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的口红效应

合集下载

危机中的“口红经济”效应

危机中的“口红经济”效应

龙源期刊网
危机中的“口红经济”效应
作者:於常勇
来源:《当代党员》2009年第04期
一些不经意的生活细节,就像暴雨来临前低空徘徊的燕子或忙于搬家的蚂蚁,演绎着经济的变化。

比如口红。

“大钱没有,小钱还是花得起。

”邻居一女白领,被公司通知放“长假”的这一天,她去买了两支口红,一支橙色,一支玫瑰红,“当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觉得特安慰。


当女人钱夹鼓胀时,她不大在意口红,因为这是最简单的化妆品,但当她手头拮据时,买不起高档消费品了,就会特别注重口红。

这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口红效应”——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消费不起住房、汽车、长途旅游等“大件”了,就会腾出一些“小钱”,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需品”。

东方不亮西方亮,世界上的事,往往相反相成。

金融危机虽对传统制造业、出口企业造成很大冲击,却也给化妆品、电影、游戏、培训、短途旅游等“廉价的非必需品”带来了契机。

冯小刚的电影《非诚勿扰》票房超过3亿元,就是“口红效应”的最好明证。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梅兰芳剧团进军纽约百老汇,爆棚两周。

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产业,更是在一次次经济危机中愈挫愈勇,成为美国人精神与梦想的救助站与孵化器。

透视危机中的“口红经济”,我们需要更多的冯小刚们、百老汇们和好莱坞们跳出来,成为灰色经济中那支鲜艳的“口红”。

“_口红经济”来了?

“_口红经济”来了?

SPECIAL PLAN 特别策划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时曾出现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叫“口红效应”。

指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

因为美国人认为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心灵慰藉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

再有,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收入降低,这样他们很难攒钱去做一些“大事”,比如买房、买车等。

这样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来满足自己的精神信仰。

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也出现了显著的“口红经济”效应。

当时美国口红、面膜的销量开始上升,而做头发、做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这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因此,对比如今国内的经济局势,不禁让人疑惑:“中国版口红经济”来了吗?是冷静,不是刹车宏观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这个增速不仅高于年初制定的全年约5%的增长预期目标,而且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尤为显著。

具体而言,政府在年初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如减税降费、推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

数据显示,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5.6%。

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表明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提高。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新产品快速迭代,技术创新活跃。

例如,5G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发展迅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4%,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新三样”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新三样”的出口,前三季度海关发布数据增长41.7%,增长速度较高。

另外,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无论是出行人数、旅游消费还是住宿、餐饮收入数据,都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这说明中国经济市场的活跃度提升,也彰显了市场消费的潜力和活力。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

TO《现代传播》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口红效应”透视*余佳丽李亦中一、“口红效应”成流行语上海《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2008年度十大流行语,“口红效应”榜上有名。

其释义为:在美国,当经济不景气时候,口红反而热卖。

因为口红是廉价商品,也是女性生活必需品。

人们没有大钱去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用点小钱买支口红把自己打扮一下,为生活增添一抹色彩。

“口红效应”意指经济危机时期,价廉生活必需品和文化产品并不会受到冲击,照样拥有市场。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次货危机引发了金融海啸,全球经济巨幅震荡,各行各业面临滑坡衰退严峻局面。

历史经验值得注意,回首20世纪上半叶,美国遭遇历史上罕见经济大萧条,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全线崩溃,“黑色星期四”导致失业狂潮,1931年全美失业人数达500万,1933年增至1300万。

当时美国百业凋敝,“电影院是失业者唯一可以栖身休息和取暖地方”,好莱坞由此成为“口红效应”受益者。

1935年,美国电影观众人次每周超过8000万,八大公司利润递增。

米高梅公司老板梅耶不无自豪地宣称:“正是在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应该履行自己职责,尽量做到让人们在电影院中坐着两个小时,陶醉于幻想和错觉世界中,从而减轻人世痛苦。

