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仪器设计导论
仪器分析

2. 电分析化学方法
电导分析法 电位分析法 电解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
电泳分析法 极谱与伏安分析法 库仑分析法
3. 色谱分析法
超临界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Fra bibliotek气相色谱法
色谱分析法
液相色谱法 电色谱法
激光色谱法
4. 其它仪器分析方法
① 质谱, ② 热分析,③ 放射分析
热分析法 质谱分析法
联用技术
其他分析法
仪器分析应用领域
社会:体育(兴奋剂)、生活产品质量(鱼新鲜度、食 品添加剂、农药残留量)、环境质量(污染实时检 测)、法庭化学(DNA技术,物证) 化学:新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分子层次上的分析方法;
生命科学:DNA测序;活体检测;
环境科学:环境监测;污染物分析;
材料科学:新材料,结构与性能;
析仪器。
分析仪器是人们感觉器官的延伸
它所测量或所获取的主要是物质的质和量的 信息。以一切可能的(化学的、物理的、生物医学
的、数学的等等)方法和技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
的物质属性,对一切需要加以表征、鉴别或测定的
物质组分(包括无机和有机组分)及其形态、状态
(以及能态)、结构、分布(时、空)等进行表征、 鉴别和测定,以求对样品所代表的问题有一个基本
药物: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与结构,构效关系研究; 外层空间探索:微型、高效、自动、智能化仪器研制。
仪器分析的特点
1. 2. 3. 4. 5. 灵敏度高,检出限低。 选择性好。 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易于实现自动化。 相对误差一般较大。 价格一般来说比较昂贵。
仪器分析发展趋势展望
科学仪器的创新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内 容。发展科学仪器应当视为国家战略。分析仪器是科学 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仪器工业是高技术信息产业。 分析仪器的发展是现代科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 础和推动力之一。分析仪器的主要应用领域正向生物医 学领域转移.分析仪器本身将不断微型化、智能化.但 人类向时间和空间的两个极限挑战所需的高级精密仪器 也不容忽视.生命过程、生产、科研和社会活动大量需 要的将是在线、非侵入、非损坏、原位、实时、多维分
第1章 导论——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

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作比较准确的规划。
人们习惯于把科学和技术联系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或“科技”。 科学和技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
37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1. 发现与发明
发现(discovery)是对客观世界中前所未知的事物、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认
识活动。
如,物质的本质、现象、规律等,不管人类是否发现了它们,它们本来是客 观存在的。后来被人类认识到了,就是发现。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 客观存在的、还没有被人类认识到的规律。发现也称为科学发现(scientific discovery)。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5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 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 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 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0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2. 创造与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1)引入新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 (2)开辟新的市场。 (3)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4)采用新的生产方法(主要是工艺)。 (5)实现新的组织形式。
发现第一种类型——发现科学事实 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和找到的科学事物。 发现第二种类型——发现科学规律
创造与发现的关系
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30
Friday, December 22, 2017
30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19280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

课程名称: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课程代码: 09280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特点一、课程性质与特点1.课程性质《智能仪器》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智能仪器在通信、家电、自动控制、仪器仪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微处理器系统使电子仪器实现智能化的具体方法,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2.课程特点智能仪器课程侧重讨论智能仪器实际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旨在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微型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解决现代电子仪器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具备能够设计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系统的能力。
