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拜年][开门炮仗]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七夕的传说七夕穿针习俗从南朝就开始盛行了。
穿针分为两种,一种是七夕晚上对着月光穿針,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
另一种是在七夕的中午将针投入水面,观察针影的形状。
拜织女·拜魁星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
中秋节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民间传说5篇

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民间传说5篇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1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个鬼界,当中有座棵覆盖三千里桃树的山,树上有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时,夜晚出去的鬼就必赶回。
负责看守鬼界大门的两个神人叫神荼、郁垒,如果鬼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他们就会立即将它捉去喂虎,所有的鬼都怕他们。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故事2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
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时间: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各大传统节日标志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
释义: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起源: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别称:“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
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
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新年图片英文:Chinese New Year's Eve(直译:中国新年前夕),又称Lunar New Year's Eve (直译:阴历新年前夕)。
习俗: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梦粱录》卷六:“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
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
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
(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中国传统节日的神话传说和寓意

中国传统节日的神话传说和寓意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不乏许多富有神话传说和寓意。
这些神话故事和象征意义不仅令人入迷,更凝聚了中国人对自然、人伦和喜庆的理解与追求。
本文将探讨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神话传说和寓意,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
春节——辞旧迎新,神话传说春节,也被称为中国的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春节之际,有许多与神话相关的传说流传至今。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年兽”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凶猛的怪兽,每到大年初一,它就会出来伤害人们和家畜。
为了保护自己,人们发现该怪兽最害怕红色、火光和声音,于是便贴红色的对联、放鞭炮、敲锣打鼓来驱赶它。
这些传统的庆祝方式一直延续至今,人们用红色的装饰、丰盛的年夜饭、烟花爆竹来庆祝春节,以驱散邪恶、迎接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缅怀祖先,传承思念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通过祭扫墓地、留白衣服等方式来缅怀祖先和照顾先人的墓地。
在清明节的背后,也有着一个关于杜鹃和屈原的传说。
相传,杜鹃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姑娘,她为了救助被洪水淹没的屈原,跳进了水中,不幸失去了生命。
为了纪念杜鹃的牺牲和屈原的忠诚,人们在清明节时戴上杜鹃花,为他们祈福。
除了这个传说,清明节还有一个重要的寓意,那就是珍惜现在的生活,铭记过去的人。
通过祭拜祖先,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前人,也提醒自己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与安宁。
端午节——驱邪避疫,传说与寓意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怀念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
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还有一个寓意深远的传说,那就是关于粽子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非常惋惜他的去世,于是用船划过江面,以防鱼虾咬食屈原的遗体。
为了让屈原的遗体能够食物充足,人们又投入了一种由米、枝叶等制成的食物,后来演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粽子。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吃粽子,既是纪念屈原,也是用粽子来祈求驱邪避疫。
端午节传承了中国人民的英勇与智慧,弘扬了诗人的忠诚与品德。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1.春节起源: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年祭,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庆祝丰收和富裕。
俗:大扫除:家庭进行彻底清洁以驱走旧年的厄运。
贴春联:在门上贴春联以祈求好运和福气。
吃年夜饭:全家团聚共进丰盛的晚餐,象征团圆和幸福。
红包: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他们长大健康、平安。
放鞭炮:传统上用鞭炮驱赶邪灵和疾病,同时也表示___和庆祝。
2.中秋节起源: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月亮崇拜和丰收感恩活动。
古人认为这一天的月亮最圆最亮。
俗:___:家人一起赏月,象征团圆和幸福。
吃月饼:家人共同分享月饼,象征团聚和团结。
赠送礼品:亲朋好友相互赠送礼品,表达情谊和祝福。
点灯笼:家门口挂灯笼,象征光明和繁荣。
玩花灯:赏花灯和猜灯谜,增加节日的乐趣和欢乐。
3.清明节起源: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起源于古代祭祖和扫墓的活动。
俗:扫墓:家人前往祖坟扫墓,祭拜和纪念逝去的亲人。
插柳枝:用柳枝装饰祖墓,表示哀思和祝福。
祭祖:烧纸钱、烧香,并向祖先祈求平安和福气。
踏青:在清明节郊外游玩和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玩风筝:放风筝以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
4.端午节起源: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秦国的诗人___,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节日。
俗:___: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象征着英勇和团队合作。
