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隔振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

采暖通风与空⽓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中华⼈民共和国国家标中华⼈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中华⼈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主编部门:中国有⾊⾦属⼯业总公司批准部门:中华⼈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实⾏⽇期:1988年8⽉1⽇关于发布《采暖通风与空⽓调节设计规范》的通知计标〔1987〕2480号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的通知,由中国有⾊⾦属⼯业总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调节设计规范》TJ19—75,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修订后的《采暖通风与空⽓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为国家标准,⾃1988年8⽉1⽇起施⾏,原《⼯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调节设计规范》TJ19—75同时废⽌。
国家计划委员会1987年12⽉30⽇修订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的通知要求,由中国有⾊⾦属⼯业总公司负责主编,具体由北京有⾊冶⾦设计研究总院,会同国内有关设计、科研和⾼等院校等17个单位,对原《⼯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调节设计规范》TJ19—75(试⾏)进⾏修订⽽成的。
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进⾏了⽐较⼴泛深⼊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取了近年来有关的科研成果,查阅了国内外⼤量资料,借鉴了国外同类技术中符合我国实际的内容,多次征求了全国各有关单位以及⾹港地区的意见,对其中⼀些重要问题进⾏了专题研究和反复讨论,最后召开了全国审查会议,会同各有关部门共同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章和⼗三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室内外计算参数、采暖、通风、空⽓调节、制冷、⾃动控制和消声与隔振等。
在执⾏本规范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北京有⾊冶⾦设计研究总院暖通规范管理组(北京复兴路12号),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中国有⾊⾦属⼯业总公司1987年12⽉主要符号A——声级;矩形送风⼝边长a——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紊流系数B——距离;矩形送风⼝边长b——指数;系数C——静风;有效热压差与有效风压差之⽐;系数c f——风压系数C L——逐时冷负荷c p——空⽓的定压⽐热容c r——热压系数D——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直径d g——⼯作地点的宽度d——含湿量d o——送风⼝的直径d s——送⾄⼯作地点的⽓流宽度E——东;东风F,f——⾯积F o——送风⼝的有效截⾯积F j——进风⼝⾯积F p——排风⼝⾯积G——通风量G j——进风量G p——排风量g——重⼒加速度H——⾼度;⽔平h——⾼度;计算门窗的中⼼线标⾼;⾼差h j——进风⼝中⼼与中和界的⾼差h p——排风⼝中⼼与中和界的⾼差h z——中和界标⾼I——焓J——太阳总辐射照度J p——太阳总辐射照度的⽇平均值K——传热系数;安全系数L——风量;空⽓量l——门窗缝隙计算长度m——散热量有效系数;渗透冷空⽓量的综合修正系数m1,m2,m3——系数N——北;北风n——建筑物的楼层数;渗透冷空⽓量的朝向修正系数P——电动机功率P n——电动机轴功率△P——系统总压⼒损失△P min——调节阀全开时的压⼒损失Q——散热量;显热量;耗热量Q f——辐射散热量R o——围护结构传热阻R o2min——围护结构的最⼩传热阻R j——围护结构本体的热阻R n——围护结构内表⾯换热阻R w——围护结构外表⾯换热阻S——压⼒损失⽐;南;南风;距离s——净距t o——送风⼝的出⼝温度t d——屋顶下的温度t g——⼯作地点温度t1——露点温度t1p——累年最冷⽉平均温度t1s——邻室计算平均温度t max——累年极端最⾼温度t n,t n′——分别为室内计算温度和竖井计算温度t np——室内平均温度t p——排风温度t p2min——累年最低⽇平均温度t rp——累年最热⽉平均温度t sh——夏季空⽓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t s2max——与累年极端最⾼温度和最热⽉平均相对湿度相对应的湿球温度t s2rp——与累年最热⽉平均温度和平均相对湿度相对应的湿球温度t w——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t wf——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t wg——夏季空⽓调节室外计算⼲球温度t wk——冬季空⽓调节室外计算温度t