本课程中既有硬件的原理和组成,又有针对硬件的软件编程,软件与硬件必须同时兼顾。
因此本课程具有实用性强、理论和实践结合、软硬件结合等特点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1.课程目标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微型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解决现代电子仪器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具备能够设计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系统的能力。
2.基本要求掌握智能仪器的结构、设计要点,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人机接口,通信接口,以及典型处理功能,掌握电压测量为主的智能仪器、智能电子计数器和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还要掌握个人仪器和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了解VXI和LabVIEW仪器系统的组成原理。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联系1.学习本课程主要涉及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以及微机原理课程中有关接口和汇编程序、微机控制方法等方面的有关知识。
因此,应当尽可能地在先修《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和《微机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或者学过“电路基础”、“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自学.2.本课程将为有关智能仪器系统设计方面的课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重点掌握智能仪器的组成及特点、智能仪器及测试系统的发展以及智能仪器设计的要点。
精品文档-智能化仪器原理及应用(第二版)(曹建平)-第1章

第1章 导 论
以上只是智能仪器的基本组成和简单工作过程, 至于 智能仪器各组成部分的软、 硬件结构及仪器的典型处理功 能, 将在以后的各章节中详细阐述。
第1章 导 论
1.1.3 单片机的出现与应用, 对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产生
第1章 导 论
1.1.1 智能仪器的发展概况 智能仪器是一类新型的、 内部装有微处理器或单片机
的微机化电子仪器, 它是由传统的电子仪器发展而来的, 但在结构和内涵上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回顾电子仪器的发展历程, 我们可以发现, 从仪器 使用的器件来看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真空管时代、 晶体管时代和集成电路时代。 若从仪器的工作原理来看, 它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1章 导 论
第一代——模拟式电子仪器(又称指针式仪器)。 这 一代仪器应用和处理的信号均为模拟量。 如指针式电压表、 电流表、 功率表及一些通用的测试仪器, 均为典型的模 拟式仪器。 这一代仪器的特点是: 体积大、 功能简单、 精度低、 响应速度慢。
第1章 导 论
第二代——数字式电子仪器, 如数字电压表、 数字 式测温仪、 数字频率计等。 它们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待 测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进行测量, 测量结果以数 字形式输出显示。 数字式电子仪器与第一代模拟式电子仪 器相比, 具有精度高, 速度快, 读数清晰、 直观的特 点。 其结果既能以数字形式输出显示, 还可以通过打印 机打印输出。 此外, 由于数字信号便于远距离传输, 因 此数字式电子仪器适用于的智能仪器主要是采用单片机作为核心 控制部件的智能化电子仪器。 单片机被引入传统的电子仪 器以后, 大大加快了仪器仪表智能化的进程。 此外, 与 多芯片组成的微型计算机相比, 单片机具有体积更小、 功耗更低、 功能更强大、 价格也较便宜的优点。 用单片 机开发的各类智能化产品, 其开发周期短、 成本低, 在 仪器仪表微机化设计中, 有着一般微型计算机无法比拟的 优势。 本书重点介绍由当前流行的高档8位单片机MCS-51 组成的智能仪器的组成原理、 智能化处理功能、 故障诊 断与抗干扰技术、 典型电路及其应用等。
现代仪器分析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分析信息:分析所依据的样品特征在分析科学中就是分析信息。
分析信号:仪器分析并不直接测定待测量,而是通过分析仪器,测定这些物理或物化特征,得到与样品待测量相关的电学、光学、热学等物理、物化参数,以这些物理量来承载分析信息,分析中它们是分析信息的载体称为分析信号。
仪器分析的一般流程:一、分析的准备 1、确定分析目标 2、选择分析技术,设计实验方法3、制备标样,采集存储样品二、分析信息的采集 4、样品的前处理 5、操作仪器,获取分析数据三、分析信息的提取 6、与标样比对,校正分析数据 7、运用数学方法,提取样品信息 8、分析数据表达为需要的分析结果 9、对分析结果的解释研究与利用仪器分析信息传递的环节:分析信息的加载、转换、关联与解析。
分析仪器的基本结构:分析信号发生器、信号检测器、信号处理器与输出信号显示器。
