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中国古代史复习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某同学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其中有一件刻有文字的商代文物吸引了他。
此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珍贵资料,这种文字是A.甲骨文B.大篆 C.小篆 D.隶书2.“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音:e,不公正,偏袒)”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名言A.韩非 B.孟子 C.墨子D.庄子3.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该诗赞颂了秦王赢政哪一历史功绩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兼并六国,完成统一C.修筑万里长城 D.书同文,车同轨5.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
……公元前2 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
”这一改变从哪一皇帝一开始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6.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A.班超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开辟后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后 D.昭君出塞后7.陆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对外交通线。
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丝绸之路于汉代开通B.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C.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古都洛阳D.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8.“……由是操之势力,不能复至南方,而三国之势遂定。
”奠定这一局面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9、在某一博物馆中,讲解员在讲解下图器物时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应是 ( )A.四羊方尊 B.编钟 C.青铜立人像D.司母戊鼎10.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A.领土广阔经济富庶B.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C.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D.召集诸侯会盟11.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A.楚国B.齐国C.秦国D.燕国12.为了抢救中医药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将隆重推出一部《中华瑰宝——中医药》的大型纪录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测试题

3分别写出栏目三中三幅图片人物的代表性着作;
4综合上述三个栏目内容及相关问题,你有何认识 2分
参考答案:
1. D
2.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综合分析能力;交子出现在北宋,“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故C不可能出现;
解析:“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在唐太宗时期,所以A搭配不正确;
3清朝疆域广大,为了加强统治,清王朝采取了许多措施;图1、图2有关的历史事件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清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22.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①文成公主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②③
5.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西夏②辽③金④蒙古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右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都城长安的特征;唐王朝出现了哪些盛世局面
材料二“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明史专家吴晗朱元璋
2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
图1军机处外景图图2“金奔巴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现,唐都长安的西市有胡商开设的店铺、酒馆,还发现了东罗马的金币等。
上述发现说明了A.手工业生产发展B.对外贸易活跃C.经济重心南移D.商业经济繁荣2.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3.“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4.郭沫若曾赋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诗中的“道艺”可能包括()①儒家思想②建筑艺术③佛学经典④活字印刷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5.“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传播的宗教是()A.儒教B.道教C.佛教D.基督教6.它既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它”是()A.长安B.开封C.余杭D.涿郡7.比较唐“开元通宝”与日本“和同开弥”铜钱,以下不能得出的结论的是A.始铸铜钱的时间日本晚于唐朝B.日本铜钱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并在日本流通C.日本铜钱是仿唐朝的铜钱铸造的D.是日本吸取唐朝文化的表现之一8.有人说:“中华民族既有为人类文化发展作贡献的能力,又有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华的魄力。
”以下能够说明中华民族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华魄力的史实是A.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B.新罗商人来长安经商C.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D.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9.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一流人才。
日本政府精选这些人组成遣唐使团主要是为了( )A.传播日本的先进文化B.增进两国间的友好往来C.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D.加强两国间的经贸往来10.《西游记》讲述了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测试题: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一、选择题1.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答案】B2.元宵节又被称为( )A上元节 B中元节 C下元节 D灯谜节【答案】A3.“……一位诗人,延续千载的爱国情怀;一样食物,属于中国人的温暖之味;一种文化,坚守的永恒纪念……”由此可见,这里纪念的传统节日是()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腊八节【答案】B4.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传说与屈原有关的放假节日是:()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答案】B5.小明在过某节时吟诵这样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猜小明过的节是()A.元宵节 B.春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答案】B6.穿越时光隧道,你来到宋代.过春节时,你会遇到的情况有()①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②合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守岁”③早起登高,祝福新年④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C7.下面哪一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A、春节B、端午节C、寒食节D、植树节【答案】D8.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就有了,宋代称春节为()A.元宵B.除夕C.元旦D.守岁【答案】C9.下列传统节日中,哪个来源于二十四节气()A.元宵节B.中秋节C.端午节D.清明节【答案】D10.穿越时光隧道,你来到宋代.过春节时,你会遇到的情况有()①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②合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守岁”③早起登高,祝福新年④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C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描写中秋节的千古名句,它出自于()A 、苏轼《水调歌头》 B、苏轼《中秋月》C、王建《十五夜望月》D、辛弃疾《太常引》【答案】A1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哪个节日的场面()A.重阳节 B.端午节C.中秋节 D.清明节【答案】A二、非选择题13. (1)从下列节日中找出我国传统节日,并注明其具体时间(示例节日除外).(4分)重阳节元旦节元宵节母亲节清明节国庆节中秋节愚人节感恩节端午节【示例】清明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写出相关的一句诗,或一副对联,或一条俗语.