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专题七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上专题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1.【甲】三峡【乙】巫峡①[唐]杨炯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②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垂拱元年(685),诗人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任司法参军途径巫峡时。
诗人此时受从弟杨神让附徐敬业叛乱的牵连被贬谪。
②窅yǎo:眼睛眍进去,比喻深远。
(1) 解释加点的词。
i 绝.壁横天险ii 灵芝徒.有芳iii 略无阙.处(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乙】文哪一句化用了【甲】文“巴东三峡巫峡长”一句?【甲】文作者细致描绘了三峡的四季之景,结合【甲】、【乙】两文的描写,你觉得杨炯途经三峡时应为什么季节?说说理由。
(4)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三峡的景致,情感上有何不同?2.【甲】《记承天寺夜游》【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中,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 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i 遂.至承天寺ii 相与..步于中庭iii 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少.时,一狼径去B.适见.焉/见.往事耳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问余所以至.此者/过中不至.(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③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④。
选自《渑水燕谈录》注: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贬官饶州。
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
③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
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
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微.斯人没有士大夫莫.敢往别没有人,没有谁若.得为范公党人如果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只有王质一人抱病在京城门外与范仲淹饯别。
三、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然则何/时而乐耶C闻者为/之缩颈 D范文正公贬/饶州四、甲文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的情怀和不因物悲喜的乐观精神。
五、结合乙文,说说王质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王质与范仲淹是志同道合的人。
范仲淹遭贬时,朝廷治理朋党,众人避之而恐不及,王质却带病为其送行。
当别人责问他时,他却以能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阅读08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

阅读08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②膝下:这里指父母。
③汩(gǔ):搅乱,扰乱。
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家乡的人,⑥无忝(tiǎn):不要辱没。
忝,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 __________________②卿今者才略.. __________________③力改故.习 __________________④则徒.劳费 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然.今遣汝者:连词,表转折,但是B.结友而.别:连词,表承接,然后C.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因为D.蒙乃.始就学:连词,于是,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
4.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什么?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什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附答案

《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附答案《三峡》这篇文言文是初中生必背的古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附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附答案【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
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①即使②代词,那③代词,这④都2、D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专题复习11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习题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 分) (1)有仙则名. ( 出名,有名 ) (2)斯.是陋室 ( 这 )
(3)谈笑有鸿.儒. ( 博学的人 ) (4)无案.牍.之劳形 ( 官府文书 )
(5)子欲.居九夷 ( 想,想要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或曰:“陋,如之何?” 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放下) (2)徐.以杓酌油沥之( 慢慢地) (3)杨大年每欲作.文( 写作 )
(4)以小方纸细书.( 书写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3 分) A.尝射于.家圃 门人疲于.应命 B.但微颔之. 顷刻之.际 C.徐以.杓酌油沥之 以.小方纸细书 D.康肃笑而.遣之 而.不妨构思
(五) 【甲】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 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 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 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 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 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 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 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部编本《孙权劝学》课内外对比阅读(13篇)