wl——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t wn——采暖室外计算温度t wp——夏季空⽓调节室外计算⽇平均温度t ws季空⽓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t zp季空⽓调节室外计算⽇平均综合温度t zs季空⽓调节室外计算逐时综合温度△t H温度梯度△t1s计算平均温度与室外计算⽇平均温度之差△t r夏季室外计算平均⽇较差△t y室内计算温度与围护结构内表⾯温度的允许温差v o冬季室外平均风速;送风⼝的出⼝风速Vg——⼯作地点平均风速W——西;西风Z——距离α——系数αn—围护结构内表⾯换热系数αw—围护结构外表⾯换热系数β——夏季室外温度逐时变化系数ξj—进风⼝的局部阻⼒系数ξr—排风⼝的局部阻⼒系数ρ——围护结构外表⾯对于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系数ρnp——室内空⽓的平均密度ρp——排风温度下的空⽓密度ρw i通风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空⽓密度ρwn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空⽓密度⽬录第⼀章总则第⼆章室内外计算参数第⼀节室内空⽓计算参数第⼆节室外空⽓计算参数第三节夏季太阳辐射照度第三章采暖第⼀节⼀般规定第⼆节热负荷第三节散热器采暖第四节辐射采暖第五节热风采暖与热风幕第六节采暖管道第七节蒸汽喷射器第四章通风第⼀节⼀般规定第⼆节⾃然通风第三节隔热降温第四节机械通风第五节除尘与净化第六节防⽕与防爆第七节设备、风管及其他第五章空⽓调节第⼀节⼀般规定第⼆节负荷计算第三节系统设计第四节⽓流组织第五节空⽓处理第六章制冷第⼀节⼀般规定第⼆节压缩式制冷第三节热⼒制冷第四节机房设计、设备布置及其他第七章⾃动控制第⼀节⼀般规定第⼆节检测、联锁与信号显⽰第三节⾃动调节与控制第四节制冷装置的⾃动保护与控制第⼋章消声与隔振第⼀节⼀般规定第⼆节消声与隔声第三节隔振附录⼀名词解释附录⼆室外⽓象参数附录三室外计算温度的简化统计⽅法附录四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附录五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附录六夏季空⽓调节⼤⽓透明度分布图附录七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室内的冷空⽓的耗热量附录⼋渗透冷空⽓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附录九⾃然通风的计算附录⼗系统式局部送风的计算附录⼗⼀除尘风管的最⼩风速附录⼗⼆法定计量单位与习⽤⾮法定计量单位换算表附录⼗三本规范⽤词说明附加说明第⼀章总则第12021条为了在采暖、通风和空⽓调节设计中,体现艰苦奋⽃、勤俭建国精神,贯彻国家现⾏的有关⽅针政策,以便为安全⽣产、改善⽣活和劳动条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提⾼劳动⽣产率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汽车试验学 第十一章 汽车NVH试验技术

五、声学风洞
风洞是能人工产生和控制气流、模拟汽车周围气体流动、可 量度气流对物体的作用的一种气流管道,是进行空气动力学和气 动声学研究的最有效工具。风洞试验的依据是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汽车风动有模型风洞、全尺寸风洞、全天候风洞、声学风洞、 空气动力学风洞等多种不同的类型。模型风洞主要用于缩小模型 的试验,其特点是成本和试验成本都低,但试验精度较差。全尺 寸风洞主要用于研究汽车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因此又将其称为空 气动力学风洞。全天候风洞(或气候风洞)可改变气流温度、湿 度、阳光强弱和其他气候条件(雨、雪等),可以更全面地研究 汽车的空气动力学和气动动噪声问题。声学风洞采用了多种降噪 措施,背景噪声极低,可以分离并测量汽车行驶时的气动噪声。 全天候风洞和声学风洞统称为特种风洞,又称为多用途风洞。
四、模态实验室
模态实验室主要用于进行汽车总成及部件的模态试验。实验 室内部设计需要进行吸声处理,使之达到一定的混响时间要求, 并可通过特殊声学设计,以满足诸如声学空腔模态试验等的需 求,为产品研发提供 全面的基础数据。模 态实验室四周及顶常 采用W100吸声构造, 内部仍然采用完全无 污染的非玻纤材料。
第十一章 汽车NVH试验技术
NVH 是 Noise ( 噪 声 ) 、 Vibration ( 振 动 ) 和 Harshness (声振粗糙度)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由于以上三者在汽车的 振动中同时出现且密不可分,因此常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声振 粗糙度是指噪声和振动的品质,是描述人体对振动和噪声的主 观感觉,不能直接用客观测量方法来度量。由于声振粗糙描述 的是振动和噪声使人不舒适的感觉,因此有人称Harshness为不 平顺性。又因为声振粗糙度经常用来描述冲击激励产生的使人 极不舒适的瞬态响应,因此也有人称Harshness为冲击特性。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标准(GBJ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主编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实行日期:1988年8月1日关于发布《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通知计标〔1987〕2480号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文的通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TJ19—75,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修订后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为国家标准,自1988年8月1日起施行,原《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TJ19—75同时废止。
