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的由来

合集下载

节日由来大全

节日由来大全

节日由来大全节日是人们在特定的时间举行的庆祝活动,而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由来和背景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各种节日的由来吧!春节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春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说是为了驱赶传说中的怪兽“年”。

故此,人们在除夕夜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年饭,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情人节情人节源自西方传统,起源于古罗马时代。

据说圣瓦伦丁是一位基督教的牧师,他因反对皇帝命令而被杀,后来被尊为“爱情之神”。

因此,每年的2月14日成为情人节,人们互赠鲜花、巧克力、表达爱意。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古代祭祀灶王爷的日子,后来演变为闹元宵、吃元宵、猜灯谜等习俗。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祭奠先人和扫墓而设立的节日。

按照习俗,人们会在清明节祭祖、扫墓,并且拜扫墓地周围的野草和其他杂物。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船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由屈原的故事演变而来,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屈原。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月圆节”。

中秋节是为了祭拜月神和丰收而设立的节日,人们常常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表达家人团聚的愿望。

感恩节感恩节是西方传统节日,起源于美国。

感恩节是为了感谢上苍的恩惠和丰收,人们在这一天聚集一堂,共享美食,表达对生活的感激之情。

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传统节日,用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

在圣诞节,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装饰圣诞树、赠送礼物、参加教堂活动等。

总结通过了解不同节日的由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个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之处,而人们通过庆祝这些节日,不仅可以增进家人之间的情感,也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让我们珍惜每个节日,感恩生活,共同迎接未来的美好!。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典故

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典故

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典故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典故1◆五四青年节的由来5 月4日是中国青年节。

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主的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21条”,“拒绝和约签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1939年陕甘宁边区青年组织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1950年4月共青团中央决定以5月4日作为青年团成立的纪念日。

◆六一儿童节的由来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

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就有儿童节。

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倡议建立儿童纪念日,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积极响应,先后建立了自己国家的儿童节,英国规定每年的7月14日为儿童节,美国规定5月1日为儿童节。

日本的儿童节很特殊,分男女儿童节,男儿童节5月5日、女儿童节3月3日。

我国在1931年也曾经规定4月4日为中国儿童节。

自从1949年确立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废除原来的儿童节,而统一为“六一国际儿童节”。

我国中央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来的“四四儿童节”,并规定少年儿童放假一天。

◆植树节的由来“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

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

1872年4月10日,莫顿在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重视节的建议。

节日由来_精品文档

节日由来_精品文档

节日由来节日是人们一年中期望的日子,它们标志着特定的时间和场合,被用来庆祝特定的事件或传统。

每个国家和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它们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宗教和社会背景。

然而,每个节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由来故事。

节日的由来可以是基于历史事件、传统习俗、宗教仪式或者文化传承等。

这些由来故事背后通常蕴含着对于特定价值观念和信仰的承认或者纪念。

接下来,我们将会介绍一些常见节日的由来故事。

1. 春节: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庆祝农历新年。

由来故事与中国的传统神话和传说有关。

据说,春节是为了迎接传说中能吃人的怪兽“年”而设立的。

通过爆竹声、舞狮、舞龙和红包等庆祝活动,人们试图驱逐“年”和迎接一个幸福安宁的新年。

2. 感恩节:美国的传统节日,于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庆祝。

节日由来故事与美国早期的清教徒移民有关。

传说在1620年冬天,清教徒移民在新大陆上定居后遭受了严寒和食物短缺的困境。

然而,在当年的收获季节,他们获得了一次大丰收,因此他们决定举行庆祝活动,感谢上天赐予的食物和生活。

3. 圣诞节:全球各地庆祝的节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

圣诞节的由来故事与基督教有关,据传耶稣诞生在一个马厩里的马槽上。

据说,圣诞节的日期是教宗朱利乌斯一世在公元四世纪确定的。

圣诞节通常以家庭聚会、礼物交换、装饰圣诞树和唱圣诞歌等庆祝活动为特点。

4. 清明节:中国的传统节日,用来纪念祖先和扫墓。

节日由来故事与中国古代传说有关。

据说,春秋时期的大臣贾似道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特意前往父亲墓地祭祀,并且还在墓前举行了拔苗助长的仪式。

其他人为纪念贾似道而效仿,这就成了清明节的由来。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节日的由来故事。

每个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这些由来故事贯穿着人们对于特定事件或传统的热爱和敬意。

通过庆祝节日,人们不仅能够享受愉快的时刻,还能够加深对于自己文化和传统的理解。

节日的由来故事也反映了人类对于宗教和精神信仰的需求。

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每年的传统节日,都是中国人民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节日的起源和习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为读者带来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节日的起源1.春节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是中国古代农民在农历年末为了祈求来年丰收而设立的节日。