包粽子:家人一起包粽子,象征团圆和祝福。
食粽子:食用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俗,代表着辟邪和驱瘟。
悬挂艾草和艾叶:悬挂艾草和艾叶以驱赶邪恶和疾病。
赏雄黄酒:在端午节喝雄黄酒以驱邪和祈福。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及习俗的简要介绍。
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承,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仪式。
参与其中,不仅可以体验中国的文化,还能感受到家人团聚和幸福的氛围。
8个传统节日的来历简单

传统节日是每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人们通过庆祝特定的节日来表达敬神、敬祖、祈求丰收、祈福等情感的一种举办形式。
传统节日是人们代代相传的、历史悠久的,这些节日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演进和民众生活的变迁。
下面是关于中国的八个传统节日的来历简介。
1. 春节: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源自中国古代的年祭活动,是为了祈求来年农作物的丰收,庆祝新春的到来。
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祀春神活动。
据说,在远古时代,兽类的神龙每年都会在腊月初一散布瘟疫,为了驱赶神龙,人们开始舞龙、放炮、燃放鞭炮,这便成为了春节时的一种传统习俗。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是为了纪念并祭奠已故亲人的节日。
据记载,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是皇帝为了祭祀自己的亲属而设立的。
后来,这个节日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了全民共同隆重纪念的节日。
3.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午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据民间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相传,在春秋时期,屈原因忧国忧民,被贪官污吏陷害,最终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在每年的端午节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他的壮烈牺牲。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月夕、月圆节。
据传,中秋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中秋节是为了纪念中秋时的圆月,古人认为这是团圆的象征,所以这个节日饱含了乡愁、思念和家庭团聚的情感。
节日里,人们会欣赏月亮、吃月饼、赏月等,同时也是祈愿丰收和团结的重要方式。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和登高游玩的节日,又称为老年节、踏秋节。
据说,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重阳节有两个起源说法,一说是为了庆祝重阳日,也叫九九重阳,二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
此节日里,人们会提前登高寻景,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6. 小年:小年是中国农历除夕前一天的节日,也是农历年的前夕。
从日字上看,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逐渐到来。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历史典故

放鞭炮:驱邪避害, 祈求平安
拜年:亲朋好友互相 祝福,表达敬意
吃元宵:象征团圆, 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 蜜
舞龙舞狮:祈求风调 雨顺,五谷丰登
赏花灯:观赏各种精 美的花灯,感受节日 氛围
元宵节的习俗和活动
赏灯:观赏各种造型的 花灯,寓意新的一年里 生活丰富多彩
吃元宵:象征团圆,寓 意新的一年里家庭和睦、 幸福美满
凝聚力。
弘扬传统美德:传 统节日蕴含着丰富 的传统美德,如孝 道、亲情、友情等, 对于弘扬传统美德
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文化交流: 传统节日是中华 文化与世界文化 交流的重要窗口, 通过庆祝传统节 日,可以增进世 界对中国文化的
了解。
04
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
章节副标题
春节的习俗和活动
贴春联:表达对新年 的美好祝愿
龙舟竞渡:端午节的龙 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 投江后,人们划船寻找 他的尸体而形成的习俗。
粽子:端午节吃粽子 的习俗是为了防止屈 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 人们将糯米包成粽子 投入江中。
艾草和菖蒲:端午节挂 艾草和菖蒲的习俗是为 了驱邪避疫,祈求平安 健康。
中秋节的典故
嫦娥奔月:嫦娥偷吃仙药,飞向月亮,成为月亮女神 吴刚伐桂:吴刚因犯错被罚在月宫砍桂树,桂树随砍随合 玉兔捣药:玉兔在月宫为嫦娥捣制长生不老药 唐明皇游月宫: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月宫中相会,共度佳节
元宵节的典故
元宵节的起 源:起源于 汉代,最初 是为了庆祝 春天的到来
元宵节的习 俗:吃元宵、 赏灯、猜灯
谜等
元宵节的传 说:汉武帝 与元宵姑娘
的传说
元宵节的历 史发展:从 汉代到现代 的演变过程, 以及各地不 同的庆祝方
式
清明节的典故
中国八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一)中秋节相传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象征着阖家团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赏月,是中秋节扎根在中国人心底最重要的意义。
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中秋”,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之前天上同时有10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
大英雄后羿射下了天上的9个太阳,才使得民间天下太平。
后来,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得来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便把它交于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保管。
谁料此事却被坏人得知。
有一天,后羿外出打猎,只留嫦娥一人在家。
坏人趁机逼迫嫦娥交出不老灵药嫦娥自知自己不是坏人的对手,情急之下便一口吞下灵药,从此便成了仙子,居住在月亮中的广寒宫内。
后羿回到家后悲痛欲绝,但却无能为力。
后来,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每年月圆之夜,后羿就便下人摆设香案,遥祭在月宫中的妻子。
后来,人们听闻嫦娥成仙了,也纷纷在月圆之日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仙子祈求平安吉祥。
从此,中秋节拜月便成了一种习俗。
(二)重阳节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日,又称为“重九”。
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才被立为老人节。
关于重阳节,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很伤心,所以他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拜那位长老为师学习仙法。
学满回家时恰好是九月初九。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凭借着高超的技能,恒景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三)春节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俗称过年,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