国家计划委员会1987年12月30日修订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文的通知要求,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负责主编,具体由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会同国内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17个单位,对原《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TJ19—75(试行)进行修订而成的。
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取了近年来有关的科研成果,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借鉴了国外同类技术中符合我国实际的内容,多次征求了全国各有关单位以及香港地区的意见,对其中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反复讨论,最后召开了全国审查会议,会同各有关部门共同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八章和十三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室内外计算参数、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制冷、自动控制和消声与隔振等。
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暖通规范管理组(北京复兴路12号),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87年12月主要符号A——声级;矩形送风口边长a——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紊流系数B——距离;矩形送风口边长b——指数;系数C——静风;有效热压差与有效风压差之比;系数c f——风压系数C L——逐时冷负荷c p——空气的定压比热容c r——热压系数D——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直径d g——工作地点的宽度d——含湿量d o——送风口的直径d s——送至工作地点的气流宽度E——东;东风F,f——面积F o——送风口的有效截面积F j——进风口面积F p——排风口面积G——通风量G j——进风量G p——排风量g——重力加速度H——高度;水平h——高度;计算门窗的中心线标高;高差h j——进风口中心与中和界的高差h p——排风口中心与中和界的高差h z——中和界标高I——焓J——太阳总辐射照度J p——太阳总辐射照度的日平均值K——传热系数;安全系数L——风量;空气量l——门窗缝隙计算长度m——散热量有效系数;渗透冷空气量的综合修正系数m1,m2,m3——系数N——北;北风n——建筑物的楼层数;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P——电动机功率P n——电动机轴功率△P——系统总压力损失△P min——调节阀全开时的压力损失Q——散热量;显热量;耗热量Q f——辐射散热量R o——围护结构传热阻R o·min——围护结构的最小传热阻R j——围护结构本体的热阻R n——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阻R w——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阻S——压力损失比;南;南风;距离s——净距t o——送风口的出口温度t d——屋顶下的温度t g——工作地点温度t1——露点温度t1p——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t1s——邻室计算平均温度t max——累年极端最高温度t n,t n′——分别为室内计算温度和竖井计算温度t np——室内平均温度t p——排风温度t p·min——累年最低日平均温度t rp——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t sh——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t s·max——与累年极端最高温度和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相对应的湿球温度t s·rp——与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和平均相对湿度相对应的湿球温度t w——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t wf——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t wg——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t