第二章、光谱分析导论光谱分析通过测定待测物的某种光谱,分别由样品光谱中的波长特征和强度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光学分析:凡是待测物受到某种能量作用后,产生光信号或引起光信号变化,或待测物受到光作用后,产生某种分析信号(如光声光谱分析中的声波)的分析方法,可称为光学分析。
光的波动性:时间参数:频率γ和周期Τ——描述振动状态在时间上的重复性特征;空间参数:波长λ和波数σ——描述振动状态在空间上的重复性特征;(时间参数仅取决于光源,空间参数取决于光源和传播光的介质);振幅Α——表现为宏观的光强度;相位θ c =λν =ν/σ,σ =1/λ;描述单色(只有一种波长成分)平行光的波动方程是:Y(x,t)=A cos 2π(νt-σx+θ)= A cos 2π(t/T-x/λ+θ)式中:Y(x,t)为时间t离开光源距离为x 处的电场强度;A为振幅;θ为初相位。
频率υ、周期T均为时间参数,分别指每单位时间内电场振动的次数与电场每振动一次所需时间。
υ与T互为倒数,即υ=1/T。
波数σ、波长λ均为空间参数,分别指在空间每单位(cm)中含有波的数目(单位:cm﹣1),与振动状态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导论第一章(人体工程学基础)

导论/第一章(人体工程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人体工程学:20世纪4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研究人与工程系统及其环境相关的科学。
2.泰罗制:20世纪初,英国泰罗设计的一套研究工人操作的方法。
人称泰罗制。
这是人类工效学的始祖。
3.感受性:能够反应有关事务个别特性的能力。
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4.感受阈:凡是足以被我们的分析器所感受,从而引起我们的感觉动因的刺激,所必须达到的那种限度。
5.韦伯定理:韦伯提出的,差别阈和标准刺激成正比,其比例是一个常数,公式是△I/I=K* “△I”为差别阈限;“I”为标准刺激强度;“K”为韦伯分数(常数)。
7.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由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
8. 有意识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9. *记忆类型:按信息保持的时间长短:瞬时记忆:0.25~2s短时记忆:1min以内长时记忆:1min以上按记忆内容:分为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词语记忆。
(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是形象记忆)10. *认识事物的过程:除了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外,还包括想象。
11.思维的品质: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
12.知觉暂留:当刺激物停止作用于感官后,感觉并不会立即消失的现象。
13.视觉暂留:当视觉刺激物停止作用时,视觉并不随之立即消失,还会延宕若干时间的现象。
14.错觉:和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错误的直觉。
人的外感官都会产生错误的知觉。
15.私密性: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与他人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换信息需要。
16.*私密性的四种基本状态:独居:一个人独处时,不愿受到他人干扰的实际行为状态。
亲密:几个人亲密相处时,不愿受到他人干扰的实际行为状态。
匿名:个人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倾向。
保留:对某些事物加以隐瞒和不表露态度的倾向。
17.*私密门槛线:陌生人接近住宅时,引起居住者焦虑的位置或界限。
医疗仪器原理

囊反搏
? 其他治疗设备 :高压氧舱 、低温麻醉设备、冷冻刀等 、远红外 理疗设备及电化学治疗设备 、麻醉机
第二十三页,共27页。
辅助(fǔzhù)仪器设备
? 一部分与医疗有关(yǒuguān)的仪器既不直接 作疾病(jíbìng)诊断,也不直接用于疾病(jíb 这些是医学辅助设备。
? 医疗(yīliáo)仪器是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成果的
体。 ?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是现代医疗仪
器设计和开发的核心和基础。
第九页,共27页。
第十页,共27页。
二、什么是医疗(yīliáo)仪器
第十一页,共27页。
医疗器械定义(dìngyì):
? 指单独(dāndú)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分类有助于了解不同科室对医疗仪 器和工程技术的需求,但很多设备各个
科都使用,会有很多重复。
第十九页,共27页。
按物理原理(yuánlǐ)分类
? 医用电子仪器 ? 医用光学仪器 ? 医用放射(fàngshè)仪器
? 医用核物理仪器(yíqì)
? 现代医疗仪器是声、光、电、机械一体
医疗仪器(yíqì)原理
第一页,共27页。
教材内容
? 第一章:总论(zǒnɡ lùn) ? 第二章:生物电测量(cèliáng)设备
? 第三章:监护仪 ? 第四章:临床(lín chuánɡ)检验设备 ? 第五 ~八章:医学成像设备 ? 第九章:用于人体功能替代的设备 ? 第十 ~十一章:治疗设备 ? 第十二章:其他设备
第十二页,共27页。
医疗仪器(yíqì)的特点
现代医疗(yīliáo)仪器通常都是集电子、机
测控仪器设计范文

测控仪器设计范文测控仪器设计是指对被测对象或被测参数进行测量和控制的技术,是现代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测控仪器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采集信号、处理信号和控制信号,实现对被测对象的准确测量和有效控制。
测控仪器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感器选择与安装、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控制与反馈、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
