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内外对比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通用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篇1【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下列词语。
(1)牺牲:________________(2)衡: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句回答)4.找出甲文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以及乙文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5.从甲文或乙文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真题汇总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真题汇总一、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4)诚.自古所希()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B、(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病复作.,则不可救矣C、(1)国恒亡.(2)河曲智叟亡.以应D、(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君谓计将安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4、甲文探讨了和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5.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6.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二、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问题【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 — 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 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 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 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入则无法家 拂士拂: _______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_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 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6、 ① ② 7、 4 分)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 乙文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共同特点: 答案5、同弼”辅佐边境 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 卒章显志 6、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防患于未然 9—15 题。
(14 分)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 (选自《孟子》)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 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 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 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 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 ②刳(k u )取:割取 10、 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 _______ (3 )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__________ 11、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2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对比阅读五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对比阅读五篇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
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
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范蠡(lǐ) :人名,越国大臣。
②籴(dí):买进谷物。
③夫差:吴国君主。
④禽:同“擒”,捉住。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而王何患不思后患敌国外患B.举棋不定举于鱼盐举国上下不胜枚举C.智寡才轻郁郁寡欢鳏寡孤独轻诺寡信D.请食于吴丰衣足食食不裹腹锦衣玉食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4.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内外比较阅读(教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比较阅读一、《鱼我所欲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呼尔..而与之(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3)所以..动心忍性(4)困于心,衡.于虑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2)4.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更重要。
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的道理。
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D2.(1)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2)为了(3)用这些来……(4)阻塞,不顺畅3.(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使人们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死亡(关键词:是、已、本心、然后、生、死)4.人的尊严(骨气)逆境造就人才5.示例: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答案

孟子二章(二)答案(一)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二)参考答案: 5、(4分,意思对即给分)(1)任用,选拔(2)了解(3)通“弼”,辅佐(4)确实,实在。
6、(2分)A7、(6分,每句各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及给分)(1)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
8、(3分,意思相近即可,每处1分)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居安思危(三)参考答案: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
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
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18.(1)经常(1分)(2)违背(3)明白,了解(4)通“返”,返回(共4分)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3分)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分)21、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名言略22.(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
共2分)例如:隋炀帝因其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惨酷猜忌,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最终败国。
商纣王耽于酒色、暴敛重刑,遂导致民怨四起,最终亡国。
(只要事例符合即可)23、示例一: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时,多次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全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牙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群书治要》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人恒过______________(2)而后作______________..(3)鲍叔终善遇之______________(4)及小白立______________..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停两处)(2分)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文告讲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中考语文专题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解析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2022·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天下》)【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必无受/利地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征于色.言和而色.夷B.百里奚举于市.东市.买骏马C.孙叔敖之知.五十而知.天命D.请.寝之丘战则请.从3.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A.以.其境过清B.咨臣以.当世之事C.可以.一战D.属予作文以.记之4.下列对两段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阐述了忧患意识对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乙文叙述了孙叔敖之子听从其父劝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
C.甲文以议论为主,辅以记叙;乙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做人做事要有忧患意识”的主题。
5.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答案】1.A2.C3.B4.B5.(1)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注释】①支:通“肢”。
②使:假使。
③惮:怕,畏惧。
④乞:乞求,请求。
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希望陛下选拔贤才,收集接纳众人的意见,不要害怕改革变法,以成就伟大的功业,(那么)天下都会以此为幸啊!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然后/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则天下/之病愈深。
C.所以/动心忍性。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5. 文章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的观点是:选拔贤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
(或“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