wk——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t wl——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t wn——采暖室外计算温度t wp——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t ws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t zp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综合温度t zs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综合温度△t H温度梯度△t1s计算平均温度与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之差△t r夏季室外计算平均日较差△t y室内计算温度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允许温差v o冬季室外平均风速;送风口的出口风速Vg——工作地点平均风速W——西;西风Z——距离α——系数αn—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系数αw—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数β——夏季室外温度逐时变化系数ξj—进风口的局部阻力系数ξr—排风口的局部阻力系数ρ——围护结构外表面对于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系数ρnp——室内空气的平均密度ρp——排风温度下的空气密度ρw i通风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空气密度ρwn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空气密度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室内外计算参数第一节室内空气计算参数第二节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第三节夏季太阳辐射照度第三章采暖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热负荷第三节散热器采暖第四节辐射采暖第五节热风采暖与热风幕第六节采暖管道第七节蒸汽喷射器第四章通风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自然通风第三节隔热降温第四节机械通风第五节除尘与净化第六节防火与防爆第七节设备、风管及其他第五章空气调节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负荷计算第三节系统设计第四节气流组织第五节空气处理第六章制冷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压缩式制冷第三节热力制冷第四节机房设计、设备布置及其他第七章自动控制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检测、联锁与信号显示第三节自动调节与控制第四节制冷装置的自动保护与控制第八章消声与隔振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消声与隔声第三节隔振附录一名词解释附录二室外气象参数附录三室外计算温度的简化统计方法附录四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附录五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附录六夏季空气调节大气透明度分布图附录七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附录八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附录九自然通风的计算附录十系统式局部送风的计算附录十一除尘风管的最小风速附录十二法定计量单位与习用非法定计量单位换算表附录十三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了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中,体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贯彻国家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以便为安全生产、改善生活和劳动条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环境工程技术及应用试题库及答案

环境工程技术及应用试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绪论1.气态污染物净化的基本方法有、、和。
2.环境工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和。
3.废水的处理程度大致可以分为级。
4.废水的一级处理主要是处理,二级处理以处理为主要手段,三级处理主要是化学处理。
5.大气污染源主要有、、和。
水污染防治篇第一章概述1.在环境学中,水体是包括了水本身及其中的、、、和等的完整的生态系统。
2.化学性污染物包括、、和。
3. 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元素是和。
4.水污染可分为污染和污染。
5.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按其特性可分为、和生物性污染物三大类。