据史书记载,春节始于汉朝,当时叫“腊月节”。

到了唐宋时期,因为节日习俗逐步转向祈求新年吉祥,便将腊月节的名称改为春节。

2.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汉族民间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

周代的时候,人们在每年的清明期间,会进行以“寒食节”为主要内容的祭祀活动。

到了唐宋时期,清明节逐渐和其他民间节日结合,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3.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五日节”、“龙舟节”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

传说,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定了这一天为端午节。

4.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周时,太阳神奇瑞应后,周文王就设立了中秋节,祭祀太阳神。

到了唐宋时期,中秋节就开始成为家庭团圆和崇拜月亮的节日。

二、节日的习俗1.春节春节的习俗是中国节日中最丰富多彩的。

春节期间,中国人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赏花灯等。

同时,人们还会进行一些特别的饮食,如吃饺子、吃年糕、吃汤圆等。

此外,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也会进行互赠礼品的活动。

2.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神圣的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包括扫墓和踏青两个方面。

扫墓的意义在于纪念祖先,而踏青的意义则在于锻炼身体,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压力,享受大自然带来陶醉的感觉。

3.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

这些习俗都与屈原有关。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

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

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

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

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

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

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16-各种节日的由来

16-各种节日的由来

各种节日的由来
1、元旦的由来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

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

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

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2、情人节的由来
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

起源于古代罗马,于每年2月14日举行,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

关于“圣瓦伦丁节”名称的来源,是纪念一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他用反抗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徒的迫害,被捕入狱,并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被处死刑,行刑前,瓦伦丁曾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心。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1、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

2、清明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3、重阳节,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4、元宵(正月十五),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的由来: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由来:这是公元前180年是正月十五日,汉文帝登基,将这个日子定为国家法定纪念日了。

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
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1-2]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西方的节日
圣诞节的由来: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

从12月24日于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

愚人节的由来:对于愚人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这一习俗源自印度的“诠俚节”。

该节规定,每年三月三十一日的节日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开玩笑、互相愚弄欺骗以换得娱乐。

较普遍的说法是起源于法国。

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通用的阳历),以一月一日为一年的开端,改变了过去以四月一日作为新年开端的历法。

新历法推行过程中,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仍沿袭旧历,拒绝更新。

在四月一日这天互赠礼物,组织庆祝新年的活动。

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

聪明滑稽的人在四月一日这天给顽固派赠送假礼物,邀请人们参加假庆祝会,并把这些受愚弄的人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之鱼”。

以后,人们在这天互相愚弄,日久天长便成为法国流行的一种风俗。

该节在十八世纪流传到英国,后来又被英国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起初,任何美国人都可以炮制骇人听闻的消息,而且不负丝毫的道德和法律责任,政府和司法部门也不会追究。

相反,谁编造的谎言最离奇、最能骗取人们相信,谁还会荣膺桂冠。

这种做法给社会带来不少混乱,因而引起人们的不满。

人们节日期间的愚弄欺骗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离谱,而是以轻松欢乐为目的。

复活节的由来:《圣经?新约全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体复活,复活节因此得名。

复活节是基督宗教最重大的节日,重要性超过圣诞节,宗教起源与节期在以色列。

按《圣经?马太福音》的说法,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
刑死后三天复活,因而设立此节。

历史学家根据《圣经》和先进以色列人逾越节的日期,推算出在春分日(3月21日)之后月满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就是《圣经》中讲到耶稣复活的日子。

由于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复活节的具体日期也是不确定的。

但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

父亲节的由来:父亲节(Father's Day),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

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节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异。

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这一天过父亲节。

节日里有各种的庆祝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家族聚餐或活动有关。

中国大陆官方没有设立正式的父亲节。

但内地民众习惯上使用6月第三个星期日当做父亲节;中国台湾父亲节是8月8日。

中国台湾的父亲节订于每年的八月八日,又称为“八八节”。

这是因为“八八”和爸爸相近,而且“八八”两字连缀起来,又好象一个“父”字,所以父亲节特别被定于八月八日。

母亲节的由来:母亲节起源于美国。

1906年5月9日,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

在次年母亲逝世周年忌日,安娜小姐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

此后,她到处游说并向社会各界呼吁,号召设立母亲节。

她的呼吁获得热烈响应。

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
星期日为母亲节。

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至1948年安娜谢世时,已有43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

母亲节在我国最早是港澳台地区有此节日。

改革开放后,母亲节也为内地所接受。

广东省于1988年开始,杭州等城市于1989年开始,都由各级妇联组织母亲节的庆祝活动,并把评选"好母亲"作为节日的内容之一。

在母亲节许多人将康乃馨赠给母亲,这是源于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

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

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爱之花,受到人们的敬重。

康乃馨与母亲节便联系在一起了。

人们把思念母亲、孝敬母亲的感情,寄托于康乃馨上,康乃馨也成为了赠送母亲不可缺少的珍贵礼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