”罗斯福总统也出面夸赞秀兰·邓波儿:“美国公民精神状况从来没有像经济大萧条时期这么低。

但一个美国人只要付出15美分看场娃娃笑脸,就可以把自己困难忘得一干二净,这真是不可想象。

”我们注意到,当前正流行一种乐观看法:娱乐业尤其是电影业,很有可能成为本次经济危机中获益那支“口红”。

那么,在刚刚过去半年里,中、美两国电影市场受到金融危机何种影响?“口红效应”显现了吗?历史会简单重演吗?本文尝试一探究竟。

二、金融海啸波及中美电影市场美国电影业处境显窘迫金融海啸爆发后,美国电影票房并不乐观。

2008年5-8月暑期档,北美地区票房收入不足40亿美元,低于2007年同期41.6亿美元。

金融危机中的口红现象值得关注

金融危机中的口红现象值得关注


方面

不 论 贫富

每 人 发 同样 的 钱


虽然
使 得 穷 人 能够感受 到政 府 的关 怀 体 现 了 改 革 成 果
的直 接 分 享

但 并 不 能缩 小 相 对 贫富 差 距


况且

红 包 对富 人和 穷 人 的效 用是 不
样的 如 果 说 红 包

对 穷 人 是 雪 中送 炭 的 话

还有

许 多 人现 在 不 想 买 汽车
买 房子

但 买 几 件 衣服 的

钱还是 有 的


相 关 产 业 就 不 会萧条

口 红现象
说 明 有危就 有机



我们 在金融危

机 中应 该有 所 作为 趁 势而 为 否 则 机 会 稍纵 即 逝

大 家应 该抓 住 机 遇 获得 成功


说 干就 干

这也 就 意味着

如 果 每 人 发 I ( X X) 元
。 ,

将有 上 万 亿 元 转化 为消 费需 求 另 外 给 1 3 亿 中国
人 每人 发 距

10 0 0
元红 包


也 有 利 于 缩 小相对 贫 富 差

体 现 人 人 平等
创造 和 谐 的 社 会氛 围

对此我 是怀疑 的 因为所 渭 直接发钱有 8 3 % 会转 化 为 消费需 求 指 的 是在



对 富 人 充其 量是 锦 上 添

谈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口红效应”企业管理

谈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口红效应”企业管理

谈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口红效应”企业管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冲击,包括电影行业也不例外。

然而,有趣的是,在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口红效应”。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在经济衰退期间,人们经济压力增大,消费降低,但对于一些小型奢侈品和娱乐消费品却趋之若鹜,这其中就包括了电影。

在人们心情低落的时候,看一部电影可以带来笑声、刺激和舒缓压力,所以许多人选择用娱乐来缓解困境。

因此,电影成为金融危机时期的一种消费热点。

在中国,电影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后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内市场的潜力。

尽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中国人对于电影的热爱并没有减少。

相反,由于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更加渴望通过电影放松心情和找到共鸣。

与此同时,美国电影市场也在金融危机中受益。

尽管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但美国人对电影的热情并未因此消减。

事实上,金融危机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使得电影成为了一种解压的方式。

美国人通过欣赏电影来疏导情绪,寻求安慰和互动。

因此,美国的电影市场在危机中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活力。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的“口红效应”呈现出企业管理上的重要启示。

首先,企业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以中美电影市场为例,由于经济下滑,消费者需要更多的娱乐和放松,电影行业能迅速调整自己的产出和营销策略来满足观众的需求。

其次,企业需要创新。

在金融危机中,消费者对于既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可能会下降,而对于全新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则可能提升。

因此,企业需要寻找创新的机会,并开发出能够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企业需要关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在金融危机中,消费者情绪低落,需要寻找安慰和乐趣。

因此,企业应该注重情感价值,设计能够引发观众共鸣和产生良好情绪的产品和营销活动。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美电影市场的“口红效应”揭示了企业管理的一些重要启示。

口红效应

口红效应

• 韩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流行的是鲜艳的 色彩,并且短小和夸张的款式订单多;日 本现在的服装销量很低,但是修鞋补衣服 的铺子生意却前所未有的火。眼下格子铺, 这种新型的销售和购物模式吸引了很多时 尚新潮一族,最早源于日本一些卖二手商 品的店铺,很快香港、澳门、国内的沿海 地区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格仔铺”,非常 火爆。正是“口红效应”的作用表现
• 电影 • 美国电影一直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正是好莱坞的 腾飞期,而2008年的经济衰退也都伴随着电影 票房的攀升。 • 中国2008年主流院线票房已经超过了40亿,比 去年增长30%。其中,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数 量也历史性地超过了好莱坞大片,预计将达到 9部之多。这正是“口红效应”在中国的一种 反应。
• 动漫游戏
• 日本市场调研机构近日发布的消费统计数 据显示,虽然其他行业走冷,游戏机行业 中的任天堂和索尼PSP,却销量大增,其中 很大一部分将作为圣诞节和新年的礼物, 成为日本玩家迎接新年礼物。
• 希望中国可借“口红效应”,找到一次逆 境上扬的机会, 由“口红效应”发展至 “口 红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应用条件
• 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的产品也可以充分利用 “口红效应”来拉动销售:
• 首先是所售商品本身除了实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值外,要 有附加意义; • 其次,商品本身的绝对价格要低; • 再次,商家要充分利用情境来引导消费者、 引爆消费欲望。
受益行业
• 化妆品 • 美国1929年至1933年工业产值减半,但化 妆品销售增加;1990年至2001年经济衰退 时化妆品行业工人数量增加;2001年遭受 9· 11袭击后,口红销售额翻倍。
机遇
• “口红效应”只是眼下众多消费心态中的 一种,为文化产品的走红创造了一定的可 能。对文化娱乐消费品来说,除了“口红 效应”,“内容为王、服务至上”才是始 终不变的铁律。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生活 压力会增加,沉重的生活总是需要轻松的 东西来让自己放松一下,所以电影等娱乐 市场消费不是很贵的生意会比较好些。