6.水质指标可以分为、和。
7.物理净化是指污染物由于、和等作用而使水体中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8.废水处理方法按处理原理可分为、和三大类。
第二章废水预处理1.格栅可去除废水中的与,以保护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及减轻后续处理的负荷。
2. 预处理调节池的作用主要是调节和。
3.按格栅所截留污物的清除方式可分为清除格栅和清除格栅。
4.格栅按栅条间距可分为、和三大类。
第三章废水的物理处理1.平流沉淀池的构造主要有、、、四个部分。
2.根据水中悬浮物的性质及其浓度的高低,沉降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 , , , .3.废水处理中的气浮法主要有与两种。
4.根据水流方向沉淀池可分为式、式和式三种。
第四章废水的化学及物理化学处理1.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有、、、。
2.离子交换剂的特点有(1)(2)(3)。
3.向废水中加入混凝剂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作用,二是作用.4. 主要无机混凝剂有和 .的形式存在于水中,可5.铜的冶炼及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铜废水,以CuSO4以采用回收铜.6.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可交换基团是 . 其离子交换规律中,常常是排在第一位.7. 银的冶炼及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银废水,以Ag+的形式存在于水中,可以采用回收银.8.目前应用最广的混凝剂为铝盐混凝剂和_____。
9.写出氯氧化法除废水中CN一的化学方程式10. 采用法除废水中的化学方程式为:第五章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1.好氧分解对废水水质的要求包括、、、、、和废水的可生化性。
克拉夫《结构动力学》习题答案汇总

第二章 自由振动分析2-1(a ) 由例22T π=22()W K T gπ= 因此 max ()()D t kT νν= 其中 k=0、1、2……T D =0.64sec 如果ξ 很小,T D =T∴ 222200()49.9/0.64sec 386/sec kipsk kips in in π==⇒ 50/k kips in = (b )211lnln n n v v v v δ+≡=δξ=→=1.2ln 0.3330.86δ==0.0529ξ==0.33320.05302δπξξπ=→==⇒ 5.3%ξ= (a ’)D ω=2T πω=T T =249.950/1k kips in ξ==- (c)2c m ξω=W m g=2T πω=4c T gπωξ=T T =241W c Tg πξξ=- 2240.05292000.64sec386/sec 10.0529kipsc in π=-0.539sec/c kips in =⋅ T=T D0.538sec/c kips in =⋅ ⇒0.54sec/c kips in =⋅2-22k mω=→4.47ω== (1/sec ) (0)(0)()sin (0)cos tD D Dv v t et v t ξωξωνωωω-⎡⎤⎛⎫+⎢⎥ ⎪=+⎢⎥ ⎪⎝⎭⎣⎦∴ (0)(0)()sin (0)(0)(0))cos t D D D v v t e t v v v t ξωξωνξωωξωξωωω-⎛⎫⎡⎤+⎧⎫⎡⎤ ⎪⎢⎥=-++-⎨⎬⎢⎥ ⎪⎢⎥⎣⎦⎩⎭⎣⎦⎝⎭()22(0)(0)()(0)cos sin D t D D Dv v t e v t t ξωξωξωωνωωω-⎛⎫⎡⎤++ ⎪⎣⎦=- ⎪ ⎪⎝⎭D ω=→()(0)cos (0)(0)sin t D D D t e v t v v t ξωωνωξωωω-⎛⎫⎡⎤=-+ ⎪⎢⎥⎣⎦⎝⎭()(0)cos tD D t ev t t ξωνωω-⎛⎫⎪= ⎪⎝⎭0.055922(2)(4.47)c cc m ξω=== (a) c=0→0ξ=→D ωω=∴ 5.6(1)sin 4.470.7cos 4.47 1.384.47v t in ==+=- (1) 5.6cos 4.47 4.47(0.7)sin 4.47 1.69/sec v t in ==-=⇒(1) 1.4v in =-,(1) 1.7/sec v in = (b)c=2.8→0.0559(2.8)0.157ξ==4.41D ω== (1/sec ) (0.157)(4.41)5.60.7(0.157)(4.47)(1)sin 4.410.7cos 4.414.41t e ν-⎡+⎤⎛⎫==+⎪⎢⎥⎝⎭⎣⎦(1)0.764t in ν==-(0.157)(4.41)(1) 5.6cos 4.41 4.41t e ν-⎛⎫== ⎪⎝⎭(1) 1.10/sec t in ν==⇒(1)0.76v in =-,(1) 1.1/sec v in =第三章 谐振荷载反应3-1根据公式有 ()()21sin sin 1R t w t wt ββ⎡⎤=-⎢⎥-⎣⎦0.8wwβ== ()()2.778sin 0.8sin1.25R t wt wt=-将t ω以80°为增量计算)(t R 并绘制曲线如下:80° 160° 240° 320° 400° 480° 560° 640° 720° 800° 00.547 1.71 -0.481 -3.214 0.357 4.33 -0.19 -4.9244.9241.25w w =tω)(t R3-2解:由题意得:22m kips s in =⋅ , 20k kips in = , (0)(0)0v v == ,w w =3.162w rad ===8wt π=(a )0c =()()1sin cos 2R t wt wt wt =-将8wt