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功创业者故事

合集下载

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

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

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成功企业家创业的故事(一)第一次:创办海博翻译社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人才;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

很多人光有想法,从来都不会有行动。

但是马云一有想法,却是马上行动。

为了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受尽了屈辱,受尽了白眼。

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生存。

1995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

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18.740.32%]相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

海博翻译社给马云最大的启示就是:永不放弃。

没有钱,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网站,虽然是极其粗糙的一个网站。

网站的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的一次经历。

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神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马上决定回国做互联网。

创业开始,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当也只有6000元。

于是又变卖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了80000元。

再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一共才10万元。

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

又有人说,如今的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截然不同了,那时10万可以,现在肯定不行。

对于中国黄页来说,创办初期,资金也的确是最大的问题。

由于开支大,业务又少,最凄惨的时候,公司银行帐户上只有200元现金。

但是马云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0做到了几百万。

当然,后来中国黄页被杭州电信收购了。

但是我以为,中国黄页在马云手里,依然是成功的。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分享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分享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分享独自闯出一片事业天空,或者集结三五个好友的力量,合力创一番事业,是很多人都曾有过的梦想。

也有很多通过创业成为大家口中的成功人士。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创业成功人士故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创业成功人士故事1:刘永好“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例子,从独木舟上翻下去,下去了就是下去了,再翻过来非常地难。

”“我们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企业家,不多了……”刘永好在一个论坛上碰到鲁冠球,两人相对,发出如此慨叹。

在80后刘畅接刘永好接力棒任新希望集团董事长的文章里,我们讲了四川首富刘永好退休,80后女儿刘畅接任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出生于1980年的刘畅,26岁时已成为中国最年轻女富豪,2006年胡润女富豪榜第九位。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刘永好的创业史,刘永好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刘永好开始出席一些论坛活动,到90年代,他留意到身边参会的人悄然发生了些变化。

到现在,变化越来越大了,“原来跟我们一起开会的朋友越来越少了,”他说:“有的不干了,有的去世了,有的倒闭了,有的被抓了。

”1951年出生的刘永好,从1982年开始创业,时间已经过去了30多年。

白手起家的传奇让位于中国首富的光环。

在2010年的胡润川渝富豪榜上,刘永好以250亿的身家位列第一。

把希望做大在做希望牌饲料之前,刘永好在孵鹌鹑蛋;在卖鹌鹑蛋之前,他是人民教师。

下班之余,刘永好和另外三个兄弟在自家阳台上养起鹌鹑,并售卖鹌鹑蛋。

当时的他们没有想到四年后将会成为足以笑傲世界市场的鹌鹑大王。

到1986年专做猪饲料之前,他们在成都青石桥开了一个鹌鹑蛋批发门市部,后来又在东风农贸市场开了一家更大的店。

在青石桥的时候,刘永好的母亲坐镇店中,他们兄弟四人就出去跑销售。

到后来母亲去世的时候,刘永好他们才知道兄弟们富了以后给母亲的钱全被老人捐给了青石桥的乡亲。

东风农贸市场的店是他们崭露头角的开始。

那时候,店里每天的存货都有鹌鹑蛋数十万只。

养殖场也是刘永好出生地所在的四川新津县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在养鹌鹑。

国内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事迹10篇

国内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事迹10篇

国内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事迹10篇国内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事迹精选篇1梁稳根:成功从失败开始一个家庭穷得“甚至快到了要饭的地步”的农家孩子,一家国有企业的处长,一个下海创业屡屡失败的创业者,坚持创业不动摇,终于成就了中国首富。

他就是梁稳根!20XX胡润百富榜的发布,标志着三一集团55岁的梁稳根以财富700亿元首次成为“20XX年中国首富”。

人们不禁要问:梁稳根是谁?他有着怎样的创业经历及发家史?他是怎样成为中国首富的?出生贫寒,家里穷得甚至快到了要饭的地步梁稳根,1956年出生,湖南省涟源人,198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材料学专业,高级工程师,1983年至1986年在兵器工业部洪源机械厂工作,1986年下海创办涟源特种焊接材料厂,是三一重工主要创始人,现任三一集团董事长。

