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的作用
中医的“气”究竟是什么?

中医的“气”究竟是什么?
对中医学的“气”浅释
“气”在汉语言里有多重释义:可以是看得见的、属物质层面的——有形状、体积、性质、能自由散布的,例如,水蒸气、吸气、呼气,气体、气象、气味……等等;也可以是属精神意识层面的,它客观存在却不能用感官直接触碰到的——气质、气魄、气节、生气、喜气、气氛……等等。
中医学中的“气”则分为功能之气和物质之气:1、人体五脏、六腑所具备的自有功能称为功能之气。
例如,心主血(心气)、肝藏血(肝气)、肺主气(肺气)、脾主运化(脾气)等等……以及经络之气;
2.是流动在五脏、六腑之间的精微物质称为物质之气,如水谷之气、空气(清气)、宗气、营气等等。
“功能之气”和“物质之气”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通过脏腑、经络之气(功能属阳)的推动作用将物质之气输送于四肢百骸,而物质之气(营养物属阴)反过来又营养脏腑,使得脏腑之气保持健旺。
脏腑和经络通过“气化”过程,把饮食最后转化为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多种营养物:气、血、津、液、精等精微物,并且管理着物质之气的相互转化,例如精、血转化,气、血转化,津、血转化等……。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生理功能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
故《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
”张景岳亦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类经・摄生类》)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如下几方面: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
此外,人体的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也都要依赖于气的推动而完成。
如果气有所虚衰或气的推动、激发作用减弱,则均能影响及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或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或使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运行迟缓,从而引起血虚、血液运行不利和水液停滞等病理变化。
温煦作用:所谓温煦,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
”人体的体温相对恒定,主要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内的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的循环运行。
故又有“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等说法。
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则不仅可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虚寒之象;还可因某些原因,引起气聚而不散,气郁而化热,从而出现恶热喜冷、发热等实热之象。
故《素问・刺志论》说:“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防御作用:机体的防御系统是非常复杂的,虽然包括了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但毫无异议,气在防御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如《卫生宝鉴》说:“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
”《医旨绪余》亦说:“卫气者,为言扩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
”正因为气有防御外邪之作用,所以,一旦外邪侵入人体,则气能趋于病所,积极与邪抗争,并能驱邪外出,使人体恢复健康。
中医四气的名词解释(一)

中医四气的名词解释(一)
中医四气的名词解释
1. 阳气
•解释:阳气是指身体内的热能和活力,是生命力的体现。
在中医理论中,阳气负责体内的温热、运动、发散等功能。
•例子:阳气的充盛可以使人体产生热感,比如打喷嚏、汗出、面色红润等都是阳气充足的表现。
2. 阴气
•解释:阴气是指身体内的阴寒能量,是阳气的对立面。
阴气主要负责体内的营养、补充、静止等功能。
•例子:阴气的盛衰与女性的月经周期密切相关,月经量多且颜色深红的女性,往往体内阴气较盛。
3. 升发气
•解释:升发气是指体内气血的向上升腾和发散的功能。
它负责推动心血上行,使气血通畅。
•例子:升发气作用的表现之一是让人精神焕发,思维敏捷。
心情开朗的人往往具有升发气的特点。
4. 降沉气
•解释:降沉气是指体内气血的向下降落和沉陷的功能。
它负责维持脏腑器官的正常功能,并在运动中发挥起稳定作用。
•例子:降沉气在排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正常的大小便就需要降沉气的调节。
以上是中医四气的名词解释及相关例子,这些概念在中医理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医对调理身体的方法和原理。
中医关于气的概念

中医关于气的概念
中医学习的核心是气学,它解释了中医的基本思想:认为世间万物均由气所构成,人体健康需要气的和谐调和。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气是万物的基本元素,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根本动力。
在中医学中,气可以分为元气、神气和中气三种。
元气是指人体出生时就具有的本质气,也就是人体的基本气量,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神气是指由元气分化而来的气,是决定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受外界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它们会受到精神、生理、情绪、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气是指把二者融合在一起的气,它是由元气和神气共同形成的一种气。
中医认为,人体气的充盈与枯竭,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温、湿度、气压、风速等,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体气的充盈和枯竭,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此外,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气的均衡是健康的基础,器官和脏腑之间,或者同一器官内部的气的均衡是很重要的。
当器官或脏腑内部气的均衡失调时,会使人体的健康出现大的问题,如气流不畅,阻碍了器官的正常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当器官和脏腑之间气不均衡时,会导致气的滞留,也就是说,会导致体内的气的堆积,使得人体出现病症。
最后,中医还认为,气的均衡不仅依赖于人体内部,而且还依赖于外部环境。
它认为,人体气的均衡受到文化、思想、宗教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们该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使
气的均衡得到维护。
总的来说,中医学认为气是中医的基本元素,气的均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根本动力,人体内外气的均衡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人们应该根据自然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以保护人体气的均衡。
中医理论气血对人体的重要性