π=代入上式得:()412.566R t π=-=- (b )0.5c k s =⋅0.50.0395222 3.162c c c c mw ξ====⨯⨯()()(){}1exp 1cos exp sin 2R t wt wt wt wt ξξξξ=--+-⎡⎤⎡⎤⎣⎦⎣⎦将8wt π=代入上式得:()7.967R t =- (c ) 2.0c k s =⋅2.00.1582223.162c c c c mw ξ====⨯⨯()()(){}1exp 1cos exp sin 2R t wt wt wt wt ξξξξ=--+-⎡⎤⎡⎤⎣⎦⎣⎦将8wt π=代入上式得:() 3.105R t =-3-3解:(a ):依据共振条件可知:10.983sec w w rad =====由2L T V w π==得:10.9833662.96022wL V ft s ππ⨯===(b ):()()()122max2221212tgo v v ξββξβ⎡⎤+⎢⎥=⎢⎥-+⎣⎦1w w β==0.4ξ= 1.2go v in =代入公式可得:max 1.921tv in =(c ):2L T V w π=='45min 66V h ft s ==226611.51336V w rad s ec L ππ⨯'===11.5131.04810.983w w β'===0.4ξ=代入数据得 :()()()122max22212=1.85512tgov v in ξββξβ⎡⎤+⎢⎥=⎢⎥-+⎣⎦3-4解:按照实际情况,当设计一个隔振系统时,将使其在高于临界频率比β=在这种情况下,隔振体系可能有小的阻尼。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20376-2012版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重点解析 散热器供暖供回水温度
合理降低建筑物供暖系统的热媒参数,利于提高散热器供暖的舒适程度和节能。 近年来,国内已开始提倡低温连续供热,出现了降低热媒温度的趋势。 国外集中供热系统的二次网供回水设计参数存在向低温供热发展的趋势 丹麦、芬兰、德国、波兰和韩国等国家其纬度与中国北方供暖城市的纬度相近。
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直流式(全新风)空调系统的选择原则及设 计进行了规定。 要求 高
建筑物 规模 大 全年能 耗分析
用途规模 使用特点
气象条件 能源状况
技术经 济比较
负荷变化 参数要求 设备价格 能源价格
空调 系统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采 用 辐 射 供 冷 末 端 设 备
采用市 政热力 或锅炉 供应的 一次热 源通过 换热器 加热的 二次空 调热水
采 用 直 燃 式 冷/ 温 水 机 组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空 气 源 热 泵
地 源 热 泵
区 域 供 冷 系 统
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重点解析 检测与监控
5.梳理了空调冷负荷计算方法,明确了空调冷负荷简化计算
方法,对行业主要负荷计算软件进行了协调。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绿色建筑机电技术研发中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负荷计算方法研究,给出了间 歇冷负荷、间歇供暖负荷的附加方法与数值。 7.对变风量、低温送风、温湿度独立控制、蒸发冷却、置换
民用建筑 标准体系
工业建筑 标准体系
急需一本适合我国 目前国情与对外开 放需要的国家标准
第十一章 绿色建筑

第十一章 绿色建筑高频考点:绿色建筑的特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强调了绿色建筑的以下特征。
1.建筑全寿命期绿色化2.“四节一环保”“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涵盖了“四节——环保”的内容,是指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
3.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4.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频考点:建筑节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一)建筑节能建筑节能是指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维护过程中,在满足规定的建筑功能要求和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实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能耗的活动。
1.外墙节能技术(1)外墙外保温系统。
是指将外保温系统通过施工或安装固定在外墙外表面所形成的建筑构造实体。
适用范围广、保温隔热效果好、保护主体结构、改善室内环境等优点,但出现裂缝等质量问题时维修比较困难。
(2)外墙内保温系统。
是指内保温系统通过设计、施工或安装,固定在外墙内表面形成的保温构造。
取材容易、施工方便等优点,缺点是饰面容易出现开裂、不便于二次装修和吊挂饰物、占用室内空间、容易引起热桥、热量损失大。
(3)墙体自保温技术。
结构保温一体化技术在建筑中主要用于框架填充保温墙以及预制保温墙板。
适用范围广、夹心保温等优点;但是对于寒冷、严寒地区的墙体会偏厚,框架及节点部分仍易产生热桥现象。
(4)外墙夹心保温技术。
一般是以24cm 砖墙做外墙片,以12cm 砖墙做内墙片,两片墙之间留出空腔,随砌墙随填充保温材料,可用于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