过年的习俗,起源是一只叫“年”的怪兽。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拜年][开门炮仗]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
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清明节的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喝。
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端午节战国时代,屈原看破了秦王吞楚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七夕的传说七夕穿针习俗从南朝就开始盛行了。
穿针分为两种,一种是七夕晚上对着月光穿針,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
另一种是在七夕的中午将针投入水面,观察针影的形状。
拜织女·拜魁星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
中秋节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月饼传说——朱元璋与月饼起义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朱元璋联合各路抗元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很快,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重阳节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
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
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
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
贾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菊花又名黄花, 花色品种繁多,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名花之一。
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幽香清芳,赏菊就成了一件时令习俗。
我国古人曾有许多赏菊诗词。
如晋代陶渊明,唐代杜甫等都有佳句名篇流传。
至清代,重阳节前后还举行菊花大会,倾城人去观赏菊花。
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
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等,甚为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
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
其来由无从考究。
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
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也又被称为“茱萸节”。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李清照*醉花阴*重阳: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唐*李煜*谢新恩: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
茱萸香堕,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北宋*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北宋*柳永*斗百花: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
北宋*晏几道*阮郎归: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
南宋*辛弃疾*踏莎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唐*白居易*九日登巴台: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春节【来历】春节原名为元日,相关的庆祝活动在夏代已经开始。
作为岁首大节,它确立在汉朝。
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
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
【内涵】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是节日体系中的核心大节,持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
春节蕴涵的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意义,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也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
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熬夜守岁,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在外的游子不远千里万里也要赶回家来。
清明【来历】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固定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
清明节举行的扫墓、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
【内涵】每到清明节,黄帝陵、轩辕庙、炎帝陵都要举行大型公祭,海内外华人从祭祀的仪式中体会到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
祭祀先人一直是中华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时节,上坟祭扫先人显示了“慎终追远”的传统,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也纷纷赶回故土,祭奠祖灵。
我国的许多地方在清明还有植树的习惯。
端午【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盂兰节、蒲节等。
关于端午节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五月初五,人们用彩色的丝带系在手臂上,用来防避兵役和鬼魅,防病防瘟疫。
吃粽子、划龙舟则是后来不断形成的风俗。
【内涵】围绕端午节及其习俗的来源,形成了一些影响很大的民间传说,并为端午节增添了新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如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较通行的解释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增加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赛龙舟等多种体育竞技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中秋【来历】中秋节在中国的民俗节日体系中,形成较晚。
汉魏时期,中秋节日尚无踪迹,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出现,明清时期,中秋上升为民俗大节。
【内涵】中秋是中国秋季的传统大节,它的地位仅次于春节,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团圆节”。
人月两团圆的意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的理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人生的美好愿望。
传统中秋节俗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