中医气血对人体的重要性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三寸气在”等等,这里所说的“气”,实际上是指人的生命活动,也是中医所说气的基本含义。
确切地说,人体的气是指推动人体生命运行的能量,它有很强的活力,能在人体内运行不息而又无形可见,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气难以用肉眼观察到,所以说它“无形”。
气在体内运行不息,从而推动和调控着人的呼吸、心跳、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进行。
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所在,气是生命的表征。
气是由精化生的。
人体之气由三部分组成,即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亦称“天气”)。
所以《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真气,即人体的一身之气;天,在此应含有先天之气的“天”及天气之“天”两层意思;谷气,则是水谷之气的简称。
人体之气的生成,需要通过多个脏腑,特别是肾、脾、胃、肺三脏功能的综合作用。
如先天之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而先天之精藏于肾,故有“先天之气在肾”之说。
先天之气的生成,与肾主藏精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称肾为“生气之根”。
水谷之气由水谷之精所化生。
饮食物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运化始能化生水谷之精,因而水谷之气的生成与脾胃的纳运功能关系十分密切。
《内经》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就是对脾胃功能重要意义的强调。
所以,脾被称为“生气之源”。
自然界的清气,不仅要依靠肺的呼吸作用才能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内,同时,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而成的“宗气”,聚积在胸中以后,也需要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才能布散到周身上下,以发挥其生理效应。
因此,肺被称为“生气之主”。
总之,人体之气的生成,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来源要充足,或者说要有足够的原料,这就需要先天禀赋充足、后天饮食营养丰富,以及吸入的自然界清气源源不断;二是肺、脾(胃)、肾三脏的功能正常且配合协调,才能保障气的来源充足。
三脏之中,又以脾、肺两脏的功能更为重要。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4. 脏腑(Zang Fu):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器官系统,包括脏器(如心、 肝、脾、肺、肾等)和腑器(如胆、胃、小肠、大肠等)。
5. 经络(Jing Luo):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经脉和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 道。
6. 病因(Bing Yin):中医理论中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病因(如风、寒、湿 、热等)和内因(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10. 脉诊(Mai Zhen):中医诊断的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人体脏腑功 能和疾病情况。
这些术语是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常用的概念和方法,了解和掌握这些术语对于理解和学习中 医学非常重要。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术语及其解释:
1. 气(Qi):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对维持人体正常功能起着 重要作用。
2. 血(Xue):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物质,指循环于人体血管中的液体,具有营养和滋养作 用。
3. 阴阳(Yin Yang):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对立统一概念,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 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7. 辨证(Bian Zheng):中医诊断的方法,通过观察、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望闻问切等手段,分析病 情,确定病因、病机和病位。
8. 中药(Zhong Yao):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材 制成的药物,具有调理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
9. 针灸(Zhen Jiu):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 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气ppt

