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2.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省一等奖)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Hale Waihona Puke 二十四节气之一 ----立春
简介: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 气,明清官方历书中被归入正月节气;到 达时间点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 一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春是 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习俗:立春时人们一般要打春、春社、朝 贺、春游、咬春等来迎接春天。
•谢 谢
二十四节气之一 简介:立夏是农历--二--十立四夏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
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 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习俗:立夏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 郊去迎夏,还有南方七家粥、北方状元饼、朝廷 吃冰块、民间喝冷饮、立夏剪野菜、尝鲜保平安 等各式各样的习俗。
Hale Waihona Puke 二十四节气之一 ----立春
简介: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 气,明清官方历书中被归入正月节气;到 达时间点在公历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 一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春是 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习俗:立春时人们一般要打春、春社、朝 贺、春游、咬春等来迎接春天。
•谢 谢
二十四节气之一 简介:立夏是农历--二--十立四夏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
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 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习俗:立夏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 郊去迎夏,还有南方七家粥、北方状元饼、朝廷 吃冰块、民间喝冷饮、立夏剪野菜、尝鲜保平安 等各式各样的习俗。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

学 优 才海 赡阔 凭天 修空 炼任
展 为
1
谢谢观看!
: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 上台展示我们的探究成果!
传统节日
春节 端午节
表格一:传统节日用品、食品及活动
节日用品
春联、窗花、门 神画、花炮、焰 火、大红灯笼
节日饮食 仪式活动
腊月二十四“扫房 子” 年肉、年酒、饺 岁末除尘(除陈) 子、年糕、金鱼、 仪式 春饼、团圆饭等。 除夕夜的团圆饭 岁守、拜年仪式
小长假旅游等。
结合表格一、表格二,同学们发现中国传 统节日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主题与农业 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那同学们按小组讨论一下,从这些主题中, 大家所理解的中华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 观有哪些?
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体现了中华 民族尊敬宗祖的观念和爱老敬老的美德,是中华民族 融汇亲缘感情的符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 承和民族自我意识得以体现的媒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2.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 一重二中 王茹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正确看待节日文化:中国的节日文化是珍贵 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了解 传统节日,有利于认识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龙舟、小葫芦、粽子、咸鸭蛋、 彩旗、五色缕、艾酒艾糕、雄 龙舟竞赛 香囊等等。 黄酒、五毒饼 凭吊屈原
等。
节日
春节
端午节
表格二: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不变(传承) 变(演变)
祖先祭祀、辞旧 春晚、电话互联 迎新、拜年、贴 网拜年、城市禁 春联、压岁钱等。限烟花爆竹、微
人教部编版_七年级历史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ppt

对联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 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
02 清明节传统习俗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 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 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 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
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 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 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 筝带走了。
节令食品
腊八粥
庆祝丰收. 又称“大家饭”, 是纪念民族英雄 岳飞的一种节日 食俗。
年糕
又称“年年糕”,与 “年年高”谐音,寓 意着人们的工作和 生活一年比一年提 高。
饺子
又称水饺,是中 国北方民间的主 食和地方小吃, 也是年节食品。
元宵
北方“滚”元宵, 南方“包”汤圆, 这是两种做法和 口感都均为不同 的食品。
风俗习惯
守岁
除夕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
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 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 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
02 清明节传统习俗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 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 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 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
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 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 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 筝带走了。
节令食品
腊八粥
庆祝丰收. 又称“大家饭”, 是纪念民族英雄 岳飞的一种节日 食俗。
年糕
又称“年年糕”,与 “年年高”谐音,寓 意着人们的工作和 生活一年比一年提 高。
饺子
又称水饺,是中 国北方民间的主 食和地方小吃, 也是年节食品。
元宵
北方“滚”元宵, 南方“包”汤圆, 这是两种做法和 口感都均为不同 的食品。
风俗习惯
守岁
除夕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
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 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课件ppt