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山村道童村,地处湘西雪峰山余脉的山脚下,属湖南涟源市茅塘镇所辖,梁稳根的祖籍就是这里。

多年来,隐没于山坳间的几百农户一直以种植稻、麦、薯类和外出打工为主要生计。

出身寒微的梁稳根,父祖辈均是篾匠,他也干过多年篾匠,因在家中排行老四,人称“篾老四”。

梁稳根家当初是道童村最穷的,甚至连住的土墙屋都不是自己的,“甚至快到了要饭的地步”。

梁稳根人生的转机发生在改革开放前恢复高考时,他考取了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的金属材料系,1983年毕业后进入兵器工业部,1986年下海创办三一重工企业,直至今天成为中国新首富。

在很多人眼里,梁稳根是个谜。

从砸掉铁饭碗到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从一度陷入绝境到成为湖南首富,这位“中国民营重工第一人”不知道创造了多少个湖南、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创造和打破多项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用奋斗的人生演绎出湖南人的另一种精彩。

下海失败,但不放弃创业梦想1983年,梁稳根大学毕业后顺利地分配到位于七星街镇的国营企业洪源机械厂。

在当时群山起伏的乡村中,大山深处的这家企业是不多的文明的灯火。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第二轮改革的发轫期,各种思潮正在涌动。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越来越多人加入创业的大军,中国的创业大军中,也有不少创业者成功创业,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1:陈光标今年45岁的陈光标,出生于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农村。

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育了5个孩子,陈光标2岁时,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

牛人陈光标:我的钱是从垃圾里“捡”来的陈光标13岁时,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

后来,陈光标又做起贩粮的买卖,一开始一天赚五六元钱,后来一天能挣到300多元钱。

17岁那年暑假结束时,陈光标挣了2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陈光标并没有荒废学业,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课余或是节假日。

1985年,陈光标考入南京中医药学院,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创业。

他认为上市不久的耳穴疾病探测仪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却没有直观性,患者不能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就出资请专家提供指导,给耳穴疾病探测仪做了简单的改进,装上显示器外壳,输入生理图像,这样患者只要手握仪器的两个电极就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

这个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新仪器,获得了国家专利,一上市就广受好评。

这样一台成本不足干元的仪器,当年的批发价格约5000元。

陈光标先后打开了江苏和安徽市场,半年时间就卖出了5000多台产品。

1996年,28岁的陈光标创立了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把电子疾病探测仪卖到了全国20多个省区。

至2000年,他赚了几千万元。

这年,陈光标到山东泰安考察,当时的泰安盛产灵芝,且价格较低,200元一公斤。

陈光标发现其中有大商机。

“灵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制成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

”带着这个令自己都兴奋的想法,他敲开了南京大学和省各大医院专家的大门,请南京大学专家做广告策划,再请医院做临床报告。

拿到生产许可证后,他又筹款到上海订购生产线,再赴山东泰安大量收购灵芝粉,回来进行深加工和技术处理,制成灵芝胶囊。

成功人士励志创业故事五篇

成功人士励志创业故事五篇

成功人士励志创业故事五篇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现在的人对于创业投资有着更多的选择,并且有很多的创业成功案例,这些成功创业人士不断地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成功人士创业的故事,来看一下吧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1阿里巴巴CEO马云的故事不平凡的少年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12岁时,我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

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骑车40分钟,到杭州西湖旁的一个小旅馆去学英语,这一学就是8年。

那时,中国已经逐渐对外开放,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

我经常为他们充当免费导游,带他们四处浏览的同时练习英语,这8年的学习深深改变了我。

外国游客带给我的知识和从老师、书本学到的很不一样,我开始比大多数人更具全球化的视野。

另一件使我发生根本改变的事发生在1979年。

我遇到了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家庭,这家有两个小孩,我们一起玩了三天,后来变成了笔友。

1985年,他们邀请我暑假到澳大利亚去,我于是7月份去了那里,住了31天。

在我出国之前,我以为中国是世界上富裕、幸福的国家。

当我到了澳大利亚,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并不正确。

屡遭挫折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我高考考了三次,才被当时杭州差的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录取。