气逆
总结词
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乱而上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刺激、饮食不当 、外邪侵入等因素引起。
详细描述
气逆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呕吐、呃逆、嗳气等症状。气逆可涉及肺、胃 、肝等脏腑,临床需根据不同脏腑的气逆进行辨证施治。
气脱
总结词
气脱是指元气耗竭,脏腑功能严重减退,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的多元性
中医认为,气是一种多层次的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 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功能。例如,在人体内,气可以表现为 精、血、津液等多种不同的物质。
气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
核心概念
气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核心概念,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中医 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动力,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 主导因素。
补气养血药
如熟地黄、阿胶等,具有补气养血 、滋阴润燥的功效,可用于改善面 色萎黄、头晕心悸等症状。
补气固脱药
如人参、五味子等,具有大补元气 、固脱救逆的功效,可用于改善虚 脱、休克等症状。
常用补气中药介绍
人参
黄芪
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智安神等功效 ,可用于改善体虚欲脱、肢冷脉微、久病虚 弱等症状。
作用
中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机升降,达到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 能的目的。如益气药可补益元气,养血药可补血养心,平肝 药可舒肝解郁等。
补气药的分类及作用
补气药的分类
根据中药的性味和作用特点,补气 药可分为益气健脾药、补气养血药 、补气固脱药等。
益气健脾药
如党参、黄芪等,具有健脾和胃、 益气生津的功效,可用于改善脾胃 虚弱、体倦乏力等症状。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是指一种物质对另一 种物质具有促进、滋生的作用,相克是指一种物质对另一种 物质具有抑制、制约的作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是维持宇 宙和人体平衡的重要机制。
中医理论之气的生理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气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之所在,从而起到维系生命进程的作用。
气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之所在,从而起到维系生命进程的作用。
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的功能。
气具有能动性,因而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精、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及代谢等。
如由肾精所化的元气能够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机能以及各脏腑的机能活动。
各脏腑、经络之气则能推动各脏腑、经络自身的功能活动,如心气推动血液的运行;脾胃之气推动饮食的消化和精微物质的吸收;经络之气则推动着经络气血的运行,使之在经络中如环无端,运行不息。
精的生成与施泄,血的生成与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涉及多个脏腑的复杂生理过程。
但从气对精、血、津液的作用而言,气能促进精、血、津液的生成,故有气能生精、气能生血、气能生津之说;气能推动血和津液运行全身,故有气能行血、气能行津之说;同时,气也推动和调控着精的输布与施泄。
气的推动功能减弱时,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或早衰;可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出现血液和津液生成不足,运行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病理变化。
(二)温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具有产生热量,温暖人体的功能。
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
”气的温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生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气是体内产热的物质基础,气在运动变化过程中不断产生热量,以温暖机体;另一方面,卫气控制汗孔的开合,通过调节汗液的排泄以调节体温的相对恒定。
二是温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维持各自的生理功能。
三是维持精、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
由于人体精、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都具有“喜温而恶寒”(《素问·调经论》)的特性,故气的温煦有助于人体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输布和排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气的作用
文章目录*一、中医气的作用*二、中医气运动的意义*三、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中医气的作用1、中医气的作用
1.1、推动作用:气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
1.2、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人体的体温、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循环运行等均需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
1.3、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1.4、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如固摄血液、汗液、尿液、精液等)。
1.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具体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
转化的过程。
2、中医解释什么是“气”
气,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这里的气是存在于人体的无形的
精微物质,维持着脏腑功能,常常与“血”对举,并称“气血”。
中医运用的“气”分为以下几种:
2.1、先说卫气。
卫气是与营气相对而言,卫气是运行在人体体表,起到护卫周身、防御外邪的气。
如果卫气虚,人就很容易感受外邪而生病。
2.2、营气是运行于人体脉道中的,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与卫
气互相依存,互相补充。
《黄帝内经》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
之于脉,化以为血。
”意思是营气与津液调和,注于脉中,化成血液,并保持了血液量的恒定。
2.3、中气是特殊的概念,严格说来,是脾胃中焦之气,中医把存于肾中的肾精称为先天之本,相对的脾胃之气就称为后天之本。
所以,中气在人体有重要的意义,直接决定一些疾病的预后。
3、人体的气从哪来的
3.1、双鼻
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吸进氧气,与血结合,使人体产生能量和
动力。
3.2、双眼
双眼会让我们得气吗?是的。
当你看到赏心悦目的东西时,
你会兴奋,你会感觉精气十足;当你看到恐怖之事时,你会吓得屁
滚尿流;当你看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你会怒火中烧,正是怒从心头起,气自胆边生。
3.3、双耳
和双眼的道理一样。
由于人身体70%以上都是水,因此,当我们听到好的和不好的声音,都会对我们的人体产生不同的反应。
3.4、嘴巴
当我们吃了可口的饭菜,喝了清洁的水,人就会感到精气神
十足。
否则,饿了多少天之后,我们就会感觉有气无力。
3.5、肚脐
人的生命就是从此开始。
虽然离开了母体,它的作用下降了,但这个地方,仍然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中医气运动的意义气机的升降出入,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如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和吸入的清气,都必须经过升降出入才能布散全身,发挥其生理功能。
而精、血、津液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能在体内不断地运行流动,以濡养全身。
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必须依靠气的运动才得以完成,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得以实现。
也就是说,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同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和适应,也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例如人之吸入清气、呼出浊气;摄入食物和水液,排出粪便及尿液、汗液等等都是气运动的体现。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
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
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气机失调”。
例如: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时,称作“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时,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称作“气陷”;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时,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时,称作“气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