2.门窗节能技术建筑门窗具有采光、通风和围护作用。
门窗造成的热能损耗占房间总热能损耗的 60%~70%,是最容易造成能量损失的部位。
通常通过控制窗墙面积比、改善窗户的保温性能、提高窗户的隔热性能、提高门窗的气密性、选用适宜的窗型提高门窗节能性能。
(1)控制窗墙面积比。
是指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房间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的比值,反映房间开窗面积的大小。
第十一章 空调通风系统施工方案及保证措施

第十一章空调通风系统施工方案及保证措施第一节专业简述冷热源:夏季最大冷负荷15000KW、冬季最大热负荷8500KW、冬季最大冷负荷4000KW。
设置集中冷热源,制冷机房设置在地下室,热源采用天然气热水锅炉(由动力专业设计)。
冷水供回水温度7/12℃;热水冷水供回水温度60/50℃;。
冷水机组采用电制冷,为四台3516KW的离心式冷水机组和一台1758KW的螺杆式冷水机组,冬季室外温度较低时利用冷却塔散热供冷,设计采用两台板式热交换器与冷却水换热提供温度低于10℃的冷水。
空调水系统及自控:除全年有余热的内部房间空调水系统为双管制供冷外,其余空调房间空调水系统为四管制供冷,可同时供冷供热。
冷热水系统均为变流量调节,冷水系统采用二次泵变频调节,热水系统采用一次泵变频调节,空调末端通过动态流量平衡阀和电动阀调节流量控制房间温度。
空调末端:裙房除面积较小的房间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方式外,其余均采用全空气方式,空调机组采用组合式或柜式空调机组,除大会议厅和宴会厅舞台空调机组外,裙房所有全空气系统的空调机组均设置在地下一层空调机房;主楼大堂、餐厅等面积较大的房间采用全空气方式,新风机组采用组合式机组,安装在六楼技术层;集中处理的新风系统冬季空调有加湿处理,以确保各空调房间冬天相对湿度不低于40%的要求。
通风及防排烟:地下汽车库均设置机械排风和机械补风系统,换气次数不小于6次/h,排风均通过尾气并排出屋面;地下自行车库设置机械排风,利用车道自然补风,换气次数不小于3次/h,变配电房、制冷机房夏季空调供冷,其余时间换气次数不小于5次/h;水泵房设置机械排风和机械送风,换气次数不小于3次/h;所有卫生间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换气次数不小于5次/h;人防物资库按满足战时清洁式、隔绝式要求进行通风设计。
防排烟设计:地下汽车库设置机械排烟和送风系统换气次数不小于6次/h;所有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前室和安全通道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地下和地上不具备自然排烟的房间设置机械排烟;中庭设置机械排烟,排烟量按4次/h,并在六层技术层设置机械补风系统,酒店客房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D 2 1 2 2 2D 2
tan 2 p 2 p2
具体传递曲线两者完全一致
2
隔振原理
等效阻尼
2 阻尼对隔振效率有不利影响,周期振源时适用,复杂振源不一定
粘性阻尼是线性的,利于求解,还有很多非线性阻尼,能量等效
稳态响应: z Bsin pt
粘性阻尼作功:
Wd
cpB2
振幅越大, 阻尼消耗的能力越大
仪器与设备
工作原理: 被测物体振动时,传感器将感受的 运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经放大后, 通过分析仪器显示
5
振动测试技术
传感器
感知和传输运动信号是测量系统的重要环节,传感器是核心装置
目前广泛使用的是电测传感器,可以将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力等 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便于传输、处理和存储
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速度-位移,加速度-速度
2
隔振原理
主动隔振
运动方程:
m&z& cz& kz U sin pt
传递给设备的激振力变成两个, 弹簧+阻尼器,且相差90°
系统的稳态响应:
z Asin pt
弹簧力: 阻尼力:
kz kAsin pt cz& cApcos pt
其中:
A
As
1 2 2 2D 2
传递率:
U0
第十一章 隔振设计
1
概述
2
隔振原理
3
减振器设计
4
阻尼减振技术
5
振动测试技术
2
隔振原理
隔振
最好的办法是消除振源:载具的发动机,电子设备的散热风扇,不现 实
只能设备与振源隔离,使振动在传递图中减弱甚至消除 根据振源的不同,主动隔振与被动隔振 主动:设备本身在振动,将其与基础隔离,振动不传递到基础 被动:基础振动,将设备与基础隔离,振动不影响设备
电感型、电动型、涡流型、压阻型、压电型 压电:某些晶体材料在压力作用下会产生电荷,压电效应
压电式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 基座固定于被测物体上,压电元件受到 惯性质量块的作用,由于压电效应在两 个电极上产生电荷,其大小与受力变形 成正比。
压电元件即是传感元件又是弹簧元件, 与质量块一起组成“质量-弹簧”传感器
卫星上使用的继电器板 将原2.3mm厚的加强筋铝板 更换为阻尼结构 低密度泡沫垫高的自由阻尼 大大降低动力放大因子
4
阻尼减振技术
防振动、冲击的措施
1、消除振源,无法消除时,应想办法减弱振动,例如改善 转子偏心率
2、结构刚性化,增加结构刚度,提高设备及器件的固有频 率与激振频率之比,线缆捆扎,缩短器件引脚
5
振动测试技术
传感器
电荷灵敏度与电压灵敏度
输出电量与输入机械量之比,称为灵敏度
重要指标:固有频率
Sq
Q A
dk0
2
电荷幅值灵敏度 压电常数、等效刚度