在大学里,我有幸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后来还成为杭州大学生联合会主席。

但那时,我的未来基本上被圈定在了中学英语老师。

毕业时,我成为500多名毕业生中唯一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教师。

我的工资是每月人民币100至120元,相当于 12至15美元。

在5年的教书生涯中,我一直梦想着到公司工作,比如饭店或者其它什么地方。

我就是想做点儿什么。

1992年,商业环境开始改善,我应聘了许多工作,但没有人要我。

我曾经应聘过肯德基总经理秘书职位,但被拒绝了。

接着在1995年,我作为一个贸易代表团的翻译前往西雅图。

一个朋友在那儿首次向我展示了互联网。

我们在雅虎上搜索啤酒这个单词,但却没有搜索到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我们决定创建一个网站,并注册了中国黄页这个名称。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上,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总是让人动容和鼓舞人心。

他们以毅力、勇气和智慧,穿越重重困难,在创业道路上砥砺前行,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以下是几个成功人士的创业励志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成功与智慧。

1. 张磊——从乞丐到亿万富翁张磊,一个出生在农村的贫穷孩子,经历了贫困童年。

他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没有拥有任何背景和资源。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相反,他用勤奋和才智,逐渐从乞讨生活中走出来。

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张磊来到城市,开始从事小本生意。

他从市场上收购廉价商品,然后再卖给别人。

虽然生意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气馁。

他坚持持续创新,不断改进自己的经营方式,最终成功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通过多年的奋斗和积累,张磊逐渐成为了一位亿万富翁。

他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在商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故事成为了无数人的励志典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付出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2. 王海——突破传统,创新风口王海,一个技术geek,对科技充满了无限的热情。

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对电子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在那个年代,大部分人都认为电子产品是昂贵且高端的奢侈品,没有人看好他和电子产品有关的梦想。

然而,王海并没有受到外界质疑的影响,他坚定地相信电子产品会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此,他投入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电子技术,寻找突破点。

终于,在他的努力下,王海成功地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电子产品,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作为第一批创新者,他抓住了科技风口,带领公司迅速崛起。

如今,他的公司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

王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突破点,取得成功。

3. 李娜——逆袭的中国传奇李娜,一个来自中国的网球运动员,用她的坚持和勇气改写了中国网球的历史。

她从小接触网球,展示出了过人的天赋和潜力。

然而,在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下,网球并不被看好,她接受了很多的质疑和挑战。

青年人创业经验分享成功创业者的故事与启示

青年人创业经验分享成功创业者的故事与启示

青年人创业经验分享成功创业者的故事与启示当今社会,在创业潮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创业,追求自己的事业梦想。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成功的背后往往需要经历种种挑战和困扰。

本文将分享几位成功创业者的真实故事,并从中汲取一些有启发的经验。

1. 小米科技的创始人雷军雷军是中国著名企业家,也是小米科技的创始人。

他在创业之初遇到了众多困难,但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始终相信“做好产品,让利于消费者”。

雷军带领小米团队推出了一系列受欢迎的智能手机,成功打造了小米帝国。

他的创业经验告诉我们,创业者必须坚定信心,勇于面对困难,并通过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来赢得市场份额。

2. Airbnb的创始人布莱恩·切斯基和乔·盖比亚布莱恩·切斯基和乔·盖比亚是Airbnb的创始人,通过开展共享经济模式,让人们可以在世界各地租借或出租住宿。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创业要善于发现市场需求,挖掘人们的潜在共享资源,并通过科技手段提供便利的交易平台。

同时,他们不仅关注用户体验,还重视建立起互信机制,使社区成员能够安心参与。

3. 网易公司的创始人丁磊丁磊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先驱,也是网易公司的创始人。

丁磊在创业初期曾经面临资金短缺和竞争激烈的局面,但他用自己对互联网的洞察力和对产品的极致追求,成功打造了网易的核心产品和品牌。

他的经验启示我们,创业者要有长远的眼光,挖掘市场的潜力,并注重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

4. 脸书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马克·扎克伯格是全球社交媒体巨头脸书的创始人,他的故事成为创业者们的灵感源泉。