金融危机下的_口红_理论

金融危机下的_口红_理论

38 EXECUTIVE 2009.07REPORT 报告欢喝这个酒,而且一碰到金融海啸之后就会借酒消愁,所以对白酒的消耗量应该是不会减少的,结果这一切顶不住实际数据的残酷,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3月底,高端白酒销售额下跌10%,中低端白酒销售额增加5%到15%之间。

过去半年到最近这三个月,这种情况特别明显。

但是我们突然发现,以重庆地区为例,在春节期间,高端酒“国窖1573”销售量逆市增长30%,这是为什么呢?谈到白酒,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酒精浓度是如何确定的。

我们都学过密度,水的密度是1,酒精的密度是0.8,酒做好之后经过测量,如果密度是0.9,那就是50%的酒精,所以我们用密度法来计算,只要是0.9,那么酒精度数是50%,但这种说法我不能赞同。

以浓香的酒为例,你真正喝的是乙酸乙脂,这是真正的香料。

这种香料会溶解在酒精里面,它的密度是0.9,所以这种结果就是你完全高估了酒精含量。

这相当于一个数字游戏。

比如说水是三分之一,酒精三分之一,香料三分之一,他们的密度分别是1 、0.8 、0.9,如果不看香料,金融危机下的“口红”理论文/郎咸平在金融海啸冲击之下,“口红理论”诞生了。

以女同胞为例,总是要化妆的。

你可能不涂粉,因为金融海啸失业了、没有钱了或是收入减少了,那你总得涂涂口红,这就是口红理念。

一碰到经济萧条的时候,整个消费的形态会产生很大的改变,叫做口红型的消费。

讲到这里,以化妆品行业为例,2007到2008年中国整个化妆品行业的销售额,下降了5.7%左右,其中欧莱雅的成长率由8%降到了4%,雅芳北美的销售额下跌3%,露华浓净利润下跌72%,销售下跌10%,强生销售额下跌5%。

这些国际知名品牌的销售额从去年第四季开始出现下滑,平均5%、10%左右。

但是以中低档的上海家化为例,它有两个品牌:六福和美嘉,均在去年的第四季度逆市上涨13%。

这种高端品牌下跌,中低端品牌逆市上涨的现象就叫做“口红现象”。

生活中的“口红效应”现象

生活中的“口红效应”现象

首当其冲的是"鸟笼效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它描述的是人们 往往因为一个无关的提示或线索而做出不必要的联想。比如,当你看到一个空 鸟笼时,你可能会开始想象鸟笼里曾经有过一只鸟,或者将来可能会有一只鸟。
这种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你可能会因为看到一个空房间而想象它 曾经或者未来会有的用途。
总的来说,“口红”理论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在经济 困难时期的消费行为。然而,它并不是绝对的真理,消费者可能会选择其他的 解决方案来应对经济压力。因此,企业需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提供符合消费 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口红的颜色能够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外表,还与我们的心 理状态有着密切的。本次演示将探讨口红颜色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以及 在不同情境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口红颜色。
然而,这种消费行为不仅仅局限于口红一种商品,而是包括所有相对廉价的商 品,如食品、日用品等。
然而,“口红”理论并不是万能的。在某些情况下,消费者可能会选择减少购 买非必需品,转而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案。例如,他们可能会选择减少购物频率, 购买更耐用的商品,或者选择购买更廉价的品牌。这些行为表明,消费者在经 济压力下会寻容这种在经济困境中反而会更加强化的消 费现象。
要探讨“口红效应”产生的原因,我们首先需要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社会压 力两个方面入手。当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会变得更为谨慎,因 此会更加注重节俭。然而,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购买口红这样的小件非必需 品既能满足其消费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仍然注重自己的形象和社交地 位。口红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商品,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保持自尊和自信,还能够 满足人们在经济危机中的社会地位需求。换言之,口红代表了一种情感和心理 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危机下的口红效应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


