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专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专题七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上专题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1.【甲】三峡【乙】巫峡①[唐]杨炯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②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垂拱元年(685),诗人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任司法参军途径巫峡时。
诗人此时受从弟杨神让附徐敬业叛乱的牵连被贬谪。
②窅yǎo:眼睛眍进去,比喻深远。
(1) 解释加点的词。
i 绝.壁横天险ii 灵芝徒.有芳iii 略无阙.处(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乙】文哪一句化用了【甲】文“巴东三峡巫峡长”一句?【甲】文作者细致描绘了三峡的四季之景,结合【甲】、【乙】两文的描写,你觉得杨炯途经三峡时应为什么季节?说说理由。
(4)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三峡的景致,情感上有何不同?2.【甲】《记承天寺夜游》【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中,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 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i 遂.至承天寺ii 相与..步于中庭iii 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少.时,一狼径去B.适见.焉/见.往事耳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问余所以至.此者/过中不至.(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XXX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雪窦山XXX,XXX不得进,XXX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XXX,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选自XXX 《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
④越:过。
信宿:连住两夜。
⑤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⑥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
陇,通“垄”。
⑦联络:连接。
⑧牧竖:牧童。
征逐:追逐。
⑨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⑨⑥⑦⑧④⑤①②③是()A.渔人甚异之奇山异水B.若仿佛若有光皆若空游无所依C.才通人卿今者才略D.阡陌交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语段【甲】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景物有什么作用?4.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从XXX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XXX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醉翁亭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醉翁亭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一、对比阅读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②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故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①此:指滁州。
①刻:清晰地。
①宣:宣扬;上:皇上。
①刺史:官名,写此文时,欧阳修任滁州刺史。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树林阴翳.(2)醉翁之意.不在酒(3)掇.幽芳而荫乔木(4)遂书以名.其亭焉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7.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此之谓失其本心.B.而.不知人之乐/掇幽芳而.荫乔木C.林壑尤.美/水尤.清冽D.遂.书以名其亭焉/遂.迷,不复得路8.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断两处)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9.两文都紧扣一个“乐”字来写,请说说你从【乙】文中读出了哪些“乐”?(用文中词句或自己的话回答均可)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甲】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乙】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___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___,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___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非亭午夜分(从午夜到天亮的时间)(2)虽乘奔御风(即使乘着风驰骋)3)良多趣味(很多有趣的景致)(4)属引凄异(令人感到凄凉悲哀)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其间千二百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C.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D.哀转久绝蝉则千转不穷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___,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每当天气晴朗,霜刚降临的时候,林木寒冷,山涧幽静,常常可以听到高傲的___长声啸叫,令人感到凄凉悲哀。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早发白帝城》中的猿声是为了衬托人类离别的悲伤,而《三峡》中的猿声则是为了描绘大自然的神秘和壮美。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与___书(节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___作响,好鸟相鸣,___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湖心亭看雪___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第一篇《论语》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七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乙】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1)吾日三省.吾身()(2)不逾.矩()(3)王生不说.()(4)王生惊觉,谢.曰()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吾悉能志.之处处志.之B.居.五日不可久居.C.而君变色以.去以.塞忠谏之路也D.王生益愠.人不知而不愠.3.翻译下面的句子(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一、《咏雪》对比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公①与人围棋②,俄而谢玄③淮上④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⑤。
客⑥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释】①谢公:谢安,世称谢太傅。
②围棋:下围棋。
③谢玄:东晋名将。
谢奕之子,谢安之侄。
④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
⑤向局:面向棋局。
⑥客:客人,这里指与谢公一同下围棋的人。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欣然曰”和“默然无言”中的“然”意思一致。
B.“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因”解释为“趁、乘”的意思。
C.“意色举止”的“色”解释为“颜色”的意思。
D.“徐向局”的“徐”解释为“慢慢地”的意思。
2.翻译句子(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甲)文中“欣然”“大笑乐”这些词表现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4.(甲)(乙)两文都与谢太傅有关,但塑造人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主要突出谢道韫怎样的性格特点?(乙)文突出谢安怎样的性格特点?(甲)(乙)二、文言文阅读《谢工泛海》谢太傅①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②使还。