马克·扎克伯格通过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将脸书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

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创业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跟随科技发展的脚步,并始终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在这些成功创业者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启示:首先,创业者需要坚定的信念和自信心。

创业成功名人故事精选8篇

创业成功名人故事精选8篇

创业成功名人故事精选8篇创业成功名人故事精选(篇1)2008年开始在宿舍创业,到2015年,获得E轮融资,拥有几千员工,服务范围也从上海交大周边快速扩展到全国250个城市,这便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外卖订餐平台“饿了么”的快速发展轨迹。

1月27日,“饿了么”召开新闻发布会,CEO张旭豪宣布获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京东、大众点评、红杉资本联合投资3.5亿美元。

饿了么还将与战略投资方达成深度合作。

融资完成后,饿了么将继续保持独立运营。

发布会后,张旭豪在接受采访时难掩喜悦,他豪言,饿了么要做餐饮界的阿里巴巴,目标是成为估值一千亿美金的公司。

已经广为熟知的初心叫外卖未果激活创业梦我们总是遥望大洋彼岸,为什么那里可以出现扎克伯格和乔布斯这样的人。

本质上,他们都受到了某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感召,相信人要独立创造,并且改变这个世界。

2008年,还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读硕士一年级的张旭豪也认为,只要自己做的东西被市场认可,个体就是有价值的。

一天晚上,他和室友一边打游戏一边聊天,突然感到饿了,打电话到餐馆叫外卖,要么打不通,要么不送。

创业就这样从不起眼的送外卖服务开始了。

张旭豪和康嘉等同学一起,将交大闵行校区附近的餐馆信息搜罗齐备,印成一本“饿了么”的外送广告小册子在校园分发,然后在宿舍接听订餐电话。

接到订单后,他们先到餐馆取快餐,再送给顾客。

这一模式完全依靠体力维持业务运转,没有太大的扩张余地。

唯一的好处是现金流充沛:餐费由他们代收,餐馆一周结一次款。

只有互联网能够大规模复制并且边际成本递减。

2008年9月,“饿了么”团队开始研发订餐网络平台,张旭豪先通过校园BBS招来软件学院的同学入伙。

用了半年左右,他们开发出了首个订餐网络平台。

在网址注册上,他们用“ele.me”(“饿了么”的汉语拼音)组成,网站订餐可按需实现个性化功能,比如顾客输入所在地址,平台便自动测算周边饭店的地理信息及外送范围,并给出饭店列表和可选菜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功创业者故事7月7日,天刚蒙蒙亮,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的义龙食用菌园区的菌农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上午9点,菌农们将刚采的满筐菌子,陆续背到加工基地。

“别看这菌子小,都已销到韩国、日本去了呢!”农户杨林十分自豪地把一背篼菌子放到过磅称上,“52.5斤!今天还算少的呢,多的一天有二三百斤!”不远处,一台崭新的食用菌清洗机正在流水作业。

值班村民谭志先喜笑颜开:“每天上午7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月收入高的有3000元,和城里人上班没两样了!”农户们所从事的与食用菌相关的产业,都源自黎富平,一名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黎富平利用所学知识,发挥自身优势,回归故里发展食用菌姬松茸。

短短4年,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从贫困村迈步小康村,带动全县龙广、洒雨、平乐、普坪等乡镇180余户农户,辐射带动就业2000余人,发展大棚615个,户均纯收入4.2万元。

目前,产品除销往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外,还出口到韩国、泰国、日本等地。

【领头羊】带着乡亲奔小康2005年,黎富平大胆承包了食用菌厂。

“没想到,第二年除了还清赊欠租金,居然还赚了二三十万元。

”2008年,黎富平了解到家乡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老人、小孩在家,就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让出门的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做事,还可以照顾家人。

2010年,黎富平回到了小场坝村。

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经反复调研考察,黎富平认定,发展姬松茸这种珍稀菌子是条路子。

发挥专业特长和人脉优势,2010年12月,黎富平领头,与村民合伙成立“安龙农望合作社”,当年试种成功。

2011年,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200亩,发展9个大棚,仅干货就卖得17万元。