灵敏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压电元件两极间形成电容,则电压为:
ea
电压幅值灵敏度:
q Ca
Se dk0 Ca 2
两种可选,后接相应的测量仪器
灵敏度是频率的函数,在一定 范围内几乎不变(使用范围), 频率上限即传感器的固有频率
共振导致很大的加速度,此时减振器起反作用,可用阻尼 阻尼也有二重性,大阻尼可降低振幅,过阻尼导致隔振效率降低
隔振器的弹簧决定刚度,分为承载型和非承载型 承载型:提供刚度的同时,还有支撑和平衡的作用 非承载型:主要提供弹性恢复力
这里主要是指承载型,以金属弹簧和橡胶两种为主 工艺成熟,成本低,适用性强,可靠性高
等效阻尼:
ce
We
pB2
非粘性阻尼
流体阻尼:物体以较大速 度在较小粘性流体中运动
比例常数
结构阻尼:材料自身内摩 库伦阻尼:固体表面的干
擦力导致的
摩擦阻尼
比例常数
摩擦系数、摩擦力
ce
We
pB2
8 pB 3
ce
We
pB2
p
ce
We
pB2
4N pB
2
隔振原理
双层隔振
单层隔振的隔振系数不能取得过小时,可考虑使用双层隔振,也叫二次隔振
自由阻尼结构:阻尼材料在结构表面
综合损耗因子与 阻尼材料和厚度有关 垫高可增加变形 导致损耗因子加大
4
阻尼减振技术
阻尼减振基本原理
自由阻尼结构,工艺简单,但受温度影响大,不适合恶劣环境使用 约束阻尼结构:结构+阻尼材料+结构,多的一层即为约束层 基层和约束层提供结构强度,阻尼层吸收振动能量 也可根据需要做成多层结构
有两个隔振系数:1
Z1 A0
2 0
2
2 0
2 a
2 0
2 b
2
Z2 A0
2 0
2 0
2 a
2 0
2 b
r接近0,两个系数均接近1
r增大,隔振系数也增加
[0,ra]区间,两个系数均为正
r=ra时,一阶共振
r>ra时,系数均为负值
r=rb时,二阶共振
r>rb时,系数趋近于0
0
22 11
, a
3、隔离,激振频率高,增加刚度困难,使用减振器 4、去耦,电路板上器件多,各自的固有频率不同,因此共 振频率区间较大,封装以后成为一个整体,区间大大减小
5、利用阻尼减振技术 6、其它
第十一章 隔振设计
1
概述
2
隔振原理
3
减振器设计
4
阻尼减振技术
5
振动测试技术
5
振动测试技术
测试目的
理论建立在相对简单的力学模型基础上,与实际问题有一定差距, 电子装备结构十分复杂,精确的力学模型难以建立,复杂结构的 振动问题一般借助于实验解决。 通过实验发现暴露结构的薄弱环节,修改和完善结构参数,并检验现有 理论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金属弹簧作减震器的弹性材料,特点: 1、材料稳定性好,对环境不敏感,抗油污、高低温,不易老化 2、动态和静态刚度基本相同,软硬皆可,无蠕变,但有最大应力要求 3、自身几乎无阻尼,容易传递高频振动,可能自激振动(150-400Hz),
过共振区时,设备会有大振幅,需另加阻尼器 4、设计与计算资料齐备,制造和加工精度高,刚度准确
1
概述
橡胶作减震器的弹性材料,特点:
1、取型和制造比较方便,改变内部构造可大幅改变三个方向刚度 2、自身阻尼较大,高频振动(>50Hz)能量吸收较好,过共振区无需阻尼器 3、阻尼比随橡胶硬度变化,长期共振时,蠕变使阻尼失效 4、动态载荷的弹性模量大于静态时,比值1~2,还是频率的函数 5、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低温-50°,高温60°,老化显著,易受化学腐蚀
转动惯量:三线悬挂法
I
mr 2T 2
4 2l
重量,三点圆半径 回转周期,线长
3
减振器设计
隔振系统的设计
步骤: 1、设计资料:设备物理数据,环境条件,减振器资料 2、隔振系统的设计:根据结构选择减振器的支撑位置和方式
根据非耦合条件选择减振器支撑的布置方式 根据承受能力选择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 计算弹簧刚度 选择或设计减振器(环境适应性,共振参数) 实验验证
4
阻尼减振技术
阻尼减振基本原理
结构阻尼:材料运动中存在内摩擦,结合面之间存在摩擦,导致的阻力
简谐运动时,其幅值=弹性力×损耗因子,也是复数,复阻尼
运动方程: m&z& kc z ze 0
设支撑体的运动为: ze A0e jpt
质量m的响应:
ze A0e j pt
带入运动方程,解出隔振传递效率
2、频率比 2, 1
响应振幅大于激励振幅,系统发生共振 峰值出现在1附近,大阻尼比能抑制峰值
3、频率比 2, 1
隔振与否的分界点,而与阻尼比无关
隔振效率: E 1100%
注:以上公式推导的激振为位移表述,当用速 度和加速度表示时,可以推出同样的结论
ze Asin pt z&e v sin pt &z&e a sin pt
横向灵敏度,越小越好,一般为主轴灵敏度的5%,压电材料的不规则导致
第十一章 隔振设计
1
概述
2
隔振原理
3
减振器设计
4
阻尼减振技术
5
振动测试技术
4
阻尼减振技术
电子设备不是理想刚体,减弱的振动仍然可能引起某些部件的共振, 特别是无法二次隔振的微小器件
目前应用:阻尼材料涂覆或黏贴在振动体上,粘弹性材料作为芯层镶 嵌在基层与约束层之间,利用阻尼消耗大量机械振动能
粘弹性材料
一般原则:结构紧凑、材料适宜、形状合理、尺寸尽量小、隔振效率高
需注意的因素:
1、载荷特点:结构一般是几何对称的,但设备重心往往偏离几何对称轴, 因此减振器不能完全相同 2、减振器总刚度应满足隔振系数要求,减振器刚度应对称于系统惯性主轴 3、减振器总阻尼要综合考虑通过共振区的振幅要求,也要考虑隔振区的隔 振效率
5
振动测试技术
传感器
运动微分方程:
m&x& cx& kx mu&&
被测体作简谐振动:
u u0 sin pt
质量块m的响应:
x X sin pt
X
p 2 u0
1
p
2
2Dp
2
力—电转换:
Q
dk0 2
A
1
p
2
2Dp
2
arctan 2Dp
1 p
2
电荷输出的幅值正比于 被测振动的加速度幅值
主要参数为三层结构的厚度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