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 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
春
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 节
元" "月之元" "时之元"的"
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
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
天,兴隆繁盛,吉祥如意。
二02 、 清明节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1)扫墓
清明节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 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 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 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 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 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 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扫各纷 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 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 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 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 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 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 人的怀念。
(4)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
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 插 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 柳
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 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 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 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 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 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 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 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 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 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 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 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38张PPT)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的发展阶段
• 远古时期:传统节日有了雏形 • 商周时期: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
奠仪式 • 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 • 魏晋南北朝—隋唐:各民族文化沟通交流,内容
不断得到充实。
• 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 活动。
1、春节:正月初一 2、元宵节:正月十五 3、路神生日:正月初五 4、春龙节:二月初二 5、花朝节:二月十五 6、上巳节:三月初三 7、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8、清明节:阳历4月5日,闰年在4月4日 9、佛诞日:四月初八 10、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11、夏至节:夏至当天 12、六月六:六月初六 13、七夕:七月初七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中华”、“华夏”、“神州” 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五千余年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史 境内有56个民族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说文解字》中的“节日”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缠束也 。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民谣
• 小孩小孩你别馋 二十五、炸豆腐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六、炖羊肉 腊八粥,喝几天 二十七、杀公鸡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九、蒸馒头 二十四、扫房子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 扫房(除尘):
• 春节前将室外屋内,房 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 干净,迎新春。意思是 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 统扫出门,辞旧迎新。
过年好!
春节民间禁忌
• 大年初一风俗禁忌: 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禁忌动刀子和剪子 针钱;忌借钱;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 品),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白天不可 午睡;忌倒污水、垃圾、扫地;忌洗衣。此外, 还忌小孩说脏话、年轻人打架斗殴、家里人抬杠 伴嘴,凡是遇上这种事,亲朋友、街房邻居都会 来劝说制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堂笔记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一、引入老师问学生们:你们都喜欢过各种节日吗?有没有想过这些节日来自哪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二、学习内容1. 农历的由来老师给学生讲解了农历的由来。
在古代,人们按照月亮的周期来计算时间,就是所谓的月历。
但是月历的效果不好,因为每个月的长度会有所不同。
于是,人们开始按照太阳的周期来计算时间,这就是农历。
农历的正月是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
2. 春节的起源春节最初起源于古代的夏朝。
那时候,人们认为每到年关,一定会有一只“年”兽来伤害人畜。
后来,人们发现只要在家里燃放火把和敲锣打鼓,就能驱走“年”兽。
于是,这种狂欢的方式就成为了春节的庆祝方式。
3. 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秦代。
那时候,人们认为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来世的开始。
于是,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祀祖先,希望祖先在来世里能够得到安宁幸福。
4.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的楚国。
据说,楚国的诗人屈原因政治原因被贬到了汨罗江边。
屈原悲痛欲绝,投江自杀。
人们怕屈原的身体会被鱼鳖吃掉,于是就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船打鼓,以驱赶水中食肉动物。
5.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周朝。
那时候,人们认为月亮是最美丽的,所以每年中秋节,人们都会在月下赏月,并品尝美味的月饼。
三、总结通过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了解了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这些节日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7)

中秋节活动
1、中华文化的魅力主要体现在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特质不同于其他 民族文化。它体现在四个方面: 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和包容 性。
随堂测验
1、下面哪一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 C )
A、春节
B、端午节
C、寒食节
D、植树节[来源:学科网
2、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就有了,宋代称春节为( C)
2、元宵节有哪些活动节目?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 吃元宵、拉兔子灯、耍龙灯、耍狮子、 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 等传统民俗表演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 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 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 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中国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 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 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 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 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是流 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长江中下游 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 俗之说。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 石为跳纪汨念罗屈江原自的尽节,日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 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 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 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 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