1亩菌子能增收万元以上!村里一下像砸开了锅,2012年,就有4户有条件的农户参与,亩收入上万元。

没有资金,合作社便统一为农户提供菌种,并协助农户从农行获得每户5万元的小额贷款,合作社提供担保,扶贫部门提供5%的贴息;没有技术,合作社就从菌农中选出6人作为蹲点协调技术员分片包户服务。

“这种集约化种植模式很受乡亲们欢迎。

”黎富平说,每年5月底菌子开始生长,一直持续到10月底。

一个大棚月产量可达5吨,盛产期每天采摘三次。

2013年,合作社就发展到83个大棚,32户农户参与,其中贫困户占七成以上,今年已发展到150多户。

合作社“统分结合、二次返利”的利益联结机制,加上政府的扶贫政策支持,激发了村民生产自主性,使得合作社迅速壮大。

2014年,扶贫部门提供园区农户的扶贫贴息贷款高达19.5万元,且每建一个大棚提供3000元的补助资金。

黎富平所说的“二次返利”,即农户第一次收益为,出售鲜菌扣除合作社赊销的种植材料、菌种等后的收入;第二次收益为,每个生产周期结束,将合作社经营利润的60%反补给农户,目前,已返利给农户120多万元。

2014年,合作社带动117余户农户,发展大棚306个,实现产值1745万元,菌农户均纯收入4.2万元。

目前,合作社核心区已被列为贵州省重点农业示范园区,有菌种生产基地4000平方米,食用菌冷链物流中心1600立方米,加工基地4800平方米,日加工能力达80吨。

产品除销往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外,还出口到韩国、泰国、日本等地。

合作社在壮大,园区在壮大,黎富平的梦想也在大:3至5年内把大棚发展到3000个,并在食用菌多糖精深加工上做文章,让更多农民致富。

【贫困户】从不愿种到我要种7月8日上午,在小场坝村的义龙食用菌园区,胡丹云刚一采摘完姬松茸,就忙着去大棚浇水。

“1个大棚能产8000多斤,去年种3个大棚,净赚4万多元!”胡丹云的脸上掠过丝丝喜悦,今年又扩种了5个大棚。

胡丹云一家五口,3亩地,种的包谷,仅仅够吃,生活十分困苦。

2012年,黎富平动员村民种菌,胡丹云怕种了卖不出去,不愿意种。

2013年,妻子廖美云来到合作社打工,一个月收入有2000多元。

妻子告诉他,看看菌农大筐大筐的菌子卖出去,将大把大把的钞票收进“荷包袋”。

胡丹云跑到种菌基地实地“考察”后,了解到一亩地可建两个大棚,一个棚前期投入1.5—2万元;贫困村民1亩地可得3000元扶贫资金补助,合作社还可提供担保,协助小额贷款5万元,并有扶贫部门提供5%的贴息;合作社不但统一提供菌种、技术,还负责统一收购销售。

2014年,胡丹云种了3个大棚,产菌2万多斤,又得2万多元的红利。

【种植大户】种得多赚得多“每天5:30开始摘菌,7:00选菌、洗菌,下午4:30又开始采第二拨菌子,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钟,交到合作社。

”种植大户张启平说,“苦得很,但很开心。

”张启平家有28个大棚,是基地种菌最多的一户,也是加入农望合作社种菌时间最长的一户。

现在正值姬松茸上市,不仅妻子、儿子和儿媳,几乎全家上阵,而且请了3个固定长工,临时工多时达几十上百个。

合作社刚成立时,张启平投了1万多元,试着跟种了1.5亩,建了3个大棚,2013年就赚了4万多元。

尝到甜头的他,2014年就扩建到10个大棚。

今年,张启平索性将房子做了抵押,贷款20多万元,发展的大棚28个。

目前,在张启平的带动下,果药村就有8户农户参与种菌,户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

【小场坝村】贫困村成小康村小场坝村是省级二类贫困村,2013年以前,全村尚有贫困户300多户,农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2011年,黎富平回到村里,发起成立合作社发展食用菌,种1亩菌子能增收上万元。