太傅神情③方王④,吟啸⑤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⑥,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⑦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①谢太傅:谢安。
②唱:提议。
③神情:精神兴致。
④王:通“旺”。
⑤吟啸:同“啸咏”。
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
啸咏是当时文士一种习俗,更是放荡不羁、傲世的人表现其名士风流的一种姿态。
《岳阳楼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岳阳楼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①常稔②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③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④,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⑤,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节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注】①负郭:靠近城市。
①稔:庄稼成熟。
①力未逮:力不从心。
①殁:死亡。
①敛:收敛尸体。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是进.亦忧进:(2)微.斯人微:(3)方.显贵时方:(4)以养济.群族之人济: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3.【甲】文中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什么?结合【乙】文内容谈谈范仲淹是如何践行自己的政治抱负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七下语文期中必考题型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七下语文| 期中必考题型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孙权劝学》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节选自《邴原少孤》)1.解释加点词①但当涉猎..: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③邴原少孤.:④欲书.可耳:2.翻译句子①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
甲文侧重,乙文侧重。
【二】《木兰诗》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甲】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节选自《木兰诗》)【乙】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①宣抚使马千乘。
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部编语文期末分项复习专题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10分)[甲]……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乙]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颜回好学》【注:回:颜回,又称颜渊,是孔子的弟子。
蚤:同“早”。
恸:哀痛之至。
贰:重复。
亡:同“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⑵即更刮目相待()⑶门人益亲()⑷不迁怒,不贰过。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⑵不迁怒,不贰过。
译:3.请写出与[甲]段文字相关的成语。
你还知道与好学相关的成语吗?请举一例。
(2分)答:4.读了[甲]、[乙]两段文字,你有何感想?(2分)答:二、卖油翁(略原文)碎金鱼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掌管郡务。
③罔不:无不。
④伎:同“技”。
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尝射于家圃()(2)尔安敢轻吾射()(3)子乃曰可教射()(4)而不以善息()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A.尔安敢轻吾射 / 安能辨我是雄雌 B.但微颔之 / 但当涉猎C.睨之,久而不去/ 旦辞爷娘去 D.但手熟尔/ 尔安敢轻吾射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岂汝先人志邪?4.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4分)答:5.结合两篇短文,说说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答:三、 [甲] (刘禹锡《陋室铭》略原文)[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
”曾子日:“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④不若己者。
不知其子,视⑤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⑥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⑦,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
②益:长进。
③损:减损。
④说:谈论。
⑤视:看,比照。
⑥化:融和。
⑦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1)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2)谈笑有鸿儒(3)无案牍之劳形2.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
( )(1分)A.每天,一天天也 B.白天 C.日子 D.太阳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不知其人,视其友。
4.简答题。
(4分)(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
[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2分)(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
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2分)四、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16分)[甲](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原文略)[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4分)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B.有仙则名名之者谁C.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甲文写牡丹、菊有什么作用?(3分)答: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五、(甲)河中石兽(乙)黔之驴比较阅读答案(甲)河中石兽原文略(乙)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⑴石必倒掷坎穴中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⑴棹数小舟棹: ⑵湮于沙上湮:⑶庞然大物也庞然:⑷尽其肉,乃去去:3.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蔽林间窥之 B.无案牍之劳形C.大言数主之失D.子之听夫志4.翻译。
(5分)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⑵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2分)5.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概括:相同原理:六、课外阅读:刘羽冲偶得兵书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干②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
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歘④隐。
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干:求见。
③沟恤:沟渠。
④歘(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A.自谓可将.十万(率领、带领)B.会.有土寇(聚会、会合)C.人几.为鱼(几乎)D.沟洫甫.成(刚刚)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 分) A.自练乡兵与之.角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几为.所擒士卒多为.用者 C.使试于.一村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心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分) 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②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4.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文后所引何文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