思念古代诗人,中秋怀念亲人······所有的节日都是要回到对先人,历史,经验的几年,沉
思上。
—— 于坚《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春节(正月初一)
元宵节(正月十五)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激趣导入 切入主题】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节
就是竹约。约,缠束也。 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节日
节日,就是自我节制, 管束,停顿的日子。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式,细节,追思先人之德,念旧,调整
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或闭门思过,或饮酒叙旧······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小年(腊月二十三、四)
【汇报展示 体验成果】
要求: 1.介绍探究的经历、过程、方式。 2.分享探究的内容,节日起源、节日风
俗、节日变化。 3.交流探究体验的心得。
【拓展反思 升华情感】
舍本逐末的叹息!
如今年轻人之热衷于过洋节,一些西方洋 节的“乘虚而入”吸引年轻人求变、求新的心理 和思维;相反传统节日却受到冷略。
? 传统节日
日落西山
拿什么拯救你?——— 中国传统节日
谢 谢!
有形无涵的隐忧!
春节前后,人们普遍抱怨“年”味儿 越来越淡,而没有花灯和灯谜的正月十五 又怎能称之为“闹”元宵?节日过得依旧 热闹;商场大“血拼”,饭店多折扣,卡 拉OK定不到房,温泉别墅人满为患……尽 管不愿看到,但必须承认,只求热闹,只 问经济,已成为中国节日的普遍现象,中 华民族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在人们 心中日渐淡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授
材料:不同历史时期春节的 变迁
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
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
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
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
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
是
(D )
A.柳条 粽子 春耕 屈原
B.月亮 月饼 团圆 嫦娥
C.菊花 九层糕 敬老 晋文公
D.艾叶 粽子 龙舟 屈原
当堂练习
2、中国古人在划分二十四节气时充分考虑了季
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以有利于
指导农业生产。能够反映农作物成熟的节气是
(C )
A.雨水、清明
B.惊蛰、谷雨
C.小满、芒种 D.白露、霜降
新授
清明习俗
1·扫墓 2·祭黄帝 3·踏青 4·荡秋千 5·放风筝 6·蹴鞠 清明食品:鸡蛋,春饼,乌饭,螺蛳,清明粑
清明节变迁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 食节有关。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 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 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 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以 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 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 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
新授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 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 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 是认识先辈。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 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 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 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 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 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当堂练习 3、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下 列诗词中不是描绘元宵节的是 ( C ) A.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作业
搜集更多我国传统节日 起源的相关资料和历史 故事,出一期手抄报。
老师寄语——
下赐群臣的习俗。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
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岁朝欢庆图》 你能从材料里找出不同历史时期春节独有的特色吗?在小组里
和你的伙伴交流。
新授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来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风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 香囊、挂艾草 与菖蒲、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新授
春节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 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 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 十五(上元节或元宵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 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 (农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 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 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 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中国传统节日只是我们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还 有很多其他方面东西,如剪 纸、跳绳、皮影等,我们应 该把它们传播、传承下去。
我们学校也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
手工制作
书法
当堂练习
1、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
月节、艾节、夏节等。 若请你写一篇《端午
节简介》,下列四组关键词,你会取用的应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 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 展中产生过深远影响。我们作为中学生,更要了解 我们的传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民族 精神,在我校白鹭精神和思翔文化的引领和熏陶下, 为把祖国建立得更加富强,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之 梦而努力学习!
谢谢大家!
新授
端午节的变迁
•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 有所侧重;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 日”;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隋 唐,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 了新变化,如贴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 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清明节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都是我们非常熟悉 的节日。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 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 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 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 的渊源。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22、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春节
新授 春节习俗
放爆竹 拜祭祖先 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 压岁钱 守岁 拜年:由内及外,由近及远。 送穷鬼与祭财神
新授
春节习俗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 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 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 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 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 族特色。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临中夏,石清日复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你有什么发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
端午临中夏,石清日复长。
——端午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少数民族的节日你知道吗?
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独有的传统节日,例如傣族的 泼水节;苗族的苗节;白族、彝族的火把节;回 族、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蒙古族的祖鲁节等。
小组合作 探究
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有什么作用
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 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