小场坝村村主任韦忠平介绍,自从有了菌子产业,村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贫困户数减少了两成,现在是70多户。

低保户人口数减少近一半人;过去村里到处都是瓦房和草房,现在95%以上的村民都盖起了砖瓦,就连村民思想观念也都有了改变。

“当初发展菌子,需要集中流转土地,涉及100多户村民,部分村民表示不理解,种菌子能当饭吃!”黎富平说,他是挨家挨户做的思想工作,而现在村民主动种菌的越来越多,土地流转再也不用磨破嘴皮。

韦忠平说,目前,全村40%以上的村民都参与到菌子产业中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00元,其中从事菌子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五成以上。

2015年,小场坝村被认定为小康村。

本土能人的产业效应黎富平,一个土生土长的返乡大学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本地能人,却撬动了一个大大的食用菌产业。

带动百余农户,解决就业两千余人,发展大棚六百多个,产品远销韩国、日本。

产业效应的背后,是本地能人黎富平的带动。

产业发展,选准产业是关键。

本地能人能“服”水土,懂得当地最适合发展什么。

从大学一堂专业课开始,黎富平心里就萌发了种姬松茸的念头。

再到毕业后,亲自试验示范,直至成功后再推广。

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最重要。

本土能人能从实际出发,处理好当地各种关系。

从统分结合的种植模式,再到二次返利的利益链接机制,实现了合作社、农户和地方政府三赢,产业有了可持续。

产业在发展,本土能人的效应在不断放大。

黎富平的目标是,下一步将在新品种引进、深加工上做文章,围绕当地特有的野生菌资源,把贵州特有食用菌开发起来。

当前,贵州扶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

在众多的扶贫产业中,但愿能涌现更多的像黎富平这样的本土能人,带富了乡亲,发展了自己,也壮大了产业。

中国成功创业者故事:90后成茶山农场主种茶创业月入50万90后成茶山农场主4年前,家在信阳市浉河区龙潭村的陈星,考入郑州大学商学院。

4年后,主意已定的陈星,坚持回到自己的家乡信阳种茶创业。

生态旱茶、物联网管理、建体验馆……这名90后大学生,如今已是300多亩茶山的农场主,“绿泉茶叶”的创始人。

不仅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陈星还接手当地茶叶专业合作社,整合农户资源和茶叶资源。

目前,合作社已有200多户茶农,两千多亩茶山。

2015年年初,陈星在郑州与人合作,成立了他的第一家体验式茶馆,微店以及线上商城的完善,帮助他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也使得他的产品销售额逐步上升。

如今的陈星,月销售额已达50多万元,而他也正在把大学四年里学到的新理念、新的营销方法用在创业中。

大学里拼出创业基础陈星的家乡信阳市浉河区龙潭村,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区。

但令家乡人头疼的是,本地茶叶的高品质和销路差一直是个矛盾:外地人买不到正宗的高山好茶,本地的好茶又找不到好的销路。

如此现实,使得陈星把“为家乡的茶叶找到好出路”一直当作自己的理想。

组团创业不只是种茶掌握了一系列的茶叶种植和营销理念后,他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团队。

他先是赶到上海,邀请从事广告工作的好友冯士泰回乡一起创业,并于2014年年底,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茶叶公司。

在陈星的创业理念中,其实并非种茶卖茶这么简单,他想要建立的是一个茶叶生态圈。

通过资源整合,生态圈逐渐建立起来。

这样不仅带动了家乡茶产业发展,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让家乡茶农与时代接轨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而陈星的创业团队不断壮大,他的好友们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上海回乡的冯士泰、郑大大四的学生雷智强,慢慢地都成了陈星团队的核心骨干。

而随着生态圈的建立,陈星也在想着把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起来,让产品质量打造信阳毛尖原生态第一品牌,让家乡的人能共同富裕起来。

而到了陈星这一代,就是想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仅要种好茶,还要卖好茶,让茶农的生活,真正能与这个快速的时代接上轨。

陈星说,他就是想让和父亲一样世世代代种茶却富裕不起来的茶农,能用现代理念种茶,都能富裕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