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
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

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

再有,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收入降低,这样手
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产生原因
"口红效应"源自海外对某些消费现象的描述。

每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
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商品,而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

经济危机之下,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和消费行为等都
发生了变化,普通消费者个个都变成了砍价高手,经济危机也使得如口红这类
的廉价化妆品和文化类的产品出现了大卖。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
期首次提出的"口红效应"经济理论。

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给"口红"带来了市场。

美国媒体称,口红、面膜的销量开始上升,而做头发、做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这与其他
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全球几大化妆品巨头的销售
额证实了这一观点,其中包括法国欧莱雅公司、德国拜尔斯多尔夫股份公司以
及日本资生堂公司等。

欧莱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3%。

"口红
效应"开始显现,而"口红效应"这一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也在海外媒体上不断亮相。

在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这时候首先削减
的是那些大宗商品的消费,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这样一来,反而可能
会比正常时期有更多的"闲钱",正好去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从而刺
激这些廉价商品的消费上升。

经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可以利用这一规律,适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和经营策略,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国内,"口红效应"一词的走红,源自中国电影行业的一场讨论。


界经济金融危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那时几乎
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热闹的歌舞片大行其道,
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希望,还让秀兰·邓波儿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有人因此认为,中国电影也可借"口红效应",找到一次逆境上扬的机会。

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由电影借"口红效应"推广开去,其他文化娱乐产业也可以从"口红效应"中
获益。

产生的机遇
"口红效应"只是眼下众多消费心态中的一种,为文化产品的走红创造了一
定的可能。

对文化娱乐消费品来说,除了"口红效应","内容为王、服务至上"
才是始终不变的铁律。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生活压力会增加,沉重的生活总是
需要轻松的东西来让自己放松一下,所以电影等娱乐市场消费不是很贵的生意
会比较好些。

韩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流行的是鲜艳的色彩,并且短小和夸张的款式订
单多;日本现在的服装销量很低,但是修鞋补衣服的铺子生意却前所未有的火。

眼下格仔铺,这种新型的销售和购物模式吸引了很多时尚新潮一族,最早源于
日本一些卖二手商品的店铺,很快在香港、澳门、国内的沿海地区"旋风式"出
现了大大小小的"格仔铺",开得非常火爆。

正是"口红效应"的作用表现。

在经济萧条时期,奢侈品、高档品的需求和消费无疑将削减,而生活必需
品则不然。

经济危机对房地
经济危机下的口红效应业是一场灾难,对轻工业、纺织业却可能是最大的
福音。

老百姓、工薪阶层收入减少,无钱买房、买车,反而有了一些闲钱,可
以趁牛年即将到来之机置办小家电、添几件新衣服、皮鞋,自然会带动轻工业、纺织行业复苏。

近几个月来,一些女白领为了保住饭碗纷纷突击怀孕,2009年"危机宝宝"的相继出生也必将带动婴儿服装及相关用品的销售。

尽管轻工产品、纺织品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动出口受阻,但内销却会稳步上升。

此消彼长,
轻工业、纺织业将可能因"口红效应"而有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许多人的闲暇时间增多,交给网络便是最省钱的方式。

由此,
也必然推动淘宝、易趣等B2C网站和盛大、巨人等网游公司的发展,国内网游
产业甚至被华尔街评论员们誉为"金融风暴的避风港"。

开心网的买卖奴隶、争
车位游戏异常火爆,广告效应初露端倪,不断催热着SNS领域。

此外,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如火如荼,无不昭示着互联网又将迎来第二春。

凡此种种,
都将带动电子信息业加快发展。

汽车在中国老百姓眼里一直是奢侈品,当手中可支配的现金有限时,这种
观念更甚。

2008年,美国汽车业三大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销量大幅下滑,特别是通用和克莱斯勒严重缺乏资金、面临破产威胁。

受其影响,中国车
市寒冬逼人,甚或难逃"料峭春寒"的厄运,许多原本准备购车一族选择了继续"持币待购"。

据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约40%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将倒闭或被兼并。

虽然油价有所下调,但相对于昂贵的车价来说毕竟是杯水车薪。

而油电混合动
力车等主打"新能源"概念的轿车,更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钢铁、造船、石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则更多地要依赖4万亿政府
投资的花销才能带动。

尽管有国家投入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由于钢铁、石油等在2008年的价格跳水过于"惨烈",要恢复到合理价格区间,非一日之功。

因此,在需求与投资的博弈下,钢铁、造船、石化、有色金属、装备制
造这几大行业并不具有明确的增长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