首先,在设计测控仪器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来进行信号的采集。
传感器的选择要根据被测对象的物理特性及测量范围来确定,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
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也要经过合理的分析和判断,以保证信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接下来,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处理是测控仪器设计的重要环节。
信号采集模块可以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方便后续的处理与控制。
信号处理模块可以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滤波、放大、电平转换等操作,使信号更加稳定和可靠。
此外,还可以对信号进行时域分析、频谱分析等处理方法,以获得更多的测量信息。
系统控制是测控仪器设计中的核心环节,通过设计控制算法和控制系统,实现对被测对象的自动控制。
控制算法可以根据被测参数的变化情况,采取开环控制或闭环控制策略。
开环控制是根据被测参数的预期值直接对输出信号进行控制,闭环控制则是通过对输出信号进行反馈,实时调整控制策略。
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控制精度、响应速度、稳定性等因素,以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最后,数据处理与分析是测控仪器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曲线拟合、数据采样与存储等操作,可以得到更加详细和全面的测量结果。
数据处理与分析也是测控仪器设计的一个创新点,通过优化算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以提高测量与控制系统的性能和效果。
总的来说,测控仪器设计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需要综合考虑被测对象的特性、测量参数的要求、信号处理与控制方法等因素。
科学、合理、可靠的测控仪器设计可以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保证产品质量,为科学研究和生活提供有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 x} x0 测量结果=测量数值×测量单位,即:
6
1.1.2 测量的定义(续)
测量的内涵
①测量对象:被测客体中的相应的量值信息;
测量目的:从被测对象取得一个定量的认识;
②测量过程:
通过实验去认识对象的过程 ③测量方法:比较;
A.直接比较 B.间接比较;C.需要测量仪器;
25
1.2.4 测量基准的权威性和相对性
1.基准的权威性
基准的理论定义最严格的、制作工艺技术最
先进。 原器基准自身也会随时间、地点、环境条件 而变化,甚至会损坏,会失传。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最好的基准是原子 基准。
2.基准的相对性
一个时期的测量基准反映当时的人类认识水平 和科学水平
26
1.2.4 测量基准的权威性和相对性(续)
29
1.3.1 电子测量中的变换技术(续)
2.频率变换
(1)检波:交流电压变成直流电压
常用磁电式电表,它只能测量直流,交流信号必须检波成 直流信号来测量 (2)斩波:把一个直流电压调制成交流电压,经过交 流放大,然后再把交流电压通过反调制(解调)还原 为直流电压的过程。 斩波的作用是对微弱的直流电压进行高稳定放大。
30
1.3.1 电子测量中的变换技术(续)
(3)变频率覆盖范围。 ③获得高增益,提高测量仪器的灵敏度。 ④实现中频或低频替代,以提高测量精度。 ⑤实现频率的精密测量。
31
1.3.1 电子测量中的变换技术(续)
(4)倍频 ①倍频器是频率综合技术中的乘法器。 ②差频倍增法
23
1.2.3 基准和标准(续)
3.几个术语
(1)计量器具: 凡是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 值的量具、计量仪器和计量装臵都统称为计量器具。计量 器具按作用可分为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工作计量器具三 类。 (2)计量标准器具: 准确度低于计量基准,用于检定计 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计量器具。 ( 3)工作计量器具: 工作岗位上使用,不用于进行量值 传递,而是直接用来测量被测对象量值的计量器具。
24
1.2.3 基准和标准(续)
(4)比对:在规定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的 同类基准、标准或工作计量器之间的量值进行比较, 其目的是考核量值的一致性。 (5)检定:是用高一等级准确度的计量器具对低 一等级的计量器具进行比较,以达到全面评定被检 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是否合格的目的。一般要求计 量标准的准确度为被检者的1/3到1/10。 (6)校准:校准是指被校的计量器具与高一等级 的计量标准相比较,以确定被校计量器具的示值误 差(有时也包括确定被校器具的其他计量性能)的 全部工作。
3
1.1 测量的基本概念
1.1.1 测量的意义
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测量
没有望远镜就没有 天文学,没有显微 镜就没有细胞学, 没有指南针就没有 航海事业
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测量,
离开测量就不会有真正的科学。
4
1.1.1 测量的意义(续)
生产发展离不开测量
农业社会中,需要丈量土地、衡量谷物,就产生了长度、 面积、容积和重量的测量;掌握季节和节候,出现了原 始的时间测量器具,并有了天文测量。 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处处离不开测量. 例如,一个大型钢铁厂需要约2万个测量点
仪器仪表创新设计