(2分)【示例】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春节和圣诞节,你更喜欢过哪个节日?为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现在的青年人都喜欢过洋节,如“情人节”“圣诞节”,你认为应该怎样吸引青年人重视传统节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2)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3)春节.因为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4)答案示例:①加大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②加大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将一些重要且有影响的传统节日纳入法定保护范围.③坚持继承、发展、改造、创新并重的原则,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适当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加人文化、生活化.(言之有理即可)。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元朝的统治》同步试卷(含解析)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元朝的统治》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是( )A. 夏朝B. 秦朝C. 唐朝D. 元朝2.元朝时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分管全国军事事务的是( )A. 太尉B. 枢密院C. 御史台D. 禁军3.元朝时,直属中央的中书省管辖,被称作“腹里”的是( )①山东②山西③河北④河南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4.中央王朝在历史上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是在( )A. 秦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5.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下列政权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的是( )A. 西周B. 秦朝C. 元朝D. 南宋6.有关“河南江北行省”的文献资料最早可能出现在()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元朝7.元朝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一份重要遗产。
以下对这份遗产叙述正确的是( )A. 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B. 创新了中央官职的设置方式,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C. 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统治D. 实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的分权,使地方州政府保留一定的权力8.对西藏加强管辖,并使之成为正式行政区的是()A. 汉朝政府B. 唐朝政府C. 宋朝政府D. 元朝政府9.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
它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以下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①建立了蒙古政权②将西藏纳入行政版图③灭掉西夏政权④在中央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A. ①②B. ③④C. ②④D. ①④10.为了加强对台湾地区的有效管辖,元朝时设立的机构是( )A. 宣政院B. 御史台C. 澎湖巡检司D. 枢密院二、非选择题11.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相对应的名称:A(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________B(都城):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题: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中的“一代英雄”是指()A.岳飞B.戚继光C.郑成功D.张骞2.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下列事件中,能反映这一优良传统的是()A.设置台湾府B.郑成功收复台湾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D.设置驻藏大臣3.“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
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这是张学良先生对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赞词。
这位民族英雄是()A.戚继光B.郑成功C.康熙帝D.文天祥4.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之后在台湾设置机构,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该机构是()A.台湾县,隶属浙江省B.台湾府,隶属广东省C.台湾道,隶属福建省D.台湾府,隶属福建省5.下表反映了我国中央政府有效管辖的地区是()A.台湾B.新疆C.西藏D.海南6.维护国家统一,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是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的重大治国策略。
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设置了()A.驻藏大臣B.台湾府C.伊犁将军D.西域都护★7.我国在历史上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依据下列管辖措施判断,该边疆地区应是()A.台湾B.东北C.西藏D.新疆8.清朝的乾隆皇帝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并将自己一生的主要功绩概括为“十全武功”。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包括在其“十全武功”之内的是()A.荡平东南沿海的倭寇B.驱逐荷兰殖民者出台湾C.平定噶尔丹叛乱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9.某剧组以“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为主题拍摄一部历史片,准备了如下素材,你认为其中与主题不符..的是()A.雅克萨之战B.戚继光抗倭C.郑成功收复台湾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0.研究下列表格,最符合其内容的学习主题是()A.B.边疆商业贸易的繁荣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第二单元选择题(解析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第二单元选择题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基础)1.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将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说明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以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A.重武轻文B.重农抑商C.奖励耕战D.重文轻武(基础)2.右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
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
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A.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C.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基础)3 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A.宋夏议和B.宋辽议和C.宋金议和D.辽金议和(基础)4.宋代早市紧接夜市,因其凌晨营业,天明即散,故被时人形象地称为“鬼市”。
“鬼市”不仅在都城里普遍存在,外地州县也是如此。
这反映了宋代()A.农业的发展B.手工业的进步C.商业的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基础)5.《宋史·食货志(下)》记载:“初,蜀民以铁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这一经济现象出现在()A.三国时期蜀国B.三国时期吴国C.唐朝四川地区D.北宋四川地区(易错)6.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
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
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D.取决于南方社会安定(提升)7.对如图绘画作品解读正确的是()A.作者是南宋画家张择端 B.取材于清朝南京秦淮河沿岸风光C.折射出贵族文化的高雅 D.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繁荣(基础)8.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朝代疆域图(局部),图中的行政制度出现于()A.隋朝B.唐朝C.元朝D.清朝(基础)9.“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B.西晋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C.江南经济繁荣,出现了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物D.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基础)1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习题3(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习题3(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含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1.下列作物中,不属于明朝从国外引进的是()A.占城稻B.玉米C.甘薯D.向日葵2.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A.景德镇B.邢窑C.哥窑D.越窑3.宋代时发明的新农具是()A.耧车B.筒车C.曲辕犁D.秧马4.“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5.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6.宋朝时,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①南方战乱少②许多中原人南迁③自然条件优越④那里原来就有先进的生产技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7.两宋时期,社会经挤高度发展。
