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来历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节日的国家,每一种节日都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和来历吧!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时刻。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中国人民欢庆新年的日子。

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团圆、祭祖、贴春联、贴窗花、放鞭炮等。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

每年的农历四月五日,是清明节的日期。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主要是用来祭奠先人和扫墓。

同时,也是春耕和播种的重要时刻。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

节日的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又称为“五月节”。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其中最重要的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等。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的日期。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主要是用来赏月、祭月和团圆。

中秋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赏月、吃月饼和猜灯谜等。

以上就是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和来历,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的体现。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的介绍和来历: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庆祝新
年的节日。

据说春节最早是源于汉朝的“岁首”,古代人们用它来庆
祝一年之始并祈求丰收和平安。

春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庆祝,持续15天,期间人们会贴春联、发红包、吃年夜饭等,还有舞龙、舞
狮等传统表演。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踏青祭祖节日,每年在二十四
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清明”当天举行,通常在4月5日左右。

清明
节是人们祭扫先人墓地,扫墓除草、献花祭奠的日子。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传说屈原是中国历史
上一位爱国诗人,他投河自尽以示抗议。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划龙舟,还有挂菖蒲、插艾叶等传统风俗。

端午节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即公元420年至589年。

4.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半秋”、“仲秋节”等,
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阴历)庆祝,通常
在公历九月中旬左右。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家庭团聚,还有赏月、吃
月饼等传统习俗。

中秋节的起源很早,相传在秦汉时期之前,人们就
已开始庆祝中秋节。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部分介绍和来历。

传统节日的来历

传统节日的来历

传统节日的来历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每年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庆祝的同时也传承了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的来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农历新年。

据传统,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怪兽“年”。

传说,“年”吃掉了人们的庄稼和孩子,人们便聚集起来燃烧竹子,制造噪声以惊醒“年”,并祭祀神灵以保护自己。

这样,燃放鞭炮、舞龙舞狮、吃年夜饭等传统习俗便流传至今。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也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据说,清明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著名诗人屈原为了表达对祖国楚国的思念,投江殉国。

人们纷纷投江寻找屈原,但无济于事,于是便用船划浪的方式来寻找屈原的遗体,并向他投入粽子以防鱼虾咬食。

这就是如今祭祀祖先和吃粽子的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有关。

在多年的战乱中,屈原被贵族告发,最终被放逐。

屈原非常爱国,他觉得自己无法为国家尽忠,心情非常沉重,便拖着重腿投入了汨罗江。

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的端午节划龙舟和吃粽子,以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

圣诞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12月25日举行,也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基督降生的日子。

圣诞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

当时,罗马帝国统治者为了纪念太阳神的诞生,定下了12月25日为节日。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圣诞节逐渐与耶稣基督的诞生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基督教节日。

人们在圣诞节期间会互赠礼物、装饰圣诞树并张贴彩灯等庆祝活动。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个节日,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更是人们表达情感、传承家族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通过传统节日的庆祝,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文化的力量,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

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

春节:俗称“过年”。

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

早上吃饺子,中午摆家宴,晚上吃甜食。

一天中不许斗嘴,不得摔碎碗盘,摔碎了,要马上说“岁岁平安。

”以兆来年万事如意,合家欢乐。

邻人见面,互说吉利话。

晚辈向长辈磕头问候,长辈为孩子发压岁钱。

初二到初五,出嫁女子要娘家“拜年”。

携带礼馍、礼条(带肋骨的猪肉)、四种鲜青菜(寓四季长亲)。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

正月十五晚上观灯,十五、十六两天有各项民间娱乐活动。

家中用白面蒸出形似长虫、刺猬、口袋和枣山等大型蒸馍,象征来年好收成。

二月二:又称龙抬头。

民间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禁忌,因此人们多等这一天剃头,以取吉利。

家家摊煎饼,爆玉米花,炒大豆。

清明节:为群众性的祭扫祖坟的活动。

在坟头烧纸,挂白纸条,以招幡扬魂。

端午节:俗称五月端午。

家家门头插艾草,儿童戴香囊,脖子、手脖、脚脖系五彩线。

日出前取河水洗脸,吃粽子。

中元节:俗称鬼节,在七月十五,炸油馍,上坟祭祖。

中秋节:即八月十五。

节前带月饼、水果走新串友。

晚上,全家团圆拜月。

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

十月一:俗称鬼节。

上坟,为坟墓添土。

户户吃油馍。

俗语说“十月一儿,油唧唧儿。

”冬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

从冬至起开始数九。

家家户户吃饺子,俗曰: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

腊八节:俗称腊八儿。

民间有“吃罢腊八饭,开始把年办”的俗语。

腊八粥象征五谷丰登,还有人在树上涂腊八粥,并祈祷说:大树小树吃腊八,来年多结大疙瘩。

祭灶: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摆设灶糖,送老灶爷上天,并让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以求来年合家平安。