参考书目:赵茂泰.电子测量仪器设计.华中 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版。张春林.机械创新 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版。 总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考试成绩 × 70﹪ 平时成绩=出勤+课堂发言
2
第1章 测量的基本原理
本章阐述测量学科的丰富内涵。 介绍测量、计量的基本概念,即它们的意义、内 容、特点及应用。 讨论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和测量系统中的共性问 题。 从实现测量原理的变换、比较、处理和显示等环 节中,阐述电子测量的基本技术。
27
1.2.5 测量标准的传递
自上而下逐级传递
国家 标准 Ⅰ 级 Ⅱ 级 Ⅲ 级 工作 标准 中国计 量院 中国测 试院 国家标 物中心 国 家 专 业 计 量 站 分 站 工矿企业、商店、研究院 所、医院、学校等
THE END 28
授权基准 实验室 行 业 计 量 中 心 国 防 计 量 中 心
9
1.1.3 测量的组成
1.测量的基本要素
被测对象、测量仪器、测量技术、测量人员和测量环境
原理 方法 对象 属性 选择 仪器 被测信息 激励信号 影 响 影响 测量 环境 影响 仪器 系统 决定 方法 参数命令 数据状态 测量 人员 测量策 略、算法
被测 对象
图1-3
测量的基本要素
10
1.1.3 测量的组成(续)
14
1.1.3 测量的组成(续)
应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尽量减少由于环 境影响而产生的误差。
恒温、恒湿、稳压和防震。
抗干扰、防噪声的措施,如接地、屏蔽、 隔离、滤波等。 仪器应能尽量适应恶劣环境和大范围变化 环境。
15
1.1.3 测量的组成(续)
仪器以工作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分为三组: I 组:良好的环境条件,温度 +10 ~ +35oC ,相对湿度 80% (在35oC上),只允许有轻微的振动。 II 组:一般的环境条件,温度- 10 ~ +40oC ,相对湿度 80%(在40oC上),允许一般的振动和冲击。 III 组:恶劣的环境条件,温度- 40 ~ +55oC ,相对湿度 90%(在35oC上),允许频繁的搬动和运输中受到较大的 冲击和振动。 I组——高精度计量用仪器 II组——通用仪器 III组——野外、机载等仪器
THE END 16
1.2 计量的基本概念
1.2.1
计量的定义和意义
为使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手段测量同一量时,所得的 结果一致,就要求统一的单位、基准、标准和测量器具。
1.计量的定义
计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测量,它把被测量与国家计量部门
作为基准或标准的同类单位量进行比较,以确定合格与否, 并给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检定证书》。 计量是利用技术和法制手段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 的测量。
mf x mf s m( f x f s ) mf
③用倍频法减小测量误差。
利用电子计数进行频率测量时,±1误差将决定测量误 差。若KHz,±1的相对误差为10-3,如果先对进行103倍的 锁相倍频后测量,则该项误差可降为10-6。
④测量标准:同类已知单位。 ⑤测量结果:最终能表示给测量主体(人)
7
1.1.2 测量的定义(续)
被测物体的重量从度盘上读数,因为,弹簧秤度盘 上的刻度是事先与标准量比较的结果。
(a) 天平直接比较
(b)弹簧称间接比较
被测物体的重量等于标图1-1 测量的比较原理 准砝码的重量
8
1.1.2 测量的定义(续)
22
1.2.3 基准和标准(续)
2.标准
根据工作基准复现出不同等级的便于经常使用的计量标准 量具或仪器,简称标准。 计量标准的准确度等级在工作基准之下,工作计量器具之 上。 按精度高低又分为一级标准、二级标准和三级标准。 通过这些标准经常性地对日常工作仪器进行检定,确定其 量值的精确度大小。 除标准器具外,还有标准物质。
环境对测量的影响 A. 环境对被测对象的影响:某些被测对象客体(如 器件、电路或系统)的性能特性对环境变化较为敏 感。 B. 环境对仪器系统的影响:环境可能直接或间接地 影响到仪器系统本身的某个工作特性。 C. 环境对测量人员的影响:高温、严寒、潮湿、闷 气、嘈杂、照明不适当等不良工作环境,会对测量 人员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人 身误差乃至差错。
1.基准 基准用来复现某一基本测量单位的量值,只用于鉴 定各种量具的精度,不直接参加测量。 (1)一级基准,又称主基准和国家基准 具有最高水平的基准。一个国家只有一个。 (2)二级基准,又称副基准 副基准的量值精度由主基准确定,用以代替主基准 向下传递或代替主基准参加国际比对 (3)三级基准,又称工作基准 工作基准用来直接向下属标准量具进行量值传递, 用以检定下属计量标准量具的精确度。
•
2.测量过程——基本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论证阶段 测量的主体(测量人员)根据测试任务的要求、被测对 象的特点、属性,及现有仪器设备状况,拟定合理的测 试方案。 设计阶段 * 选择测试仪器,组建测试系统。 * 制定出测试策略(测量算法)和操作步骤(测试程序) 实施阶段 * 对仪器和系统实施测试操作(发控制命令),按照逻辑 和时序完成测量过程,取得测量数据; * 分析测量误差并显示测量出结果。
12
1.1.3 测量的组成(续)
7.测量环境 测量环境是指测量过程中人员、对象和仪器系统所处空间 的一切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总和。 测量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力场、电磁场、辐射、化学气 雾和粉尘,霉菌以及有关电磁量(工作电压、源阻抗、负 载阻抗、地磁场、雷电等)的数值、范围及其变化。
13
1.1.3 测量的组成(续)
大区国家计量中心 省级计量所 市(地)计量所 县(区)计量所
1.3 电子测量中的基本实现技术
1.3.1 电子测量中的变换技术
1.量值变换
量值是指电压、电流、功率、阻抗、时间等电参量的幅值 大小。 量值变换即指把它们的幅值按比例地增大或缩小。 把量值处于难以测量的边缘状态(太小或太大)的被测量, 按某一已知比值变换为量值适中的同样参量进行测量。 通过量值变换,可增加测量范围,提高测量分辨力和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