从第三副导演晋 升为第一副导演,并能胜任B班导演。

除了特写镜头,影片中还有大量的 近景镜头,这些镜头或是表现人物内 心情绪的波动,或是渲染一种压抑感、 局促感。

与此同时,影片中依然保存了不少 远景和全景镜头,这些镜头除了必要 地交代环境之外,在总体上还使影片 笼罩在浓郁的日本民族特色中。
• 2、运动 • 影片《罗生门》有着各种各样令人眼 花缭乱、精心设计的摄影机的运动镜 头和摇镜头。 • 樵夫进入森林的段落

从《姿三四郎》到《红胡子》, 这二十年多间,黑泽明都将英雄定义 集中于“个人决断下的人道主义”。 自我牺牲和承担道义是许多黑泽明影 片的中心主题。
三、叙事结构
• • 《罗生门》采用了回环式套层结构的 叙事模式。 回环式套层结构模式不以呈现故事 进程的曲折复杂或惊心动魄的场面取胜, 而是以对事件或人物的多侧面、多视点 的观照与不同层次上的“描述”见长。
(五)音乐
• 《罗生门》中的音乐,总体来 说是依据情绪的发展而进行的 ,因而具有极强的主观性。 • 片头、片尾:渲染主题气氛。 • 多襄丸、真砂和武士的回忆段 落:配合当事人的情绪以及事 件的发展进程。 • 樵夫的回忆:无音乐。

《罗生门》:真相与伦理的多重层面

《罗生门》:真相与伦理的多重层面

《罗生门》:真相与伦理的多重层面1. 引言1.1 概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相和伦理一直是引发人们思考和辩论的重要议题。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常常以其丰富的多重层面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而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便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以其对真相和伦理问题的探讨而闻名于世。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讨论《罗生门》中真相的多重层面,然后探讨其中存在着的伦理问题。

接着我们将在结论部分总结前文,并就该作品对我们今天社会中真相和伦理观念提供了何种启示进行阐述。

最后,在反思与展望部分,我们将展望该作品对未来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可能性。

1.3 目的通过对《罗生门》这部杰出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真相与伦理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同时,探讨该作品所揭示出来的道德困境和人性探索,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社会伦理观念的思考与反思。

通过这些内容的讨论,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并以此激发他们对真相与伦理问题更加深入的思考。

以上就是文章“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请注意,该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调整或添加。

2. 真相的多重层面:《罗生门》这部小说以真相和谎言的交织为基调,展现了真相存在多重层面的复杂性。

通过对主要人物杨镇守、众多面具和观众态度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真相与虚构之间的关系。

2.1 杨镇守与真相的对抗:在《罗生门》中,陷入困境中心的杨镇守是一个反映真相对峙并受其打击的角色。

他被揭示出有一个难以置信的秘密,并且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

这体现了个人欲望和形象维护所引发的对真相抵触力量。

他试图掩盖自己的罪行并保持社会声誉,但最终无法逃避真相的揭露。

2.2 面具下的真实性:在故事中,很多人物都戴着面具,以隐藏自己隐藏内心深处或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然而,在这些面具背后隐藏着各种动机和内心真实性。

例如,木炭商人以某种方法迷惑着别人;妻子利用谎言来吸引他人的同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生门的结构分析
《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篇短篇小说,被誉为日本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短
篇小说之一。

通过对一个街头杀人事件的描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冲突,
其主要流派是现代主义,并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多重线索的叙述结构。

下面将对《罗生门》的结构进行分析。

一、非线性叙事结构
整篇小说的叙事是非线性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呈现的,而是交替展
示的。

第一章“鸟和豺狼”是在一个夭折的男孩的介绍下,描述了三个人通过罗生门进出
的情景,其中包括杀人犯和目击者。

第二章“寻踪”主要是通过狗为主线叙述了目击者木
屋与杀人犯木屋之间的关系,同时回忆了目击者与妻子病逝后所受的摧残和折磨。

这种非
线性的叙事结构,使得读者需要思考文章中隐藏的线索、主题和情节描写,对文章的理解
需要在前后加以对比推敲。

二、多元视角结构
整篇小说还采用了多个不同视角的叙事方式,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件的真相和参
与者的心路历程。

第一章的叙述者则是一个夭折的男孩,这种第三人称的视角不同于传统
意义上的选择单一叙述者的叙事方式,他看到群众对事件发生后的态度和人性的丑陋面,
通过他的视角,读者可以看到人们各种各样的面相和语言,从而体现社会中矛盾激烈的现实。

第二章的叙述者则是目击者木屋本人,他的视角是更加感性而又深刻的人性视角,同
时还在描述时不时地参杂了对其他角色的品评,这种视角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第三章叙述者为杀人犯鲸之助,这种视角更加注重对人物心理世界和尺度的理解,读者可
以通过这种视角得到更深层次的人性描写。

三、结构中的主题
整个小说的结构设置,较好地协调了各种主题以及描写的复杂性。

比如,它通过罗生
门的描述,呈现出社会的混乱和矛盾,反思着日本当时的文化和传统;通过人物的描写,
探索着人性的变化和露出来的真实面目;同时,分层的头尾结构以及各章之间的转换,强
化了深层次的人物心理描写与主题,也更加完美地协调了整个小说的结构。

总之,《罗生门》独特的叙述结构和多元视角的叙事方式,运用夹叙夹议和交叉、穿
插的方法,将三个人物引到罗生门这个场所,从不同视角反映出同时代日本的历史与现实,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冲突。

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使得作品的内涵更为深刻丰富,同时也成为了众多读者喜爱和学习的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