正月初一早上请回灶爷,“腊月二十三日去,新春初一五更来。

”除夕:全家团聚守岁,又称“熬福”,睡得越晚,来年越有福。

传统节日来历简短

传统节日来历简短

传统节日来历简短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来历和意义,下面将为您简要介绍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迎接新年的开始。

春节起源于古代年俗祭祀活动,而后演变成如今的热闹喜庆的节日。

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只凶恶的叫“年”的怪兽,每逢除夕夜便出来吃人。

后来人们发现“年”怪兽害怕红色和喧哗声,于是每年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贴红对联、挂红灯笼,放鞭炮来驱赶“年”怪兽。

从此以后,这个习俗便一直延续至今。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祝福,共度团圆的幸福时光。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传统上,清明节是在农历的清明日(公历4月4日前后),也是春季气候转暖,万物复苏的时候,人们也以此时节到墓地祭拜先祖和祖先。

这一节日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时期,帝王们为了纪念先祖,规定每年清明节要到陵墓上祭拜,同时还会举行一些祭祀、扫墓等仪式。

到了宋朝,清明节逐渐成为了民间的普遍风俗和习俗,人们除了祭拜祖先外,还会在户外郊游、野餐、踏青,感受春天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中国的龙舟竞渡和纪念屈原的活动。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受到政治阴谋的迫害,最终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当地百姓得知后非常悲痛,纷纷划龙舟寻找屈原的遗体并扔米入江以防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咬食。

此后,端午节便成为了纪念屈原并预防瘟疫的传统活动。

如今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以此来祭奠屈原和驱散病魔。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是在农历八月十五,人们在这一天庆祝丰收,也祈福家庭团圆和幸福。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祭月玩赏活动,由于这个节日的时间正好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月亮也是一年中最圆的时候,人们便把这个日子称为中秋节并赏月。

中秋节也有许多有趣的传说,例如嫦娥奔月和吴刚砍桂等,这些传说让中秋节更加神秘和浪漫。

中国各个节日的故事传说

中国各个节日的故事传说

一、春节1.熬年守岁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恐怖的一晚上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而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餐,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数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路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用饭前先供祭先人,祈求先人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路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2.桃符的传说宋朝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

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

好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光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庞大非常,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魅想偷吃仙桃。

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魅,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魅为之惧怕,他们身后变成专门惩办恶鬼的神仙。

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双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时期的转变,桃符本身也在转变,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对联的前身。

3.腊八粥的故事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1.春节起源: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年祭,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庆祝丰收和富裕。

俗:大扫除:家庭进行彻底清洁以驱走旧年的厄运。

贴春联:在门上贴春联以祈求好运和福气。

吃年夜饭:全家团聚共进丰盛的晚餐,象征团圆和幸福。

红包: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他们长大健康、平安。

放鞭炮:传统上用鞭炮驱赶邪灵和疾病,同时也表示___和庆祝。

2.中秋节起源: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月亮崇拜和丰收感恩活动。

古人认为这一天的月亮最圆最亮。

俗:___:家人一起赏月,象征团圆和幸福。

吃月饼:家人共同分享月饼,象征团聚和团结。

赠送礼品:亲朋好友相互赠送礼品,表达情谊和祝福。

点灯笼:家门口挂灯笼,象征光明和繁荣。

玩花灯:赏花灯和猜灯谜,增加节日的乐趣和欢乐。

3.清明节起源: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起源于古代祭祖和扫墓的活动。

俗:扫墓:家人前往祖坟扫墓,祭拜和纪念逝去的亲人。

插柳枝:用柳枝装饰祖墓,表示哀思和祝福。

祭祖:烧纸钱、烧香,并向祖先祈求平安和福气。

踏青:在清明节郊外游玩和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玩风筝:放风筝以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

4.端午节起源: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秦国的诗人___,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节日。

俗:___: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象征着英勇和团队合作。

包粽子:家人一起包粽子,象征团圆和祝福。

食粽子:食用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俗,代表着辟邪和驱瘟。

悬挂艾草和艾叶:悬挂艾草和艾叶以驱赶邪恶和疾病。

赏雄黄酒:在端午节喝雄黄酒以驱邪和祈福。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及习俗的简要介绍。

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承,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仪式。

参与其中,不仅可以体验中国的文化,还能感受到家人团聚和幸福的氛围。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

xx 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XX)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XX,云有痴呆XX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 “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XX《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cù)鞠(jū),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

据学者闻一多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
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
下种种形式: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中秋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此外,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许多地方还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
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东坡
元旦来历:
在当代,元旦一词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

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