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②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
第1页(共23页)④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邻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小小的城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8.XXX同学以“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性研究。
不属于该主题的是()A.B.C.D.9.农具的改进和发明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下图农具中,宋朝时发明的农具是()A.B.C.D.10.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XXX11.下面常识卡片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开展的一些特征.据此揣度这一朝代是()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12.南宋诗人XXX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第2页(共23页)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B.南宋手工业进步C.南宋商业繁荣,出现了“会子”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13.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
——一一《资治通鉴》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室。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一《资治通鉴》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
4.隋唐时代特征:繁荣而开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片的人物是中外交流重要历史事件的代表人物,简述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请你写出唐朝中外交流的其它事例。
材料二 图1、图2、图3
材料三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翰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2)材料二中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哪两个方面的进步?从图3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答案】(1)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2)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唐朝妇女骑马、打球,从事男子的活动,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2)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后果:社会危机严重;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曲辕犁,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农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进和创制的耕地工具;图2是唐三彩,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的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有名,所以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从图3唐朝妇女打马球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唐代上层妇女骑马、打马球,从事男子的活动,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评价一
“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
评价二
“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点睛】
(1)(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2)根据材料二“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等内容可知,唐玄宗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为历史小论文。考查学生综合写作的能力。要写好历史小论文,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图一的水罗盘和图二的元朝交通路线图,结合所学可知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所以图片反映的是发明与交流的关系。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水罗盘)。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2)C
(3)阶段: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完成:南宋时期。
(4)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
【解析】
【详解】
(1)材料一中的图(2)“交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标题可以是:我眼中的袁崇焕。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要求: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答案】(1)原因: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4)据材料二“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人口压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可知,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与识记交子、宋代商业的繁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相关史实。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社会危机严重,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据此得到的认识是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2)据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可知,这三幅图片最直接的反映了宋代的商业的繁荣,故选C。
(3)据材料二“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人口压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告完成。”可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最后完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2)“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
(2)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最直接的反映了宋代的( )。(从三个选项中选一个)
A.农业繁荣 B.手工业繁荣 C.商业繁荣
(3)材料二中,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几个阶段?什么时间最后完成?
(4)根据材料二回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纸币
(3)根据材料三“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翰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是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大;;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人口压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告完成。
——摘自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
2.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答案】【参考范文】发明与交流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水罗盘)。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6.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请回答;
谈谈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
【解析】
【详解】
据所学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逐渐落伍了,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摘編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