部编本《孙权劝学》课内外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1.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2分)陈康肃公善射2.解释下列加点词意思(4分)①释.担而立()②笑而遣.之()③蒙辞.以军中多务()④见.往事耳()3.翻译下列句子(6分)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4.结合全文,说说【甲】文中"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包含了哪些意味?(6分)5.【甲】文中的陈公、卖油翁和【乙】文中的吕蒙都在某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请你从他们三人的身上提炼出一句有哲理的话作为你的座右铭。
(4分)1.(2分)陈康肃公|善射2.(4分)放下、打发、推托、了解3.(6分)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4.(6分)对卖油翁这有的高超技巧的佩服,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不好意思),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对之前自己太过自傲的自嘲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
答案)
本文为部编八上课本中的文言文对比阅读练,旨在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以下是练题目和答案:
题目一:
课本原文(课本第一页):
寂寞书生作弄侬,腿儿丛里荇菜空。
试译成白话文。
答案:
寂寞的书生让你玩弄,腿丛中的茭白菜却空空。
题目二:
课本原文:
曲径通幽处,竹密自成行。
过行而不语,影落教人惊。
草色遥看近却无,月明柳梢头。
从这段文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答案:
这段文字给人一种幽静、宁静的感觉。
曲径通幽处,竹子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过路的人不言语,走过时看到自己的影子反射在地上,让人感到意外。
远看草地的颜色鲜艳,但走近一看却没有那么明亮,月光照在柳树梢头,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丝诗意。
题目三:
课本原文: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句话传达了何种意境?
答案: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宁愿像枝头的花朵一样,在温暖的环境中抱香而死,也不愿意被吹落在寒冷的北风中。
作者借花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对危险环境的回避。
以上是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的题目和答案。
希望对学生们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送东阳马生序》《程门立雪》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送东阳马上徐》
【乙】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熙宁
九年,中进士第。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
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能属.文/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河、洛之士翕.然师之/往来翕.忽
C.其归.也/云归.而岩穴暝
D.又见.程颐于洛/其将归见.其亲也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3.本文的杨时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在求学过程中,对待老师和学习的态度有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你如何看待这样的从师和学习态度?(4分)
参考答案:
1.D(A撰写/类;.B.一致/迅疾;C.回去/聚拢;D.拜见。
)
2.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3.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求学心切,对老师毕恭毕敬。
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虚心向学、尊敬师长的品质,这样才会学到更多的东西;但也要注意保重身体、劳逸结合,同时与老师建立相对平等的师生关系,多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潜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类: 1、取胜的原因 2、人物形象 3、战争性质4、写作内容 山水类: 1、表达方式2、写作手法3、表达情感4、写作内容 治国类: 1、治国的道理 2、表达方式或论证方法3、写作手法4、写作内 容 劝喻类: 1、劝喻方式 2、说话风格3、劝说内容 4、劝说效果 人物传记类: 1、写作手法 2、人物形象3、写作内容 4、相关的拓展延伸
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1、快速浏览题目: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 大致意思 2、仔细分析标题: 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文段,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 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 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
实战演练 劝喻类
5、共同点:都采用了委婉劝谏的方式,使人容易接 受。 更欣赏晏子: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景公,而是从维护 他的根本利益出发,正话反说,顺着他的话进行劝 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 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更欣赏邹忌:有胆有识,有自知之明,能从生活中 总结道理,现身说法,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 王醒悟,从而纳谏除弊,兴国安邦。
人物传记类比较点: 1、写作手法 2、人物形象 3、写作内容 4、相关的拓展延伸
集思广益大家谈
战争类:《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公 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山水类:《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岳 阳楼记》《醉翁亭记》
治国类:《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劝喻类比较点: 1、劝喻方式 2、劝说的目的 3、劝说内容 4、劝说效果 5、相关的拓展延伸
人物传记类
常见题型:
4.甲乙两文都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甲文 了记叙了唐雎与秦王 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 。 乙文记叙了 晏子用机智幽默的语言使楚王自 取其辱。 4.乙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轻慢 无礼。那么甲文中唐雎的“挺剑而起”是因 为秦王骄横狂暴。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主讲人:李慧
1、由原来的课内比较变为现在的课内外比较。 2、文言文基本类型 战争类:《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公输》《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山水类:《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醉 翁亭记》 人物传记类:《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五柳先生传》 劝喻类:《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 治国类:《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中考题型大家谈。
5.晏子的语言让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5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 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5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 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晏子:机智幽默、善于辞令、勇敢的维护国家 权益。 唐雎:机智勇敢、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拼命 精神 。
6.结合选文,请你对 楚王这个人物简要评价。 6.读了【甲】【乙】两文这些“士”的故事后, 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 的品格 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傲慢无礼。 士: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